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 > 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08725840
作者:王江松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生命、死亡与不朽  那是一个秋目的下午,我独自坐在一片小树林里,秋风拂过,林梢萧萧,我垂下眼帘,静静地倾听落叶在地面飘动的沙沙声响。我感到四周无比空灵和轻柔,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恍惚状态。迷茫中我惊奇地听到那种沙沙的声响发自我的体内,而且随着这声响,有什么东西正一丝丝地从我体内抽出来,这时我内心一阵剧痛,便从恍惚中惊醒过来,我感到我丢失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我睁开眼睁,看到落叶纷飞,依然在地面随风婆娑,发出沙沙声响,这时我豁然明白了:我的生命正一分一秒地流失,流向一片巨大的虚无之中。一阵伤感止不住袭上心头。  这种对于时间的体验经常发生。每当夜深人静,一天忙碌已毕,躺上床去,心里总有几分懊丧、几分心虚。每当我被迫去做一件不感兴趣的琐事或加入某种浅薄的娱乐时,心中便十分焦躁,有如忍受一种苦刑。尤其是每逢一年一度的生日时,心头就变得沉重起来,有时甚至陷入自卑和绝望之中:年龄一年一年大起来,生命一年一年逝去,而我还什么也不是,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呵,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我能过上一种充实的可以满足的生活?  除了害怕过生日外,我还害怕过别的节日,这些日子我都没法开怀畅快起来。人们的轻松、快乐和满足使我更强烈地感到自己的孤独和苦闷。有一年元旦前夕,我和一伙人狂欢至深夜,酒醉后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醒来时,突然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把我紧紧地压在床上,使我丝毫动弹不得。这种力量正是一种可怕的空虚。后来我把这种感受写成一首叫做《节日》的诗:  一  没有什么节日  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样的  时间木然地流逝  既不带来欢乐  也不带来忧伤  人生是一场  漫长枯燥的考试  节日只是舞弊  只是弄虚作假  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样的  节日只是人造的  二  和平常的日子一样  节日里也交替着快乐和痛苦  只是快乐时愈疯狂  快乐后的痛苦就愈深长  我盼望有那样一个纯正的节日  在那一天  痛饮一生的欢乐  于午夜含笑涅槃  或者饱尝一世的痛苦  在黎明前悄然死去  日子太苦太平庸  人们便造出节日  但每一个节日  嘟使人想起去年的今日  于是人们便在节日中  知道自己正在老去  四  我不需要什么节日  你们谁想要尽管拿去  我需要把自己猛掷在每一个日子里  让每一个日子都暴烈出新的生命  每一种新的创造  每一种新的欢乐和忧伤  都带来一个新鲜的日子  都是一个独特的节日  所有这些感觉逼迫我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时间与人生有什么内在关系?时间在我们之外还是在我们之内?为什么时间经常引起我们的紧张和痛苦?  恐惧和焦虑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横亘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无法逾越的鸿沟,面对这道深渊,人不能不感到恐惧和战栗。  时间对人是有限的,生命对人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人们往往把死亡看做生命的单纯终点,离自己还很远,其实,死亡像阴影一样笼罩人的整个一生。这倒不是说人随时随地都可能因为偶然原因而猝然死亡,而是指从根本上说,在死亡面前,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人像动物一样生和死,那么人生不是毫无意义吗?如果死亡意味着彻底地完全地中断人的生命,那么人不就同动物一样是完全有限的可悲的存在物吗?可见,面对死亡的恐惧是对死亡引起的价值虚无的自我意识,它与面对某种具体的威胁或危险时引起的恐惧不一样,带有某种根本性、“形而上学”性。  有一天深夜,哈姆莱特漫步来到一片墓地,看到两个掘墓人在埋葬死人。这激起他的无限感慨。他想,一个胖胖的国王和一个瘦瘦的乞丐不过是蛆虫桌子上两道不同的菜。国王死了,埋进地下,被蛆虫吃了,乞丐捉了蛆虫去钓鱼,把鱼吃了,可见国王到乞丐的肚子里作了最后一次巡礼。在死亡面前,人和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在死亡面前,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哈姆莱特无法回答,于是他仰天长叹: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哈姆莱特振聋发聩的提问,惊醒了麻木的人类,迫使他们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  是啊,如果生命仅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死亡成了生命的绝对界限,如果人人都有一死并无一例外地化作尘土,如果每个人都是时间暴君治下的一名奴隶,那么作一个国王与作一个乞丐有什么区别?作一个富人与作一个穷人、作一个英雄与作一个懦夫、作一个天才与作一个庸人、作一个圣人与作一个盗贼有什么区别?长寿而死与突然夭折又有什么区别?  对死亡的恐惧是对生命价值的根本怀疑,人们不会时时刻刻体验这种感情,只是在面对别人特别是自己的亲友死亡时,或在自己面临生命危险时,才猛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与虚无。在平常的日子里,人们要忙于许多具体事情,对死亡的恐惧感便潜隐下来。经常发生的倒是一种具体的时间感和虚无感,这就是焦虑。时间极其宝贵,而人有许多事情要做,每做一件事,时间就少了一些,而内心却不知为什么依然感到空虚,这引起焦虑;一天安排了几件事情,结果只做了一半,这引起焦虑;正在埋头做一件事,却被别人打扰,这引起焦虑;看到别人在短时间内干出了重大的成就,而自己却一无所获,这引起焦虑;交通拥挤和阻塞,耽误了时间,这引起焦虑;食堂迟迟不开饭、剧场迟迟不开演、商店迟迟不开门,这引起焦虑;排队买东西的长龙在缓缓地蠕动,不知什么时候才轮到自己,这引起焦虑。恐惧隐隐约约地追随和笼罩你,只在关键时刻才剧烈地震撼你,而焦虑则几乎无时不刻地追逐你,像针_样不断地刺你的心,使你不得安宁。  死亡把虚无(无意义)带人人生,从而引起人的恐惧和焦虑,正是这种恐惧和焦虑,才使人猛然反省生命;为了摆脱这种恐惧和焦虑,人便开始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意义。