进步的幻象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进步的幻象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
ISBN:9787208046665
作者:乔治·索雷尔 编
页数:409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抽象言论的这种大量进发介于两个时期之间,前一个时期是对信条大肆争吵,后一个时期则是对实际解决之道全神贯注。实证主义者在此中不会错过对他们著名的三阶段法则的应用。在他们看来,最高的学科是社会学,且在大革命之前,法国人完全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推理的;那么,就可以说,一个实证的时代已经在神学时代和形而上学时代之后来临了。这种演变无需深思即可加以解释。当王朝的腐朽允许第三等级鼓起勇气并把改革视为可能之时,第三等级就不再把自己完全局限于学术论文的范围。    巴绍蒙的后继者说:百科全书派完善了形而上学,驱散了神学从中得以发展的含混模糊,摧毁了狂热和迷信;经济学家们当时为使人们过得幸福而忙于伦理学和实际政治学;“一次次的灾难和压迫孕育了‘爱国者’,他们借助法律和政体资源,勾画出臣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互惠性义务,确立起行政的伟大原则”。莫普的改革引起了最后这个转变;于是,政府名声扫地,人们相信政治动乱近在眼前。几年之后,当更大的希望在杜尔哥当政时期成为可能时,出现了这样一种文学,它注定要使大众以当日的哲学塑造社会科学的那种方式来理解社会科学。1775年,《公民入门教本》(Caétchisme du Citoven)普及了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学说,根据同一位编年史家的看法,这些学说“已经被湮没于复杂的形而上学中”,由此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何就是法国王朝历史的结果。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审视我们所关注的那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我们将挑出这一意识形态的几个来源。    第一个因素取决于整个第三等级的存在,它是智囊寡头组织的后备人才库,这些智囊寡头组织辅佐王室并注定要篡夺它。第三等级与在一个商人和工厂主的社会中生产富豪的那种经济紧密相连。由于这类观念,敌视行会、敌视封建统治和敌视独断专行的理论就表现出某种首要性。这时,从英国引进的许多思想非常成功,因为它们与这些商业生产的思想相适配;它们十分有助于自由原理的引入。    这样一个时期不再能够欣赏优雅的感觉、语言的平和以及实际的智慧这些布瓦洛早先确立的原则。狄德罗又一次得作为典型——丹纳说:“他不仅以甚至比霍尔巴赫更莽撞的严厉逻辑、更喧闹的悖论沦落到反社会、反宗教学说的深渊,更有甚者,他掉进那个世纪的污秽之中并饱啖了这种污秽,这就是夸夸其谈。在他的代表性小说中,他对双关语(double entendre)和猥亵场面大加描写。在他的著作中,粗鲁盖过机敏和优雅。这种粗鲁既不微妙也不辛辣。他不知道如何去描写吸引人的捣蛋鬼——就像小克雷比雍做的那样。”    雷纳克对他的崇拜对象的道德法则颇为尴尬,这种道德法则“导致了向自然状态最放纵的回归”,它“常常纵身投入原始兽行的泥沼”,在其中他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乱伦、卖淫和杂交的颂扬”。这位百科全书派的仰慕者悲哀地说,狄德罗在将一切事物排除于自然法则时,他在自然法则中只看到两个目的,“个体的保存和种的繁殖”。这样我们就能将狄德罗与那些热烈拥抱达尔文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家——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找到了一种方式来说明他们对于类人猿起源假设的可鄙趣味的正当性——加以比较。    这样我们就触及18世纪人的心理本质:这种对淫荡的自诩不但涉及某种道德法则,而且涉及知识产品。事实证明,思考对他们想像的控制非常之弱。这样历史学家试图探究18世纪思想家的思考就当然是徒劳的;后者只不过是闲谈者,讽刺或阿谀的贩子,并且首先是堕落贵族的小丑。布吕纳介针对狄德罗所说的话几乎适用于他们所有人,他说:“要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很困难,其理由在我说出下面一句话后你就会明白,即我相信,他们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    中产阶级是以与贵族不同的态度阅读思想家们的著作的;它严肃对待由有着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社会交往的人写出的东西。