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208093607
作者:(英) 里德尔·哈特,B.H.Liddell Hart
页数:427页

庸人的胜利

战争中固然有战争艺术,但在自法国大革命诞生了民族国家总体战的概念之后,本质终究变成了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比明显。以一战而言,庞大的步兵部队及其更加庞大的补给部队,一旦离开了有效占领的铁路线,机动能力立刻会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在本国内集中防御力量,比起在敌国领土上前进,要容易许多倍,对双方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当壕沟、地堡、曲射大炮与机枪等近现代防御设施武器得到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攻击者却依然只能依靠步兵脆弱的肉身和缓慢的双脚去执行作战,而当时火炮低下的机动力和大量的炮弹消耗意味着步兵的支援火力要么无法及时到位,要么其机动速度和后勤需求必然拖累整个部队的攻势发展,导致战线上的突破无法迅速发展,再度陷入僵局。以上两个方面的真正含义是,在一战的技术条件下,只有手握巨大权柄的天才才能用手头脆弱低劣的进攻工具完成一次有效的攻势,而任何一个拥有普通指挥权的庸人都可以利用他手中优质的防御工具进行一次合格的防御——当战争变成举国力量的投入,指挥官中庸人的数量必然远远多于天才,于是攻守的结果不言自明。

凡人何处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三联周刊做了一战专题,推荐一些有关一战的书。我读了其中两本:一本是美国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的《八月炮火》,这本书被威廉·夏伊勒誉为“我们时代最好的书之一”,也经常被肯尼迪总统赠与来访的外宾;另一本是与克劳塞维茨齐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德所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八月炮火》主要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势及一战开始后一个月内的战况到马恩河战役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重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方的战略,各战役中各方的战术、技术、主要人物的思维、性格如何影响战局。两本书的撰写都大量依据一手史料:一战后收缴的德军参谋部日志等相关文件、英法军队文件、各战役调查记录、当事人回忆录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学家的著作。他们的文笔非常精彩,幽默,收放自如,情感表达也极有节制。诚为了解一战的佳作。这两本书打破我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即定印象。比如霞飞,以前的阅读物中他所给予我的印象是一战功臣、大智若愚的英雄。这两本书不约而同,根据大量战后’进行的调查及第一手资料,还原其决策过程及在战争中的表现,一个“慢半拍”、无视敌人战略战术、自我极强、盲目乐观、推卸责任、轻掷士兵人命去打无效益的仗的霞飞出现了,打破了以往的英雄神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霞飞完全就按照于此相反的思维进行决策,他一门心思想着进攻德国,无视德军的战略安排,无视不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情报、无视德军现实进军路线,沉浸在自我想象中的胜利美梦中,拒绝随形势改变,终于让德军轻松进入法国,直驱巴黎,开动一台又一台绞肉机。