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 >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510029417
作者:王国乡
页数:448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从两个典型案例看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1.1 2008年雪灾“不感恩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困惑1“不感恩事件”引发的道德争议2008年初春,我国南方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高速公路因路面冰冻而封闭,铁路因电力与通信设备遭冰雪破坏而停驶,数以百万计的急于回家过年的旅客滞留途中,忍受着寒冷与饥饿的折磨。在这场冰雪灾害中,涌现出众多抗冰救灾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英模事迹在媒体与网上广为传播,并以其彰显的高尚道德风范感动中国。其中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农民刘吉桂免费救助44名落难乘客的事迹尤其引人关注和敬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普通农民的感人故事,却因媒体在报道与传播中的情节失真与过分炒作,而在各种媒体上引发一场有关道德是非问题的激烈争论。最初的争论只是围绕中央电视台指责被救人“不懂感恩”展开的。随着事件的进展,事实真相的曝光,争论的范围也随之扩展,涉及道德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向深层次推进。媒体把这次由“不懂感恩”引起的争论及其全过程称为“不感恩事件”,也有称为“感恩门”的。“不感恩事件”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2月19日,湖南卫视在网上发布一条消息,内容称: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天气,衡东大浦镇一位普通村民刘吉桂义务救助了44名落难乘客感动了中国,而即将登场的湖南卫视“2008元宵喜乐会?春满人间”则将这45位有缘人请到节目现场,让他们过上一个热闹、团圆、喜乐的元宵佳节……2月21日,湖南卫视邀请刘吉桂参加“2008元宵喜乐会”,并将20多位被救乘客接到节目现场,当面向刘吉桂敬酒,表达感恩之情,场面热烈,令观众感动。主持人何炅介绍说,刘吉桂家并不富裕,却让这些乘客在自己家中免费吃住了四天。乘客到来时房子上挂的都是肉,等乘客走后已经空荡荡了。2月21日,中宣部将刘吉桂兄弟定为“抗冰英雄谱”重要典型。2月22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及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均以2000字的篇幅,在“抗冰英雄谱”中将刘吉桂兄弟隆重推出。综合各家媒体的报道,刘吉桂英模事迹的梗概是:1月26日凌晨,一辆由广东开往湖北松滋的长途大巴客车,在行至京珠高速公路衡东段时,因路面冰冻打滑而侧倒在高速公路旁的排水沟中。车上44名乘客(其中除7名男士外全是妇女和小孩)全部下车,无助地站在风雪交加、寒气凌人的高速公路旁瑟瑟发抖。正在大家急需救助的危难时刻,刘吉桂出现了。他首先设法将高速路边金属护栏打开,引领落难乘客到他家生火取暖,并立即烧水煮饭,为乘客端来热汤饭菜。接着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又组织村民将翻倒在排水沟中的客车拖出扶正,还用担架将受伤司机抬往医院救治。眼看风雪不止,乘客短时间难以上路,他们三兄弟又忙于为乘客安排住宿,并冒着风雪前往数公里外的镇上采购供给数十人所需的日用食品。刘吉桂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境并不富裕,只靠务农为生,有三个孩子上学,两个读高中,家庭负担很重,但却能用自己微薄的积蓄免费为44名受困乘客提供四天食宿日用,其精神可嘉,令国人感动。

前言

1997年我出版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这本书经过两次大改动,出了第三版,销量突破十万册。有些地方政府和大专院校拿此书作为思想工作的重要参考书。殊不知这本书的写作是由于王国乡的开导,我才从事道德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在1985年前后,中国准备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但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和传统计划经济的道德非常不同。我感到需要对此做一番研究。不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经济的推行必将遭遇极大的困难。但是我困惑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讲自利的理性经济人之上的,而道德是反自利的。这二者如何能统一起来。难道市场经济就不需要讲道德吗?我认识王国乡最早是在1982年全国第一次数量经济学年会上。以后我们经常交流经济学方面的心得,但我并不知道他对伦理学有研究。在80年代中偶然和他谈起我对两种经济制度下的伦理标准的困惑时,他对我说,道德理论的出发点其实是讲利益的,市场经济也讲利益,二者并不矛盾。这一句话开导了我,从此我开始了伦理学的功利主义的研究。这个结果就是《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后来我又知道,王国乡还对美学有研究和心得。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极具创造性的学者,融会贯通许多社会科学。要不是他在北大当学生时被打成“右派”,从此被耽误了二十多年,做了二十多年的苦力,他这一辈子会有重大的成果出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说到底,道德就是不违反事理常规。不允许损人利己,不允许高人一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市场经济同样是不违反事理常规。借钱要还,说话算数,没有欺骗,老实做买卖。这样的经济恰好是效率最高的经济。经济学达 到这个地步,就跟哲学、伦理学差不多了。它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我认为这就是王国乡的这本书所希望传达的道理。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本书虽然是一部寻常的学术著作,渊源于作者焦心苦虑的构思;然而,它又不是一部常见的学术著作。