一种观点越是不落俗套,中产阶级对如此大胆而深刻的思想家将他们从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天才就越是钦佩;它对它可以经由这种读物获得的启蒙就越有信心;而且它就越加敢于进行类似的尝试。福楼拜的资产阶级典型奥默先生的愚蠢透顶是文人对法国资产阶级上述影响的逻辑结果。在几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中,有教养的人一直在胡言乱语,原因在于他们理解不了来自一个非常贵族化的环境的书籍的意义,这些书对他们犹如天书。    我们的先辈完全缺乏批判能力不应使我们感到惊奇。在我们刚才审视过其用心所在的文人那里找不到这种批判能力。我们也不指望在忙于嘲笑、诽谤令他们不悦的人,或者给其设置陷阱的贵族那里寻找它。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在他们的思想中对其自身的生活状况不予考虑的社会阶层总是缺乏批判能力。因此资产阶级同样缺乏它。古代和中世纪作家的历史突出地表明了这种说法,19世纪的经验则对之提供了又一证明。    在他第十个时代的预言中,孔多塞高呼:“当倾向于压制人类才能之力量的那些准则,将被促进人类的行动与精力的准则所取代的时候,我们无疑再也不用恐惧在大地上竟有某些地方是光明所不能触及的,或者飞扬跋扈的专制主义竞能对真理设置长期不可逾越的屏障。因而,这一时刻将会到来,那时候太阳将只照耀着自由的人们,他们除了自己的理性而外不承认有任何其他的主人;那时候暴君和奴隶、教士及其愚蠢而虚伪的仆从,将只存在于史书中或者舞台上。”    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先辈为什么相信制度要为一切罪恶负责,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认定这些制度的改变轻而易举。原因在于,既然他们认为过去的整个世界都依赖教会,而且既然教会已经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活力,那么就可以期望只需一点善意和精力短时间内就可促成一场剧烈的变革。我们既然已经不再赋予教会如此的重要性,而且还看到它从废墟中重新崛起,于是我们发现18世纪的极端乐观主义很难理解。    C.哲学家们是从教会借来他们关于教育能有力地改变社会的观念的。传教士们不止一次谈到与野蛮人合作迅速获得的卓越成果。按照他们的观点,这些野蛮人的某些居所类似于使徒时代的社区。一位耶稣会士把巴拉圭的大村落比作修道院,在这些村落中人们过着一种纯真无邪的生活,每周都有交际。孔多塞相信仍然留在欧洲运动之外的民族很快就要进入其中:东方各大宗教处于衰颓之中,“不再威胁着要把人类理性禁闭在无望的奴役和永恒的幼稚之中”。这些民族的进步会异常迅猛,因为欧洲人将长期艰苦研究得来的果实给了他们。    杜尔哥主政后向国王提出一个公共教育的总计划,这一计划是对牧师建议的精确模仿。此前,人们所关心的是“塑造有才智,有品味的学者和人”,但是人们现在一定还要关心他人,“以在所有社会阶层造就德才兼备之人,造就正直的灵魂,纯洁的心灵和积极热情的公民”。因为民族的基本纽带就在于道德,而道德靠的是“就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责任”给予年轻人的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儿童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公民教育……由它撰写并要求所有教师采用的启蒙读物,对塑造有学识有道德的人会更有贡献。这些读物将在儿童的心灵中种下人道、正义、慈善和热爱国家这些原则的种子,它们的品质将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不断成长。这些儿童将把爱国主义带到只有古老的民族才提供了几个先例的很高的热烈程度,而这种热烈将更加审慎、更加牢靠,因为它建立在最大程度的真正幸福之上。”    这种世俗且公民化的基本教义传授很快就会显出成效。杜尔哥对国王说:“我敢向他保证,十年之内,他的民族就会面目一新,而且由于启蒙、高标准的道德以及对国王与国家的服务热忱,他的民族将大大优于别的一切民族。现在十岁大的儿童将成为为国家做好准备的成人,他们热爱国家,服从权威——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出于理性,善待同胞,习于认识和尊重正义——这是社会的首要基础。”    当代的民主政体保留了第三等级的所有这些信仰。它还设想出用于教授一种世俗、爱国与资产阶级的教义的基本教育。它相信据此可以使大众更容易接受政客们的胡言乱语。它早就便捷地培育出了轻信和卑贱这一类愚蠢。缺乏我们的经验的先辈们不能分辨世俗教义能教的与不能教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种教义只对助长骗子的统治真的有效。    在这点上,如果我们提请注意他不久后提出的若干非常古怪的论题——它们大大澄清了矛盾学说,就并未偏离主题。