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与政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克格勃与政权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6033305
作者:博布科夫
页数:359页

章节摘录

“你看那边,有一个玻璃已经破损的大门。你朝左右看看,如果没有哨兵,你跳上经过的电车,就可以随便逛了。三天后才轮到你检查身体。到时候你去检查身体就行了,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只是把你的饭卡留下来,以免集合时我再点你的名。”我按照他的指点溜到了城里。好在这里熟人很多。在列宁格勒,参观了好多一直想看的地方,晚上在朋友家里过夜。三天后我来到检查身体的地方。我本来觉得自己的身体可能有问题,可是检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健康合格,学校录取。当然,对于安全系统工作,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且往往是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的浪漫的向往。学校开课之后,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一我们明白了:等待着我们的是烦琐的日常事务,这并不轻松,需要付出全部力量,最主要的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此时大多数人已经了解到这个奇怪的校名——“斯梅尔什”的由来。翻译出来,“斯梅尔什”就是“间谍之死”。这个校名是斯大林亲自想出来的。我们都感觉到这个校名里包含着某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可以理解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很多学员都是因为战争而中断了自己的学业。因此大家都努力攻读每一门课程,简直是陶醉于学习之中了。应该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阅读谢尔盖耶夫一青斯基的小说《塞瓦斯托波尔的苦难》,是一段很值得怀念的经历。我们离开顿巴斯的时候,父亲把小说的前两卷放进箱子里。在后撤的途中我和父亲一起读,不论是乘坐运送装备的平板车,还是在不眠的夜晚。父亲每读完一页,就把这页书撕下来卷烟,因为找不到别的纸张。

