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06
ISBN:9787101072914
作者:宣朝庆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三)何心隐  何心隐(1517-1579),本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出身于“家世饶财”的大地主家庭。30岁时,郡试中第一名。不久,接触到王艮的学说,便抛弃科举道路,从颜钧学习,背叛了自己的出身,立志为社会下层民众服务。37岁时,尽捐家资,以家族为基础创办民间组织——“聚和堂”。1559-1579年四方讲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自命为圣人,而天下群以圣人奉之。”②  观其为人,志气超群、目光高旷、才情逼人,难以被保守的上层社会所接受,因此在从事乡村建设活动时屡遭打击。观其自名“何心隐”,隐者之名,却有不得不隐之意。观其著作,书名《爨桐集》,“爨”意为烧火做饭,杜甫有《空囊》诗云:“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桐,树之一种,有通达之意;又为地名,《书·太甲上》记载“伊尹放于桐”。于穿衣吃饭、日常所用间作大道理,正是泰州学派的风格,也是何心隐的志向;又以桐象征遭受追讨的生平,表现风餐露宿的情景,对何心隐来说也是相当妥帖的。  在治学上,何心隐回到了王艮治学开始的地方,以社会下层民众的疾苦为己任,提倡“大仁大义”。他说:仁无有不亲也,惟亲亲之为大,非徒父子之亲亲已也,亦惟亲其所可亲,以至凡有血气之莫不亲,则亲又莫大于斯。亲斯足以广其居,以覆天下之居,斯足以象仁也。  义无有不尊也,惟尊贤之为大,非徒君臣之尊贤已也,亦惟尊其所可尊,以至凡有血气之莫不尊,则尊又莫大于斯。尊斯足以正其路,以达天下之路,斯足以象义也。

前言

  朝庆是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然后留校任教,所以八年多来无论在学问还是个人生活上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作为他的指导教师,时常与他开展学术讨论与对话,所以对他的学术观点与理路,应该说我比较了解。此番他将其博士论文做认真修订后予以出版,要我在篇首说几句话,这是我乐意为之的。  该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泰州学派的乡村建设思想。这个论题的出现大致由两个方面促成:首先是由于他特殊的生活体验,及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感悟。朝庆在读博士之前曾经在山东地方政府工作三年,很关注农村的发展问题,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发展的领导力问题,二是农村富裕之后应该如何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地域不同,有很多不同的类型、阶段性及特殊性。在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农村经济是核心任务,一切新农村建设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但是在不少东部地区农村已经富裕起来后如何进行建设,也正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前些年天津郊区大邱庄的禹作敏就是个发人深省的案例。其次,选题源于我对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判断和倡导。我在2000年以后反复提倡社会思想要关注下层。以往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均取材于历代精英思想家的著作,以精英思想家的社会思想为研究对象。如果把社会思想分为官方的、士林的和民间的三个层次,那么当时所有社会思想史著作基本上都是以“士林社会思想”为中心的。士林社会思想界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中间层次。它既不完全等同于官方社会思想,也不完全等同于民间社会思想。官方社会思想往往可以体现在官方政治思想与对实际社会的统治中,而民间社会思想虽十分丰富,却很少能够用文献方式较系统地保存下来。

内容概要

宣朝庆,1971年生,山东海阳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任汉城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思想与社会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孔子研究》、《社会学研究》、《南开学报》及韩国《奎章阁》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泰州学派乡村建设的社会条件与时代精神  第一节 江淮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一、商业发展,经济繁荣    二、社会流动加快,阶级关系趋向紧张    三、社会有机团结增强,各种“会社”蓬勃兴盛  第二节 理学反思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反思    二、儒家自我意识的特征第二章  儒家乡村建设思想的源与流  第一节 和谐——中国社会的精神与理想    一、和谐概念的产生    二、庶民阶层崛起与和谐理念新诠释    三、孟子的乡村社会理想  第二节 张载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影响    一、张载的乡村社会观    二、张载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张载思想对两宋理学家的影响第三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  第一节 作为思想家的王艮    一、平民儒学:王艮思想的特点    二、淮南格物:王艮之平民儒学的理论顶峰  第二节 投身乡村建设的王艮    一、农村社区领袖的重要性    二、王艮作为乡村建设领袖的个人素质  第三节 私人性联系的发展与个人角色转型    一、灶丁:国家给王艮的身份    二、贩盐: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三、重拾儒学:领悟孔门要旨    四、求学与传学:王阳明门下的“狂者”    五、泰州学派:私人性联系的团体化进展第四章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伤时忧世”的社会批判精神    一、政治依赖性弱化,疏离感加强    二、反思科举制度及教育    三、抨击官僚阶层的劣行    四、“生逢溺世待急救”  第二节 “大人造命”的自由发展观    一、王艮提出“大人造命”    二、“御天造命”的精神实质    三、大人造命思想的来源  第三节 “民间行道”的经世济民理念    一、放弃阳明学派“得君行道”的经世理念    二、“不袭时位”服务社会下层的新理念    三、民间经世——走向乡村建设  第四节 “人人君子”的小康社会理想    一、王艮的“君子国”理想    二、泰州后学对“君子国”理想的完善    三、“君子国”理想的性质第五章  建设孝义文明的邻里社区    ——泰州学派乡村建设实践之一  第一节 明代家族发展与研究视角    一、中国人的家族观    二、明代的家族    三、明代家族研究的视角  第二节 创建义门——“草根性”的家族组织活动    一、王襞创立王氏“宗会”    二、何心隐创立“聚和堂”    三、家族建设活动包含的新因素  第三节 倡率孝义——重塑家族的精神世界    一、孝悌与仁义、良知、礼的关系    二、新孝悌观    三、提倡运用教化手段提高人们的孝悌之德    四、义——对孝悌意识的创造性转化    五、加强富人承担道义的强度  第六章  开启自由个体化社会之路    ——泰州学派乡村建设实践之二  第一节 “师道经世”与平民讲会    一、师道经世    二、祖述圣贤与自我认同    三、讲会的民众秩序对“师道经世”的制约  第二节 泰州学派的平民讲会活动    一、泰州学派平民讲会的三个阶段    二、王襞与韩贞的平民讲会活动    三、罗汝芳的讲会活动    四、何心隐死于会讲    五、平民讲会衰微的内在原因  第三节 泰州学派平民讲会的特点    一、成员平民化    二、教育风格简易化    三、讲会制度化  第四节 讲会对平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一、平民讲会改变了基层社会精英结构    二、平民讲会增强民众的社会认同感    三、平民讲会激发民众的个体性与自主性    四、以个人为主体的横向社会关系得到发展结语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泰州学派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民众思想的谱系:泰州学派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乡村建设: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了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激发农村社区的活力,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泰州学派成员“民间行道”的责任意识、“大人造命”的自由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众中着力培养的自治精神和互助合作精神,都值得当代农村社会建设者关注。

图书封面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好书,找了很久
  •     可以从图书馆借着看看,但是不值得买。一本社会科学系的历史作品。有借鉴华南学派,常建华、郑振满、刘志伟等人,但总得解读还是很空乏大而化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