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佛教研究著作 > 开示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561333983
作者:虚云
页数:247页

章节摘录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易者,只要你放得下,信得实,发坚 固心,和长远心,就可成功。难者,就是你我怕吃苦,要图安乐,不知世间 上的一切有为法,尚且要经过一番学习,才能成功,何况我们要学圣贤,要 成佛作祖,岂能马马虎虎就可成功?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因为修行办道的 人,总是免不了魔障。魔障就是昨天讲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劳业 境。这些业境就是你我的生死怨家,故每每许多讲经法师,也在这些境界中 站不住脚,这就是道心不坚固的原因。次之则要发长远心。我们人生在世, 造业无边,一旦要来修行,想了生脱死,岂能把习气一时放得下吗? 古来的祖师,如长庆禅师坐破蒲团七个,赵州八十岁,还在外面行脚, 四十年看一无字,不杂用心,后来大彻大悟;燕王和赵王非常崇拜他,以种 种供养,至清朝雍正皇帝,阅其语录高超,封为古佛;这都是一生苦行而成 功的。你我现在把习气毛病通身放下,澄清一念,就与佛祖同等。如《楞严 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 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你我的习气烦恼,犹如泥滓 ,故要用话头。话头如清矾,能使浊水澄清(即是烦恼降伏)。如果用功的人 ,到了身心一如,静境现前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裹脚不前。须知这是初 步功夫,烦恼无明尚未断除,这是从烦恼心行到清静,犹如浊水澄成了清水 ,虽然如此,水底泥滓尚未去了,故还要加功前进。古人说:“百尺竿头坐 的人,虽然得见未为真,若能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如不前进, 则是认“化城”为家,烦恼仍有生起的机会,如此则做一自了汉也很为难。 故要去泥存水,方为永断根本无明,如此才是成佛了。到了无明永断的时候 ,可以任你在十方世界现身说法,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任你淫房酒肆,生马骡胎,天堂地狱,都是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的了。否则,一念之差,就是六道轮回。昔者秦桧曾在地藏菩萨 前做过香灯,只因他长远心不发,无明烦恼未能断了,故被嗔心所害,这是 一例。例如你信心坚固,长远心不退,则不怕你是怎样的一个平常人,也可 以即身成佛。 昔日漳州有一贫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如何为是,无处问 津,每日只做苦工,一日遇着一位行脚僧到那里挂单,看他每日忙忙碌碌的 ,问他日常作何功课?他说:“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请问修行方法?”僧 曰:“参念佛是谁!”如是他就照这位客师所教,一天在工作之中,把这“ 谁”字蕴在心里照顾,后隐于石岩中修行,草衣木食,这时候他家里还有母 亲和姐姐,闻知他在岛岩中修行很苦,其母乃教其姐拿一匹布和一些食物送 给他,其姐姐送至岛岩中,见他坐在岩中,动也不动。去叫他,他也不应。 其姐姐气不过,把这些东西放在岩中回家去了。但是他也不睬也不瞧,老是 坐在洞中修行,过了一十二年,他的姐姐再去看他,见那匹布仍是在那儿未 动,后来有一逃难的人到了那里,腹中饥饿,见了这位和尚衣服破烂的住在 岩中,乃近前问他,向他化乞,他便到石岩边拾些石子,置于釜中,煮了一 刻拿来共食,犹如洋薯,其人饱餐而去。去之时,他与之言曰:“请勿与外 人言!”又过了些时,他想,我在此修行这许多年了,也要结结缘吧。如是 走到厦门,在一大路旁,搭一茅篷,做施茶工作。这时是万历年间,皇帝的 母亲皇太后死了,要请高僧做佛事,先想在京中请僧,因此时京中无大德高 僧,皇太后乃托梦于万历皇帝,谓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乃派人至福建漳州 ,迎请许多僧人进京做佛事,这些僧人都把行装整理进京,恰在这路边经过 。其僧问曰:“诸位师傅,今日这样欢喜到哪里去啊?”众曰:“我们现在 奉旨进京,替皇帝做佛事超荐太后去!”曰:“我可同去否?”曰:“你这 样的苦恼,怎能同去呢?”曰:“我不能念经,可以替你们挑行李,到京中 看看也是好的。”如是就和这些僧人挑行李进京去了。这时皇帝知道他们要 到了,乃叫人将《金刚经》一部,埋于门槛下,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的 都进宫去了。唯有这位苦恼和尚行到那里,双膝跪下,合掌不入。那里看门 的叫的叫,扯的扯,要他进去,他也不入。乃告知皇帝,此时皇帝心中有数 ,知是圣僧到了,遂亲来问曰:“何以不入?”曰:“地下有金刚,故不敢 进来。”曰:“何不倒身而人,”其僧闻之,便两手扑地,两脚朝天,打一 个筋斗而人。皇帝深敬之,延于内庭款待,问以建坛修法事。曰:“明朝五 更开坛,坛建一台,只须幡引一幅,香烛供果一席就得。”皇帝此时心中不 悦,以为不够隆重,犹恐其僧无甚道德,乃叫两个御女为之沐浴。沐浴毕, 其下体了然不动,御女乃告知皇帝,帝闻之益加敬悦,知其确为圣僧,乃依 其所示建坛,次早升座说法,登台打一问讯。持幢至灵前曰:“我本不来, 你偏要爱,一念无生,超升天界!”法事毕,对帝曰:“恭喜太后解脱矣! ”帝甚疑惑,以为如此了事,恐功德未能做到。正在疑中,太后在空中曰: “请皇上礼谢圣僧,我已得超升矣!”帝惊喜再拜而谢,于内庭设斋供养。 此时其僧见帝穿着花裤,目不转瞬。帝曰:“大德欢喜这裤否?”遂即脱下 赠之。僧曰:“谢恩!”帝便封为龙裤国师。斋毕,帝领至御花园游览,内 有一宝塔,僧见塔甚喜,徘徊瞻仰。帝曰:“国师爱此塔乎?”曰:“此塔 甚好。”曰:“可以将此塔敬送于师!”正要人撤送漳州修建,师曰:“不 须撤送,我拿去就是!”言说之间,即将此塔置于袖中腾空即去,帝甚惊悦 ,叹未曾有。(P13-15)