前言

俄罗斯又处于转折的关口。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交替的时刻。过去的、似乎是很稳固的理想被推翻了,人们沉浸在欢庆之中,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刚刚过去的一切。一种产生精神真空、精神混乱的危险,国家面临分裂、一场灭顶之灾即将来临的预言威胁着这个国家。然而幸运的是,俄罗斯的社会已经开始逐渐克服这个显然是产生于政治的可怕病魔。人们已经开始有可能对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诠释。现在已经不常听到那些否定一切或者肯定一切的极端的话语,人们正在尝试着对于苏联历史以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伟大的和悲剧性的矛盾进行深刻反思。苏联国家安全机关的活动,几乎是一个最敏感和尖锐的问题,这一话题往往能引起对于苏维埃时期的激烈争论。人们经常会回忆起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对人民的残酷迫害。这与革命后的一些政治苦役们的回忆录不同,它不仅仅是留给后辈人的一种见证,这首先是一种社会的自我保护,以免在不远的将来重蹈过去的覆辙。我相信,对于人民的悲剧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应淡忘,而且有人认为对过去的悲剧不必旧账重提,这也是不正确的。克格勃这个机构经历了全俄肃反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直到克格勃这样的历史沿革。现在,除了记录下这一机构在历史上的黑暗篇章和它所犯下的桩桩罪行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理解、思索对人民进行镇压这个问题的形成机制。我认为,把所发生的一切都归罪于“克格勃这个恶魔”也是一种误解,因为这会导致犯罪现象的激增。因为克格勃本身只是实际上领导着整个国家的苏共中央的工具,它所实现的是苏共中央的意志。这个工具的确有着很大的权力,但是也并非“权力无限”、“法力无边”——这里的意思是:克格勃在苏联的不同历史时期,或者是完全听命于斯大林,或者是服从党的最高领导。这也就难怪克格勃和它的前身历来就被称为“党的武装”了。我在实际工作中有机会了解克格勃和党中央之间的关系的全部复杂性。我希望在本书中能够揭示“安德罗波夫时期”党对国家安全机关实施领导的某些特点。自然,对于所涉及的题目,我不可能做到毫无隐讳,然而书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希望,这些事实将改变人们对职业的国家安全保卫人员的看法,他们为了祖国安危在安全战线上诚实无畏地工作。时间已经证明,由于对国家安全系统的破坏,把国家安全系统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过失的替罪羊,致使许多精通自己专业的国家安全人员离开克格勃,这对国家的战略安全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且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迹象,证明生活本身要求恢复忠于职守、精通业务的国家安全部门。至于这个部门是成为保护国家根本利益的系统,还是成为一个镇压的工具,这将取决于国家最高领导层为其设定的目标和任务,也取决于能否实现对安全部门的社会监督。我希望能够汲取昔日克格勃的教训,因为这些教训对于今天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本书命名为《克格勃和政权》的初衷。我曾经反复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写这部书的必要性”。有一个问题令我不安:时机是否已经到来?因为书中谈到了一些事件的内幕,而人们对于这些事件还记忆犹新,事件的参与者们也还健在,甚至有的还在平步青云、身居高位。至于我,我将恪守一个原则:“决不撒谎!”有一些事实尽管已经不再是秘密,但是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职业道德不允许我散布这样的信息。我认为这是我写这部书的最大困难之一。但是出于对国家利益和公众福祉的思考,我强烈地感觉到,今天该是说明克格勃的真正作用的时候了——我再次重复,为了汲取过去的教训!这就是我构思这部书的主要想法。我希望能够讲述很多的东西,但是不会背离“决不撒谎”的原则。书中有些章节显然是很吸引入的。然而这不属于目前充斥媒体的、炒作社会舆论的爆炸性新闻。这里指的是涉及克格勃的一些实际存在或纯属杜撰的事件的深层内幕。本书中所揭示的某些事实是需要重新评价的。同时我也料到,因为某些言而不尽之处,我会受到指责。为此我必须事先解释,若有不尽言之处,绝非有意藏头露尾,故意隐藏某些事实。这仅仅是因为有些人的命运、事件或现象不能作为一般论题的旁白和插图。它们是一些独立的重大题材,值得单独进行客观的分析。我希望将来继续我的谈话,把它们归结到诸如知识分子、政权和克格勃这样的题目。最后,鉴于我多年在国家安全系统工作一我在那里干了45年一我有幸与很多人交往。我在克格勃工作期间,领导人就更换了12次,他们是:梅尔库罗夫、阿巴库莫夫、伊格纳季耶夫、贝利亚、克鲁格洛夫、谢罗夫、谢列平、谢米恰斯内、安德罗波夫、费多尔丘克、切布里科夫、克留奇科夫。他们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以及个人品质都很不相同。当然我不可能直接观察到每一个克格勃的最高领导人的工作。但是我可以把他们在位时期单位里的气氛告诉你。当然其中几位领导是我熟知的。我觉得,把克格勃机关里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比较,也有助于展示本书的主题和各个章节的内容。1955年8月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生活道路的起点“斯梅尔什”反间谍学校“冷战”一所美国的特工学校在布鲁塞尔国际展览会上不设守门员的比赛怎样招募和使用特工可疑的集装箱美国间谍机关的一次失败50年代谢尔盖·安东诺维奇案件一名奸细的本性苏共二十大亡党的反思领袖身边的人在政治局的会议上亚·尼·谢列平弗·谢米恰斯内安德罗波夫东欧各国保守秘密和怕担责任卢比扬卡的中情局特工识破假象知识分子和公开性民族问题难忘的1986年12月兹·加姆萨胡尔季阿的腾飞和跌落移民问题宗教问题苏联是怎样解体的与总统的最后一面展望未来

编辑推荐

克格勃,一个与美国情报局一样神秘的国家机构。《克格勃与政权:克格勃第一副主席的回忆》作者为克格勃第一副主席。他因着他的工作缘故,有机会了解克格勃和党中央之间的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克格勃与政权:克格勃第一副主席的回忆》涉及了克格勃的一些实际存在或纯属杜撰的事件的深层内幕。内容很吸引人。