它的一大半来自苍茫大地,是千百万饥饿农民和劳苦大众的呻吟,另一半则来自炼狱者深沉的问难与呐喊,是雕肝琢肾的章句。  ——张森根(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这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书,它写给每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这又是一本结构严谨、内涵深邃的书,它写给每一位研究与思考中国问题的学者。身处当今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们,正在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财富创造与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在忍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病:贪污腐败的滋长、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面对这些切肤之痛,普通大众需要“良心”上过得去,而学者们则要追问引发所有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我们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这正是本书作者试图去揭示的。开篇作者从两个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不感恩事件”和“孔子诞辰事件”人手,将其中反映出来的当代中国人的普遍道德实践困惑和理念困惑一一呈现,之后通过对四种现行高校伦理学教材的质疑,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剥丝抽茧,条分缕析地回答了这些困惑和质疑,并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现实问题:社会中的“道德败坏”现象是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还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所造成?就中国人的整体道德水平而言,是在市场化改革以后有所提升,还是有所下降?当代中国人在媒体宣传中和在教科书中所宣扬的“无私利人”、“无私奉献”的道德观,是市场经济道德观,还是计划经济道德观?中国人在市场化改革道路上是应当继续前行,还是应当再回到贫穷却充满“道德理想”的计划经济年代?

内容概要

王国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退休教师。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记者。1982年入郑州大学任教,主讲西方经济学与国际金融理论。1987年调入北京筹建人民银行创办的中国金融学院,任国际金融系主任、国际金融学与西方经济学教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退休后,该学院并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与西方经济学。改革开放后至退休前,共发表金融与经济学论文63篇,出版专著与编著12部。著述获奖十多种,其中省部级奖三项。

书籍目录

序 一 茅于轼 001
序 二 张森根 006
前 言 王国乡 013
第一章 从两个典型案例看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001
1.1 2008年雪灾“不感恩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困惑004
“不感恩事件”引发的道德争议 004
“不感恩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困惑 009
农民道德模范的屈辱与媒体人的尴尬——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困惑的一般透视 014
1.2 “孔子诞辰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困惑020
“孔子诞辰事件”的缘起 020
“孔子诞辰事件”凸显西方学者与政界尊崇孔子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021
“孔子诞辰事件”凸显中国网民与学者非议孔子伦理思想的鲜明态度 023
“孔子诞辰事件”凸显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困惑 028
当代中国人道德理念困惑的一般透视 031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市场经济理论、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学的启示040
经济人具有自主选择权利是市场经济存在的本质特征 040
经济人的“自主权利”是形成市场经济道德的基础 041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作为“理性自主权利人”必然也是道德人 043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为证明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043
1.4 中国人道德理念困惑在著名高校伦理学教材中的反映045
第二章 走出“无私奉献道德观”的认识误区——浅析“不损人”是经济人自主权利的道德边界049
2.1 伦理学质疑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私奉献,还是有偿服务?052
公职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私奉献论”的思想渊源 052
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是有偿服务 053
普通民众没有“无偿服务”的义务,却有“自主自利”的权利 054
公职人员参与抗冰救灾和抗震救灾是有偿救人 055
刘吉桂收费救人照样是英雄,是道德模范 055
2.2 伦理学质疑之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可以普遍推广实行的道德规范吗?056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原则肯定“无私利人”是道德,“损人利己”不道德 056
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是“为己互利”的道德原则 057
“无私利人”的道德原则必然导致“损人利己”的后果 058