内容概要

  虚云(1840-1959),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湖南湘乡萧氏,生于福建泉州。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他出生于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之时,而圆寂时已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一生活了120岁。  虚云于咸丰年间出家,曾远赴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地朝佛。他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一身而兼五宗法脉。其禅悟和苦行为海内外所敬重,是名震中外、人所共仰的禅宗泰斗。新中国成立后,德高望重的虚云和尚赴北京参与全国性佛教机构的筹组工作,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

书籍目录

上海玉佛寺两个禅七开示(1953年)不要头上安头照顾如鸡抱卵弄得四大不空切莫分心散乱发坚固长远心不可生是生非好好精进用功静坐脱离尘劳不令六根流尘客尘烦恼所误要种正因佛种静境不可贪著免遭因果轮回不能自己作主宗门胜过一切解七法语开示辑录什么是佛立志学佛佛法是家常便饭诚心用功贵在用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检点身心,精勤修持但向己求,福慧双修既为佛子,当行佛事水陆道场缘起佛法与人生三归五戒释义平常心是道众生病,菩萨悲参禅与念佛参禅的先决条件参禅警语修与不修念佛与参禅禅宗与净土禅堂开示云居山方便开示(1955年)云居山戒期开示(1955年)附录

编辑推荐

  《虚云老和尚说法》的作者为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灯能灭千年暗,数语点醒世间人!开示,指大德高僧对佛法的正确解释。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后世就有了禅七修行;打禅七的目的是迅速开悟,获得智慧,得道证果。虚云的禅七开示为学佛者指点迷津、快速悟道慈禧、光绪、孙中山、蒋介石、梁启超、于右任、赵朴初、释一诚……一个备受历代政要、学界泰斗、佛教领袖推崇的绝世高僧——虚云和尚,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他的著作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智慧!本书赠送注音版《大悲咒》,方便所有人念诵修持。大悲咒是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可得十大利益,十五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可治八万四千种病,圆满人生一切愿望!  饮光俨然。——孙中山 1913年题赠虚云  灵岳重辉。——梁启超 1913年书赠虚云  遍立道场而无所住,广演法要而无所述,人我寿者无所得故,慧灯再然亦无所续。——赵朴初 题《虚云和尚法汇》  以一身承嗣禅门五宗,慧日重光,禅风再振。同时,虚公弘宗演教,数十年如一日,座下剃度、得法、受戒、受皈弟子逾数百万人。如今虚公门下法嗣弟子,遍布各省市,并且广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当地佛教界的杰出代表。——释一诚 在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40周年法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开示:虚云老和尚说法》收录了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亲自主持两个禅七开示、在云居山方便开示、在云居山戒期开示三个时间段中对禅法作的系统介绍,为学佛者批点迷津、快速悟道。随书还赠送注意版《大悲咒》,他是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可得十大利益、十五善生,不爱十五种恶死,可治八万四午种病,圆满人生一切愿望!一个备受历代政要、学界泰斗、佛教领袖推崇的绝世高僧——虛云和尚,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他的著作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智慧!
虚云、太虚、弘一、印光法师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高僧,名倾海内外。