作者简介

俄罗斯又处于转折的关口。
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交替的时刻。过去的、似乎是很稳固的理想被推翻了,人们沉浸在欢庆之中,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刚剐过去的一切。一种产生精神真空、精神混乱的危险,国家面临分裂、一场灭顶之灾即将来临的预言威胁着这个国家。然而幸运的是,俄罗斯的社会已经开始逐渐克服这个显然是产生于政治的可怕病魔。人们已经开始有可能对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诠释。现在已经不常听到那些否定一切或者肯定一切的极端的话语,人们正在尝试着对于苏联历史以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伟大的和悲剧性的矛盾进行深刻反思。
苏联国家安全机关的活动,几乎是一个最敏感和尖锐的问题,这一话题往往能引起对于苏维埃时期的激烈争论。人们经常会回忆起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对人民的残酷迫害。这与革命后的一些政治苦役们的回忆录不同,它不仅仅是留给后辈人的一种见证,这首先是一种社会的自我保护,以免在不远的将来重蹈过去的覆辙。我相信,对于人民的悲剧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应淡忘,而且有人认为对过去的悲剧不必旧账重提,这也是不正确的。
目录:
作者的话
生活道路的起点
“斯梅尔什”反间谍学校
“冷战”
一所美国的特工学校
在布鲁塞尔国际展览会上
不设守门员的比赛
怎样招募和使用特工
可疑的集装箱
美国间谍机关的一次失败
50年代
谢尔盖·安东诺维奇案件
一名奸细的本性
苏共二十大
亡党的反思
领袖身边的人
在政治局的会议上
亚·尼·谢列平
弗·谢米恰斯内
安德罗波夫
东欧各国
保守秘密和怕担责任
卢比扬卡的中情局特工
识破假象
知识分子和公开性
民族问题
难忘的1986年12月
兹·加姆萨胡尔季阿的腾飞和跌落
移民问题
宗教问题
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与总统的最后一面
展望未来