不只是霞飞一人被扯下英明睿智的面罩,他的好战友、同样轻视士兵武器技术发展并主张意志强过物质的福熙、英国远征军前任司令弗伦奇,德军统帅毛奇及一战英雄鲁登道夫、兴登堡,在史料的帮助下,无一不被卸去妆容,露出平凡之貌。这些领袖连同大部分中下级军官——智力平庸,追求荣誉的与仕途发展,无视配备、地形、敌我力量对比,唯功绩是求,发动对己方无益的战役,士兵成千上万地死去,却被忽略并毫无所获,倘若事功不济,那么责任一定是前线士兵的。当霞飞的十七号计划惨败后,他发给法国总统的电报写着“由于前线部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进攻素质····”。这些平凡的领袖,他们偶尔地成功,多是因为对手犯下更愚蠢的错误。作者因此调侃最配合德军进攻的乃是英法军队统帅部。高层领袖如此,中下级军官也在表现平庸愚蠢方面一致地不认输,面对德军炮击,英军指挥官对新兵们的指示是要姿态挺直并整齐地往敌军阵地进攻。经常在明知高层指挥官指令不可执行时,为仕途发展而不表达自己的看法,惟命是从。鲜有爱惜士兵者。凡此种种,怎能不流干士兵的血?有位中尉信中写道”由于指挥官们的无能,我的好友全部牺牲了”,这是他的最后一封信。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多半在领导层不得志或被排挤或为名位而改弦易辙,尤其是在智慧的见解被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时,证明平庸之徒错在何处时,有远见者被更迅速地被发配到其他不重要的部门,以免彰显平庸群体。智慧战胜平庸与愚蠢,需要几十上百万人的血做基石。这两本书通过对决策细节的描写,也体现了人类的局限。不只是视野局限,也是思维局限,因循守旧。缺少奇袭战术,拒绝新武器与新战术。按照既定习惯作战而被敌人分析出规律是英法军队进攻总是缺少成效的原因之一。有次英军进攻德军,前线指挥官想奇袭,要求炮兵炮击德军战地两天后出动步兵,而更高一级的指挥官一定要按以前的习惯先炮击两周,对面的德军也猜英军将炮击两周,于是从容不迫进行准备,英军这场进攻因而失败,徒增伤亡。讽刺的是,在另一场战役中,因为缺少炮兵,不得不尽快出动坦克与步兵,反而成功,因为德军以为在英国进攻前总有两周的炮击时间,他们可以据此信号调动物资与军队到前线。更荒谬的是指挥官们对旧战术的偏爱,且不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证明骑兵之无效,而英法军仍然重视骑兵。在一战开始之际,骑兵不但没起作用,并且阻碍步兵行军、破环交通路线与通讯、增加给养压力,这种种弊端,全部被统帅们无视了四年。如果说chaos是战争的本质体现之一,这两本书选取的资料呈现出了这份本质。多数指挥官们对于战况摸不着头脑,因何而战、因何失败、因何胜利,甚至到底这场战役是胜是败,前线指挥官与统帅部经常搞不清。主观、缺少远见、因循守旧、追名逐利、轻视人命,造成大批士兵死亡。这两位作者笔底下时时流露出对普通士兵处境的关注与同情。李德哈特在“后记”中直言“领袖也是凡人”,而哪些做为普通士兵的凡人,就这样被同样是凡人但身居高位的昏庸之徒牺牲掉。他们可以往何处去?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在这个智力平庸者占据多数的世界,选贤任能并非避免悲剧之途。让战争不再发生?野心家、疯狂的名利之徒,每天都在证明这希望是神话。有位一战士兵祈求"写本有关士兵的书吧,这样的话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悲剧了”。这样的书,已经出版,而悲剧仍在继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

