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 >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44707749
作者:西蒙·布莱克本
页数:136页

章节摘录

  2 种种道德观念  在第一章,我们澄清了质疑伦理学的一些观点。关于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潜在威胁,还有更多需要说明。然而,我要暂将笔锋转向一些需要我们思考的内容。伦理道德将塑造我们对出生与死亡等重大问题的态度,继而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还浓缩我们对人性和幸福的认识,揭示良善的人类生活意味着什么。它还会描述欲望、自由以及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机会和权力的权利。这些概念没有一种是易于把握的,有些还容易混淆不清。  8.出生  自古以来,我们只有几种方法控制出生人口的数量和性别。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谁与谁结成配偶来控制基因——直接通过社会对婚姻的安排以及相关规范。我们可以采取节育或者是流产措施来控制出生人口的数量。通过杀婴或选择性的培育方式,我们还可以决定哪些新生儿可以长大成人。这一问题实际上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为严重。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统计,全球共计有逾一亿的“失踪女性”。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以及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的出生率统计都表明,女性人数应比男性人数略多。而事实上,女性人数比我们预期的少了一亿。其中在中国少了四千四百万,在印度少了三干七百万。对于妇女而言,造成这种世界上最大公正问题的原因除故意杀婴外,还包括医疗条件和生存环境方面的不平等。  当我们采取任何上述措施时,我们便干涉了那些本该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扰乱了自然本性。如果正如有人指出的,“扰乱自然本性”即是在“扮演上帝”,因此是错误的行为,那么我们确实是一直在扮演上帝。但是,结果却没有看起来那么严重。按照那种观念,当我们撑开雨伞,破坏了天要下雨将我们淋湿的自然规律也同样是扮演上帝了。作为人,我们注定要试图与大自然相对抗,让本不会发生的事发生,或阻止本应发生的事。对扮演上帝的指控并不具有独立的力量。也就是说,只有当某行为触犯他们时,人们才提出指责。如果我们坚信某种自然进程绝不应该受到干扰,或者坚信肆意干涉是冒险行为或极端行为,当有人一意孤行时,我们会大声疾呼,表达我们的忧虑。麻醉学创立时,道德学家就不满地认为那是不谦恭的,是在扮演上帝。转基因作物在今天引起了同样激烈的讨论。关键问题是人们的不安与担忧是否有充分理由。我们大都不同意对麻醉技术的指责,而针对转基因作物的辩论,最后结论还未见分晓。

前言

  初学伦理学或只是想了解一下伦理学的人经常会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伦理学是难还是不难?但我自己其实也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我开始学的时候是觉得不太难的。因为伦理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不像其他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比如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其中充满了大量专业术语,甚至符号、定理、公式,外行几乎完全不懂。而伦理学使用的概念相当多的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概念,诸如“好坏”、“善恶”、“是非”、“良心”、“义务”、“责任”、“德性”等等。有谁对这些概念不能说上一点什么呢?甚至如果别人说自己对这些概念一无所知或完全没有发言权,我会认为这对我是一种侮辱:“别的许多东西我可能不知道,但什么东西是好,或对我好;什么东西是坏,或对我坏;以及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是我应当做的事情,我还是知道的。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或比较正常的时代里,我们大多数人的确知道这些事情,而且很有信心地这样去做。但是,也还会有困难的时候,矛盾的时候,焦虑的时候,很难选择的时候。尤其在我们的时代,在一些重要和根本的道德问题上,我们看到仍然是众说纷纭。

内容概要

  Simon Blackburn,剑桥大学哲学教授。之前任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Edna J. Koury杰出哲学教授,1969至1990年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研究员,导师。  已出版作品包括《展开世界》(1984)、《牛津哲学词典》(1994)、《主导的激情》(1998),畅销书《思考》(1999)、《向善》(2001),以及《欲望》(2004)等。

书籍目录

前言导言1 威胁伦理学的七大因素2 种种道德观念3 伦理学基础附录索引英文原文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作序推荐。  “我感觉伦理学还是难的,好的伦理学,尤其好而短的、面向一般读者、必须针对实质性问题的伦理学就更难了。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简明通俗而又深厚学术功底的伦理学入门书”。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对于诸多哲学问题(包括善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举重若轻,文笔优雅。”

