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地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利比亚战地日记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511215116
作者:闾丘露薇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中东国家的陆地边境过关,一直觉得需要足够的耐心。这次也是一样。站在埃及边境站的办公室门外,看着我们三个人的护照被放在桌上,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官员拿起一本翻了很久,我猜想可能是在找我们的入境图章,这让我产生一些担心,因为我的护照已经差不多盖满了,即便是我自己,要找到从开罗入境的图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非常的仔细。结果,他把护照放下,开始从身边的窗口接收一叠叠的埃及护照。这些都是在利比亚工作的埃及人,根据利比亚政府的数字,有一百万人,军事冲突开始到现在,他们还在陆续地撤离利比亚的不同城市。边境站办公楼门口,一批孟加拉国难民正在示威,他们高举着用纸皮做成的标语牌,上面写着:“wewantbus”(我们要巴士。)这些难民已经在这个边境站滞留了差不多两个月。同样的,在突尼斯和利比亚边境,一批孟加拉国难民等待着孟加拉国政府派出巴士,把他们接到市区,登上返乡的飞机。只是,和那些同样滞留在边境站的非洲难民一样,他们的政府无法像中国政府那样,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撤侨行动。他们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似乎还缺少动力。办公楼内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孟加拉国大使馆”,旁边则是联合国难民署的标志。边境站外有一辆大型的流动厕所,上面醒目地写着联合国难民署,里面相当的整洁,不过只是提供给女性使用。当这些来自非洲的女性难民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她们很有礼貌地用阿拉伯语和我打招呼。从外面上看,她们的状态还算不错。旁边的办公楼下,难民署的工作人员正在派发午餐。虽然三餐不是问题,但是这种住在墙边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面的日子,不知道还要过多久。看着那位官员毫无打算处理我们的护照,我开始焦急,开始敲打玻璃。终于,另外一个年轻一些的官员走了过来。我指着那三本远远地放在桌边的护照,请他是否能够快点处理。其实我最担心的是,这三本护照会不会被混淆在其他护照里面,再也找不到。看着这些官员工作的样子,实在觉得会有这样的可能。通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到那个年长的官员,拿着我们的护照,和那个年轻的官员比划着。很快,这个年轻的官员拿着护照走了出来,不再带有笑容,很严肃,目光穿越过我,直接和我身后的我的埃及司机用阿拉伯语说话。我听不懂阿拉伯话,但是因为里面有VISA两个字,我有些明白,应该是说我们没有签证。我想解释,持香港特区护照进入埃及,本身就是免签证。但是,司机很怕事的拉扯我,让我跟着他离开。从进入这个办公室开始,司机一直很小心地站在一边,不敢和官员对话。看到我忍耐不住的样子,他会在一边朝我挥挥手,示意我不要着急。跟着司机上了二楼。因为他只会几个英文单词,所以我无法搞清楚,是说我们没有埃及签证,还是没有利比亚签证。虽然我们是离境,但是根据我旅行的经验,比如坐飞机的话,航空公司如果发现你没有下一站要去的国家的签证,是可以拒绝你登机的。但是我们要去的是利比亚东部,这里已经被反对派控制,再说,所有的记者都是这样进入利比亚的,因为很难从正规途径取得利比亚签证,前往首都的黎波里。二楼显然是这栋楼里面最高级别官员的办公室。当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打电话。我想敲门,司机马上制止我,看得出来,他很怕因此惹得这名官员不高兴,把事情弄得更糟。官员的电话很长,眉飞色舞了大约十分钟。就在他打电话的时候,另外一个年轻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显然他们是认识的,而且有事情要谈。还好,两个人讲了一半,官员终于把头转向了我们。司机向他解释了情况,递上我们的护照。他看了一眼封面,然后在我们的出境表格上写了一行字,边写边用英文向我们解释:“香港是免签证的。”我自然陪着笑脸,反正这样的情形遇到了太多次,第一线的官员经常无法分别中国护照和香港特区护照,在找不到签证之后,总要花费不少时间进行解释。也许,对于这些出入境官员来说,他们实在是分不清楚,为何一个国家会有两种不同的护照,而且待遇还不太一样。走到楼下,我实在是担心自己耐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让司机把护照再交到那个年轻官员的手上。也许是因为有了上级官员的批注,司机显得底气足了很多,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唯唯诺诺。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让我好奇的是,在示威者当中,还有很多中产、专业人士、学者,甚至富有的商人。为何这些人也站了出来?一个二十八岁的商人,生于望族,豪宅、名车,似乎什么都不缺。他说,作为有钱人,更期待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政府,可以推动国家向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倒退。他问我,为何别的国家可以,利比亚却不行?“我早就知道会有这样一天,大家都知道会有这样一天,卡扎菲也知道,只不过,谁也不知道,这样一天到底是哪一天。而现在,这一天,终于来了。”  ——闾丘露薇