这些理论并没有给蒲鲁东的同时代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他们是用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思考哲学的。在审视这些人的过程中,我们理解了蒲鲁东这一时期著作中的语言为什么如此经常地令人费解:像他这样一位可称伟大的作者,如果得不到公众的合作,是不可能做到清楚地阐述他的直觉知识的。    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把对绝对——由惯于将他们的同时代人认为注定不朽的著作刻在大理石上的雕刻家和建筑师所构造——的沉思作为它的目标。蒲鲁东主张必须采取与古人相反的观点。“一切事物中确凿、真实、实在、可行的东西,是变动的,或至少是能进步、调和、转变的东西;而谬误、虚假、不可能与抽象的东西是所有那些表现为凝固、完整、彻底、不能改变、没有缺陷、不能修正或转化、不能增加或削减,因而难以进行任何更高结合或任何综合的东西。”    经济矛盾源于我们的抽象理解的幻象——这种抽象理解想要推导出那些仅具某种相对价值的判断的一切结果。蒲鲁东说:“我业已证明我们的大部分观念——它们是工业实践(相应地是现代社会的整个经济)当今所依赖的……是有关,整全的分析性概念,是以对立方式相互推出的各个部分及其观念与法则,它们各自独立开展,没有约束或限制。其结果,社会不是立在和谐之上,而是处于矛盾之中。它导致贫困和犯罪并行、系统的发展,而不是在财富和德性上有所进步。”    蒲鲁东看来未曾作出非常认真的努力给这些漂亮的哲学法则以某种多少系统化的组织。他从他有关运动的思想中引出的结论远远不符他对我们的承诺。      1851年政变促使普鲁东更好地理解他作为一位道德家的天职。在一个为好运所陶醉、除了成功、进步或快乐不再愿意讨论任何别的东西的社会面前,他使得

前言

  英译本序言  索雷尔的这本著作能被译为英文,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而尤其让人高兴的是译本质量优秀,同时斯坦利教授所作导言也颇具价值。要知道,即使是索雷尔最热诚的仰慕者也不以为思想明晰或文体精妙是他的所长。他的著作与文章中所采取的写作结构与写作方式,在在反映了他的人生、目的以及思想中的明显冲突。两位译者能够深入原著曲折幽深之处,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在我看来无论在语义还是精神上都极为忠实的译作,足资说明他们的卓越技巧。  要由一位法国人来揭示一个尽管风靡四方、从最核心处来说却是法国的观念的理智根源,这事真有种高卢式的魅力。现代的进步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人类以线性方式从过去进步而来,现在仍在进步,而且还会向未来无限进步——产生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我们发现早在18世纪修道院院长圣皮埃尔就无比确信地表述过它,而伟大的孔多塞在18世纪末也满怀先知式的激情声称过它。  但是,正如索雷尔在《进步的幻象》第一部分充分表明的那样,在18世纪法国人对文明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信念背后,存在着一个更早且至关重要的信念,即17世纪法国人坚信知识,惟独知识,处于不可阻挡的进步之中。当像帕斯卡、丰特内勒以及佩罗这些法国理性主义名家认定,随着时间而呈现的进步式变动普遍且必然之时,他们心中所想的并不是人类的制度机构、组织体制以及道德伦理,而仅仅是如丰特内勒本人所说的“人类智慧的增长与发展”。  而且,也正像索雷尔几乎是满怀欣喜地强调的那样,这种对人类知识进步的确定性的信念,至少在第一步是奠立在并不比丰特内勒与佩罗如下信念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他们时代的文学与哲学著作在质量上超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古典时代其他人的著作。因为正是在被后世视作古代派与现代派之争的知识分子的优雅论战中,必然的、线性的进步观念得到了首次表述。索雷尔敏锐地澄清,现代派的理性主义辩护者们受到某种循环论证之累。17世纪的作家之所以能被声称为优越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家,是由于知识如同个人心智的成长一样具有随着时间而逐步增长的自然趋势。而这种假定的进步式变化原则的真实性反过来可由17世纪哲学家和剧作家明显优越于他们的古典前辈加以证明。当我们阅读《进步的幻象》开始的杰出章节时,我们几乎听得到索雷尔的格格笑声。他似乎在说,随你摆出多少进步的“证据”,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始终存在:现代进步观念的出现,不是对历史状况的总结性概括,而是17世纪某些法国知识分子力图证明他们及其同辈在知识上优越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所采取的某种修辞技巧。  