德国有战争和哲学

1,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盟友都不靠谱2,德国以基本一国之力对抗英法俄(后来的美),以少对多,战场上不落下风,德国士兵的素质和战争系统可见一斑3,英国海上封锁,美国军队资源支持(同作为后进的帝国,为什么德国不拉隆美国呢,咱也有钱啊);英法殖民地的军队和资源,统统构成了经济上面德国的压力4,由于武器的进步一战基本是战壕战,传统骑兵无用武之地,坦克初露峥嵘。往往进攻方损失更多资源和兵力。如果真的照结束时作者的设想德国采取西守东进的策略,抢占中欧俄国的资源,可能是另一个结局5,作者一直强调的奇袭策略,也就是二战德国的战法6,书中一开始介绍了战前的政治格局,如果德国能够采取政治手段,军事上各个击破更容易达到目的7,关于登场的毒气战,双方都使用,仅仅就是武器而已,没有什么人道不人道的8,想读一下一战以前,比如普法之战9,captain 霍夫曼哪儿去了?

真相帝的一战史

如果您知道这本书的原名叫什么,您就会对该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推测了。书的原名叫做《大战真相》。首先,书的作者是李德哈特,是为二十世纪英国比较有影响的军事理论家。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次出了他一套书,包括之前就有的《二战史》,这本《一战史》,还有《战略论》和《山的那一边》。既为名家出品,质量自然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该书出版于1930年,应该属于比较早的有关一战的著述,自然带有一些时代的特点。李老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很多时候都采用了“辟谣”的方式,终结了许多原本激动人心的故事。于是,“没有所谓的马恩河会战”,而坦能堡会战也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坎尼式会战”,俄军的冬季攻势“原是大战中最大的神话”,日德兰会战“从来就不该发生”“只给人多一些写文章的灵感而已”。但是这种态度无疑是严谨的,虽然它会使这个故事显得过于平淡了些。另外的特点在于作者对各位将领的批评非常幽默,兴登堡,鲁登道夫被拉下了神坛;霞飞,康拉德都被讽刺了一通;法金汉,尼古拉大公更被骂的狗血喷头。虽然关于霞飞在马恩河会战中的作用还有不同看法,李老先生的评价也有道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本国的两位海陆将领——杰里科与道格拉斯黑格的评价。相对于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杰里科提督的批评,本书对他的评价要客观许多。至于对战争的描写,一来一战的主要作战样式为堑壕战与突破,就决定了它不会像二战那样多姿多彩。二来作者主要着眼于两个问题,同时也是贯穿全书的两个矛盾,即战争指导者计划中的样子和最终失控了以后形成的样子,即计划与实战的矛盾,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读起来不免枯燥,没有丘吉尔式的叙事与关于战场的细致描写。三来这本书如同李德哈特的二战史,西线的侧重点要大于东线。四来该书的形式是把每一年的战况大致说一遍,再把该年内发生的几个重要战役拿出来详细解读,在有的地方就不免繁琐和重复。另外,地图配的不少,而且很细致,但考虑到国内读者队一战毕竟不如二战熟悉,有的章节,比如前期的意大利战线可以再配一点地图。由于本书出版于三十年代,关于坦克和飞机的三章是一个亮点。作者认为1918年“是坦克胜利的一年”,而大战中飞机“影响作战功效甚巨”。另外作者写道“但愿坦克艰辛的成长,是下一时代引以为鉴的实例”,思来令人感慨万千。导致本书比较枯燥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翻译带来的。我英语不好,本身也没有机会读过原版,这个问题上就不多说了。国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品不多,大学期间专门搜寻了关于一战的书,发现比较靠谱的似乎都是外国人写的。国人写的一些作品都有大量抄袭外国人作品的问题,甚至抄细节描写,抄对话。除了丘吉尔的回忆录,约翰托兰的《无人区》对1918年的德军大攻势和联军反攻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八月炮火》专写1914年,属于经典上乘之作,另外还有一部老书,苏联写的,作者图某某,花了很大的篇幅对西方各国的战史研究进行了宏大的吐槽,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数据以及少见的对东部战线的描写。最后,对于一战的胜利原因,作者把“海军封锁”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个人持保留态度,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全书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出的“没有一个国家赢得了战争”,考虑到本书出版的时间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无疑是值得人深思的。