图书封面


 克格勃与政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书的内容还算可以,但并不如作者自己所言的那样客观,作为回忆录,读完感觉作者也未完全袒露心扉。要想全面、客观地了解克格勃,仅读这本书是不够的。但作者对其经历的一些事件、经手的一些案件的细节回忆还是很有看头的。作者的为人处事也会给读者一些启发。读完感觉这书基本没有进行校对,从图注到正文,错误层出不穷。看来出版社是三审合一,三校全略了。部分错误指出如下:1 图片第9幅 戈尔巴乔夫和作者的位置标注错了,应该“右5为戈尔巴乔夫,右4为作者”2 俄文人名全称的格式有误:若姓在后,应为“亚·尼·谢列平”;若姓在前,应为“谢列平,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这样的人名格式错误,书里太多了。3 第224页,第8段,瑞士的斯德哥尔摩?是瑞典!4 第239页,第1段,第4行,多打了一个“这”字5 书里很多书、刊、报名,文章、影视剧作品不加书名号,如256页的“文学莫斯科”、“梅特罗波利文摘”6 第276页,“卡拉巴赫”(这个地方今年还有一支足球队参加欧联杯资格赛)这个地名在这页,一次被打成“卡拉巴”,一次被打成“卡拉赫”。这些都是不该出现的错误,太不认真啊!
  •     1.生活道路的起点多年以后,两个人在一起回忆过去,发现彼此都参加了一次相同的战斗,只是,是在敌对的阵营中,如今的见面,很可能是多少次相互射击失败的结果。人与人之间,本无永远解不开的仇恨,甚至,那不是仇恨,我们只是作为大人物的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被摆布着,放到了对立面,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到自己的位置,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笑,带着苦涩,带着侥幸,带着对过去的无奈,也带着如今的释然,只希望,这样的相逢,不要再出现,因为它的背后,隐藏着人性的阴暗和脆弱。也或许只有时间,能让曾经布满杀气的血红的双眼,化为相视时无尽深意却又最纯真的一笑。3.“冷战”对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各种各样的理论家都喜欢利用马列主义的经典学说来解释各种政治事件,尤其是人民不满意的事件,并为之辩解,然而这样只会招致更多的不满,人民需要的是改善生活,政治的基础是经济,人为造成的物质上的问题,用纯理论的辩解是无力的。当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完全抽象化,并只是不断猜破敌人阴谋并粉碎之,就完全陷入了被动,我们一切的精力,都用来抵抗进攻,而忘掉发展自己,并主动的进攻上去。4.一所美国的特工学校战争时期,一个人沦为战俘或落入沦陷区,往往会被认为犯罪,并处以很重刑罚,至少,组织上没有了对他的信任,至于真相到底是如何,并不重要了,只要他曾有过一点即便是根本不存在的瑕疵,以后的道路就注定无望了,或许要过几十年后,我们可以公正的评价他们的行为,但这对当事人已毫无意义了,“大清洗”的理由也在于此,“当你身边爬满毒蛇时,就算错打死一条被冤屈的无毒小蛇,也不算是罪过!”可是真的如此么?6.不设守门员的比赛作为“维权运动”中的很多人,是诚信盼望民主改革的,反对陈腐的领导方法,反对官员特权,反对压制普通公民,各个阶层都相信改革的必要性,但必然也存在着一些人以此为掩护,听命外国特务机关,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计划和政治目标。当这些人被追究刑责时,会有相当的人保卫他们,如此,不满意的范围更大了。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不是所有真正希望改革的人都有着明确的想法和坚定的有界限的主张,而外国的宣传机构,就利用这些人,并发展使之从简单的民主“改革者”成为从事破坏煽动行动的人,另一方面,领导者陈旧的思想又不知如何分辨这两者的区别,用旧思维去打压。使更多人不满现政策,呼唤更激烈的民主改革,而又给煽动者以口实,恶性循环,自己不守门,反把自己的人往敌对势力中推去。8.美国间谍机关的以此失败国家安全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行动永远是秘密的,这里面,有很多在生死线上从事着侦查工作的人员,然而,由于他们长期所处的环境是在敌方的范围呢,这种表面上的“瑕疵”决定了他们在“清洗”、“镇压”的政治运动中总是自身难保,因为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根本无法解释清楚一个人是在为谁工作,尤其是“特务”,其实这是一个中性的词汇。更多的安全部门人员,不是死于敌手,而是在内部的“清洗”中丧命。国家安全部门极易成为设计并执行镇压的工具,然而,这种非法的行为主体,只是某段时期的领导和极少数的直接执行人员,其工作的特殊性也使得这种非法行为被扩大化。部门也必然成为嘲讽的对象。这种机关,若犯下罪行,必是骇人听闻的,但在局外人而看,把这种罪行只归于极少数分子在情感上是很难接受的,一个公职人员虽无恶意,但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极易成为公权力的刽子手,直接或间接,这种行为性质的界定,在二战后对战败国的审判中,已基本确定,即能以“执行上级命令”开脱自己的罪责,然而很多时候,对于旧政权的公职人员的审判,并不是这么简单。处于一个恶制度下的人,总是不经意的成为恶制度害人的工具,最后甚至不以恶为恶,人性沦丧,才是最可怕的。9.50年代贝利亚主持内政人民委员部时,将加盟共和国里任职的俄罗斯干部换成当地民族干部,这种做法,本可以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然而结果却是加剧了民族之间的仇视。