当然,所要说的远不止此——无论在索雷尔本人的著作中还是在对进步观念之历史的更广阔透视中都有更多的东西。斯坦利教授典范性导言的突出优点之一在于他进入了这一广阔的透视,并颇具学识地给我们展现了欧洲进步观念的更深的根源。斯坦利的导言文章予以提升的不仅是评述索雷尔的学术文字,而且是处理进步观念之历史的更一般性的文字。他相当清晰地阐明,对知识与文化进步的信念,远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它在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思想那里有着大量的哲学性理解以及吸引力。对于斯坦利在西方的思想中追究进步观念的根源的做法,怎么赞誉不为过;尽管不得不做到简洁扼要,这一追究所带来的启发远远不是短短几页文字所能概括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英译本序言索雷尔的这本著作能被译为英文,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而尤其让人高兴的是译本质量优秀,同时斯坦利教授所作导言也颇具价值。要知道,即使是索雷尔最热诚的仰慕者也不以为思想明晰或文体精妙是他的所长。他的著作与文章中所采取的写作结构与写作方式,在在反映了他的人生、目的以及思想中的明显冲突。两位译者能够深入原著曲折幽深之处,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在我看来无论在语义还是精神上都极为忠实的译作,足资说明他们的卓越技巧。    要由一位法国人来揭示一个尽管风靡四方、从最核心处来说却是法国的观念的理智根源,这事真有种高卢式的魅力。现代的进步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人类以线性方式从过去进步而来,现在仍在进步,而且还会向未来无限进步——产生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我们发现早在18世纪修道院院长圣皮埃尔就无比确信地表述过它,而伟大的孔多塞在18世纪末也满怀先知式的激情声称过它。    但是,正如索雷尔在《进步的幻象》第一部分充分表明的那样,在18世纪法国人对文明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信念背后,存在着一个更早且至关重要的信念,即17世纪法国人坚信知识,惟独知识,处于不可阻挡的进步之中。当像帕斯卡、丰特内勒以及佩罗这些法国理性主义名家认定,随着时间而呈现的进步式变动普遍且必然之时,他们心中所想的并不是人类的制度机构、组织体制以及道德伦理,而仅仅是如丰特内勒本人所说的“人类智慧的增长与发展”。    而且,也正像索雷尔几乎是满怀欣喜地强调的那样,这种对人类知识进步的确定性的信念,至少在第一步是奠立在并不比丰特内勒与佩罗如下信念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他们时代的文学与哲学著作在质量上超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古典时代其他人的著作。因为正是在被后世视作古代派与现代派之争的知识分子的优雅论战中,必然的、线性的进步观念得到了首次表述。索雷尔敏锐地澄清,现代派的理性主义辩护者们受到某种循环论证之累。17世纪的作家之所以能被声称为优越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家,是由于知识如同个人心智的成长一样具有随着时间而逐步增长的自然趋势。而这种假定的进步式变化原则的真实性反过来可由17世纪哲学家和剧作家明显优越于他们的古典前辈加以证明。当我们阅读《进步的幻象》开始的杰出章节时,我们几乎听得到索雷尔的格格笑声。他似乎在说,随你摆出多少进步的“证据”,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始终存在:现代进步观念的出现,不是对历史状况的总结性概括,而是17世纪某些法国知识分子力图证明他们及其同辈在知识上优越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所采取的某种修辞技巧。   当然,所要说的远不止此——无论在索雷尔本人的著作中还是在对进步观念之历史的更广阔透视中都有更多的东西。斯坦利教授典范性导言的突出优点之一在于他进入了这一广阔的透视,并颇具学识地给我们展现了欧洲进步观念的更深的根源。斯坦利的导言文章予以提升的不仅是评述索雷尔的学术文字,而且是处理进步观念之历史的更一般性的文字。他相当清晰地阐明,对知识与文化进步的信念,远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它在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思想那里有着大量的哲学性理解以及吸引力。对于斯坦利在西方的思想中追究进步观念的根源的做法,怎么赞誉不为过;尽管不得不做到简洁扼要,这一追究所带来的启发远远不是短短几页文字所能概括的。    ……

书籍目录