作者简介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遒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图书封面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你写的随意,我们读的却吃力。我们一路读下来很难理清你的思路。我是慢慢的看的,慢慢的看也很难理清有些思路。别再说这书是入门伦理学啦,给想入门初了解伦理学的孩子推荐这个书,是坑人家。还有,怎样写短评啊,我没那么多话,却提醒我评论太短,我写个短评也不行啊
  •     目前唯一一本能读出点感受的VSI。我以为此书的要旨在于每个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准都会被找到纰漏。而往圣先哲们奋力思索所找到的绝对标准与基础也被历代智识反复推敲到过时。但仍有少部分仍在散发幽微之光。真正站在最下面的那个龟就是我们所处时代,大多数人的共通情感体验与感受。我们的伦理标准要符合此时此地大多数人的情感认知,当然这个情感会随着时代而转移变化。
  •     摘自《搜狐博客》 作者:赵宏宇 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读书了,最近开始意识这种生活状态不健康,还是应该恢复读书的习惯,于是就在购书网上搜索,逛了一圈下来,发现译林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丛书都是由国际著名学者执笔,从书目名单来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有《古典哲学的趣味》、《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大众经济学》、《历史之源》、《哲学的思与惑》等已出书目,即出的书也有二十多种,大体都是人文类的作品,且英汉对照,篇幅也短小精悍,基本在十万字以内,很便于阅读。以我目前的心境,实在对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提不起兴趣,这类浅白读物正合口味,于是便一口气买了其中的四本,分别是《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大众经济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共计57块,价格也在可接受的范围。  昨天中午当当网送书过来,下午正好无事,便拿起《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开始疯狂阅读,半天居然就读完了。读这本小册子,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把握问题的能力十分敏锐,而且善于运用例子的丰富意象来展开分析,以英国哲学家惯有的细致入微的技巧来展开论证,读来很有趣味性。下面是一个作者在说明如何判别杀死与听任死亡之间的分寸时举得例子,十分有趣,也极富哲学意蕴,引之如下,从中也可让我们领略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假设有一个行将穿越沙漠的人,他有两个仇人。晚上,第一个仇人溜进他的帐篷,在他的水袋里投了毒。后半夜,第二个仇人,全然不知前半夜发生地事,潜入帐篷,在水袋里戳了一个小洞。第二天,旅人开始向沙漠进发。他想喝水时,发现水袋没有一滴水,最终,他因缺水而死。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谁杀了他?  第一个嫌犯的辩护律师认为:不可否认,他的当事人的确企图毒杀受害人,但受害人并没有喝到含有剧毒的水。因此,他的当事人是杀人未遂。而第二个嫌犯的辩护律师也振振有词,尽管他企图使受害人因无水可喝而死,但他也是未遂。因为他只是让受害人没有喝到有毒的水,这其实是救了受害人,而一个人是无法以这种方式杀人的。  看完这个思想实验,我承认自己被搞糊涂了。哲学家总是善于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例子让人困惑不解,并借以此表现出似乎已接近了智慧之神。不知读者在读完这则小故事会作何感想?是不是也会觉得世界上还真有这类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烫手的山芋呢?  还好,我们只是在闲暇时才会被类似的问题烦扰,而且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运动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精力被占据,是不会理睬这些问题的。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哲学是闲暇的产品,诚哉斯言。  当然,这本小书除了可以读到不少充满智慧的例子之外,内容也相当丰富,正如何怀宏先生在序言中介绍的那样:  作者首先是面对质疑伦理学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潜在威胁,然后考虑我们对出生于死亡等重大态度的问题,考虑 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人性和幸福的认识,试图揭示良善的人类生活意味着什么。他还描述欲望、自由以及获得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机会和权力的权利。……还分析评论了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以及现代的功利主义。   这些内容对于一些只想了解伦理学基本知识的人也许就足够了。我对伦理学也一向很有兴趣,不过都是门外谈禅,只阅读一些通论类的书,如何怀宏先生的《伦理学是什么》,麦金泰尔的《伦理学简史》,对于深入的学理论证则畏于艰深,一直所知不多。不过,我始终有个想法:也许最好的伦理学也只能帮助我们澄清道德概念,以使我们不陷于无谓的争论,难道伦理学真能为我们提供确定的知识吗?当然,康德肯定不会这么认为,他眼中的实践理性是能够提供绝对命令的,但我始终怀疑,说到底,道德的根源究竟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这实在是个大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新浪亚马逊在做促销sina.lt/Amazon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这本书刚去看才5折
  •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通俗易懂小册子
  •     更多的只是描述而不是讨论,文风很戏谑随性,不够严肃扎实。另外翻译很不通顺。
  •     : B82/4244
  •     书内容不深,但是给了不少进一步阅读的资料,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     基本保障与可能的生活。伦理学,或许某方面确实是不正确地使用语言
  •     原文是随笔风,对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译文是学术风,对汉语水平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     翻译缺乏基本的伦理学基础
  •     读得很生气,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它提出来一大堆的问题,却没有有效的解决之策。当然,可能道德问题本身就一直都是这样。增加困惑的书。
  •     翻译很像我的笔触。有“虽然”,居然会完全看不见“但是”或包含这样意思的内容。要不是有原文根本看不下去。一星不针对英文原文。
  •       目前唯一一本能读出点感受的VSI。
      