后记

落笔写后记的时候,算一下,利比亚的战火已经燃烧了六个月了。时间真快,而人们对于利比亚的关注程度,在被其他一个又一个的热点所转移之后,这些天又开始重新燃起,因为反对派攻入了的黎波里。搜索今天最新的消息,卡扎菲不知所踪,三十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目前被困在Rixos酒店,用记者们自己的话来说,可以把自己形容成人质,因为门口还有卡扎菲的军人以及支持卡扎菲的志愿者把守,他们离不开酒店。而根据这些记者的报道,从三天前开始,先是卡扎菲的家人,然后是高官和他们的家属们,最后是陪伴和看守记者的翻译们,都从酒店里面消失了。这两天接到不少媒体的电话,问我如何看待这个急转直下的局势。对我来说,一点也不突然,因为这一天,总是会到来,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五个月前,当我在班加西的时候,一名反对派的官员就对我说过,他估计需要至少半年,才能够打到的黎波里,现在回头来看,他预测的相当准确。其实的黎波里外国记者们的处境,和03年的巴格达极为相似,城市被包围了,大家都成为事实上的人肉盾牌。而不同的地方在于,03年的巴格达,萨达姆从来都没有派士兵把守酒店,记者们一直是可以在城市里面自由走动的,只不过不能够自由采访而已。也因为这样,当巴格达被美军保卫的时候,驻守在酒店内的外国记者,可以到市中心,到机场,去查看真实的战况。而这次,酒店变成了相对最为安全的地方。就在一个月前,收到一个曾经在的黎波里中资石油公司工作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我们公司在的黎波里的经理部被军队占了。我们的车都被征用去打仗了,就连SABAHA那边的两个沙漠项目的上百辆车都被征用了。营房车也拉走打仗去了。”而就在五月份,他给我的信里面还说,沙漠项目还有当地雇员看管,一切还算正常。这从侧面证明了反对派之前的指控,卡扎菲的军队开始使用民用设施以及民用车辆。而说到中国,不管是反对派还是利比亚政府的代表,都先后访问了北京。而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物资,也已经在不久前,直飞班加西。为了胜利,不管是利比亚政府还是反对派,除了战场上的较量,同样也一直在进行舆论战,只不过一方完全开放,一方在用组织管理的方式。不管怎样,记者们都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确保看到和听到的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和一个从的黎波里归来的同行聊天,回想起一场场被组织的现场拍摄,她笑着摇头:“实在是水平太低,居然那些血滴成了一个个规则的圆形,谁都知道那是布置出来的现场。”我说:“其实会不会是人家故意留下的破绽?也许是消极抗命。”离开班加西,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太多的问号。到底是不是有雇佣军?虽然其他媒体有拍摄到,我也见过当地人手机里面的录像,但是因为无法采访到个案,我只能够放弃这样的报道。到底是不是有大批女性被强奸?因为我采访过的女医生之后又说,她已经失去了和所有受害者的联系。很多时候,夸大苦难,也是一种争取关注和同情的方法,因为这个世界,对于苦难见得太多,同情心的标准,越来越高。只是,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时间,才能给出真相。但是不管怎样,不会改变反对派反抗暴力的合法性。还有,见到那个重庆女孩了。当和平来临,女孩终于可以靠自己来握住幸福了吧。2011年8月22日于香港

内容概要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不分东西》。

书籍目录

Day 1.出埃及记
Day 2.初到班加西
Day 3.“卷毛大叔”卡扎菲
Day 4.遥望的黎波里的
Day 5.两个利比亚司机
Day 6.意大利的殖民史
Day 7.办报纸的年轻人
Day 8.点燃利比亚风暴的人
Day 9.班加西的中国项目
Day 10.卡扎菲和他的绿宝书
Day 11.战争中的媒体
Day 12.拉登死讯
Day 13.利比亚版的萨哈夫
Day 14.卡扎菲口中的基地组织大本营
Day 15.从古希腊到阿拉伯

编辑推荐

《利比亚战地日记》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利比亚战地日记》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利比亚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一个貌似乌合之众的草根“山寨军”,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政府军?时隔八年,战地玫瑰再度绽放!抛开观点,放下偏见,不设立场,让我们跟随闾丘露薇的脚步走进利比亚,直击最纯粹的新闻真相!战地玫瑰,再度绽放——从中东到北非,从伊拉克到利比亚,从萨达姆到卡扎菲,从班加西到的黎波里……又一次探寻新闻真相的旅程,让我们深入战地,见证变革的力量!

作者简介

本书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本书讲述的是记者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
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作为在美国反恐战争打响之后,第一个进入阿富汗采访的华人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第一个进入巴格达采访的华人女记者,在书中也进行了纵深的比较,希望透过这些观察和记录,尝试让读者看到,国际关系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不少变化,也因为这样,面对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所发生的变革,任何政府都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国家利益。

图书封面


 利比亚战地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0条)

