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 >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

出版社:姚才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2出版)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00486299
作者:姚才刚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事实上,王阳明也讲良知即天理,湛若水所谓师心自用的担忧是否显得多余?从湛若水的立场来看,此种担忧并非多余之举。他认为,王阳明讲良知即天理,天理乃是虚指,良知才具有实义,可是,徒致良知是远远不够的,它难以做到“天地位,万物育”,所以必须还要“随处体认天理”,如此才是彻上彻下、贯通内外之功,才可避免仅仅局限于一腔之内来立论。然而,依王阳明,天下之理是不必尽知的,关键在于良知能否自作主宰,人能致良知,推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成己以成物,则人、物都有合适的安顿,从这个角度讲,“致良知”亦含摄“随处体认天理”之义。湛若水强调学问思辨行的工夫,平心而论,王阳明亦未尝忽略工夫,他的“致良知”说同样倡导本体与工夫的统一。王阳明虽有从积极的功能说良知的话头,但却不以之立教,在阳明看来,就一般人而言,其良知既有晦蔽之时,但也有呈现之时,而要保此“时有发现”的良知不失,就必须有“致”的工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不过是要求学者以自己的良知为是非之准则来审查自己的每一意念,看它是否符合于天理本体,这里实际上体现了良知在王阳明工夫理论中的每一种审查、批判的消极功能,与其说它要求积极地去成就善,毋宁说它更强调消极地去抑制恶。

前言

现代文明的兴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后果问题;二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问题;三是人类的不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人类的自由、价值、尊严乃至人类的生存、命运和前途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根本性问题都不是单纯地靠发展科学、教育、文化、经济、技术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哲学家重新认识人类,重新认识人类的价值理念,重新认识人类的实践原则,重新认识人类与社会、世界、宇宙的关系,并根据这种总体性和根本性的哲学思考和探索加以研究解决的。哲学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其使命就是要告诉人类如何有智慧地生存。当代各种全球性人类问题的突出,迫切需要哲学家们以自己的智慧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理念和一般原则。这既是对哲学的严峻挑战,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今天的哲学已经不再是少数哲学家的思维艺术品,而已经成为事关人类能否走出目前困境、获得普遍幸福的价值导向者。哲学家肩负着巨大的职业责任和历史责任。我们每一位哲学家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热情关注和积极探索各种重大的人类问题,为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后记

当我的第一本书《终极信仰与多元价值的融通一一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研究》2003年由巴蜀书社出版之后,我便开始构思本书的写作。这几年来,我搜集、阅读了不少明清哲学原著及近现代以来的相关研究论著,在教学之余,我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书稿的写作之中,内心所念兹在兹者即为此书。本书不像以往多数研究者那样从正面直接评论、阐释王学,而是专门探讨了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派对王学的批驳、修正,并反思了与王学修正运动思潮相关的各种问题。本书分论部分选取了王学修正派的十位代表人物进行研究。本书既重视对明中叶至清初声名显赫、且备受当代学术界关注的哲学家及其学说的重新阐释,也重视对那些声名暗淡、但在王学修正运动有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及其学说的探讨(如许孚远、李材,等等)。当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还有一些王学修正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如王夫之、李颐、孙奇逢等人),本书只在总论部分提及,而未列专章进行研究,不免为憾。本书以后若有修订、再版的机会,将会补充以上章节。对于已选取的十位代表人物的文集,我往往是通读并作详细摘录之后,再动笔来写。这也是本书篇幅不算太大,但写作却耗时达四五年之久的原因。我的导师郭齐勇教授、田文军教授在我毕业之后,仍十分关注我的学术成长。本书的写作就得到了郭老师、田老师的多次鼓励。

内容概要

姚才刚,1972年4月生,湖北枣阳人。1995年获湖北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8年、2001年分别获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已出版专著《终极信仰与多元价值的融通》,发表论文近50篇,参编论著多部。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研究。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

书籍目录

总论一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二 王阳明的学术贡献与理论罅漏(一)王阳明的学术贡献(二)王阳明心学的理论罅漏三 “左派王学”的思想倾向及其利弊得失(一)关于“左派王学”(二)思想倾向及其利弊得失(三)“左派王学”与晚明学风四 王学修正运动的兴起及主要类型(一)王学修正运动的兴起(二)王学修正运动的主要类型五 王学修正运动的核心问题意识(一)批驳、修正王阳明的“心即理”说(二)批驳、修正王阳明的良知说及“左派王学”的“现成良知”论(三)格物之辩(四)驳斥王门“无善无恶”说,重申性善论(五)重新梳理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六)佛禅习气之批判第一章 罗钦顺一 驳“心即理”说(一)“心即理”说有“求内遗外”之弊(二)“心即理”说有“师心自用”之嫌(三)“心即理”说易与禅学混淆二 驳良知说三 阳明格物论质疑四 驳《朱子晚年定论》第二章 湛若水一 心物之辩二 格物之辩三 良知之辩四 “勿忘勿助”之辩五 “随处体认天理”六 理气心性合一论七 修养工夫论第三章 李材一 “舍至善之外无别有体”二 “止”、“修”并举三 修身方法论第四章 许孚远一 “无善无恶不可为宗”(一)对于善、恶内涵理解上的差异(二)“无善无恶”与“为善去恶”之间的矛盾(三)“两种法门”之争二 “心即性”质疑三 “以克己为要”第五章 顾宪成一 “只提出性字作主,这心便有管束”二 “吾儒之旨,只在善之一字”三 “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四 重视研习儒家经典五 彰显救世情怀第六章 高攀龙一 “知性善而后可言学”二 “学必由格物而人”三 “不敢纵口说一句大胆话”四 驳“三教合一”论五 “扶持程朱之学”第七章 刘宗周一 开掘“独体”凸显性体(一)“独”与“慎独”(二)凸显性体二 倚重工夫三 汲取气学思想四 严辨“意”、“念”之异(一)“自其主宰而言谓之意”(二)“意”、“念”之辨五 驳斥“致良知”六 “四句教”之争第八章 黄宗羲一 评王门良知说二 评王门“四句教”三 理气心性思想四 “一本万殊”五 政治哲学第九章 顾炎武一 “今之清谈谈孔孟”(一)心性之学茫昧不可解(二)空谈心性有害于治世(三)“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四)王学末流流弊之批判二 “明道救世”(一)“博学于文”(二)“行已有耻”(三)“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第十章 颜元一 反对程朱、陆王的学术立场(一)程朱、陆王学说之“空疏无用”(二)程朱、陆王学说均有佛禅化与支离的弊端(三)二元人性论之“悖谬”二 倡导经世实学三 正视利益问题四 重视“习行”五 复古倾向与寡头的实用主义(一)复古倾向(二)寡头的实用主义结语一 王学修正派的主要功绩与缺陷(一)主要功绩(二)主要缺陷二 个性解放与道德理性精神三 知识与道德四 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研究》内容简介:王阳明心学自产生以来,便备受当时学者们的关注,王学的信奉者、追随者较多。不过,王学又是一种较易引起争议的学说。在明中叶至清初时期,对王学的理论缺失进行反思、批驳、补救的学者也不乏其人,此类学者可称为王学修正派。王学修正派相互之间未必有师承关系,各自的学说也不尽相同,可是,他们在对待王学的问题上却声气相通,遥相呼应。王学修正派对王阳明心学及其部分后学的学说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反思,对它们暴露出来的诸种弊病加以修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王学由“虚”扭转为“实”,进而重建了儒家的道德理性精神。

图书封面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