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论语大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11709837
作者:崔栢滔
页数:1048页

章节摘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的难得;对于知己者,士可以为他去死,可见知己的份量。每个人都有被人理解的愿望,然而在现实中,人常常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怨尤伤感爱恨情愁自然充斥于内心,也是人之常情。逢当此时,即使他不能做到思无邪,也可以获得人们的谅解与同情,从屈原开始,历代都有文人骚客演绎着这样的情愁,留下了伟大的作品。如果临当这样的情境之中,一个人一时不为人所知,而这个人能够做到自己的内心并无怨尤烦恼,这实在是自身自心最为实际的真实受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境界,这不也正是一个有修为的君子才可以做到的吗?内有妙乐,虽不为人知,不被人所理解,必也不至于愠,原因就在于是行乎于君子之道呀!但有一愠,便立觉是小人习性,直须即刻改过。《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这里所谓的“愠”就是一种“发,而不中节”的内在情愫。君子修养身心从自身的内心深处着手,是学问的起手处,同时也是落脚点,所谓反求诸己的功夫,时时看住自己,去掉“愠”的习气,而达到中和的喜乐妙明境界之中,愠是习气,而一旦致中和,则就如《中庸》之所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其规律运行,万物生长发育,自然升起所谓的好生之德。苦苦寻觅,终于找到真我,回归自性,难道就不是另外一种的有朋从远方归来?尚还不知真我,就耐心地求索、研磨、学习,而不有愠意袭胸,便是真正求索真理的真君子。必然向学、而立、不惑、而必知命,也就是最终必识真我而知有所命。“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庄子》,“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知命君子以天地之心为心,怀藏的是仁者之心,此心“不为旗动”,“不为风动”,因为知命君子明了天地之根,故能成君子之德,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人物而感伤,不以怨去报怨,而是尊天道而直行,不会因俗人的幼稚无知而愠怒不高兴,此,君子之真情感也。实践这种学问的人,才真正对得起君子这个名称,而这种实践并没有更加神秘难行的法门,只是“不愠”罢了!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学的开拓者和传播者,造诣渊源乎经术,学问出入于百家。

柏滔先生致力于从管理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解决现代管理问题,帅先提出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学这一学科理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风格。目前研究领域:文明、文化与宗教;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研究;文化背景下组织机制建设与现代管理工具的应用;决策与战略思维;心学实验室等。

柏滔先生少时蒙诸明师栽培,泛滥于百家诸子之间,窥见中国传统文化门径,颇会禅门明心见性之旨,发明慧心,遂由此深入儒家经典,以《易经》为线索,整理先秦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脉,会通原典精髓,略得圆通,而证会古圣妙心。

梧滔先生的学问思想以身心为旨归,究于天人之际,汇通三教精神,旁参西学精华,开拓性地构建出中国传统文化客观的现代认知体系。以往圣之绝学,显明天地之心。为现代人安生立命提供解决方案;将古人为政经世、举措致用之学,落实于现代人的生活日用与管理实践之中。这一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完整的现代诠释,同时,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入当代管理科学的大门。

作为师者,柏滔先生能够占有历史的和世界的双重高度,倡导和创新支持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以培养开启世界新时代所需要的全新视野的新型人才为己任,注重扪叩人人本自具足的自性智慧之门,用传统文化精髓,按现代管理应用之门窍,教法娴熟,无论是“困”而求知者,还是希望“学”而知之者,都可以由启发而在身心共鸣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之乐!

书籍目录

序言
凡例
上编 内明
学而篇第一
孔门学问要津综览
设立仁为最高的精神目标,以学问的方式追求至道,创万世师表,开立学门,大批量地为社会培养人才,敦化社会风气,有志的君子因之而获得立身处世行道的理论依据和道义支持,这都是孔子的贡献,也是《论语》以学而开篇的宗旨。孔门学问的终极关怀在于发掘人内心的精神境界,建设人类共同理想的道德世界……
为政篇第二
为政以成德的人世宗旨
为政是孔门正己而正人的必要学问路径,为政的目的和结果,在于营造道德治化的环境,在成就个人道德的同时,使更多的人成就,而形成整体道德。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内容,为政并不是从政。孔学中的为政是修身的延续,而不是功利地以教人谋求政治地位和实现统治为目的……
八佾篇第三
礼乐人文以化成天下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礼是实现道义的方法和途径,乐是调和人心与道义使之统一致和、升华人生境界的方法和手段,礼乐文化使人类以文化的方式超越物质的束缚,展现出入性之美,使人进入到仁的境界之中……
里仁篇第四
人文境界的制高点
与天地并列三才的这个人,并不是后天欲念支撑的动物性的人,而是人先天具有、具备后天返还功能的仁的境界上的人,经过后天的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仁是仁者心灵的家园,回到家园的人,会在欲界之外,发现别有洞天……
公冶长篇第五
古今人物的学问短长
圣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功能之一,在于塑造人物。这种塑造以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田为基础,有成就的圣贤与帝王将相,往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人物,很多出自于普通人,而且,他们比任何人更加关注普通人……
雍也篇第六
直通上乘的路径和方法
笔者之所以把本章中诸如颜回、冉求、子夏等孔门大弟子直悟上乘的心法拨冗出来,透露“其心、其余”的重要学问信息,不只是为人们心目中“逃学小儿”形象的冉求和“小人儒”趋向的子夏正名,也是展示我孔门上乘学问的真实境界和实在稳妥的学问路径……
述而篇第七
孔门学问的志行标范
……
下编 外应