  •     之前看过白岩松写的《幸福了么》媒体人的世界与我们不太一样或者说跨越一个行业的世界必然不太一样可是媒体的世界给我的冲击更为直接因为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大多都依赖于媒体吧所以能够了解到的就只能是媒体人呈现给我们的然而 镜头或者文字描述的世界又怎么能与他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所比拟呢那个真的是另一个世界啊我们所不知道所不了解的另一个世界看这本日记 就真的像是推开了一扇窗户那个在纷乱之前从来不曾关注的国家原来它兼具阿拉伯与非洲原来它的石油资源那么像是上帝特赐的礼物原来它闭塞,原来卡扎菲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大虽然这本公开的出版物一定有过一些删减与文学化但是 值得一看
  •     书里有个被采访的利比亚人告诉作者卡扎菲是怎么赚钱的,他说,比如政府要买一块地皮,原本只需要四百元,但是政府会付出一万元,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那家公司就是卡扎菲家族的,国家的钱,就是这样去了卡扎菲家族的腰包。希望这种赚钱的方法不要让中国的某些人看到。
  •     总体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作者把他在利比亚的30多天用半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把战争中的利比亚拉近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不过不置可否的一件事情是,作者一直身在反对派集中的班加西,所接触到的舆论全是反对派舆论,描绘给我们的这样一个情景:利比亚人民在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下终于走向了反抗的道路,卡扎菲所领导的政府方面不但实行严格的舆论控制,而且在利比亚已经是众叛亲离。利比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连基本的医疗保障都没有,卡扎菲家族俨然是利比亚的寄生虫,吸血鬼。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利比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是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无论说是快慢的问题,卡扎菲政府已经在做些什么来改善人民的现状了。并且,卡扎菲这几次形象在世人面前的改变也让人匪夷所思,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又被刻画成如此寄生虫,吸血鬼,蚕食人民的大独裁者形象,究竟是媒体在不断的暴露真相,还是因为局势变化而有意为之,这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停止思考和疑问。正如作者自己所述,反对派比卡扎菲政府更加会利用媒体,更懂得媒体的力量,因为我们也不能不去设想,在班加西这样的氛围中是不是反对派精心策划有意为之,有没有对那里的群众进行政治洗脑和舆论导航,这都是我们看不到的。不过有一件事情不能否认,如果没有北约的支持,利比亚反对派是根本没有能力来推翻政府组织的,虽然美国表面上看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参与,但是这一次以弱克强,有了北约直接参与而取得胜利的战争不能不让我们联想许多年前美国是如何策划了夏威夷的独立,从西班牙手中抢夺古巴和菲律宾,一直到出兵伊拉克这一系列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越来越明白这次利比亚战争所带来的历史影响,但无论怎样,希望利比亚能够走出伤痛,实现正如他们的人民所期望的平等民主自由,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世界上不再有战争,不再有伤痛,不再有歧视,各自安好。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作为一枚男子,从小就对战争题材的东西感兴趣,前段时间有段美国大兵击毙本拉登的新闻,据说是海豹所为,有书商还专门出了一本关于海豹突击六队的书,这本书我买了,内容实在一般。最近利比亚问题又比较热,尤其是利比亚反对派攻占首都以后,很多人都比较关注,从报纸、电视、网络上,我多少对此也了解了一些,我发现网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利比亚的问题来指桑骂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对某某进行讽刺和批判,实在有点不顾及事实,太过武断和天真。网上关于利比亚的言论,看的我都想吐了,所有的目的都指向自己,为自己服务,都不能真正的说几句完全客观,反应真实情况的话。这本《利比亚战地日记》,是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推荐给我的,作者是闾丘露薇,以前听说过她,03年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她是唯一一个进入战区巴格拉的华人女记者,为我们带回了很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新闻,很难得。所以当朋友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买了它,看看她对于利比亚战争会说些什么。这本书实际上是她在利比亚采访的日记,总共有三十多天,从离开埃及进入利比亚开始,到告别班加西结束,所写的全部都是她亲身经历的事情,完全是利比亚真实场景的再现,这一点让我觉着买这本书很值,没有被忽悠。还有就是文字的风格很朴实,不花哨,我也很喜欢这一点,现在很多人写新闻纪时类的文章,扭捏作态,花里胡哨,炫耀自己多么有文采,实在让人讨厌的很。
  •     好样的,闾丘露薇!从你深入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场,你出的书我每本都买。《利比亚战地日记》刚一出来,我又买了。还是你的一贯的风格,不偏不倚,客观真实、文笔流畅细腻。继续坚持,我挺你!
  •     最近恶补了国土安全,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对于这些战乱中的国家,了解的太少。对于这群追求自由的人,由衷的敬佩。
  •     现在去阅读这本书好像已经失去了时效性 但可以从今天的结果去回看当初的记录 会帮助更客观的观察和思考 并且人性是不变的 历史不断重演 所以不绝对存在所谓过时
  •     长长见识
  •     野鸡台的装逼范儿,基本上是文字垃圾。
  •     伊拉克战争美国轰炸巴格达那时开始关注闾丘露薇,危险的地方总有她的身影。这本书描述了战乱中的利比亚局势,讲述了利比亚问题的历史,解析了利比亚问题的背后的国际博弈。
  •     记得当年二月时卡扎菲曾说「要像中国人一样用坦克碾碎那些广场上的蟑螂」,可是傲慢的上校啊,你找错比较对象了呀。作为满世界跑的记者,史地知识欠缺,「奥特曼帝国」「比利牛斯半岛」「阿富汗这个阿拉伯国家」真是让人贻笑大方。这本或许是闾丘出的最好一本书了,但也不能算「战地日记」毕竟一直呆在后方的班加西。
  •     视角有限,但我对于新闻的感知还是打开了一扇大门
  •     果真日记,但我还是很佩服她,至少在记者这个职业上
  •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 借着这本书发散学习了好多知识 猴开心
  •     女性记者的视角
  •     好多年前读的书,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段子,说的是柏林墙倒下后,法官在审判一个东德卫兵时质问他:也许你不能不服从命令向那些翻墙的人开枪,但你可以选择打不准。 …… 感觉瞬间充满人性的光辉,像是漆黑夜里小小的烛光,微弱但温暖
  •     本书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本书讲述的是记者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

    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     要让删书成为常态
  •     战争时期的爱情永远让我感伤
  •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做一名记者-------拿着话筒站在镜头前的样子真是帅呆了,对于战地记者更是顶礼膜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利比亚当前的局势,还看到了战地记者的工作环境,每天都提着脑袋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到的时事资料真的太珍贵了,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喜欢闾丘露薇,不愧为“战地玫瑰”!!
  •     认识利比亚,认识记者的工作
  •     闾丘露薇亲历利比亚战争现场撰写了《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它的问世,让我想起当年的伊拉克战争,当时,美国轰炸伊拉克,她是唯一一位冒着枪林弹雨进入伊拉克巴格达进行采访的华人女记者,而由于她的采访和报道客观而公正,赢得了全世界一片赞誉之声,并因此被人们称为“战地玫瑰”。由于我们远离利比亚战场,而新闻輿论又各弹各的调,要了解利比亚战争的真相,我只有相信这朵又一度绽放的“战地玫瑰”了。
  •     当年的反对派现在的极端圣战者
  •     很高兴在利比亚战事胶着的当口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想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真相的人,这类纪实性的书不可错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这已成为历史的潮流。事实证明个人集权的政权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立不住脚,那完全是反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

    在这本书中很多描写的场景都让我印象深刻,记得作者闾丘露薇在利比亚的班加西,遇到一群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年轻女孩,正在创办一份英文与阿拉伯双语的报纸。其中最小的女孩只有17岁,却是这份报纸的创办发起人。在这样一个言论保守的甚至的禁锢的国度,她们试图通过这份报纸表达自己,发出声音。其报纸的专业与认真程度是让人吃惊的。为了向外界认识到他们作为利比亚的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消除可笑的误解和谬知,记得其中有一篇那位17岁女孩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有这样的片段:利比亚人被压抑得太久了,我们被我们所谓的领袖向全世界代表了我们,让全世界以为我们是那些生活在沙漠中的头脑简单的人,但我们不是这样的。向世界展示真正的我们,正是我们这次革命的许多理由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如此自由地表达,表达我真实的想法,不是别人要求我说的东西。这是第一次我没有了恐惧,我终于拥有了言论自由。天哪,我好喜欢这样!看着有欣喜,也有辛酸。