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人才分外地珍惜它,因为错过这_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绝不能苟且偷生、随波逐流地度过这一辈子,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种真实的生活意义,以填充因为死亡而引起的价值虚无,从而无愧于生命并且大无畏地去赴死。  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死亡问题,学习哲学就是学会死亡。许多人对此十分惊讶。怎么?难道死亡还需要学习吗?难道死亡不是极其简单、极其自然,或者至少是对它无可奈何,只好俯首听命的事吗乏  不错,人人都有一死,但怎样死,是无愧、无憾、无畏地去死,还是满怀惊恐、绝望和悔恨地去死,这却是不容易的事,因为这是由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决定的。所以说,学会死亡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这才是海德格尔的良苦用心所在。  只有对人来说,死亡才具有这种独特的惊醒与提高生命的意义。动物并不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它们并不在时间之流中感到恐惧和焦虑,只有人才奋起与死亡搏斗,因为人是唯一不满于有限生命而追求无限生命的存在物。爱尔兰诗人叶芝在《死亡》一诗中深刻地触及了人与死亡的这种独特的关系:  一只动物奄奄一息时  既没有希望也没有恐惧,  一个人等待着死亡  却有着一切惧怕和希望;  许多次他已死去了,  许多次他又重新站起。  一个充满骄傲的伟大的人.  面对杀气腾腾的恶棍.  依然放声嘲笑  种种迷信的花招:  他从骨子里认识死亡——  是人创造了死亡。  当然,也有许多意识不到由死亡引起的价值的虚无,因而没有恐惧和焦虑的人,这恰是一些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的人。他们来到人世,把维持生存本身作为目的,而不去追求超越动物生活的意义。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虚掷在粗鄙的享乐、懒惰、无聊或机械的劳动中,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他们从虚无中来,在虚无中生活,又复归于虚无,就像河水翻起的一个泡沫或随季节开放和凋零的花瓣一样。  自然时间与价值时间  属于人的“自然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死亡迫在眉睫。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甚至不如某些动物长寿。人与人的寿命也相差无几,而且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人无不死——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的确,“自然时间”对人来说是一种极其稀有和宝贵的资源,这种资源对人具有有限性、短暂性、一次性和不可回复性。时间匆匆,转瞬即逝。 “现在”不断地吞噬“未来”,而“现在”又倏忽成为“过去”。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儿子变成了父亲、少女变成了老妪。所以,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把时间计人“成本”之中。花费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成本越小,人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别的事情,花费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成本越高,干别的事情的时间就越少,在经济学上这叫做“机会成本”。时间是一种机会,而生命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因此,时间是一种最高的成本和最重要的机会。想起这个事实真叫人不寒而栗。  钟声响起,黑夜将临,人呵,你如何安顿自己惶恐和焦灼的心灵?  唯有改变和创造时间!  人可以相对地改变属于自己的自然时间的长度。酗酒纵欲的人、毕生从事艰辛繁重的劳动的人、饥寒交迫的人、缺医少药的人,或者由于过度营养而害多种“文明”病的人,由于不从事劳动和体育运动而害各种“懒”病的人,其寿命必然较短。自杀则可以比较剧烈地缩短生命的期限。较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医疗条件、良好的心情、适度的锻炼,都能延长人的寿命。事实上,人类寿命呈越来越延长的趋势。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七十岁已成为人的平均寿命了。  但是改变自然时间的长度仍然不可能超越自然时间对人的限制,而人绝不甘于像动物一样生灭,他追求不朽,于是他便替自己创造出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或生命形式:价值时间。  . 我们可以从价值上比较两种人的生命。第一种人寿命很长,但终身碌碌无为,除了通过传宗接代而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以外,就再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另一种人虽然只度过短短的一生,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价值或财富,其影响悠远绵长,万世流芳。无疑,后一种人的“价值时间”远远长于前一种人的“价值时间”。这里所谓“价值时间”,就是指人所创造的价值起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延续到人的肉体生命死后千万年,甚至只要人类存在,这一过程就不会中断。“价值时间”可以说是人的肉体生命形式之外的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人们就寻找各种途径超越有限的自然生命。几乎人人都有过长生不老即无限地延长自己的自然生命的幻想。相传秦始皇、汉武帝等都寻求过长生不老的方术。中国的道教讲究练气、炼丹、服食,以求羽化登仙。后来人们终于接受了人无不死这一事实,于是便放弃了这种无限延长自然生命的努力,转而追求精神上的不朽。  精神不朽的原始形式是灵魂不死。人们相信自己死后,灵魂依然存在。远古人类相信人死后,其灵魂继续生活在活人周围,活人的世界与死人的世界交织在一起。后来人们把这个灵魂的世界与人世隔开,同时一分为二:生前为善的灵魂进入天堂或神仙福地,生前作恶的灵魂则被打人阴间或地狱。这样,每个活着的人为自己死后的灵魂着想,就应当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