      我以为此书的要旨在于每个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准都会被找到纰漏。而往圣先哲们奋力思索所找到的绝对标准与基础也被历代智识反复推敲到过时。但仍有少部分仍在散发幽微之光。
      
      真正站在最下面的那个龟就是我们所处时代,大多数人的共通情感体验与感受。我们的伦理标准要符合此时此地大多数人的情感认知,当然这个情感会随着时代而转移变化。
  •     翻译错误多到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译文可以出版的程度。书本身偏于泛泛而谈,广而不深。
  •     其实不太适合初学者。脉络不是很明了。
  •     翻译相当之差。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本身也相当之差。可读性相当之差。许多地方的推理相当经不起推敲。
  •       摘自《搜狐博客》 作者:赵宏宇
      
       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读书了,最近开始意识这种生活状态不健康,还是应该恢复读书的习惯,于是就在购书网上搜索,逛了一圈下来,发现译林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丛书都是由国际著名学者执笔,从书目名单来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有《古典哲学的趣味》、《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大众经济学》、《历史之源》、《哲学的思与惑》等已出书目,即出的书也有二十多种,大体都是人文类的作品,且英汉对照,篇幅也短小精悍,基本在十万字以内,很便于阅读。以我目前的心境,实在对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提不起兴趣,这类浅白读物正合口味,于是便一口气买了其中的四本,分别是《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大众经济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共计57块,价格也在可接受的范围。
        昨天中午当当网送书过来,下午正好无事,便拿起《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开始疯狂阅读,半天居然就读完了。读这本小册子,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把握问题的能力十分敏锐,而且善于运用例子的丰富意象来展开分析,以英国哲学家惯有的细致入微的技巧来展开论证,读来很有趣味性。下面是一个作者在说明如何判别杀死与听任死亡之间的分寸时举得例子,十分有趣,也极富哲学意蕴,引之如下,从中也可让我们领略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假设有一个行将穿越沙漠的人,他有两个仇人。晚上,第一个仇人溜进他的帐篷,在他的水袋里投了毒。后半夜,第二个仇人,全然不知前半夜发生地事,潜入帐篷,在水袋里戳了一个小洞。第二天,旅人开始向沙漠进发。他想喝水时,发现水袋没有一滴水,最终,他因缺水而死。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谁杀了他?
        第一个嫌犯的辩护律师认为:不可否认,他的当事人的确企图毒杀受害人,但受害人并没有喝到含有剧毒的水。因此,他的当事人是杀人未遂。而第二个嫌犯的辩护律师也振振有词,尽管他企图使受害人因无水可喝而死,但他也是未遂。因为他只是让受害人没有喝到有毒的水,这其实是救了受害人,而一个人是无法以这种方式杀人的。
        看完这个思想实验,我承认自己被搞糊涂了。哲学家总是善于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例子让人困惑不解,并借以此表现出似乎已接近了智慧之神。不知读者在读完这则小故事会作何感想?是不是也会觉得世界上还真有这类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烫手的山芋呢?
        还好,我们只是在闲暇时才会被类似的问题烦扰,而且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运动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精力被占据,是不会理睬这些问题的。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哲学是闲暇的产品,诚哉斯言。
        当然,这本小书除了可以读到不少充满智慧的例子之外,内容也相当丰富,正如何怀宏先生在序言中介绍的那样:
      
        作者首先是面对质疑伦理学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潜在威胁,然后考虑我们对出生于死亡等重大态度的问题,考虑 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人性和幸福的认识,试图揭示良善的人类生活意味着什么。他还描述欲望、自由以及获得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机会和权力的权利。……还分析评论了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以及现代的功利主义。
      