    不论在哪个国度,处于怎样的社会制度之中,年轻人都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利比亚这个封闭的国度,女孩子能自发起来创办报刊杂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很令我们佩服,希望她们一路走好,为自己国家多承担一些义务和责任,早日解除战争过上安定生活。
  •     作者以记者的姿态在旁观这场战争,用客观的现象将战场中的细节连接在一起,这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客观公正又引人思考
  •     之前一直觉得中东的战火离我很远,后来看了侣行激起了一些兴趣。正如标题中的日记二字,这本书基本是作者在利比亚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相比于新闻报道可读性增强。虽然我更喜欢客观、个人感情、三观没那么浓厚的表述,可是不管是谁都会不由自主的不够客观。不过本来读书就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见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样来看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     起初,对其民主的观点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但细思,其观点的全无。。
  •     是的,这本记录了短短36天的战地日记里也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一个来自重庆的女孩和一个巴勒斯坦年轻男孩的跨国恋情。作为重庆人,很意外也很欣喜在闾丘的书里面看到重庆女孩的故事,看来热辣胆大的重庆姑娘名不虚传啊。非常感动于这位重庆女孩的勇气,敢于与一个巴勒斯坦青年恋爱,敢于跨越民族,国度,甚至是世俗偏见,与一个来自并不发达,甚至在国际上,连自己的国土都无法安定下来的人在一起。真应了那句话,爱情是超越一切的。姑娘爱得执着,当利比亚内战开始时,因为失去了与男友的联系,便想尽一切方法试图与他联系上,甚至想到借助闾丘的力量。也因为担心男友的安全,却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全,想要千里迢迢地冲到内战中的利比亚来看望男友。他们的执着也让闾丘感动,发现了他们都是看中内心的人,并进一步给予他们祝福。我是愿意相信他们会有完满的结果的,因为我也想到我的一位同事,在家长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毅然嫁给了一位年轻的埃及男子,并追随他加入了穆斯林教,现在生养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儿,幸福地生活着。爱情,都是值得祝福的。
  •     了解到本书的作者闾丘露薇多次深入战争的最前线进行采访,为我们带来最真实最直接的前线新闻,我觉着这个女子是个奇女子,从2001年的美国轰炸阿富汗,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再到今年的利比亚战争,战场的前线都能见到她的身影。这个奇女子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奇女子,那就是三毛,两个人或许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同样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这本书一开始就写到他们进入利比亚边境的时候遇到种种麻烦,我记得三毛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还被关了起来。奇女子不多见,生活中有很多女子本身稀疏平常,却要装怪,岂不是东施效颦,所以要支持闾丘露薇这样勇敢的奇女子。
  •     那个国家了解的不多,以前总是和黑非洲联系起来,看来加深了解才能消除误解。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开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系统性地落后于资源稀缺的国家,看来真是这样。
  •     现在的利比亚,卡扎菲已被反对他的人民(有的媒体称之为叛军)赶出了首都的黎波里(是否藏匿在首都某一角落,不得而知),他的独裁政府已被推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闾丘露薇不带偏见的《利比亚战地日记》中,由于她的太过客观的叙述,我无法判断,推翻了一个独裁者和独裁统治的政府,是否能带给利比亚人民一个真正的民主、自由的权利?利比亚,是否能真的属于利比亚人民!
  •     利比亚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让一个貌似乌合之众的草根“山寨军”,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政府军?  时隔八年,战地玫瑰再度绽放!  抛开观点,放下偏见,不设立场,  让我们跟随闾丘露薇的脚步走进利比亚,  直击最纯粹的新闻真相!
  •     关于利比亚战争,大家最关注的大概是中国的态度了。其实中国一开始是支持卡扎菲的,估计这和中国大量的在利项目分不开关系,中国政府和卡扎菲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密切的。书里面也举了例。但是后来俄罗斯态度转变,中国似乎也开始动摇……利比亚人民的口号很响亮,反对卡扎菲暴证独裁,渴望民主自由公平!谁能说这有问题??大家都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人民要自由和民主!是人民抛弃了卡扎菲!
    说起来卡扎菲 的罪孽确实不少,卡扎菲政府实行独裁的强权统治,侵害人民利益,穷富差距加大,类似南斯拉夫、北朝鲜和古巴一样的邪恶国家。动乱的原因,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利比亚近段时间来受国际上MLH革命影响,人民举行反政府散步。并成立的反政府政权及武装。独裁者卡扎菲拒绝下台,并对人民实施了严厉粗暴的武力镇压,美国等西方国家根据联合国保护人权、民主、自由、公平 正义的联合国决议,武力制止卡扎菲滥杀无辜。其实没有民主 公平 自由的政府迟早必然会倒台,靠大量军队武警等镇压手段维稳保命的作用是扬汤止沸,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现在利比亚人民已经有希望了!人民不得已都已经选择了反抗,何况卡扎菲之流如何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     知道闾丘露薇这个战地记者是在她出名之后,也就是十年前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的时候,她的新闻和采访,就是揭露真相给我们大家看的,所以,对于这本关于利比亚战争的书,我的期待还是蛮高的,期待她能带给我们一些主流媒体里面没有报道的东西,当然,要是真的东西才行。这样的东西,这本书中有,但是也不是太多,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还是在十分危险的利比亚,各种条件都会有限制。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冒着生命危险做出来的东西,而且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保证真实性。
  •     全篇流水账 我应该能写得比她好 这个女人字里行间都是对内地的鄙视
  •     香港知识分子的想法,原来和我们高中课本差异并不太大。也许是无知网民把大陆的教育妖魔化了。
  •     《利比亚占地日记》记录了闾丘露薇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36天,带我们领略了利比亚这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它的人民却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从各个侧面探知“国富民穷”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文字是真实而生动的,比正儿八经地媒体稿件要有趣得多。权力会腐蚀一个人的心灵,专制滋生腐败。管理国家不能依赖一个好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站在人民对立面的人终将被人民所推翻。
  •     这本书刚刚看完,闾丘露薇确实不愧为“战地玫瑰”,勇敢,真诚,客观。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利比亚。呵呵,就是图有点少。
  •     这个世界有点乱
  •     利比亚战地日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深入战地,直击利比亚最纯粹的新闻真相)
  •     闾丘露薇战地玫瑰,这本书写的很真实,当战争爆发时战地记者是第一个出现在战争现场发回新闻,让我们了解到利比亚的真实情况。
  •     我们普通百姓其实很难见到事情发生最前线的一些事情真相,从电视里看到的都是被被人挑拣之后的了,有这样的机会看到闾丘露薇利比亚的战地采访日记,很难得。
  •     只是一种记录,没有反映出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
  •     闾丘露薇的《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刚出,我立马就买了一本。她是我一直以来很佩服的女性中的一员,该书文字精炼细腻,感觉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也很真实。我有一个朋友也买了一本,他说在利比亚战争过程中,卡扎菲在电视上露面时,显得苍老疲惫,于是起了同情之心。我觉得这种同情是没有原则的,好似同情一只害死了几十个人和一大群羊的凶恶的狼。应该同情的是那群被狼凶残吞噬的温顺的羊!
  •     看着利比亚的战争,就像看着我们以前的奋斗历史犹如海浪般展开在我们的面前。一切都这么真实,一切都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读完此书,最让我感触的是想当年我们的民主斗争经历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血汗才成就了我们现在强大的中国。看着当代的战争,让我们的历史书上的斗士不再只是一张图片和几段文字,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
    作者不愧是凤凰的资深记者,又另类于日常的记者视角。从利比亚的民众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更加详细地给我们描写了利比亚战地情况,同时每日的文章都给我不同方面的思考。确实是一本好书!
  •     2001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她是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获得前国务