编辑推荐

《论语大义(套装共2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论语大义(套装共2册)》所做的全部努力,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论语》原文语义以及原文章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论语》的学问体系。这就与以往有关《论语》的著作有了明显的不同。《论语大义(套装共2册)》建立在前人《论语》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故而力图最大限度地尊重前人的成果,但更尊重原文归趣而以人性天心为取裁。

图书封面


 论语大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古礼中礼仪的制定,同样是这种取象思维的结果。六艺之学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核心思维就是模型与取象。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对此有所发现。  《诗经》中富含的比兴手法,正是取象比类思维的训练,《诗经》是这种取向比类思维训练的教科书,故而,孔子多次赞叹其弟子某某“可以言诗矣”。  尚书洪范,洪,训为大,近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宏观;范,为模范、模型之义,《尚书·洪范》讲的是天地之间治国安邦之大法,洪范就是这种阴阳五行的宏观方法论模型。洪范九筹,就是应用五行模型研究治国安邦问题而提出的九条策略。我们看到,洪范九筹的第一条,就提出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初一曰五行,而第二至第九条则是对五行原理的应用,因而,第二至第九条的提出,都有一“用”之,而唯独第一条不用,这就是说,第二至第九条是对第一条五行原则的应用,而第一条是这些应用所依据的基本原理。  《尚书·洪范》之九筹是这样的: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  “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  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里后面八条中的“用”字,其核心意义,就是指对第一条五行原理的应用。  《尚书·洪范》讲的是阴阳五行模型在治国安邦上的应用,并对这一方法论的发现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洪范》开篇,讲述了在洪水造成的自然灾害面前,鲧主导的治水方略,没有运用阴阳五行模型所确立的天人整体的方法,相反,违背五行规律,仅仅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对洪水采取堙堵的策略,最终导致洪水对人类形成更大的危害,鲧主导的治水因之而失败;禹主导的治水恰恰是汲取其父亲失败的教训,运用阴阳五行模型,研究洪水肆虐的根本原因,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了治水需要的大的规律,即洪范,因而取得了成功,为中华民族确立千秋万代的生存空间,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这同时就是阴阳五行这种宇宙模型确定的整体观方法论应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参赞天地之化育过程的成功的经典案例。  …… ·
  •     泰伯第八之8·2章【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4笃5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6。”【注释】1. 劳:劳扰不安,不知适可而止,礼到为安。2. 葸(xǐ):畏惧。3. 绞:一说,急切;一说,绞刺,尖酸刻薄。4. 君子:这里是指以君子之德居于上位的人。5. 笃:笃厚,厚道,诚实。6. 偷:淡薄。【释义】孔子说:“恭敬却不知礼,就可能劳扰不安;谨慎却不知礼,就可能畏怯不前;勇敢而不知礼,就可能做事过分,扰乱整体秩序;直率却不知礼,尖刻刺人,令人不堪忍受。身居上位的君子能够笃厚待亲,那么民众便会兴起为仁的风气;身居上位的君子能够不遗弃故旧的功勋老友,那么民风就不会淡薄无情。”【按语】本篇开篇第一章,树立了一个至德的典范。在讲了泰伯成德的实例之后,本章进一步作理论的提升。为政是以成德为目的的,那么,如何为政才能成德呢?本章具体涉及到如何利用风气移风易俗?礼作为为政修德的工具,如何来应用?为政以成德,如何来以礼正己正人?以及如何来以坚定的思想和真情实感来率风气之先?还有如何构建个人情操?等等问题。在位的君子以身作则,便能感化国民,转化世风,所以君子厚待他的父母兄弟,国民就会兴起为仁的风气。君子不遗弃故旧的功勋老友,那么民风就不会淡薄无情。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君子笃于亲,民众就会行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行为,但如果没有了礼的节制,就会有弊病。