损己利人的道德行为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力量 059
国内学者提出的几种市场经济道德原则的初步辨析 060
2.3 伦理学质疑之三:无私利人(损己利人)与舍己救人(舍己助人)是同一个道德原则吗?063
辨析“无私利人”与“舍己救人”道德原则区别的必要性 063
茅于轼对“舍己为人”道德的解释 063
经济人的平等在于自主生存能力的平等 065
天灾人祸造成的“自主生存能力”的不平等是人道救助的必要条件 065
作为人道救助行为的“舍己救人”的道德的含义 066
“舍己救人”与“损己利人”的本质区别 069
2.4 伦理学质疑之四:“损己利集体”的道德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吗?070
确认“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存在矛盾是提倡“损己利集体”道德原则的主要理由 070
斯密《国富论》的主旨在于说明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071
现代微观经济学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证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072
只有计划经济才需要“损己利集体”的道德原则 074
2.5 伦理学质疑之五:个人应当为某种错误的“公共政策目标”而“舍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吗?076
“损己利公”道德原则提出的根据和含义 076
“损己利公”道德原则违反我国“依法治国”和“以民为本”的大政方针 078
孙志刚事件是对“损己利公”道德原则不合理性的证明 080
计划经济时期的错误公共政策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 081
市场经济的公共政策是宏观间接调控 082
2.6 伦理学质疑之六:市场经济是导致经济人“坑、蒙、拐、骗”和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吗?083
经济违法与官员腐败不是经济人追求利润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的产物 083
健全市场法规,提倡市场经济道德是治理市场违法、违规现象的有效手段 084
健全要素市场,防止官商勾结是治理腐败现象的关键 085
当今中国人的市场经济道德水平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087
2.7 伦理学质疑之七: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个人道德或“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为了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088
个人应当“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是无私奉献道德观的核心理念 088
“自利不损人”是人们自觉选择的现实生活方式 089
把个体道德或人生价值定义为“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是毫无根据的 090
只有在计划经济中,个人才会被要求作为客体去满足由中央计划体现的“社会需要” 097
2.8 伦理学质疑之八:个体道德是行为主体对他人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还是对自己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099
价值主体的需要只能是现实的个人需要,而不可能是抽象的社会需要 099
价值主体对他人行为“应该”的价值判断或评价 101
价值主体对自己行为“应当”的价值判断或评价 103
“无私奉献”道德观的谬误在于伦理学者没有进行“自省式”价值判断 105
2.9 伦理学质疑之九:“无私奉献论”者是利他主义者,还是极端利己主义者?107
2.10 伦理学质疑之十:道德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还是经济基础上个人行为“应当”?112
2.1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一:市场经济基础需要共产主义的道德上层建筑吗?116
2.12 伦理学质疑之十二:市场经济伦理学能够回避“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定吗?118
第三章 回归道德伦理的良心家园——从“良心道德”视角解读孔子与斯密的伦理思想123
3.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三:个人道德(美德或品德)的本质,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应当(经济道德),还是人格行为应当(人格道德)?125
当代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困惑 125
为什么大多数网民认为,刘吉桂救人,即使收费,也还是道德模范? 127
“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道德究竟是什么? 129
刘吉桂的“良心”就是人格道德的本源 130
3.2 伦理学质疑之十四:人格道德与经济道德的本质区别何在,其相互关系与共同属性又是什么?133
人格道德与经济道德“并存论”的提出 133
个人为什么要修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品德或美德? 134
从市场经济“行为因果链”看“两种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37
作为人格道德的人道救助行为,为什么不能转化为经济道德? 140
警惕伦理学中的“语义陷阱” 141
为什么人格道德可以推己及人? 143
人格道德与经济道德都是以良心、良知为本源的道德 146
从更多角度分析市场经济中“两种道德”的本质区别与相互关系 146
人格道德与经济道德的共同属性 156
3.3 伦理学质疑之十五:从市场经济“两种道德”或“良心道德”的视角能够解释“孔子诞辰事件”引起的道德理念困惑吗?158
从市场经济“两种道德”视角解读孔子的“仁义之道”、“忠恕之道”与“天命之道” 159
西方学者、政要推崇孔子伦理思想的原因 175
近代中国人贬抑孔子伦理思想的原因 180
3.4 伦理学质疑之十六:从“两种道德”或“良心道德”的视角能够解释“斯密悖论”问题吗?185
“斯密悖论”问题的伦理学意义 185
“斯密悖论”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环境 187