    院总理朱镕基当面称赞,“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在2002年2月和2002年底,又两度前往阿富汗

    采访,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轰炸巴格达时,她是在

    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的惟一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4月初她重返巴格达,并且在当地采访半个月

    后又直接前往北京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进行有关SARS的报道。现在,利比亚的战火在熊熊燃烧之

    时,她又自告奋勇,一马当先,迅速赶到利比亚的内战的第一现场,反对派的占领地,班加西,进行

    她紧锣密鬼的跟踪报道。并且在整个行程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在那里所经历的所见所闻。

    在如今利比亚内战进程扑朔迷离之时,《利比亚战地日记》绝对是一本非常值得大众参考的纪实性书

    籍。闾丘用最平实的语言,最专业的战地记者职业态度,最客观深刻的分析,带我们认识战事背后的

    真相,剥离开了政客们的虚妄矫饰。
  •     《利比亚战地日记》,闾丘露薇利比亚战地亲历记。我喜欢读她的书,从她的书中除了读到事件、人物本身,而我更欣尝她作为记者的端正的立场,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她的职业操守,那种不偏不倚,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针对事件的客观描述,让我可以从中真切的了解到在利比亚究竟发生了什么。感谢闾丘露薇,因为,我们太想了解真相了!
  •     价值观太正亦是种局限性
  •     在这本书中,闾丘露薇深入战地,将她在利比亚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没有媒体报道的欲言又止,只有真实的记录,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事实和真相本身!
  •     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阐述自己所看所遇所得,将战争中的利比亚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还事实一个真相,这才是一个新闻媒体者应当具有的职业操守。向“战地玫瑰”致敬!
  •     一直很喜欢玫瑰,很喜欢她的新闻作品。虽然玫瑰正在转型,可是,对她的直击报道还是最满意的。
    我一直以为,在最危险的地方,记者也不应该退却。因为那是他们的职责。或许是因为自己坐在电视机前,虽然能看到电视里的爆炸火影,听到阵阵枪声,甚至还会没来由的缩紧脖子,暗地紧张,可毕竟不在现场,毕竟不能亲身体会到他们的危险,所以,就理所当然的享受他们的新闻作品。
    可是,我忘了,记者只是一个职业。就像医生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会全力以赴去救治病人。作为记者,或许所在的单位有着种种要求,可他毕竟还是有选择的。就比如说,在利比亚,玫瑰完全可以选择呆在酒店里,等着临时政府安排的新闻发布会。先不说,精不精彩,有没有新闻价值,就单说完成任务,单说记者的职业这一块来说,他已经完成自己的工作了。可是玫瑰没有这么做。就如同她当年在伊拉克战场中所做的一样,在炮弹、火光与漫天的枪响声中,勇敢的选择拿起话筒,站在镜头前,像观众报道最新的、最直接的、最现场的新闻。
    玫瑰是勇敢的。她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最新的信息,也看到了一个新闻人最宝贵的操守。
  •     文字乏乏,内容诚恳。
  •     喜欢闾丘的思路
  •     闾丘露薇利比亚内战时在当地的见闻。很客观,可以感受到作者尽力在靠近真实。语气娓娓道来,不激进不带政治色彩地去看待卡扎菲政府和班加西过渡政府。 “用暴力对待暴力,会埋下仇恨的种子”。“所有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永远不要成为我们所反对的那一类人。” 但这很难,当你得站在最高处的时候。 我刚看了几页的时候想过不看了因为趣味性不是很高。其实政治不是主线,她细心地关注了应该被认真对待的人和事。说利比亚人民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受到的苦难,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真的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记者,保持谨慎的态度,尽量不让自己的主观影响了对事物的描述。 我应该会再看下她的《不会东西》。
  •     纯纯的流水账,没有文笔没有情感态度。如果说有思考那大概就是提了几个疑问句。有些话重复了好几遍。记者毕竟不是作家,会记录不一定能出书。个人观点,比起柴静的《看见》真是差得远。
  •     闾丘露薇,这个令人佩服的战地女记者,我佩服她不仅因为她是一个女性,也不仅佩服她是亚洲唯一一个深入阿富汗战争腹地,深入战乱中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区,更佩服她作为一个战地记者,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操守。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在她的每一部有关战地现场的采访记中,我看不到她对任何政府、党派、人物及事件发表自巳或煲或眨的态度。她总是冷静、客观地对他们进行访问或对亲眼所见的事件进行描述,丝毫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     闾丘露薇的这本《利比亚战地日记》写得很不错,很真实,深入底层群众生活中报道时事,不愧是战地玫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革命委员会(al-lijan al-thawriyah),是卡扎菲的无孔不入的安全以及情报机构里面的一种。这些人对卡扎菲的忠诚在很多人眼里会觉得近似疯狂,那个革命委员会女人最著名的行为,就是在八十年代,卡扎菲在班加西的大学里面,公开用上吊的方式处决反对他的教授,这个女人,在对方已经确认死亡之后,还上去用手臂扭断死者的脖子。也因为她的忠诚,在她结婚的时候,卡扎菲出席了她的婚礼。”看完我震惊了!我记得,这样的事大概只会发生在三国时期。我不知道卡扎菲是通过什么手段让这些人对他如此忠诚的,完全达到了“洗脑”的程度!其实关于这个并不难理解,几乎每个政府都在对人民灌输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利比亚也不例外。只是在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实在是有点极端了…
  •     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她对柴静的抨击来自何处。作为在战地一呆就是一月的记者,柴静的绵软温柔实在和闾丘露薇的战地采访不是一个风格。这本书就是单纯地记叙每日事情,很像流水账。读来乏味,不适合精读细读。完全是用来增长眼界,让人了解另一个国度以及一些记者工作事项的。另:受不了流水帐,我并没有读完啦。
  •     以记者比较独特大视角给我们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利比亚
  •     主题是独裁者生财之道的流水账
  •     很多人给差评,个人觉得还挺真实,可能细节化描述还可以更丰满,跟柴静地来看,是两种风格。
  •     吐槽。第二次对她的书失望了。一直佩服她的勇气,但你要一个事情做了十年还是只能靠勇气,我就不能忍了。伊朗是阿拉伯国家?对中东历史现状不了解,还理所当然?您是资深记者耶,人写游记还配点历史呢。更不能忍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人,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自己是香港人,香港和大陆不一样,这啥心态呢
  •     利比亚战地日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深入战地,直击利比亚最纯粹的新闻真相)依然没看完
  •     闾丘露薇是一位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
    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加入凤凰卫视后,采访报道过多名世界政要和许多重大国际事件,如长江水灾、香港和澳门回归等,也多次跟踪报道过中国领导人外访活动,包括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及美国总统布什等。足迹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
  •     很精彩 很多事情要经历过体验过 才会更发现自己见识太少
  •     一本追求事实真相的好书,在这个谎言横飞、政府媒体失信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一些敢于探求真相的媒体人,比如闾丘露薇。关于利比亚,这本战地日记让我们看的了那里的真相!
  •     这是自已看到的第一本闾丘露薇的书!我想闾丘将本书叫做“战地日记”是对本书很巧当的定义。因为书中没有关于战场的正面描写,更多的是从侧面对战争的一种理解。而这一面往往是被学多人忽视的,那就是战场中的人民。利比亚的这场战争是内战。既然是内战,那么必然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得矛盾。从这本书以及电视中我们也了解到,却是是这样。感谢闾丘能够摆脱传统记者的视角,从更加平民化的角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记录!
  •     闾丘的这本书抛开观点,放下偏见,不设立场的像我们描述了利比亚的战事。我跟随闾丘露薇的脚步走进利比亚,直击最纯粹的新闻真相!
  •     利比亚战争,平民与政府,卡扎菲究竟是不是独裁专