英译本序言
英译者导言
法文第一版前言
法文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进步的最初意识形态
第二章 得胜的资产阶级
第三章 18世纪的科学
第四章 第三等级的莽撞
第五章 进步的理论
第六章 辉煌与衰落
第七章 迈向社会主义
人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索雷尔在《进步的幻象》以及他的多数其他著作中的目的,是要表明道德的卓越很早就与政治的进步主义分离开来,并把本身系于独立生产者的社会主义。为了保持这种卓越性完好无缺,具有美德的新人必须始终与进步观念相关联的所有观念和制度互相独立——进步观念的目的正在于抹除这些区分的形成而导致的社会冲突。这是索雷尔不把马克思这位阐述阶级冲突和斗争的理论家看作进步主义思想家的另一理由。

图书封面


 进步的幻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经济观察报 刘波/文一乔治·索雷尔(1847-1922)是一位已大体上被遗忘的法国哲学家。今天,他在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里都默默无闻。他是一位革命的工团主义者,相信一场暴力性质的大罢工具有某种催生社会主义的神秘力量,而这个预言并未变为现实。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批判他的著作是“法西斯主义言论”。索雷尔曾和后来成为意大利独裁者的墨索里尼惺惺相惜,不过那是在墨索里尼的早年,当时他还是一名极左派的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活动分子。索雷尔去世那一年墨索里尼恰好在意大利执掌大权,他当然未能看到后者的悲惨结局。对于这么一位不出名又怪异的作家,我们有什么理由打开他的书呢?在展卷之前,也许应三思而后行。不过怪人也许常是新颖思想的提出者,而《进步的幻象》一书探讨的也是一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话题。一个古老的问题是:人类的进步是否始终在发生,其延续性是否值得我们期待?人类社会是否会像有机体那样能经历一个萌芽、生长直至成熟的过程?同时进步又意味着什么?是指人类的肢体变得更为强健,智能变得更为优越,即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进步?还是说只是一种能力的进步,如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又或者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即随着历史经验的积累,人性本身变得更加合乎理性,最终人类会从所有物质性的桎梏中得到解脱?这些哲学问题也许没有准确的答案,然而它们对于不同的政治派别与意识形态具有意义。而索雷尔本书的主旨是试图通过回溯历史来阐明,“资产阶级”宣扬的历史进步论是虚伪而不符合事实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资产阶级”,索雷尔通常是使用带有庸俗、市侩意味的“布尔乔亚”(bourgeois)一词,而非capitalist。现代研究者认为古希腊一些思想家就有了进步论的主张,但17世纪晚期法国的“古今之争”开启了现代进步论在欧洲的先声。起先这是一场知识界的论争:“崇古派”认为当时的所有文学成就都不足与荷马、柏拉图、卢克莱修等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伟人相比肩,而以丰特内勒和夏尔·佩罗为首的“崇今派”则论称今世优于古代,他们推崇笛卡尔的哲学,认定后世人类的理智与想象力与过去一样完美,不仅没有退化而且因为吸取了文明与知识的积累而更胜一筹。索雷尔的驳斥就从打击法国进步论的源头开始。在他看来“崇今派”不过是在循环论证——知识会积累并增长,因而“现代”作家比古代优胜,又由这种优胜性来论证知识的积累性。索雷尔嘲笑道,现代进步观念的出现,不是出于对历史状况的总结,而是源于17世纪的一些法国知识分子在力图证明他们在知识上优越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所采取的修辞技巧。不过,在这场本来只发生在风雅场所的文学论战中,必然性、线性的进步观念得到了首次论证,于是它在社会上激起日益扩散的涟漪,在法国巩固了对于人类社会在始终进步的信念,卢梭等启蒙思想家随之涌现,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而在索雷尔看来,这一切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为从贵族手中夺取权力来重构历史。二不过,在19世纪末,以柏格森、尼采等人为代表,哲学中已经开始了对唯理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叛逆,索雷尔只是其中的一员,而且他从来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工团主义的理论家,他对行动的信仰超过对思考的痴迷。