读懂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五把钥匙” 190
斯密经济思想与伦理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197
第四章 点破“道德终极标准论”的迷津——“帕累托标准”是怎样被误解和滥用的201
4.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七:《伦理学原理》一书提出的“三大善原则”是市场经济道德原则吗?205
“三大善原则”是不可“普遍化”的,因而是不可推广实行的 206
同一个市场经济社会有多重道德标准必然引起全民道德困惑 208
4.2 伦理学质疑之十八:“义务做好事”是“无私利他”的人格道德行为,还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不道德行为?210
4.3 伦理学质疑之十九:道德本身是目的,还是实现目的的手段?215
“为守道德而守道德”是个体人性被束缚、被奴役的标志 217
实现终极利益是个人为“拥有美德而快乐”的源泉 219
在人格道德或美德需要环节中,不存在“无私利他”、“自我牺牲”的道德需要 221
道德相对于终极权益目的而言,其本质只是手段,道德手段转化为目的只是一种心理现象 223
4.4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道德是社会制定的,还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自觉选择的和谐生活方式?224
社会道德必须由社会制定是《原理》一书的核心理念 224
“道德人为制定论”的实质是否定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过和谐生活的可能性 225
“道德人为制定论”的“元伦理学”根据不能成立 226
忽视孔子与斯密的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是《原理》一书陷入迷津的原因之一 229
混淆市场经济制度伦理与经济人道德伦理的界限,是《原理》陷入迷津的另一个原因 231
4.5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一:道德对个人而言是善,还是恶?是快乐,还是痛苦?234
4.6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二: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能够为市场经济“利益无冲突”理论提供科学证明吗?236
两部教材在“集体主义”道德理念上的冲突 236
“两书”的意见分歧反映出不同作者在市场经济制度伦理观上的意见分歧 238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不能为市场经济“利益协调论”提供科学证明 240
只有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边际分析方法才能证明市场经济制度的合理性或正义性 240
4.7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三:“帕累托标准”是一种制度正义标准,还是一种个人行为应当(道德)标准?241
帕累托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思想 242
“两书”部分作者对“帕累托标准”的误读与误用 252
帕累托序数效用分析方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255
第五章 从高考分数线看经济学边际分析的数学含义——用通俗语言解释资源配置的“等边际原理”259
5.1 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经济伦理问题的必要性261
道德伦理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经济伦理问题 261
普及现代经济学的边际分析知识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263
用通俗方法阐述现代经济学的“边际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67
5.2 从高考录取分数线看边际分析的经济数学要义——边际分析与等边际原理浅释268
高考统一录取分数线在择优录取考生中的筛选作用 268
高考统一录取分数线的形成机制 269
高考统一录取分数线所体现的选优数学原理——等边际原理 271
5.3 从考生择优录取分数线看经济资源择优配置的边际选优原则276
经济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择优利用资源问题 276
从高考择优录取的数学原理看经济资源择优配置的理想境界 279
计划择优分配资源的不可行性 281
5.4 边际分析的经济数学要义282
第六章 “看得见的手”与经济人自利选择的富国奥秘——等边际原理与一部巨型生物计算机的发现287
6.1 研究市场经济问题的社会共识与经济分析的公认前提289
完全竞争市场假定 289
经济人假定 290
经济资源稀缺性假定 290
时间空间有限性假定 291
市场经济是一种用商品来生产商品的经济制度假定 291
边际分析应用于经济研究的可行性假定 291
市场失灵与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假定 292
6.2 供求规律的现象形态及其体现的函数关系292
6.3 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推导需求规律295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导消费品需求规律 296
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推导生产要素需求规律 307
需求条件的变动与需求曲线的移动 319
6.4 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推导供给规律——成本函数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及经济人自利选择321
成本的概念 321
短期成本 323
短期成本函数表列与图像 324
短期成本函数变动趋势的必然性 325
从单一可变要素的成本函数到多种可变要素的成本函数 326
产品生产的产量选择区间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定义域 327
最大利润产量的决定与供给规律 329
供给条件的变动与供给曲线的移动 331
6.5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资源配置的等边际原理332
从生产的短期供给规律到市场的即期供给规律 333
均衡价格决定的规律 334