        这些内容对于一些只想了解伦理学基本知识的人也许就足够了。我对伦理学也一向很有兴趣,不过都是门外谈禅,只阅读一些通论类的书,如何怀宏先生的《伦理学是什么》,麦金泰尔的《伦理学简史》,对于深入的学理论证则畏于艰深,一直所知不多。不过,我始终有个想法:也许最好的伦理学也只能帮助我们澄清道德概念,以使我们不陷于无谓的争论,难道伦理学真能为我们提供确定的知识吗?当然,康德肯定不会这么认为,他眼中的实践理性是能够提供绝对命令的,但我始终怀疑,说到底,道德的根源究竟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这实在是个大问题。
      
      
      
  •     翻译得不好
  •     作者是一个无神论左棍(连左派都算不上),居然还在用世界人权宣言反击相对主义,pathetic
  •     第18节康德部分没读懂...道德真的以理性为基础?
  •     作者对许多观点做出了分析批判,最后当我满怀希望想看到一个圆满的答案的时候,却等来了一大罐鸡汤和附录里的《联合国人权宣言》
  •     说实话,前面讲的关于伦理学的研究障碍还是很刷新我的看法的,发现经常会遇到一些道德困境,难题。毕竟伦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模糊很难评价的东西,科学,宗教,文化背景。看到后面实在是看不懂了,是通俗读本,对我来说不通俗,不太入门。
  •       序言
      何怀宏
      
      初学伦理学或只是想了解一下伦理学的人经常会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伦理学是难还是不难?但我自己其实也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我开始学的时候是觉得不太难的。因为伦理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不像其他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比如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其中充满了大量专业术语,甚至符号、定理、公式,外行几乎完全不懂。而伦理学使用的概念相当多的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概念,诸如“好坏”、“善恶”、“是非”、“良心”、“义务”、“责任”、“德性”等等。有谁对这些概念不能说上一点什么呢?甚至如果别人说自己对这些概念一无所知或完全没有发言权,我会认为这对我是一种侮辱:“别的许多东西我可能不知道,但什么东西是好,或对我好;什么东西是坏,或对我坏;以及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是我应当做的事情,我还是知道的。”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或比较正常的时代里,我们大多数人的确知道这些事情,而且很有信心地这样去做。但是,也还会有困难的时候,矛盾的时候,焦虑的时候,很难选择的时候。尤其在我们的时代,在一些重要和根本的道德问题上,我们看到仍然是众说纷纭。而且,我还应当说明一下,伦理学作为学科还是有自己独立而且漫长的历史的,就说近一百年来,分析伦理学对我们日常使用的道德概念和逻辑就有相当多的细致区分和澄清。要理解这些分析乃至只是理解其结果并不容易,能够作一些推进就更难了。
      
      所以,我感觉伦理学还是难的,好的伦理学,尤其好而短的、面向一般读者、必须针对实质性问题的伦理学就更难了。有时自己觉得明白了,想说得让别人明白也还是不容易。而在我读来,收在“牛津通识读本”里的英国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的这本《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应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简明通俗而又有深厚学术功底的伦理学入门书。
      
      这本书的书名原文直译是“一个非常短的对伦理学的介绍”。作者认为,书店里伦理学的通俗书籍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灵鸡汤,是提高士气或甜蜜可口的安慰剂。另一类是某些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的作品,他们迫不及待地传递这样的信息:“科学”已表明我们和动物或多或少统属一类。人类都是利己主义者,利他主义并不存在。而作者想提供一种新的、既反映新的学术成果又面对真实问题的通俗伦理学。它主要不是为学者而是为普通读者写的,即为想知道一些伦理学通识的读者写的。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审视伦理学闯入现实生活时人们作出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不同方式对伦理学构成威胁。第二章思考生活中人们要应对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正义与权利原则的碰撞,以及幸福与自由。最后,在第三章是着眼于探讨根本性问题,包括伦理学的终极价值、伦理学与人类知识和人类进步的关系。
      
      如作者所言,他首先是面对质疑伦理学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潜在威胁,然后考虑我们对出生与死亡等重大问题的态度,考虑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人性和幸福的认识,试图揭示良善的人类生活意味着什么。他还描述欲望、自由以及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机会和权力的权利。在讨论过生命起点、终点及人生意义之后,他还想思考一下如何生活。他先分析和评论了快乐主义、然后是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再就是现代的功利主义。
      
