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5
ISBN:9787010026237
作者:叶秀山
页数:190页

章节摘录

  总之,在这样的条件下,雅典城邦就比较容易地保持并发扬原始氏族公社当时是“自然长成的民主制”的一面;而在斯巴达,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他们则保留并发扬了原始氏族公社当时同样是自然长成的集中的一面。在原始氏族公社本来是处于朴素的和谐之中的民主和集中这两个方面,随着阶级分化也分化了。希腊民族在奴隶制时代早期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和斯巴达的集中制,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继承和发展了氏族公社的某一个方面。  比起原始氏族公社来说,雅典城邦的民主制的确是大大发展了那种自然长成的民主权利,因为它把公民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公民们能够从事在氏族公社中受到极大限制的各种的文化活动。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所谓“自由”,首先是摆脱了生产劳动,是不事生产的“自由”,雅典公民没有辜负历史的宠幸,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可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背后,却有着千百万奴隶的呻吟,希腊公民的自由是以奴隶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因而这种自由只是一个阶层的自由,而且是一个很小的阶层的自由。雅典的公民是一个特权阶层,是一个剥削阶层。整个雅典政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巩固这一个特权阶层。  可是要维护这样一个公民阶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个政制无法解决这样一个基本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有自由的人却不创造自由。雅典公民的自由是在火山上的自由,是在沙堆上的自由。  如果说,雅典公民在刚刚获得这种奴隶主式的自由时是那样意气风发,表现了多方面的创造才能,那么当两个阶级对立日益尖锐,创造自由的人要收回自己的自由、因而首先要收回自己创造的财富时,希腊公民的自由就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同时,由于这种自由不是自己创造的,对于掠夺得来的自由,经过几代以后,就自然产生了对自由的滥用。当劳动与自由被分割为两大阵营时,这种滥用自由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雅典的民主制发生了深刻的危机,这个危机是这个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因为它归根结底是奴隶制度;而当时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则更进一步促使了这个危机的爆发。  雅典政府主要的任务既然是在于进一步巩固、发展这个公民阶层,而雅典本土经济上的条件以及本身奴隶数量的相对较少,使这个政权在一定时期变得野心勃勃、富有侵略性起来。过去波希战争为抵御波斯侵略结成的提洛同盟,逐渐变成雅典的剥削对象,盟邦变为属国,由于交不起雅典的贡赋,经常发生所谓盟邦“叛变”的事件,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阶层,雅典政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巩固自己的海上同盟,以便榨取盟国,赡养自己。  同时,由于本国的实际需要,助长了雅典奴隶主政府的霸权欲望,雅典已经成为一个海上帝国,伯利克里的野心是要把全希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势必与本来是希腊民族盟主的斯巴达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就爆发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雅典与斯巴达争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的开始意味着雅典的黄金时代的结束,繁荣、昌盛、和平为饥荒、瘟疫和战争所代替,雅典从此以后一蹶不振。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的那一年,苏格拉底是37岁。  ……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史料问题

第二部分 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
一、苏格拉底与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兴衰
二、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主张
三、苏格拉底之死

第三部分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哲学学说上的关系
二、“认识你自己”――从“自然”到“自我”的转变
三、精神与物质的进一步分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四、“理念论”的奠基者
五、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六、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结束语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后记

作者简介

很长一个时期,在欧洲一般人的心目中,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地位曾经是确定了的。他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则是古代欧洲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是古代希腊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被这样一位哲学家极力推崇的老师,其历史重要性,自不待言,加之柏拉图对这位老师之死的描述,当人们没有怀疑它的政治意义时,其人格之感人,使苏格拉底的形象更增加了一层道德、伦理典范的“圣光”。欧洲人对自己的先辈的这种传统看法,是根据一些基本事实得来的,虽然一般人对这些事实并没有多加分辨,更没有故意搜集相反的材料;然而学者们、哲学史专门家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正在于发常人之所未发,终于对这个传统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提出了一大堆疑问,写了一本本的大部头著作,考证、分析了有关苏格拉底的各种材料,在弄清许多史实方面,这些学者是有很大贡献的。在一个阶段,苏格拉底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图书封面