均衡价格在实现经济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意义 336
6.6 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机制——一部神奇的巨型生物计算机340
6.7 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341
市场垄断 341
外部效应 343
经济周期波动 344
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 344
6.8 本书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347
第七章 制度伦理与道德伦理的等边际标准——经济学“边际革命”的伦理学意义349
7.1 等边际标准作为社会经济制度正义性标准的伦理意义352
保障经济人自主权利的制度伦理原则 353
经济人行为应当以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制度伦理原则 355
经济人应当受预算硬约束的制度伦理原则 358
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形成均衡价格机制的制度伦理原则 358
确认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应当具有间接性的制度伦理原则 359
划清自发存在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界限是理解
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关键 360
7.2 等边际标准作为个体道德标准的伦理意义361
经济人厉行自利不损人的经济道德是社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 361
经济人按均衡价格交换就是在厉行“自利不损人”的道德原则 363
根据等边际标准,经济人厉行“自利不损人”的道德是一种社会责任 365
市场经济制度合理或正义(符合等边际标准)是个体道德实现的必要条件 367
7.3 等边际标准对于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伦理意义368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必须是间接调控政策的伦理原则 369
国家财政补贴和福利政策的伦理原则 370
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伦理原则 371
国家反垄断法规或垄断行业宏观管理政策制定的伦理原则 372
7.4 伦理学的边际革命呼唤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典
伦理思想的复兴375
伦理学边际革命的核心理念 375
伦理学边际革命与中国传统“以义制利”伦理观的终结 377
伦理学边际革命呼唤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典伦理思想的复兴 379
7.5《我很重要》——毕淑敏散文对市场经济伦理观的形象化诠释 382
附录:作者主要论著(改革开放初期)386
后 记388
出版后记417

编辑推荐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作序推荐。敬畏自然,呼唤良知,为已修德。《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根据经济学的“等边际理论”证明下列论述是真理:“人性自利”是“人必须满足需要才能存活,才能幸福”的同义语。人性自利是众善之端,是人类道德产生、社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经济道德的本质不是无私利人,而是自利不损人。只有人人追求最大利益,才能形成市场价格,调节资源配置,实现富民强国的目的。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骄人成就的关键在于扩大个人自利的自主权利。社会制度正义的标准是无损一人地增进社会利益。保障个人自利的自主权利是实现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正义的先决条件。个人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是无损他人的自主权利。

作者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作序推荐
挤破虚幻的道德泡沫 建立有良心的市场经济
说到底,道德就是不违反事理常规。不允许损人利己,不允许高人一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市场经济同样是不违反事理常规。借钱要还,说话算数,没有欺骗,老实做买卖。这样的经济恰好是效率最高的经济。经济学达 到这个地步,就跟哲学、伦理学差不多了。它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我认为这就是王国乡的这本书所希望传达的道理。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本书虽然是一部寻常的学术著作,渊源于作者焦心苦虑的构思;然而,它又不是一部常见的学术著作。它的一大半来自苍茫大地,是千百万饥饿农民和劳苦大众的呻吟,另一半则来自炼狱者深沉的问难与呐喊,是雕肝琢肾的章句。
——张森根(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敬畏自然•呼唤良知•为己修德
本书根据经济学的“等边际理论”证明下列伦述是真理:
* “人性自利”是“人必须满足需要才能存活,才能幸福”的同义语。
* 人性自利是众善之端,是人类道德产生、社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 市场经济道德的本质不是无私利人,而是自利不损人。
* 只有人人追求最大利益,才能形成市场价格,调节资源配置,实现富民强国的目的。
* 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骄人成就的关键在于扩大个人自利的自主权利。
* 社会制度正义的标准是无损一人地增进社会利益。
* 保障个人自利的自主权利是实现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正义的先决条件。
* 个人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是无损他人的自主权利。