前言

  六十年代生人的思想文化定位  我出生于1963年,今年38岁,已近不惑之年。  “文革”爆发那一年,我3岁;林彪摔死于温都尔汗那一年,我8岁;毛泽东逝世和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那一年,我13岁;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我考入武汉大学,那一年我16岁。此后的岁月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经常萦绕于我脑海中的一个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前与40年代、50年代生人相比,后与70年代、80年代生人相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给中国的历史奉献一点什么独特的东西?  四五十年代生人,年长者已届六十,年少者也已过四十。这一代中冒尖的人已经功成名就,活跃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中坚力量和领导阶层。这一代中平凡的人,有的已经或将近退休,有的正被下岗失业问题所困扰,更多的正在过着一种小康或温饱的生活。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经历。他们经历了1949年国体的巨变,经历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和“三年天灾人祸”,经历了四清、“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内容概要

  王江松,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先后就读于毛泽东母校东山学校、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任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1989年开始,在《理论信息报X《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浙江学刊》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索引,半数被CSSCI收录。已出版著作:《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职工持股工作手册》(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当代工人阶级与工会新论》(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郭象个体主义哲学的现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悲剧哲学的诞生——从悲剧角度透视尼采哲学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包括《人性与个性》、《寻找自己与成为自己》、《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第二版、《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一种社会中间层的人生哲学》)。待出版著作:《中国的出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历史走向》、《务实时代的精神资源——邓小平理论新论》、《劳动哲学》。

书籍目录

《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总序导言 艺术、哲学与人生第一章 生命、死亡与不朽恐惧和焦虑自然时间与价值时间两种时间意识第二章 渺小、创造与伟大自卑与畏怯自然空间与价值空间两种空间意识第三章 人是什么自然本性和主体性反主体性第四章 我是谁众里寻“我”千百度马克思的个性观中目文化的根本缺陷人类本性与个性个性类型第五章 自由与异化(上)放纵个性与取消个性人类自由与个人自由个性自由与个性异化第六章 自由与异化(下)人的可塑性教育、学习、实践合理的压抑和不合理的压抑外化与内化第七章 幸福与痛苦高级幸福、低级幸福、虚假幸福高级痛苦、低级痛苦、虚假痛苦第八章 责任与良心对自己的责任与对环境的责任对过去的责任与对未来的责任良心不负责任: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第九章 价值与目的价值、无价值、负价值为己的价值与为他的价值实用性价值与超越性价值人生的目的八种人生价值观第十章 财产与权力三种财产金钱的双重作用权力:自由的保障对权力的崇拜和恐惧第十一章 职业与事业谋生活动和自由活动个人事业与人类事业第十二章 交往与爱情交换、交情、友谊、博爱回归自然爱情:生命与灵魂的交融第十三章 悲剧人生——自然、地狱、天堂悲剧种种悲剧感:在悲观与乐观、幻灭与幻想之间结语 再论艺术、哲学与人生后记再版后记王江松作品一览

编辑推荐

  悲剧是普遍的,悲剧是必然的,它弥漫于世界植根于人性,悲剧英雄在黎明时醒来,凝望着地平线沉思,命运是对未来的开垦,而开垦无论是掘出清泉还是掘开深渊——就是命运。

作者简介

《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写于1990年,那时八十年代的文化论战和文化反思刚刚过去,旧的东西土崩瓦解,新的东西并未正面建立起来,中国人处于普遍的价值缺失与精神危机状态。作者的这《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力图建立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人的新型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它介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等种种对立的极端之间,作者把它称之为悲剧人生观。
几年过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正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毋庸讳言,传统的价值观(包括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反过来维护和巩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这种价值观已从根本上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目前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陈腐道德与无道德恶性并存与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急切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图书封面


 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是我大学时读过哲学书?引导了我的人身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