索雷尔的名著《论暴力》为革命的工团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社会主义运动在19世纪末分裂,一派主张走议会民主道路,以逐渐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各项主张,另一派主张走暴力革命道路。索雷尔赞赏马克思,反对这些“改良新派”,他相信一场暴力性质的大罢工将迸发出神秘力量,将摧毁资产阶级社会。但是对武装夺权而非罢工的俄国“十月革命”,他则抱着矛盾的态度。索雷尔是个怪才和神秘人物,就像同他的法国前辈蒲鲁东一样。这些游离于主流之外、特立独行的学者往往不能创立学派或构建宏大精深的系统,然而在机智与洞察力方面往往有过人之处。蒲鲁东就自称从不寻求任何追随者,不开启任何流派,在和马克思决裂后被后者斥为“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索雷尔也是这一流人物,他的思想在左右两极、革命与保守之间不断冲突、游走,他尊崇黑格尔、马克思和柏格森,又为墨索里尼提供灵感。不过《进步的幻象》一书的很多内容不是探讨进步论,这就让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约翰·斯坦利写的序言成为本书绝不可错过的重要文字,是对进步史观的某种一般性论述。斯坦利敏锐地指出,索雷尔对进步论的攻击只是一种武器,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较量。他试图将“进步论谎言”这一上层建筑击垮,摧毁“18世纪的庸俗的形而上学”所享有的声望,从而在思想上驳斥资产阶级。用索雷尔的话说,就是让工人阶级“解放理智”,“摆脱对资产阶级废话的一切尊敬”。不过也许有点讽刺的是,索雷尔最终幻想通过一场神话般的大罢工走向社会主义,并对此抱着一种宗教式的信念,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还是落入了进步论的窠臼。当然索雷尔也许并不这么认为,这也符合他一贯矛盾和艰涩的文风。他也否认马克思是进步论者。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谁为未来制定蓝图,谁就是反动分子。然而,索雷尔并未看到的是,在他自认为驳倒了资产阶级“庸俗”的进步论之后,庸俗进步论还是在一些国家占了上风。索雷尔去世后,人们日益对理性和科技的力量感到畏惧,宗教在西方复兴,进步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衰落,却在另一个世界中成为一种风尚。三总体而言索雷尔是对现代社会的严厉批判者,他强于“破”而弱于“立”,给我们的与其说是知识上的启迪不如说是思想上的警醒——进步论等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并不是那么牢固而永恒,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或许将在历史中破灭。进步论过分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创造性而忽视了深藏于人性中的非理性、破坏性力量,这些力量浮现在我们的睡梦中,也具体地表现为史上不时出现的非理性狂热,以及毁灭性的战争。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进步的一般含义通常是知识的提升,尤其是那些能够改造自然要素使之为人类所用的现实的知识。不过在古典时代之后,一些宗教就创造出了极乐世界的观念,这些观念与历史进步论很快找到了相互契合之处。主要在现代兴盛的进步论会被用作证明某种美好社会的必然性的证据,这些社会符合人类朴素的正义观——自由、公正、平等,同时又物质充裕。现世的乌托邦理想或许能从宗教宣扬的天国中找到原形,但很多宗教并无改造现世的雄心,只是把尘世视为痛苦而短暂的过渡阶段。所以意识形态性质的乌托邦对社会改造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进步的宗教把世世代代的人,把所有的人类时期看做——在自身中是没有意义的,而只是作为未来的工具和手段。”当然,进步论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不同政治派别都可利用的资源或手段。如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往往也是进步观念的秉奉者,他们与保守主义者不同,相信社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从而为人权、自由与民主鼓与呼,他们也被称为“进步派”。但是集权和专制主义者往往也能从进步论中得到启发,他们真心或者虚情假意地宣扬进步论,把当前的国家统制、钳制自由、领袖崇拜等等描述成为实现某种未来理想社会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波普尔曾说,进步观念作为一种“对历史命运无情法则的信念”,导致了数不清的男女牺牲在集权主义的狂热祭坛上。