本书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当代中国人在道德实践和道德理念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并通过对四种著名高校伦理学教材的一系列质疑,指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起因于改革决策程序上,只重视经济基础上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方式向市场方式的制度性转轨,而忽视对意识形态中的传统道德观(伦理观或价值观)进行相应的更新或变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在总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中国古典伦理学中由孔子最早提出的“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和斯密的“同情心”分析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微积分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尝试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思想体系。

图书封面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997 年,一本叫做《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的书仿佛不经意间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国人度过不完全的市场经济社会生活多年之后,以经济学的视角,第一次向公众明确讨论市场经济生活下中国人当时的道德现状,一时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对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影响力、以及个人言行和经济生活遭遇的诸多思考,经由这本书的诞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个人的经历总是最好的观察,今天,当人们回顾当年关于《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的讨论,或许会发现:十几年过去,面对市场经济日益趋于完善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近况,中国人的道德困惑不是缓解,而是越来越沉郁了。人们越发陷入了对越来越浓重的对国人道德前景的焦虑。王国乡先生现在写作的这本《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也是一本以经济学特别是边际贡献理论为视角,正面讨论今天国人在新的市场经济生活条件下广泛的道德焦虑和迷惑的著作。2008年初春,我国南方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很多地区的高速公路因路面结冰而被迫关闭,大量滞留回家过年的旅客。当时,一辆由广东开往湖北的长途大巴客车,在行驶途中遭遇路面结冰出现意外,高速公路沿线刘姓农民及家人热心救助了车上的44名乘客,将受伤司机及时送医,同时负担了全部乘客的食宿及日用品。后来这件事经由媒体宣传,成为在抗击冰雪灾害过程中涌现出的英模事迹,当事人进一步受到表彰和宣传。后来,此事辗转得到部分当事人证实,在救助过程中刘姓农民向乘客收取了合理费用,当地宣传部门和报道过此事件的媒体陷入尴尬。救人收费,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标准下,其人道主义精神无疑会大打折扣,因为社会长期倡导的是一种“无私奉献、损及利人”的行为准则,符合这种行为准则的言行才配得上高调的道德评价。那么,在今天趋于完全的市场经济和个人生活条件下,人们对这样的救人收费,是不是有了新的评价?这样的行为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地位的价值交换,还是人心不古、世道浇漓的世风衰落现象?这个案例遂成为《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这本著作发起讨论的切入点。重义轻利,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千年帝国时代的道统思想体系中,很典型的道德标准之一,追逐义还是利的人生,决定了个人人格属性是“君子”抑或“小人”,而人格属性即对一个人进行了彻底的定性。扩展来说,古代贤人奉行的“文死谏、武死战”原则也是一种重义轻利。这里的“义”成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而“利”则指向个人生活的质量。古代知识人阶级中的极端者,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名誉,正是出于道德评价乃是中国人能否融入当时社会的首要标准。明智的封建帝王,善于发现那些拼死直谏的朝臣,却是沽名钓誉的亡命之徒。长久地受到“义利”观念深重影响的国人,直到今天也很难避免将追逐名利排斥所谓“道德”之外。这是从古至今,一直绵延至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流道德伦理观的“无私利人为道德”的道德规范的历史渊薮。但有趣的是,历史观念和长期教育并不能泯灭民众的本能,人们可以凭借一瞬间的道德自觉(直觉)来做出对某事的道德判断。对于上面故事里那位朴实的刘姓农民,在收费救人之后,被救助的乘客仍然对其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甚至多数的乘客都在媒体的失实报道之下选择长期沉默,在潜意识里维护着热心助人者的形象不被破坏。这或许就是一种“道德自觉”。 “道德自觉”可以穿越时代,但并不能很好的观照今天。从市场经济建设实绩的角度来说,或许我们可以把上述知情人为救助者的集体缄默,理解为他们把整件事看做一种合理的情形。因为在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中,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或者说合理的经济回报、平等地位的经济人之间的商品、价值交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个人或本位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能够保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不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也就不必再去适应“损己利人”的硬性道德要求。因此不论从遵循价值交换规律还是个人道德水准来说,收费的热心救人者,仍然足以配得上道德的褒奖。从市场经济社会中遵循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的经济人角度出发,是所有经济学家讨论专业问题的前提。