    横的暴君,亦或平民是叛军?世界各国政府、党派、

    各种阶层及代表各种阶层的政客以及世界各大小媒体

    ,众说纷纭,让人扑朔迷离,不辨真伪。现在好了,

    闾丘露薇站出来了,这个在伊拉克战争中以客观、公

    正的报道而闻名的被誉为“战地玫瑰”的战地记者,以

    一本《利比亚战地日记》向我们客观的讲述了利比亚

    战争的真相。好书,一本真实的战地日记,值得一看

  •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多其中描写的场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闾丘露薇采访到据说是利比亚内战的导火线,扮演“蝴蝶”作用的叫做法思特比尔的律师的时候,她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男孩,一个渴望不需要承担过多公共事务责任,有更多时间谈恋爱的大男孩。当她看到班加西的一个被塑料围板围起来的空地上,一群孩子拿着三色旗,对着镜头,喊着口号,更多的孩子对此毫无兴趣,而是在周围无忧无虑地奔跑……她说,她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孩子们,大人们的努力,不就是为了孩子们更够在权利理所当然的环境下生活吗?如果过早地让他们介入到政治,她担心,这会不会成为一种儿时的阴影:口号,枪声,死亡,所有这些。

    看到这些,我不由得问,战争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所谓的正义吗?是为了复仇吗?如果仅仅只是为以上原因进行的杀戮,那么人类和弱肉蚕食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是为了争取更多做人的根本权利,是否一定是要以流血和牺牲作为代价?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非常感谢作者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看到这样一本杰出的作品。带给当下远离战火的我们更多的警醒与思考。
  •     利比亚战争持续时间长久,零零星星的战况持续不断的闪现,然而我们的眼前,对于这个富有石油大国的战争依旧是混乱不堪。战争是怎么开始的,怎么发展,又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往前发展?这本利比亚战地日记以清晰地脉络,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述一个领袖的诞生与没落,一个国家的兴衰,以及一个世界各种矛盾缩影的集合体是怎么继续着他的无奈与纠结!想知道最真实,最详尽,最多角度的利比亚战场吗?跟随闾丘露薇,穿梭在硝烟滚滚的利比亚,读懂一个国家的悲欢喜乐,从前,现在以及未来!在这里,我们穿越所有不真实,被夸张,扭曲的事实,从真实的记录中,去完整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去思考怎样改变我们的社会,去如何拯救我们人类,让我们不再自相残杀,不再被愚昧的,自私的,狂热的自我所驱使,破坏掉世界的美好!
  •     字里行间时刻在注意客观中立,但叙事线略乱
  •     《利比亚战地日记》中,闾丘露薇的语言很平实,但是内容却一点儿也不简单。她的文笔不是央视的一些美女记者能达到的水平。
  •     关于战地日记,其实可以说的太多,比如现在新闻传媒学专业的学生都会学到的克里空现象,来源于一个苏联作家写的剧本:军事特派记者克里空从不上前线去采访而是整天躲在指挥部里瞎捯饬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现在的新闻系教授都爱拿着东西咋呼学生。到最后我在考虑的不是克里空为什么这么看,未必是因为怕死,可能多半出于无聊,想象中捏造别人如何如何其实在枯燥的战争中是一种娱乐吧。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人提到美国的一位独眼女记者牺牲在了叙利亚的战场了,当然不止她一个,但她之前的那只眼睛也是在前线失去的,于是众人唏嘘,微博转发,过了两天,一切都是瞎子外甥打灯笼——照旧(找舅)。生命的逝去对于众多的看客来说都不过是一时的谈资,闾丘露薇略微幸运在她又一个特殊的名字,她是不多的华裔女性战地记者,但最幸运的是,她还活着,哪怕是活在一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美国的一个韩裔大学生在暑期的时候经由某种交通方式到了利比亚,加入了当地的反政府武装,卡扎菲呗推翻后遣返回去,微博上又纷纷惊呼:看看人家的暑期实习,这才是真正的实习,牛逼死了。多问教育体制没什么意义,从来英雄出少年,但也是热血莽撞最容易惹事,若是问上一句:你这样冒冒失失的跑去哪里,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的父母怎么办?或者会被人骂是乌鸦嘴,或者被韩国人鄙视:怪不得每次日本每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你们中国人坑都不敢吭一声
    有些事情,我们本来是想发出些声音的,最后却不了了之
    凤凰媒体就犹如孔庆东教授嘴里的南方报系,似乎成天在阴谋颠覆,但总归有那么一些人,不辞辛苦的奔赴遥远的战线,为渴望了解那里的人带回一点信息,仅仅因为没有成天歌颂社会主义就是好呀么就是好而被冠之以汉奸的名字,那么想来,还真正在思想上有脊梁的人都不会逃脱汉奸的骂名,而且,恐怕“汉奸”多了,国家更有救一些。
    闾丘露薇这本书毕竟名叫《利比亚战地日记》,所以里面记载的并非硝烟弥漫四处都是重伤员,相反,仗打着,局势混乱着,人民的生活也再继续,还为交通阻隔了,饭菜不合口味了嘟囔发脾气,这在中国是不会的,因为,没战争的时候我们就天天自称要死了,同时吓的把钱存在银行里眼见着通货膨胀把活命钱飞速的蚕食掉吭都不敢吭一声,有些国家,政府倒台了,还存在着;有些嘛,经过努力的保护,基本上都挂完了。是不是要弄些怀念文革三反五反的人去战场上待几天呢,还是算了吧
  •     就算是日记 好歹也得把文字捋顺了再出书吧
  •     作者在利比亚内战初期的日记,记录当时的部分事情。
  •     我们不缺事后笼而统之的长篇大论,甚至早就有人写了一本《利比亚战争背后的阴谋:为了石油还是为了地缘政治》。但毕竟隔靴搔痒,所见不真,所论亦有很多不实之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闾丘露薇以战地记者的身份,纪实,写真,还原了冲突两方的政治矛盾,揭示了利比亚民众的真实心态,持论公允,令人信服。
  •     她真实的给我们展示了利比亚战争的内幕以及利比亚人民对于自己权利的争取所获取的努力,他们知道这场早就该到来的,终于到来了的是,卡扎菲时代的结束,他们以后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他们会走的更好,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了利比亚的未来!感谢战地玫瑰!
  •     对利比亚内战及周边中东国家有一点了解,一个新闻记者如果只是报道事实,或者她见到的事实,那么她输出的能量一定是有限的,战争背后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战争的动机、交战双方的利益得失以及更深层次的收益集团,都是值得深究并且有趣的问题。可惜,这本书只是日记,没有深入思考
  •     作为一名资深的世界知名媒体人,闾丘露薇亲身经历利比亚战场,以她独特的眼光,客观、公正、真实地再现了利比亚战争、利比亚人民在卡扎菲和卡扎菲的独裁统治下的生活。《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的许多章节都谈到了利比亚人民,无论是失业者还是既得利益者对卡扎菲的抗议和抗争。而既得利益者都对卡扎菲独裁统治的不满,更进一步证明,卡扎菲政权的跨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     了解世界的另一端