 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认为“自知”和“毋过”这两个话题与哲学有着莫大的关系。提及哲学,不得不提希腊;提及希腊,不得不提苏格拉底;提及苏格拉底,不得不提德尔斐神庙;提及德尔斐神庙,“自知”和“毋过”正是德尔斐神庙中两个最为重要的神谕。关于苏格拉底和“自知”这个神谕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获得神谕:“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十分纳闷,明明有许多人比我聪明,为什么神谕上会说我是最聪明的?带着这个疑问,苏格拉底遍寻他所认为的“聪明人”,发现这些人大都喜欢夸夸其谈,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知。至此,苏格拉底才明白神谕的真正含义。正因为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所以他才是世上最聪明的人。所以,自知是一种内敛的美德。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自知则更体现了哲学的巨大转变。在此之前,米利都学派也好、南意大利学派也好、爱利亚学派也好,研究的焦点都在于世界的本原,自然的本质,既玄而远。在当时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所以在研究的道路上,渐行渐窄。苏格拉底把人们的视线,从遥远的天际拉回内在的心灵。重视知识、追求真理、探讨正义与理想的社会。“自知”的另一种解读是——“人啊,认识你自己”。因此哲学开辟了另一个方向:重视人本、重视伦理。这种思潮一直到现在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毋过”是德尔斐神庙中另一个重要的神谕。“毋过”的思想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应该是“中庸”,是“存天理,灭人欲”。 “毋过”与“自知”是不可分的,唯其“自知”,方能“毋过”。自知是根基,毋过则是目的。这里又包含着哲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价值哲学。在苏格拉底之前人们只研究自然的原因,是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和哲学的现实意义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在思想上“自知”,更应该在行为上“毋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未免过于武断。起码在苏格拉底的那个时代,人们就知道应该“毋过”。而这正是改变世界的一个重要态度。知识不仅是对自然原因的知识,而且同时是事物的客观价值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真理。所以,人贵自知,行求毋过。BY ZJMR2009.11.4
  •     丘吉尔曾经在评价西方民主制度的时候说过:“民主制度很不好,但是其他制度更不好”。这句话在之后被人们引申为民主制度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而且这个观点似乎不是在贬低民主,而是在为民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开脱。那么民主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一向觉得解释一个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分析这种解释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民主是被这样解释的:“民主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这个解释强调阶级性,这种强调的动机不难理解,不作评论。这个解释中还提及的是两个原则:平等以及少数服从多数。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了。首先是平等。平等意味着人的地位平等,人的权利平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看到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有高下之分,有贵贱之别。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人的能力不同;能力不同,获取的社会资源也就不同;获取的社会资源不同,人的地位权利自然也就不同。启蒙运动中,卢梭曾经高喊:“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但是人又何曾自由平等过?理想主义者们天真地认为人们也许在其他能力方面各有所长,但是在政治权利方面,每个人的天赋都是相同的。柏拉图在他的《普罗塔格拉斯》中,记录了智者学派对于城邦政制的描述: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不能形成社会,于是宙斯把政治技术分配给人类,但是政治与其他技术不同,不是分配给个别的人,比如这个人会做鞋,那个人会种植等等,而是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人人都有政治的技术,才能结成城邦社会。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并非如此。有很多人在其他技能方面十分突出,在政治方面却是个白痴。比如擅长书画的宋徽宗,最后让北宋亡国;比如喜欢木匠的明熹宗,把国家大权交给魏忠贤……所以所谓的每个人的政治技术是相同的这种说法,根本就是一种政治乌托邦。政治能力不平等,治理国家能力有高下,所以国家应该托付给政治能力突出的人,这无关平等,这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再说少数服从多数。这就更是不能让人接受了。在历史的很多时候,多数人的意见往往并不能代表正确。多数人的意见往往只是一种偶然的、冲动的意见表达;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容易被蛊惑,容易被误导。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我认为,要想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在柏拉图许多对话里,苏格拉底从各个方面论证了意见与知识的区别,意见有时也可以是正确的,但并不能保证永远正确,意见只是个别人的感性观念的总和,而感性加感性仍然只是感性,观念加观念也只是观念,还未能上升到理性的、必然的认识。(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30页)群众在历史中的短视行为是屡见不鲜的。最典型的例子在西方是苏格拉底之死,在我们中国,则是袁崇焕被凌迟。明末张岱的《石匮书》是这样记载袁崇焕被处磔刑的:“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这是一幕暴行的真实记载,暴行的对象是独卧孤城,面对满清铁骑,拼死保护百姓的袁崇焕。群众,往往就是盲目的多数。“历史的事实往往是:即将消亡的阶层总是要消灭自己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46页)明朝最终灭亡了,雅典的民主制最终也灭亡了。他们不是灭亡于没有采纳多数人的意见,而是灭亡于他们采纳的只是意见,不是真理,而这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所以,不要对民主寄予厚望,因为它只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BY ZJMR2009.10.2
  •     这是一本很奇怪的书,其重心与书名失调,本书精彩的不是作者对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研究,因为超大篇幅扑面而来的奇怪字母绝对令普通读者受不了,而是他对雅典民主制度形成原因的分析。分析得十分详尽深刻。看了这些,后半部书似乎没必要翻了。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当初开题的时候读起来觉得十分浅显易懂,大概那时候还是处于德国的那种语境里面的...如今在语言分析的那些论文里跑了一圈再回过头来看,发现竟然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已经没法进入那个语境了...有些见地很到位,讲不清了的地方也坦然承认,但是叶先生终究不是专家啊...
  •     本书精彩的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而是作者对雅典民主制度形成原因的分析。
  •     “少数服从多数”会导致不可调和的分裂。
  •     国内研究苏格拉底必看。
  •     好书
  •     一般。。。
  •     马克思味道不重,思路还算广泛。
  •     打不了分,因为我压根没看懂。
  •     叶秀山的哲学思维方式很赞,是继陈嘉映之后又一个令我敬重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
  •     咋写的这么罗嗦呢。。
  •     NUFE F4 B502.231 6
  •     上过叶老师的课!很喜欢!
  •     2007年4月版,封面不同,叶秀山著。前一二部分如历史课本中内容般一样(苏和雅典奴隶民主制的兴衰、主要政治主张、苏之死),但过于啰嗦。第三部分挨个叙述各大主张:(1.认识你自己(“自然”到“自我” 2.精神与物质的进一步分化 3.理念论 4.道德 5.辩证法)【其实适合高中历史老师讲哲学的时候看,再提取一下精髓教给学生。对于已经很清楚这个脉络的人收获不显著,全书较平淡】
  •     满纸希腊文 考据派 意思不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