图书封面


 开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朋友送一本《历代名相施政方略》,看到一半,他又送一本《虚云老和尚说法》给我,没看几页,就决定把《历代名相施政方略》还他。我说:“我发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学有为法,但其结果并不如意,我缺的可能是无为法。《历代名相施政方略》讲的是有为法,《虚云老和尚说法》讲的是无为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就当下而言,我需要的可能是无为法。”虚云言:“这禅堂,又名‘选佛场’,亦名‘般若堂’。这堂里所学的法,俱是无为法。无者,无有作为;即是说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为;若是有为,皆有生灭;若有可得,便有可失。故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我之理解,无为,即知常,常者道也,道者规律,规律即自然。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春种秋收即常,播种于地,施肥浇水,种子就发芽成长,此即常,若要拔苗助长,即是妄作凶。有生于无,若知无,纵使有万千变化,仍可了解于胸,世间万相不离人,事,物,既为人,无非贪、嗔、痴,无非喜、怒、哀、乐、爱、恶、欲,既为物,则有贵贱、轻重、有用无用之别,至于事,无非是人、物间千变万化的联系。唉,如曹雪芹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昨日参加杨中凡老师的禅修静坐,问他“何为有为法,何为无为法?”他说:“无为即有为,有为即无为,无为有为即一切法,万法皆空,你何必那么执着?”我笑。谈到《金刚经》,杨老师说,佛学里面很有意思,佛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只会告诉你什么是不对的。所以《金刚经》里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是当说不对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了。修佛就如同骑自行车,你说车把左偏不对,右偏也不对,不左不右也不对,对就在左左右右之中,对也只有当事人知道。我想,有为法与无为法也当作此解。“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即无一切法。”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虚云言:“应知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虚云言:“见性成佛之无上禅,有甚么打七不打七呢?只因众生根器日钝,妄念多端,故诸祖特出方便法而摄受之。”又言:“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修行用功,贵在一心。“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动静营为和街头闹市,处处都好。”昨日杨老师也讲到,所谓禅坐冥想也是一法,乃为众生而设,我若非众生,此法即无用。虚云言:“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们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虚云《卧病偈》甚好:“小病何须日恐惶,饶他艾术与姜汤,通身自是还元药,一念无非寿世方。白昼经行提劲气,通宵禅坐定心香。不资药力资神力,只此伽陀大药王。”虚云言:“我们的真心是个主,他本是不动的;动的是客,即是妄想。妄想犹如灰尘,灰尘很微细,它在飞腾之时,要在太阳照入户牗时,或空隙之中,才看得见。”我之所得:无无结,无有结,有结,则不在你我,而存乎于心,存于心者,非我即彼,无结则通,通则顺而和,有结则止,止则逆而怨,解结无须外求,但问真心,真心在,其结自解。我之所得:缘即自然,“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而缘与自然之别,可以用一比喻,自然可以比作大树,而缘则是树的枝干。“一切随缘”即一切顺其自然。缘起于心,形于物,物与物自然之联系即是缘。势之未发为因,势形于动为缘,动成于形为果。我之所得:自在,自即我(自己),在即他(我之外之一切),我是我,他是他,我非我,他非他,我即他,他即我,我他和合即自在。友问:“一满杯水,如何再倒水进去?”我一时无语。他拿一杯子倒满水,另备一杯子也盛了水,他再问我:“你怎么把这杯水倒进去?”我拿起一只杯子向那只满着的杯子倒水,杯中水溢了出来。他说:“水溢出来了。”我答:“你只教我倒水进去,却并未说水不可溢出。”他笑,然后端起满水的杯喝去一半,再拿另一杯子往里倒水,他说:“这样倒水就不会溢出来了。”我笑而不答。这个典故我知道,我明白他意。我想,我的举动就有点不自在了。而我却另有他悟:他意在说,如要装下其他的水,应先把自己杯子的水倒掉,然其意果真如此,那我直接倒水进去又有何不可?溢出的虽溢出,进去的必竟也进去,谁能知道溢出的就不是原来杯中水?进去溢出原本自然,若一定说哪对哪错那就是着相了。但若以此争辩就又着相了,不说,大家都落个自在,溢与不溢,进与不进,全在乎于心,若心包万象,则无所谓溢不溢,若心似杯,则难盛东西。