The Great War, The Real War

看完Liddell Hart这本The Real War, 作为接近100年后的人心惊肉跳,如此之远,如此之近。过程之惨烈,方式之野蛮,回想起之前看的电影《帕斯尚达尔之战》,还有之前,之后的战争。实在是太残酷的战争(当然,人们不知道十几年以后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战争)。世界的版图被彻底的改变,德国人表现出极其夸张地坚毅和强大。仅仅一国,带领着不堪一击的几个盟友,挑战着世界,英,法,俄,意,比,希腊,阿拉伯,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加印新澳等英联邦,还有美国。而且很明显,他们击溃了俄国,意大利及整个东线的对手,只有西线遭受惨重损失的英法联军,德军在明显劣势时都可以抵抗,当东线的部队腾出手来调转到西线,整个英法联军面临完全崩溃的压力。德军有太多经典成功的战例,完全是教科书式的胜利。唯一的意外是美国。当欧洲大陆出现了200万美军以后,如同你爬到山顶已经精力耗尽,结果发现前面隐藏着另一座高山。德国后面的失败和错误是完全基于美军开始介入的前提之下。我想,如果英国的国策是把欧洲大陆搞得一团糟,那美国的国策就是把欧洲大陆和英国搞得一团糟。书里有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摘录于下,我想这两段话是大战最好的注解。-- “ 该为这次泥河浴血负大部分责任的某位要员,曾无意间对这场会战表现出悔恨的心情。这种心情也许可为这次计划的不当,作出最贴切的注脚。英军总部的这位权重位高者,在历时4个月战争结束后,首次踏上了这段前线。当车子接近战区沼泽地带边缘时,他愈发不安。最后突然流泪道,”天哪! 我们真的把人送到这种地方打仗?“他的同行者回答说,再往前走的情形更凄惨呢。注:第三次伊普斯战役结束,即帕斯尚达尔战役,双方在4个月里面持续交战,代价是每天5000人阵亡。-- 没有任何赞美,可以高过于对英军不屈不挠精神的激赏。是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他们的整体毅力。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一种特殊产物。我们知道,敌人并不欠缺勇气,纪律也一样刚强;以战术成效而言甚至过强。但是小型的英国军队,却拥有独特的团结意识。由于这种独特的团结意识,英国军人建立了他们小而精悍的一面,以及相关的服务与传统的形貌。第一次伊普斯之战对英军而言,它不仅是一场大兵之战,而且是一场族群之战。族群精神是其致胜精髓。当编组被攻破,群体削减为残部之时,这奇迹中的关键因素就出现了。它使这些残部仍能紧结为一体。英军不论在精神上与实质上,都达到最高目标。伊普斯之战是旧式正规军英勇善战的至上证明,却也是他们最终长眠之处。战争过后,生还者极少,然而,他们的精神永存世间。注:后来乔治奥威尔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里写道," 当然人们不应该设想现在这不好的体格完全是因为失业,因为有可能整个英格兰的平均身材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下降,而不仅仅只是工业区的失业者。这个在人口统计上没法证明,但是如果你用眼睛去看的话将不得不得出这个结论,不管是在乡下郊区或是像伦敦一样繁华的市区。当国王乔治五世(注:乔治五世,1865-1936,英王,在位期间1910-1936) 穿过伦敦去威斯敏斯特, 我恰好在特拉法尔加广场的人群里呆了一到两个小时。看着这些人群不可能不被现代英格兰体格的退化所震惊。我周围的人基本上不是工人阶级;他们是店主——旅行推销员类型,少数做得不错的那种。但是看看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四肢弱小,脸色难看,哭泣在伦敦的天空下!几乎没有一个好身材的男人或者一个看得过去的女人,看不见一张气色好的脸。 当国王的棺材经过的时候,男人脱下了他们的帽子,我一个站在对面斯特兰德街的朋友后来说,“唯一的看得见的是一片秃头。”甚至卫兵也是,在我看来——棺材的旁边有一小队卫兵——也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二三十年前我孩提时代,那些迈着大步穿过我视野里的上身像水桶一般胡子像老鹰翅膀的可怕男人到哪儿去了呢?我想是死了,在佛兰德斯的战壕里(注:Flanders, 佛兰德斯是西欧的一个历史地名,泛指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位于西欧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包括今比利时的东佛兰德省和西佛兰德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北方省、荷兰的泽兰省。一战的主战场之一。)在他们的位置上有一些因为身高而被挑选出来的脸色苍白的男孩子们,结果看起来像穿着大衣的麻杆儿一般(注:原文 hop-poles)——实际情况是现代英国身高超过六英尺(注:6英尺=1.828米)的男人通常都是皮包骨,没有别的样子。如果英国人的身材开始退化,那么毫无疑问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英格兰精心挑选了数以百万计的优秀男子并屠杀了他们,大部分是他们有时间生育之前。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比这还要早,因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工业化。我不是说“住在市区——可能在市区要比郊区健康一点,在许多方面——但是所有的一切现代工业技术都可以提供给你便宜的替代品。 从长期来看我们会发现罐头食品是比机关枪还要致命的一种武器 "

一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欧洲各大国之间本着侵略的野心发动的对外战争```所谓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也只不过是斐迪南带着充满挑衅心理的态度去塞尔维亚观看军事演习``本身这次军演就是一次挑衅行为``为的是向塞尔维亚人炫耀武力``斐迪南亲自前去观看更激怒了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者而遭到暗杀```德`意`奥则正好借题发挥``挑起战争````而我个人认为```有战争就有胜败```有胜败就有利益得失``因此``很多自认为军事实力比较强的国家就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加入战争`主要就是英`法`俄三国协约``而一战初期`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与各交战国通过军火交易和提供贷款的手段`在这次战争中发了一笔巨财`国力大增````然后等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本身就在战争中实力壮大不少的美国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彻底改变了两盟之间的力量对比``同盟国败局以定````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精妙绝伦

内容有趣生动,甚至很活泼~建议大家都看看,资料都很真实~唯一缺点就是地图不够详细,作者依然花了大量精力去分配好文的结构,这让读者很欣慰~作者有着很丰富的服役经验和各种军事知识,即使是一个军盲也能十足地了解内容,对一战的残酷性和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历历在目,分开了栏目描叙空战和海战,很不错。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