礼是行仁的工具,如果不善运用,没有礼的节制,都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呢?恭敬待人,本来是好的品德,然而,如果不用礼来节度,事必恭敬,不分轻重缓急,人必恭亲,不分亲疏长幼,遇到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就恭敬服侍,老老小小上上下下,都需要关系照顾,这样就把自己陷入到劳顿之中。谨慎处世,当然是好的品性,然而,如果不以礼为依止,就变成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了。勇气勇敢,是非常宝贵的,然而,如果失去了礼的节度,就会变得粗野,做事过分,甚至于犯科作乱。直率正直,是好的品质,如果不以礼来节度,就不能容忍让人,变得尖酸刻薄,令人难以忍受了。使民风仁爱,不偷巧,就要笃于亲,不丢弃传统,尊重自己的所从来处,尊重传统,尊重前辈,尊重老朋友,这是基本的政治哲学。【大义阐微】本篇开篇以泰伯,表明最高的德业成就;终篇以尧舜禹,表明最高的圣王功业。主要讲成德,为政以德,为政的目的也是成德,它的模型就是,“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焉”,北辰得天地之正,众星望北辰而拱卫之,共同行天之政。我们可以看到尧舜禹是为政以成就至上道德的,但是,能不能看到泰伯也是为政呢?答案是肯定的,泰伯也是为政以成就最高道德的。在本篇第一章的解说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如泰伯这样的为政,是《论语》所推崇和尊重的,这也是孔子所推崇和尊重的。孔学将人作为研究对象,是将人放在人天整体的环境下来研究的,具有深厚的实验基础。首先,将自身作为实验对象,然后,将自身的实验所得,放到社会这个大实验场,率先接受检验,再加以推广应用,以成就至德为归宿,这就是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在这个路线之中,修身之外的都是为政的范畴,也就是说,孔学是要入世为政的,确切地说,入世就是为政,以为正入世。然而,政者,正也,孔学之中的为政又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为政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在孔学中,泰伯是为政,而且为政成就了至德;第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也是为政。孔子为政的核心是正德。第三,孔子本身的实践就是为政。我们看孔子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进入到政治权利的中心,但是,他不取;在鲁国已经有了卿的地位,他不处。这在别人看来是迂腐,然而,却恰恰是“回也不愚”之处,而且是聪明至极。因为他看到,这些从政的机会,非但不能为政,却足以损德,根本不能成德,不符合孔门中为政以成德的标准,所以坚决不干。这里的为政,是以成德为标准,不是以改变境遇、获得权柄为目标。在中国文化中,做小民,积德不易,做坏事损德也不易;而做大官,权力大,积德容易,损德也容易。所以古人学问做不到家,绝不敢轻易做官做事,是出于对失德的恐惧呀!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孔子,理解中国文化,才能学会为人做事,否则,终日奔波,永无宁日,不得要领。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在等等吧!
  •     内容太一般,没有新意
  •     书的内容远远优于书的印刷质量,看在书的内容的份上给5星
  •     不等看完,就忍不住告诉大家,凡是喜欢《论语》的读者,不可错过。
    作者极其认真,确实向孔子循循善诱,从头到尾引经据典,让你心服口服,读完《论语大义》你也就读完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史,读作者这本《论语大义》,不等读完,你就感到孔子老头的超级可爱,超级可信,不像我们以前读过的其它译解,越读越不爱孔子了。

    这本书,不夸张的说千载难逢!
    其中对“格物”的理解,真的跨越了千年!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未为有也啊!
  •     老爸看了我给孩子买的这本书,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尽管70岁的人了,看了很多版本的论语之类的书,但对这套书很是赞赏,正好,送了一套礼物给老爸,老人家仔细研究后,叮嘱我一定要孩子多看看这本书,很不错。弱弱的提个意见:这本书的外包装特别是塑料外壳实在是跟书的内容配不上,太次了,买了2套,2套的外壳都是破的。强烈要求换包装
  •      外表就很喜欢,和一般的论语讲解书感觉不一样,作者说的我感觉特别好,毕业后很久不读文言文了,这本书读了以后真的是特别令人着迷
  •     精装本有点特色,与原来常见的精装不同,牢靠程度感觉不如常规精装好,另配个亚克力外壳。建议购买平装版本更划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