从民族与地域上来看,进步论主要是一种西方的理念,而且主要兴盛于启蒙时代之后的现代。中国、印度等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哲学家时代之前的希腊文化)常常追念一个古老的黄金时代,认为人类的德性是不断堕落的,后来的任何时代都无法与尧虞舜的时代相比。人类不断要重复过去的错误,历史循环不休,而历朝历代盛衰兴亡的变迁为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打下了最好的基石,像韩非子这样的持进步论的法家只是异类。不过,正如英译本序言的作者罗伯特·尼斯比特写道的,索雷尔厌恶的与其说是“进步”的观念,不如说是进步的“观念”。索雷尔并不否认现代的物质进步,更不是反现代的复古主义者,他憎恶的是进步论所带有的那种自然、正常而且必然的弦外之音。进步论所持的必然论调让人们把挫折幻想为胜利,打消人们行动的积极性。后来的例子是,当德国纳粹上台的时候,一些与纳粹不共戴天的社会主义者反而觉得很兴奋,因为他们觉得纳粹这种掌控国家一切资源的统治方式,是通往共产主义道路的一个阶段和铺路石。撇开索雷尔的意图,他的观点中有一些合理的内核。我们也无法否认现代社会取得了空前的物质和文化成就,但承认人性固有的弱点有助于我们保持危机感。19世纪的欧洲人曾坚信进步,有的人甚至以为经济的紧密联系已使大国战争变得不可能,但一战的爆发打碎了这种幻想。今天我们沉醉于科技的进步,但其速度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险吗?我们相信制度会进步,但对“总会进步”的幻想会不会浇灭每个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承认文明会衰落,社会会退步,危机会到来,不会让我们陷于绝望,而是使我们警醒。历史的辩证法是:对进步论的盲目信任会使人忽略行动的必要性,从而毁灭进步,而对进步论的适度怀疑则使人始终保持戒慎恐惧,从而成为维护进步的动力。
  •     终于读完了!!说实在的,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折磨。索雷尔文体之糟糕、语言之晦涩的确名不虚传,加上详尽的附注,篇幅不小的导读,仍然是这次阅读变成一种可怕的经历。不过,索雷尔在这里告诉了我们,进步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仅此一点,够了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本来就是人类进步观念变种?
  •     批评进步观念的书倒是很多,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对启蒙理性的质疑。但这本书看来缺乏逻辑连接。综述认为赞成生产力的进步和无产阶级的利用,但是反对错误观念的幻象统治。书中有不少对民主的贬斥,视其为一大谎言。萨特为何认为他是法西斯主义?因为其不相信人道主义和民主?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北山独游记(清)张裕钊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1],望其北,一峰崒然高[2],尝心欲至焉,无与偕[3],弗果[4]。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5];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6],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怪慄,余心动,欲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7],遂陟其巅[8]。至则空旷寥廓[9],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者[10],迤者峙者[11],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12],来相御者[13],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14],毕效于吾前[15]。
  •     意识形态对于索雷尔来说是一种分析方法。索雷尔认为沿袭自17世纪法国人对于知识的坚信,进步以“历史是线性的”为依托在不断的否定当下与暂时中获取了合法性。但是,同样是因为作为历史的产物,进步并不能代表事物的自然秩序,它实际上现代支配建制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     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
  •     小开本,便于携带,纸张、排版、印刷都不错。。。
  •     很有深度的作品,经典!