      以上的人生目的和理想都有较积极的含义,看来作者还是较倾向于目的论或结果论的。但是,他也指出,实现幸福生活的另一种途径是首先思考应当避免什么,而在这一方面,人们是很容易达成以下共识的:我们不希望有人统治我们、歧视我们、忽视我们、怜悯我们、蔑视我们、剥夺我们的权力和机会,同时,我们也不希望丧失生存技能、遭遇失败和痛苦,不希望依赖他人,不希望受到病痛、忧郁等消极情绪的折磨。或者说,“地狱总比天堂更容易描绘”。列举必须避免的内容比列举必须实现的内容更容易。而在我看来,这还不仅是理论上更容易的问题,也是实践上更有可能的问题。我们应当首先通过建设一个好的政治社会而避免陷入地狱。下面的观点自然是我赞同的:政治秩序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保证人们没有抑郁、没有疾病、没有失望地生活;但它能保障人们远离暴力、免受歧视、不被随意抓捕,免遭残酷的或侮辱性刑罚、不公平审判以及其他厄运。你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和平示威时,它用法律保护你的权利。就此来看,道德、政治或社会秩序给人们提供基本保障。而人们在此基本保障之下能获取什么、能否实现人生幸福则主要取决于个人。赋予人们幸福不是政治以至道德哲学的责任,更不是宪法或政府的责任,它们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可以让个人正常和自由发展的平台。
      
      这种对自由和幸福的看法似被作者认为过于消极。作者指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有相互联系的一面,认为任何对自由完整的定义都应包括免受侵扰和能够去做这两个方面。任何积极的善都可被描述为免于(free from)某种东西:健康是免于疾病;幸福是一种免于缺憾和痛苦的生活;平等是免于优势和劣势之别。但是否可以反过来这样说呢?我以为哪怕从次序上来说,也是应当首先争取对消极的自由(实际上也就是一些最基本的权利)的切实保障,然后才是考虑争取积极的自由幸福,而后一种争取是不能违反前一种争取所施加的道德限制的。另外,这样两种争取的主体、对象和动力也是有分别的。任何一个人都仅仅因为其生而为人而配享那些基本的(消极)自由,但享受积极的自由幸福则还需要一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自己对自己个人提出要求,需要我们自己作出努力。不同人的自由幸福观念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比较推崇独立,也有些人希望更多地涉及到他人,希望有一种更紧密的共同体感,但这有时可能会导致干预他人、甚至支配他人,有时也可能是依赖他人。
      
      作者对宗教或永恒与无限的观念似乎有些不以为然。他引剑桥哲学家弗兰克·拉姆齐回应帕斯卡尔“无垠空间的沉寂令我恐惧”的话说:
      
        我与一些朋友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不重视物质的大小。面对无垠的  宇宙,我丝毫不感到渺小。星空虽然广袤无垠,但它们既没有思  想,也没有情爱。我更重视思想与情爱这些品质而不是大小,我  不会因为身躯重达十七英石而受到赞誉。
        我的世界之图像显示在脑海中,而不像按照比例制作的模型。人  占领了宇宙之最有利地形,而星星则如三个便士硬币那么小。
      
      如此自然也不易产生康德那种面对星空与道德律的敬畏之情。而无限的“星空”并不只是“物质”的东西,它可能造成的印象就更不是了。作者在最后一章讨论伦理学的根基时回顾了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康德的普遍性原理、休谟的共同观点,罗尔斯的正义论、哈贝马斯的话语、斯坎伦的契约理论等。而最后,我们注意到他对同情心作为道德源泉和孔子仁学作为道德根基的思考。他写到,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被钢琴压住了脚,“我们不仅理解那个以脚受到伤害为理由推倒钢琴的人,我们还可能把他的痛苦当做我们的行为动机。他的痛可能转化为我们的痛——不是简单的脚痛,而是成为解救他的愿望。看到他人遭受痛苦却无能为力的好人会感到极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采取行动的是同情心或仁慈心,而不是任何语言程序规则。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痛苦与难处感同身受,这一点不是最主要的。无论从血缘关系还是从方位距离上,当他们与我们更为亲近时,我们往往受到的影响更大。在所有这类情况下,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的似乎是感情而不是理性。在此意义上,道德动机的基础不是关于某种话语的程序性规则,而是我们能够作出回应的情感。正如孔子很早以前就看到的,仁或对人性的关照是所有这一切的必要根基。”
      