我们现在的民族政策,将少数民族聚集地设为自治区,并规定任职干部的民族,这样民族分立的政策看起来会使当地民族满意,然而在长期的发展中使民族一直保持着清醒的隔阂,我是某族,而你是汉族,这个干部应该由某族担任云云,缺乏民族融合,突出强调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这样一来是另一种形式的民族不平等了,另一方面,给民族寻求更大的自治空间上有了更多的理由和发展基础,也给了民族主义者更多滋生的土壤。如何在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淡化民族之间的地位不同,还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自治区的政策看起来实行的效果很好,但问题仍很多。10.谢尔盖•安东诺维奇案件还是前面谈到的问题,对于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从事工作、执行任务时,必须对身边的哪怕最亲近的人也要有十分的警惕,你无法确定他们是否是敌国的情报人员,问题就出现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在看待别人的行为语言时,总会带入自己或上级的强烈的主观臆想,“疑人偷斧”被无限放大,一个忠于职守的工作人员很可能被定性为“叛国”。对这种事件的审查和平反是极其艰难和漫长的,战争这台巨大的机器将人性扭曲到这种地步,国家之间是纯利益的、无道德的,而国家机器下的人呢?该如何坚持人性,而不是成为机器屠杀的强大推动力。人很多时候面对自己设计出的这个“怪物”,是多么的无力。11.一名奸细的本质一名警察希冀降下一桩大案,这样他就可以破案升官,一名安全部门人员希望抓住一个奸细,这样便可获得青睐……倘若但是这样,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文图,更严重的在于,领导干部只注重形式上的指标,而不在乎事件的本质,这样就使得很多冤假错案发生,更甚者警察唆使他人犯罪,以破案升迁,特工为获得青睐,假扮外国情报人员诱使他们成为奸细,这是严重的情况,可以平白无故的使无罪之人蒙冤,更会使道德败坏,较轻的事情则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官员为达到招商引资指标随意放宽标准,放任外资违法违规,警察为完成罚款,中小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不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报考,大学为提高就业率在统计中为完成罚款指标随意罚款,这一切造成了表面的数字指标的“和谐”,却不顾群众实际利益,所有人都生存在谎言下,甚者,自己慢慢的相信了这太平盛世。12.苏共二十大二十大召开之后,在格鲁吉亚发生了第比利斯风潮,人们不满对斯大林的批判,而中央并未考虑向人们提供准确可信的消息,没有派出有经验的宣传人员,在此基础上,许多官员所做的就是以上级名义,禁止,禁止,还是禁止。因此此类事件不断上升,并造成人员伤亡,最终克格勃弄清形势,抓住了真正的闹事者,,而释放了其他人。而党中央的领导想听到的消息,是第比利斯有一个反对苏共二十大的司令部,抱着这样的冷战思维,将一切群众运动定性为反革命、反政府事件,只会造成事件的扩大化和不必要的牺牲。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苏联国内也开始酝酿一场学潮,而实际大多数人只是不了解事实真相而迷失方向的人,最终克格勃还是顶住上级压力,没有采取镇压,一味的镇压只会给真正有预谋的人以口实,将更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反面。在二十年前,不也是在事件开始的初期,双方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使形势难以逆转,一方顾虑重重,又缺乏沟通的诚意,一方年轻气盛,又没有对形势清醒的分析,最终导致了晚上的镇压。赫鲁晓夫在二十大上公布斯大林的罪行,希望放下党身上的重负,开创一个新生活,是正确的,将历史问题掩盖,只会使自己永远无法摆脱历史的包袱,并且失去群众的信任,而且使经历过和之后的人们难以对事件做出深刻的评判和反思,并从而避免事件的再一次发生,经历了无谓的牺牲和动荡,却没有在此基础上前进半步,实在是不该的。13.亡党的反思赫鲁晓夫在民族问题上犯了很多的错误,原来各加盟共和国中学都开设两门语言,俄语和当地语言,而57年后赫鲁晓夫提出,将俄语课变为选修,而且并非各处都有,这就使各民族文化间产生了不必要的对立,每个国家的内部都要有一种各民族的通用语言,认为强制其他民族学习一种通用语言是“大民族沙文主义”的看法是错误的,这样会使那些怀有民族情绪,特别是鼓吹民族自治甚至独立的人更加激进,追求所谓形式上的“平等”结果却极可能导致民族情绪的扩张和民族间不必要的对立。斯大林的原则是,“只要对谁产生怀疑,就把他干掉,甚至不必有确凿的具体的事实作为依据,只要一个人很有力量,个性鲜明,很有威望,有能力号召人们,这就足够了。”哪怕这些人是清白的,甚至绝对忠于自己的。党和国家管理的关系。党本应该从事党务和政治活动,其主要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对国家的监督的责任,而实际上则是,党逐渐开始进行经济管理,沦为一个经济工具,而这些人并不是经济管理专家,但他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专家的称号,并对下级下达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整个党,都在应付经济管理工作,而在思想方面,却没有进步,一直用过去的陈旧思想,这也是造成经济至上、利益至上的原因之一。党的权力没有得到规范,这就使其可以随意插手各种事务,而有效、公正的行政管理,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权力界限,各个部门在自己的权力之内工作,这样才可以使权力的使用得到规范和限制,制止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真空。