  •     利比亚是什么样子的
  •     闾丘露薇,战地玫瑰,又一次绽放。这一次,她一路走来,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又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利比亚及利比亚的战争。《利比亚战地日记》,是她亲身经历并精心写作的一本书。她把它呈献给她的读者,在纷杂的媒体舆论中,给她的读者一个利比亚、利比亚战争、利比亚人民、以及卡扎菲独裁统治的真实全貌。好书,又见当年世界闻名的战地玫瑰的风采!
  •     闾丘露薇是我最喜欢的记者之一。以前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报道让我认识了这一朵玫瑰。现在,这多美丽的玫瑰,开在了纷乱的利比亚土地上。她的书,我一如既往的喜欢。
  •     卡扎菲独裁统治近五十年,发足了淫威,享尽了荣华富贵,极大地满足了他的权力欲望。如果他早几年还利于民并减少对无辜平民的迫害,既没有了今天的利比亚战争,也没有了他即使下台,也不会被利比亚人民和国际社会送上国际刑事法庭的结局。但卡扎菲欲壑难填,变本加厉,至使人民忍无可忍,揭扞而起。他没了退路,只能死扛到底。最终导致了利比亚战争的爆发,人民为了不再忍受卡扎菲的暴戾政府的统治和压榨,不惜牺牲生命而与之抗争。为获取正义与自由,利比亚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卡扎菲终将失去一切,当然,也包括他本可以不失去的生命。悲剧!是利比亚人民的悲剧还是独裁者卡扎菲的悲剧?《利比亚战地日记》客观地描述了这场悲剧的过程,通过闾丘露薇的描述,我们至少知道了这场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它还是发生了,且始作甬者和责任承担者就是暴君卡扎菲!
  •     对于利比亚战乱,我们获得的信息,一般是多少人因此死亡,多少人流离失所,混战双方多少主要领导者逝去。那一个个冰冷冷的数字,那一张张满目苍夷的图片,让我更加渴求:利比亚,到底怎么样了?利比亚的人民,到底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每当要看国外的战事信息,我一般选择凤凰卫视,在那里,我相信我能更全面地看到战事的点点滴滴;而选择凤凰卫视的时候,我格外关注闾丘露薇。2003年,巴格达战火弥漫,连央视的水均益都被迫退回,只有她依然坚守阵地,进行现场报道。我相信,“战地玫瑰”给我们带来的,绝不是公式化的“***人死亡,造成***损失”。
    “当这些来自非洲的女性难民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她们很有礼貌地用阿拉伯语和我打招呼。从外面上看,她们的状态还算不错。旁边的办公楼下,难民署的工作人员正在派发午餐。虽然三餐不是问题,但是这种住在墙边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面的日子,不知道还要过多久。”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难过得留下泪来。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汶川地震的时候,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说的一句话:“水有得喝,饭有得吃,就是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还要挨好久噢。”
    生命不是数字。每个单调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甚至连起了一张张仅仅相连的网。《利比亚战地日记》不是一次公式化的报道,而是作者闾丘露薇亲历的所见所闻,生动、鲜活,却又沉重、叹息。
  •     有对政治,战争的思考。不以一个极端反对另一个极端,不成为自己反对的人,是反对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     认识闾丘是因为伊拉克战争时勇闯战地的事。佩服她的勇气和坚毅。时隔多年,利比亚再一次见证她战地玫瑰的本质,很兴奋的买下这本书,想看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利比亚局势在闾丘的笔下又会有何不同。花了一天时间拜读,内容很朴实,不偏不倚,平淡叙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很喜欢也很赞同这种方式,对于记者这个行业也本应如此,还原真相,让大众去判断去评论。
  •     文笔一般,叙述无亮点。从事新闻报导的人的文字总有那么一股“目的性”,受不了。权当是看看利比亚政治或许和北非生活景象。阳朔苏碧青旅
  •     字大行稀标点多
  •     实话说,我觉得闾丘露薇真的没资格批评柴静,小丑罢了,不是一个水平的。
  •     用了一周就把书看完了,整体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书里以战地记者的角色介绍了整个利比亚战争的经过,从这个国家的每个小人物到反对派,再到卡扎菲每个人当时的立场和想法都体现了出来,并且经常还结合伊拉克战争进行对比,总之战争都是残酷的,希望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去了解一个处于战争与变革的国家中的人民究竟是怎样思考的,他们与我们每天从新闻中看到的并不一样。不要片面地看待他们,以及被一些国家媒体所误导,其实他们并不极端,事实上他们更珍惜国家将面临的巨大变化,努力想要把握自己的命运,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事务中,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这种精神值得尊重,但是,革命之路悠远而漫长……
  •     在《利比亚战地日记》里,许多民众向闾丘露薇抱怨说(大意),都是产油国,我们国家比阿联酋、卡塔尔富,因为我国的油品质量更高,卖的价钱也高。但利比亚的人民比阿联酋、卡塔尔人民穷,各项基础设施,如公路、桥梁等都远不如卡塔尔。那么钱到哪里去了,都进卡扎菲及其利益集团的包里了。一名利比亚人说,卡扎菲是小偷,他把我们的钱全偷到了自已手里面,国家的财富是大家的,不是他一个人的。
  •     日记性质,思考不算深刻,胜在客观,可读性很好
  •     这书一上市,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首先,这是我截今为止看到的第一本关于利比亚战争的书;其次,它是著名资深战地女记者,因报道伊拉克而被誉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亲历利比亚战场而写的战地日记;三是,利比亚战争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了,虽然各战地记者及各新闻媒体也有许多零零散散的报道,但都不全面且许多带有各种的观点或个人情感、好恶等。而闾丘露薇的书,从来以客观、真实并不带个人喜好见长,她从不为哪个人、哪件事下结论。书看了,果不出所料,好书,又一次实实在在的对人物或事件的叙述,没有结论,因为她相信,读者有自已的判断是与非的能力。
  •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这场影响巨大的战事中,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利比亚人民对中国人民是怎样的态度与看法?各国记者,各国政府,各国人民在这场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立场?利比亚战地日记记录在这片土地上各种文化的碰撞,野蛮与文