因此,王国乡在书中运用这个假设层层深入地表明他的上述观点时,人们一定也不奇怪。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恰恰是着重从社会伦理、甚至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问题的,全书调动主要笔墨集中批驳的诸多陈旧观念也都是针对现行的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教材中的主要观点,这使人感受到作者希望解决问题的信念。王国乡先生认为,一方面提倡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道德原则,另一方面又提倡无私利他或集体主义的非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时,它就使人们陷入无所适从的道德困境。(参见本书209页)而造成这种道德困惑的根本原因,除了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矛盾和适应问题,主要是认识方面的道德观错位。我国当代正统伦理学把良心或善良意志为情感基础的“爱人”或“不损人”的人格道德,误认为是“无私利人”的经济道德在个人人格行为中的“内化”,并据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由此得出无私利人、无私奉献的经济行为才是人格道德的结论。而要解决这种道德困境,从伦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区别人格道德和经济道德。“人格道德是个人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达到融入社会的直接目的,而自觉修养的人格品德或美德。经济道德是个人在融入社会后,为了参与社会合作生产与互利交换,以达到取得经济利益的目的,而自觉选择的资历不损人或为己互利的道德。”简而言之,人格道德是我们以往概念中所熟悉的道德修养;而经济道德主要是作为“自主权利地位的经济人”在个人的经济生活中恪守市场经济规则。如上所述,鉴于历史,区别人格道德和经济道德也同时是中国人所特有的道德困惑。为什么我们明明感到收费救人是道德的,却往往同时觉得如鲠在喉?使我们的道德洁癖已经深入骨髓,还是因为“道德”在伦理学意义上来说复杂到这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要在区分人格道德和经济道德之后,才能看的更加清楚。因此笔者将其视之为王国乡先生这部著作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时代特有的困惑,要在时代的背景之下来讨论其解决的途径。我们先前往往将道德困惑同道德沉沦等量齐观,将对经济道德方面个人言行的不适应,混淆为人格道德的具体缺失。在今天的经济环境和价值概念中,显然是一种盲目的焦虑。在王国乡先生看来,只有肯定两种道德并存,并阐明二者的本质区别与相互关系,才是解决中国人今天道德困惑唯一可能的选择。2011.4.14
  •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理念与社会希望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意味着,一位他国的观察者,无论多么睿智,亦无法获得对这一国的明彻观察。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状态,以其表象上的豪健勃发,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焦点与研究对象。但至今为止,并没有一种论述框架,可以将这样的经济发展经验,有效地加以展现。所谓的“中国模式”,仅仅以暧昧模糊的镜像,在国际经济视野里显现,同时以夸张脸谱式的形象,出现在民族主义者高调而自豪的赞曲里。对“中国模式”进行反思,终究还是要靠亲历其中的人们。出生于1935年中国经济学家王国乡,经历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疾风暴雨,也分享了此间的晴天丽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在未经思索的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少,也是水到渠成的故事。而王国乡,这位自年少时代即自觉探索社会发展的前景的知识分子,则更多地窥见了华丽的发展话语背后危险之所在。他是当代中国反思“中国模式”的思想者之一。《自主权力的道德界限》是王国乡退休之后所著,凝聚了他大半辈子的思考成果。历经沧桑、深味人世沉浮如王国乡者,写一些回忆录,即可吸引公众眼球,但是他学术壮志未酬,沉毅执着地进行严肃的学术写作。在他的生命里,曾经有过为了坚持他正确的观点而罹难多年的经历,这本书的最终出版,仿如一种隔着时空的呼应。但是从经济学视角求伦理学难题,并不是王国乡所独创的研究路径。揭橥于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伦理学,于今已是一门显学。200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阿玛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在国内引起极大关注,很多充满社会与道德关怀的学者,皆有文章对此书进行评析议论,大多对正在健全市场经济的当下中国,做出了比照式的分析。因而单看王国乡此书,并不觉得惊心动魄,但是把这本书放在他的生命轨迹中来看,让人难免不动心动容。他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被非正常的社会秩序伤害,在自我精神成熟完善的旅途中,时代的动荡、社会的变迁,都以斧斫的方式,契入其中,带给他丰富的痛,以及丰富的思考。飞扬的青春在禁闭的时代滑落于幽暗处,蓬勃的思想一次又一次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割刈弃置,不可靠的时代,他所依靠的是自我个体并非健全的理性,以及自己并非刚强的意志。经历过错乱时代的积极思考者,总难褪英雄主义的色彩,就如曾卓在其诗歌《悬崖边的树》所描绘的形象,寂寞倔强地历经磨难,却如逆境飞翔。但是,就学术思想而言,绝境逢生,永远只是一种童话。如果一种思想,只是出于对周遭世界的某种抗争性的反馈,那么,这种思想受到的限制其实是很大的。王国乡在这本书里,表现了极大的学术进取劲: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思想体系。作为读者,读完此书,可能更多是得出与之相反的评价,这本书的局限性,毫不留情地削弱了王国乡的思想本身所带有的创新。首先是本书建立起来的讨论框架,令人质疑:通过对四种著名高校伦理教材的一系列质疑,指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学术滑坡已成共识,高校教材,因强制推行而得安身立命,并没有多少人,对其内在的价值充满信心,更多的是习惯其谬误百出,它们与受众的关系,仅在于,后者会自觉关心教材与考试之间的血肉联系。