《愣严经》云:“归无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虚云言:“‘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景德传灯录》所载元珪禅师为岳神受戒时言:“如上是谓佛戒也!以有心奉持,而无心物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昏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昏妄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哉?”虚云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做饺、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虚云言:“明道的人,动静无心,善恶无念,性空即无心,无心即道。……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念佛要口念心唯,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渡无量众生。诵经或照经文直诵,或背诵,或跪诵,或端坐而诵,或默念皆可,随文观想,看经中说的什么道理。行道即经行,一步一步不乱,不东歪西倒,如空中雁行有次序。一个跟一个,不紧不疏的行,一切处都是用功。合掌两手不空心,十指紧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侧,水就倾泻了。站如松,两脚八字,前宽八寸,后宽二寸,身直,头不偏不倚,后颈靠衣领,如顶一碗油在头上一般,不正则油泻了。行如风,要照顾前后,轻轻移步,鞋不拖地,行楼板不要响,生草不踏,爱护生物,开眼看东西,只展半眼,所看不过三五七尺远,行住坐卧,能具威仪,使人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检责,何以化导群机?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不坠,有道无道,举止如何,别人一看便知。”我之所得:为何找一话头来念?我想,许是练一专注心,既如此,“念佛是谁”与“南无阿弥陀佛”同意。心即是佛,南无阿弥陀佛已说得明白,南海并无佛祖存在,如此,念之又有何益?忽有所悟,此一佛号即告诉你我,南海无佛,佛在心头坐。佛即我,我即佛,念佛即念我,如此观照,每念一声佛号,眼前便现一佛像,若把此佛当作我,即与佛近矣。明罗殿《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同道可加我的小组“心世界”同修共进:http://www.douban.com/group/89937/
  •     封面设计和印刷实在不好评论,有心批评一下,又自觉落了俗套;不说又不甘心,废话两句而已。真实高僧的真实语录,无解无注,都是白话,也无需解注,所以实在是编辑的一项大功德,免了误人子弟。
  •     有缘领取地址:http://news.pusa123.com/?action-viewnews-itemid-1497 还有开光护身符可免费领取......网上礼佛 弘扬佛法 积极参与 功德无量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开示说法未见得醍醐灌顶,随书附偈倒也是清淡工整。
  •     一灯灭千年暗 数语点醒世间人
  •     若论智慧,今不如古,愈发愚钝,愈发愈发......
  •     封面设计实在不好恭维,中间还有一页错页,但实在是好书。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     与老和尚很有契合的开示 。。呵呵
  •     又是禅宗。个人不以为特别好,因为,只讲大概,没什么深入可言。
  •     大学时候读的。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泰斗了。开了悟的禅宗和尚,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示现了。
  •     有用的部分不多,这和尚不错。
  •     开卷有益,多多益善
  •     且不管一百多岁的真实性,开示以皇帝老儿的赏识来证明禅的力量与希望,即便是遇凡说凡也实在是铜臭的可以!只看了开篇,也自知偏颇,如此盛誉实在失望!
  •     虚云和尚1840年生,19岁出家,享年120岁。这本里面的两个禅七开示是他在1953年到上海玉佛寺主持的,若干篇章也受灾《禅修入门》一书中,有重复。2011年读《禅修入门》,只觉得一般,如今再读虚云老和尚说法,却觉感动颇多~~时隔两年,心境不同,所惑愈深,求不得脱,不求亦不得脱。扪心自问,诸多执着,自知放不下,既沉且喜又忧。。。虚云所说佛法无新处,也是要持戒为本,发心持久,努力精进。虚云喜欢提的话头是“念佛是谁”,一如“问话是谁”等等。此外,佛经中,虚云最重《楞严经》,各场合屡屡提及,望众人熟读成诵~~该经于我也是有缘,备案头~~【题外话】其说法中仍不免用神通典故开示,有点故事会气息。。。而且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我依然难以接受,总觉得是恐吓的东西。。。
  •     老和尚~
  •     与所谓铃木大拙著的那本《禅与生活》相比,这才是一本有阅读价值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