党插手过多的实际工作管理中,就会造成权力的混乱,官员是按照行政规范来工作,还是按照党的指示来处理,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也使部门难以独立行使权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成效。14.领袖身边的人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与反右有着惊人的相似,特派员接受特殊任务,要将某人批倒,到达该地方,开党委全会或其他会议,对某人进行批判,每个人必须发言,倘若不积极批判,說“空话”,很有可能矛头又指向自己,罪名便是“辜负党的信任,不能揭发人民的敌人”,这样肆无忌惮的愚弄群众,迫害干部,然而,为什么在两国都出现了几乎相同的场景,这种情形发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领袖的个人崇拜?是权力的界限不明?我们发现,这种权力的滥用和对章程、规则的践踏是多么的容易。我们经历了,惨剧,却没有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去追本溯源,使权力得到合理的牵制。18.安德罗波夫依然是权力监督的问题,腐败,在政府内部是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个现象,而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相当大的反贪污腐败,是依靠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而不是章程的限制和权力的约束监督,依靠领导者个人只可能在某段时期取得一定成效,甚至由于腐败的潜规则化,这样的领导人并不能施展能力去改变这一现象,没有独立的任免和工作不受掣肘和关系影响的监督部门,深层的腐败无法解决,只会在处理每一次案件的时候,丢卒保帅,哪怕是高级官员落马,其案件真相也不一定仅限于此,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情发展的不可挽回的阶段,不知会牵连多少人,而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平时的监督。在俄联邦刑法58-10和第70条中,只提到一种颠覆政权的形式——进行反苏宣传。属于这种犯罪行为的,包含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然而这是一种列举式的解释,而不是限制性的解释,这就使只要当局愿意,便可以这种罪名将进行所谓的“反苏宣传”的人处以刑罚。这包含的负面政治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知道改革时期的全苏人民代表大会中,将这种罪行具体化,进行了限定性的解释——只有那些公开号召推翻宪法体制的人才应受到制裁,而这种情况,几乎是不会发生的,实际上,决议取消了对宪法的法律保护。我国法律也有类似的“颠覆政权罪”“泄露国家机密罪”“反革命罪”等一系列罪行,而解释也使列举式的,因此,多少人便因提出异于中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刑责,这导致了政府行为的极大滥用,也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进行这样的改革,不那么轻易的因言获罪。安德罗波夫坚持的观点是“今天有今天的衡量尺度,有当代的水平”,“对过去评头论足是最容易的事情,但更应该看到现在和未来”,客观的說,他的这种观点是可贵的,在那个时期也是正确的,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一味的忽视过去也使不应该的,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件,数十次的政治运动,乃至各种惨剧,我们只向前看,只顾发展,却也没有从错误中得到教训,我们走了回头路,却没有认真反省,我们无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唯一想到的是压制、限制讨论,这也是另一种悲哀,我们不要别人忘记历史,自己却在抹杀不光彩的历史。这是数月前记下的了,现在思想其实已有了一些变化,权当记录吧。
  •     作则作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最后一人第一副主席,知道的内情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作者自己的回忆的内容就没有那么全面了,这也与保密条例有关,人家俄罗斯也有自己的保密条例嘛。书中内容零零散散,描写还算真实,但是不算系统,只能当作一般读物来读吧,专业性不是特别强,因为叙述的内容过于零散了。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比普金那本更专注于克格勃发展的本身
  •     国外反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     其实里边克格勃内幕的内容很少,作者很谨慎,而且作者偏向斯大林。最大的问题是本书一开头的作者的话为什么后面的日期是1955年呢?本书是苏联解体后写的, 有人能解释吗?不过这书还是值得一看的书,最起码有收藏价值~
  •       书的内容还算可以,但并不如作者自己所言的那样客观,作为回忆录,读完感觉作者也未完全袒露心扉。要想全面、客观地了解克格勃,仅读这本书是不够的。但作者对其经历的一些事件、经手的一些案件的细节回忆还是很有看头的。作者的为人处事也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读完感觉这书基本没有进行校对,从图注到正文,错误层出不穷。看来出版社是三审合一,三校全略了。
      