  •     小开本,看起来不错的一本书
  •     本书写于20世纪初,是作者乔治.索雷尔针对资产阶级社会进步理论的反驳。索雷尔首先探寻“进步”理论的渊源,认为进步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部分,但并非包含社会生活的整体。近代的进步理论是资产阶级的进步理论,作者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方法揭露资产阶级进步理论的虚假意识,认为物质的丰富实际加强了“国家政权”的力量,即使被鼓吹的民主议会政治,也改变不了国家集权的事实,而集权更便于创造“意志的奇迹”这一进步的影像。同时作者强调了这种“进步”与社会道德的改善无关,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法治的完善,并不会与道德的完善同步。同时,作者虽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但并不同意某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理解。作者反对“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质疑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更替,必然产生社会进步的观念。书中能够看出作者本身思想的矛盾,但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希望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改善,但被主流意识形态以大而化之的“人民生活”的“进步”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退步”。
  •     有感于书名奇异,虽未看,但收藏了。
  •     Sorel underestimed the power of future statistics, therefore social melieu is a nestling issue for him
  •     需要一定的耐心 还有一定的哲学基础
  •     首先是被题目吸引,当我看到有的书友评论“便于携带阅读时”没明白什么意思,拿到书才知道这么一个小本本,阅读中。不过希望当当还是把开本注上为好。
  •     汉译经典好书:进步的幻象
  •     索雷尔在《进步的幻象》以及他的多数其他著作中的目的,是要表明道德的**很早就与政治的进步主义分离开来,并把本身系于独立生产者的社会主义。为了保持这种**性完好无缺,具有美德的新人必须始终与进步观念相关联的所有观念和制度互相独立——进步观念的目的正在于抹除这些区分的形成而导致的社会冲突。这是索雷尔不把马克思这位阐述阶级冲突和斗争的理论家看作进步主义思想家的另一理由。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进步的幻象,小开本丛书,挺不错哦
  •     还可以吧。。。。。。。。。。。。
  •     好久以前读了,批评进步似乎不得不用进步
  •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必读
  •     哈哈,哲学高度给世人的一支冷静针剂。
  •     很适合携带阅读
  •     小本,比较方便,随身携带
  •     晦涩和杂糅。但不可否认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再清醒地思考作者的某些看法,比如对狄德罗什么文学小丑的挖苦,真有些今时左派文人挖苦右派文人的味道。
  •     这本书很好,让你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些规则
  •     挺好的书,讲述了“进步”如何是线性的、有问题的
  •     这本著作对马克主义历史观提出了“批评”,著者对历史进步提出了质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认真阅读本书,将开拓读者的视野,一定受益匪浅。
  •     对线性进步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社会学名著。尽管全书的论述显得晦涩与松散,但在字里行间仍然不乏真知灼见。
  •     “谁为未来制定蓝图,谁就是反动分子。”本书的难度与厚度成反比,读完这本书,再读德里达都觉得容易了。这就是进步的幻象。序言不错。
  •     2知识进步13亚对历史趋向无兴趣,对历史决定论无直接贡献34进步属于现代支配建制的意识形态。连续性35没有什么比民主更属贵族的了36进步是保守力量41意识形态-理性-固定,神话-非理性-可变42总罢工是神话63民主政体完善了集权理论85起源:证明可娱乐不必担心后果150卢梭把理性抬到等于公意55重农主义:民主的专制-中国98概率计算206孔多塞把司法错误比作海难21历史研究被忽略72萨维尼76达尔文80历史与有机体类比83论美国的民主-蒲鲁东:迈向平等92民主制建在等级制基础上99社主任务拆谎上层建筑322法律蜕化35罗马法胜利36从义务体系转向权利体系38法律主体分裂,法律被视为完善50民主平庸胜天才72社主是知分灾难
  •     还未读,简略一看是本好书,想必不会失望。
  •     开本很小,但很厚,印刷纸张什么的还好,关键是价格便宜,很满意。还没读,不过直觉不错
  •     书的内容不是浅显通俗的那种,要深入理解
  •     充分认识进步为何等意识
  •     还未看。小开本。
  •     历史既非线性推移 也非圈内循环 看完还是略懵-_-
  •     开本有点小,不便于翻阅,但也不过算是便携啦。
  •     这样的书,其实并不是太好。
  •     本书写于20世纪初,是作者乔治.索雷尔针对资产阶级民主进步理论的反驳。索雷尔首先探寻“进步”理论的渊源,认为进步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部分,但并非包含社会生活的整体。近代的进步理论是资产阶级的进步理论,作者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方法揭露资产阶级进步理论的虚假意识,认为物质的丰富实际加强了“国家政权”的力量,即使被鼓吹的民主议会政治,也改变不了国家集权的事实,而集权更便于创造“意志的奇迹”这一进步的影像。同时作者强调了这种“进步”与社会道德的改善无关,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法治的完善,并不会与道德的完善同步。同时,作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但并不同于某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理解。作者反对“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质疑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更替,必然产生社会进步的观念。书中能够看出作者本身思想的矛盾,但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希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但被主流意识形态以大而化之的“人民生活”的“进步”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退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