      作者对现代性已经有一种反省和批评,他说,“当今我们一味追求权利,丝毫不考虑拥有权利者的能力,我们可能会怀疑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健康。”他甚至说:“我们可以在大体上追溯黄金时代的传说,那时我们的品质中尚没有当代人所具有的缺陷。我们崇尚儒家的道德秩序,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或斯多葛派的顺从天命,并且对进步心存怀疑。”作者敏锐地注意到,现在人们越来越开始注意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了,但对我们的道德生态环境却不够关心。当然,他对人类的道德前景还是有信心,虽然他不抱过高的期望:“如果我们谨慎、成熟、想象力丰富、行事公正、作风正派,并且受幸运之神眷顾,我们大概不会从道德之镜中看到自己成为圣人,但也不会看到自己成为妖魔。”
      
  •     用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世界是一件自寻烦恼的事情,但是这不是选择。
  •     第三部分讲到康德就看不懂了好桑心
  •     入门级读物。喜欢西方学者这样对问题深入浅出的介绍。
  •     作为入门还不错…_(:3JL总之是时候该捡起伦理学史纲了,再看睡着就掐死自己吧,就此立誓(不
  •     意外地并不枯燥,不过有些内容还是比较费解的,比起伦理学教材更能引发人的独立思考。
  •     泛泛而谈的专栏文风,就当练练英语吧。
  •     思路有些混乱,梯度好大的感觉。最后一下就到康德了。之前的部分有可能是没有读过其他伦理学专著前最好的入门了吧。
  •     读的时候有感想.............后来去睡了个午觉全忘了ヾ(。`Д´。)
  •     “混乱就出在这里:我们会得出结论说,所以,根本没有母爱这种东西——我们戳穿了这个面具!混乱在于我们会得出结论,认为人类只是更关心如何成功地传播遗传基因。 这一结论不仅与出发点不相符,而且事实上还与之相抵触。出发点是“母爱存在,这就是原因”;结论则是母爱不存在。”
  •     翻译很外行扣1
  •     平平。
  •     算是比较好的入门读物了。
  •     正本清源,条分缕析,对于对伦理道德学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值得强烈推荐的;
  •     对相对主义的批评是很到位的,这是一种需要广泛批评的观念,它导致了太多问题,如犬儒主义,甚至是朝核问题。
  •     涉及到很多问题,但也都只是一笔带过。有些地方觉得逻辑不大通顺,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吧。
  •     看完之后对学科角度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结论更糊涂了,对那些该不该、对不对的道德困境,算是学到了中庸招数吧,说起来,跟社会学研究还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     结构是好的,欲谈伦理学得先回应伦理学遇到的挑战,但。。。第一章论述风格像是低配版《为马对》,后面更加不好看
  •     一个简明的伦理学导论
  •     入门一下。
  •     神死了,用理性也不能论证道德的存在
  •     清晰明了,中英文简单入门
  •     1.翻译得略别扭啊,不像这一书系的风格,没那么平易近人;2.威胁伦理学的七大问题,读了两遍,很多说法和前阵子读的进化心理学,女人的起源两本书有可综合考虑的部分,涉及问题的普遍性可见一斑,趣味不少;3.伦理学入门,虽然以前没有涉及过这个主题的阅读,但直觉来讲应该写得还算基础。发现说不出什么来,我得再读读…
  •     小节标题:威胁伦理学的七个因素:上帝之死;相对主义(文化)(个人:主观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利己主义;进化理论;决定论与无用论;非理性指令;错觉。主题与观点:出生(堕胎);死亡(安乐死);快乐(幸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规则功利主义);免于恶(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自由与家长主义专制;权利和自然权利。伦理学基础:理性与基础;善与好生活;绝对命令(康德);契约与商谈(斯坎隆,哈贝马斯,罗尔斯);共同观点。
  •     散了点 但是很好
  •     入门读物
  •     3.8
  •     随手翻翻,还成
  •     通本在讲那些有意无意影响我们道德生活, 行为准则的各种因素. 这种在伦理学上的思考的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之前从没达到的, 受益匪浅.
  •     反正看到康德我就当机了
  •     我们为什么是人?
  •     (翻译烂得开阔眼界)聪明地讨论了几个像我这样的哲学门外汉会感觉肾上腺素激增的问题。会认真整理笔记的。
  •     这一部书大部分都买齐了,字数都很少,但内容深刻,值得阅读学习与反思,生活中各种微妙的用语言不可浅说的道理,各方面信息和思考累积到一定范围了,才渐渐理清明了,常常没事儿就啃一小段或几页,通的时候一路畅通无阻,堵的时候真是想破脑袋,更多的时候太多复杂长句和生词还需要你动一下笔和谷歌。四星推荐,因为不是谁都爱看这类“乏味”的书籍的,标签便于整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