    明,痛心与默然。每一个人代表着一种立场,代表一个国家的世界位置与处事方式,甚至演绎着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表现在媒体中不一样的世界关系。在这里,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所关注的焦点,也能意外的发现一些新的现象,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闾丘露薇,

    用她的坚强与勇气,智慧与一个媒体人的良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利比亚!穿过谎言与伪装,驾驶真理的船只,我们才能冲破层层的飓风阻挠到达彼岸。
  •     对于国际社会,或者是中东问题不是很了解。这本书以记者的角度去看待战争,冲突,革命。
  •     战地记者是我向往的一个职业。作为一个普通人,发生在北非的这场利比亚战争只是在新闻报道上一些无关的文字或者画面,真正的利比亚民众是什么样的,当地又是什么样的我们无从知道。但是闾丘的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利比亚战争的角度,她让我了解到当地的真实情况,这不是新闻报道中的陈词滥调。也有闾丘自己关于民主独裁的思考,看后发人深省。利比亚已渐渐走上正轨。我们的春天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     没有了卡扎菲的利比亚今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我想,这是利比亚人民以及关心利比亚局势的全世界人民目前最关注的问题,闾丘露薇在其《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中客观地描述了许多亲历的事件和人物,但她并没有给读者给出利比亚今后将会怎么样,她把这个玄念留给了读者。但愿目前代表多数人民的所谓反对派,能在今后的日子,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让利比亚人民充分享受到推翻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后,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并享有充分的公民自由、言论自由等。
  •     与水均益的视角差不多,战地记者摸排滚打,用生命在记录
  •     我们因为其他案例的存在,是会变得更难还是更对抗还是更合理,更有目的及理论的支撑,总感觉会更难,却有更完美的可能。
  •     科普了很多信息 还是有收获的
  •     久违了,“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几年前,关于伊拉克,关于萨达姆,让世人对你刮目相看。当知道《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又是“战地玫瑰”亲历战场所写,不用考虑,马上下叉,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