      部分错误指出如下:
      1 图片第9幅 戈尔巴乔夫和作者的位置标注错了,应该“右5为戈尔巴乔夫,右4为作者”
      2 俄文人名全称的格式有误:若姓在后,应为“亚·尼·谢列平”;若姓在前,应为“谢列平,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这样的人名格式错误,书里太多了。
      3 第224页,第8段,瑞士的斯德哥尔摩?是瑞典!
      4 第239页,第1段,第4行,多打了一个“这”字
      5 书里很多书、刊、报名,文章、影视剧作品不加书名号,如256页的“文学莫斯科”、“梅特罗波利文摘”
      6 第276页,“卡拉巴赫”(这个地方今年还有一支足球队参加欧联杯资格赛)这个地名在这页,一次被打成“卡拉巴”,一次被打成“卡拉赫”。
      
      这些都是不该出现的错误,太不认真啊!
      
  •     KGB管的真宽。里面对赫鲁晓夫处理民族事务的看法值得借鉴,感觉胡乱邦学的赫秃?上访和骚乱,CP国家都有? PS:校对很差,错误很多
  •     简单读过
  •     一般
  •     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去窥视历史
  •     有关亡党的思考和铁幕下的个人扮演的角色的部分可以一阅,其余皆老年人之絮絮叨叨。
  •     虽然这书是为安德博罗夫和作者自己歌功颂德,但是也有点看头看看他们是如何延续一个邪恶政权的
  •     兼做前言的“作者的话”,落款时间是1955年8月。1955年8月作者就预料到安德罗波夫当上克格勃主席了?
  •     KGB是很成功的,考虑到体制因素,其能力既受制约,在某些op中又大放异彩
  •     我相信作者一定是处于退休保密协议的要求而没有写就任何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成就了史上级别最高的标题党!
  •     如果翻译能更出色的话......
  •     我们看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搞和平演变还是这么几手,有没有新意呀,关键是它还很灵,艹。。。
  •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作者在克格勃工作半生的回忆,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消极的。这本书片面的评价的苏共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包括民族分裂问题和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过分突出了安德罗波夫的历史作用,而忽略了苏共其他领导人的历史作用。总的来说,这本书相对还是可以阅读的,有一定的阅读吸引力。
  •     被告密的人与告密者都是人民的敌人,人性的与太人性的亦是如此。
  •     契卡的长官们居然是苏共最深谋远虑的一群,这不可能,不过安德罗波夫身体好的话做个裱糊匠还是可以的。
  •     1955年的回忆,完全不敢颠覆克格勃。又一次上了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当。总是装作爆猛料的样子,扯些不咸不淡的蛋。
  •     克格勃的托啊
  •     既然是回忆录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客观~我倒是对作者没提到的,后来怎么和家人团聚比较感兴趣~
  •     这老头看了不少电影
  •     作者博布科夫是克格勃副主席,那自然就是苏联(或者可以说是俄罗斯)人,怎么变成八杆子打不着的菲律宾人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