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 >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534753299
作者:罗哲海
页数:400页页

读书笔记

罗哲海认为儒家学说的基本特性,乃是针对既定情景和继承传统陷入危机而产生的反应(p2),与轴心时期中后期(公元前600-公元前200年)的一大批哲学家一道,儒家对先前视为理所当然的规范以及当时的情景进行批判性反思,取得“后习俗”(post-conventional)思维的突破性进展,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可以不依赖外在的外在权威,而具备对道德认知和实践的自主能力。罗哲海对这种道德自主性的强调主要依据的科尔伯格的认知演进论,肯定人可以通过自律的良知判断来达致具备普遍性的伦理学原则取向。罗哲海这本书其实是希望借助轴心时代的儒家伦理这一特殊案例,来展望“理性可证明的规范性目标”之存在的可能性,以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的集体道德规范灾难性地崩溃之后”(p43)寻求某种朝向未来的希望。轴心时代的中国既具备高度发达的文化积累,又存在着使社会得以整合之礼制(传统伦理瓦解)遭到破坏的深重危机。伦理ethical life和道德morality在本书中得到极为明确的分离,罗哲海并以此认为轴心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启蒙新纪元(p60)面对着繁复的礼规和混乱无度的现实情境,孔子第一个对原本受到社会制约的概念加以伦理学的升华,也就是说他对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比个体为基础寻求伦理学的道德核心,“士”或“君子”作为这种自觉主体的代表因而被赋予了浓厚的道德意涵,他们被要求借由一条“从内心延展的道路,以发现伦理生活唯一的坚实基础”。与之相反,“乡愿”作为因袭陈规之人而被贬斥,这个事实同样标志着传统伦理生活的破产。(p67)儒家内在道德最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最高的可能性)无疑是“仁”的原则。罗哲海特别指出,儒者的内在“自我”,在根本上不同于“现代意义中那种强调独创性和特殊性的个人主义”,而是坚持判断的自主与行为的自律。“异化”(alienation)在此被引入了。罗哲海认为,对习俗性伦理对自身的异化的体验,乃是向儒者向后习俗思维迈进的前提。(p207)传统定位的不适用性,使得进行自主思考与判断在儒者身上强烈地体现了出来。借助良心与自省的概念而呈现出儒者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抗拒着种种艰难而进行抉择,这种抉择乃是儒者在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寻求确定性的关键所在。并且,在种种具体情景的取舍中,往往是礼(注意不是道)因为起僵化而成为权衡之下的牺牲品。“凭借一种内在的羞耻感而趋向于理想,并以心灵的快乐作为自我奖励。对于真正的儒家而言,除非他沉潜到自我之中,否则在这个世界上并无安身之处。”(p235)然而,尽管儒者能够背离了社会习俗及其松动的标准,并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内在,来寻求道德存在的新基础,但是他仍然需要时时面对着与道德相对的具体社会伦理生活,这两种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呢?罗哲海认为儒家对此有一种“和谐的倾向”,他们以道德心态与伦理责任的统一作为理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不牺牲道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迎合伦理,而使伦理与道德的冲突保持在最低的水平上”(p241),在负责的决断中尽可能地对此加以调和。在这种调和中,最大的困难也许在于儒者所倡导的身、家、国、天下的扩展序列。罗哲海对家国两个领域引起两难矛盾尤加以注意,他对一个悲剧主题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认为儒家以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竭力构筑一种超越悲剧的哲学”(p125)。

可以的话 还是看德语和英语的

中文的保持沉默伦理学 在中国 核心不仅仅是孝孝只是中国伦理学的出发点 在这个基础概念之上还有忠 进而是义中国伦理的系统性是一级超越一级的完整的系统性是充满生命力的 所以概念的核心也不会那么单一作者是自己挺喜欢的一个大叔 哈哈哈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