谁真正在乎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我们时代的社会文化秩序相对应。而王国乡先生,却诚挚地对其质疑分析,我们若不怀同样的诚挚,看到的将是一位堂吉诃德的形象。其次,王国乡先生的研究逻辑,也同样让人难以认同。历史地看,伦理学先于经济学而存在,其蕴含的难题(或曰悖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诠释(而不是解决方式)方式。而作为后来者的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成长的学科,更不能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去面对伦理学难题。仅是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伦理学论题:人性善恶之辨,经济学能做的是,先将其进行规范性假定,而不是解决。这是《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的两大硬伤,令人遗憾。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尽管负伤,仍自成一格。支撑这本书的,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结构。古典经济学假定经济人是理性自利的人,而王国乡则为此做了新的规范,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人,是“理性自利的自主权利人”,以此推出,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自主选择的交换各自满足需要的“自主权利”关系。而人都有特定的利益追求,市场经济道德的萌发点就在于此,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其本质是“自利不损人”。人的权利,是靠人自争取而来的。无论是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还是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一个已达成的共识是,权利,是一种公共产品,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本质上要依靠公民积极的公共行为(包括对国家体制的选择、维护),私人领域同样是由公共行为来维系创造的。王国乡的理论中,隐含了这样的假定,个人自主权利可以得到完整的保障。从而,他的讨论从个人的道德,延伸至制度的伦理依据。道德是一个规范性命题(应该怎样),而不是一个实证性命题(是什么)。同样,制度伦理,也是一个规范性命题(怎样的制度是正义的)。王国乡在书中提出的经济道德,其实是一个价值规范体系,而他描述的经济道德:在经济关系中,以取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自觉厉行“自利不损人”的原则,更像是一种理想的经济交往模式。人需要靠自己去理解和塑造自己命运的进程,一个国家的民众,同样需要靠自己去理解和塑造自己的历史进程。而我们所拥有的形而上学希望是,意志可以决定现实,当我们拥有一种好的社会共识,我们所共建的社会规范体系就会更有力。而这,正是王国乡在此书中锲而不舍建立市场经济之理想人格、市场经济之理想体制的价值所在。成稿于2011-04-15《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王国乡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2月版
  •     道德是什么?古往今来,这是人们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作为人类,我们一直在用道德寻找自我的定位,只有与道德同在时,我们才会有安全感,才相信生命是永恒的。然而,这也遮蔽了三个问题:首先,道德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的?第二,道德是永恒存在的,还是不断在改变的?第三,道德的标准与边界在哪里?在清代,妇女不缠足,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男子不蓄发,也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在今天,这些规范均已消逝。这说明,道德本身不断在变动,它并非先天就有的,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博弈后的产物。永远不能将道德绝对化、神圣化,否则必然带来一系列的认识偏差。比如,国人往往更喜欢评论人如何,不善于评论事如何,总是将人归为君子、小人,而不是从逻辑的立场去看问题。这就形成了只认是非不认厉害的思维定式,千载以往,我们就这样习惯性地沉浸在忠奸之辩中,一次次错过了历史的机遇。神圣化的道德,固然会给心灵带来安慰,但它也会让我们丧失真理判断的标准,忽略时代发展的方向,丧失历史评价的维度,最终做出错误判断。鲁迅等一代前贤之所以致力于民族性批判,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国民思维中泛论理传统,认为这是导致我们落后的根本原因,故大力弘扬理性,希望藉此驱除笼罩在传统道德之上的魅惑。前贤已逝,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启蒙。本书可谓继承了百年激荡之脉络,力图用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解读伦理。作者用坚实无疑的方式证明,道德从本质上看是利益博弈后的妥协而已,它既不神圣也不超然,所以,我们不能将其宗教化,只谈道德的利他动机,罔顾它其实植根于人类的利己动机,只能是大错特错。因为不利己的道德,其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用经济理性涤荡民族意识中的幽暗,本书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方法也严谨可靠。缺点是在一个逻辑平面上展开过多,唯恐普通读者看不懂,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用经济方法看伦理,与罗尔斯、哈耶克等一脉相承,本书的价值在于给出了更扎实的推理,因此更富常识意味,也更便于阅读。读家:唐山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完美结合,领先全世界的研究水平。未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作者的思想将不朽!
  •     在读杨小凯的回忆录时,我们就意识到,如林昭者并不少,王国乡添列其中。这个人的历史,比他的书好看,这个人的灵魂比他的理论丰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