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转型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13008938
作者:杜凡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推动义务教育公正 对于客观存在的教育不均衡发展和差距过大的现实,需要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化的方针,逐渐缩小差距,保证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大致相同的教育质量。我国当前义务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不公平现象,要不断清除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实现义务教育绝对平等。 首先,教育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公共政策的导向至关重要,“重点校”“示范校”等政策的长期影响,已导致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财政给予支持的力度不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间的差异。根据公共财政中立原则,政府在区域内部不再实行教育财政经费向优质学校倾斜的政策,相反,教育财政拨款中应增加薄弱学校所占的份额,以平衡各校间的教学质量,缩小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差距。教育部已经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普九”债务进行清理和化解,并明确由政府承担,把学校从债务中解脱出来。据教育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普九义务教育”债务高达500多亿元。所以,我们应在同一区域内教育管理机构的主导下,有计划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强弱学校联合办学,人为平抑校际差距,并适时发放教育凭单,赋予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以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与配置效率。 其次,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应加速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资源分配的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在硬件建设上要求政府的财政倾斜,加大地方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方面的专项投入。软件建设上也需要有配套的措施。薄弱学校在软件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地体现在教师队伍的质量较差,大量的优秀教师流失,并且伴随着教师队伍的严重老龄化现象,年轻教师人才补给不足。因此,要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对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时必须注意教师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的建设,想办法培养青年教师和留住优秀人才。有效的办法是实行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发展。所谓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指一名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他轮换流动到其他学校任教。日本、韩国早已实行了类似的制度,日本教育法规定:教师每4—5年必须流动一次。韩国教育政策规定:教师每4年必须流动一次。两国都认为,教师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有很大的影响,实行教师流动制,能保证各校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科尔曼在1974年所作的调查发现,教师的语言、能力等,作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条件,会造成较大的人种之间的不公平。采取教师定期轮换流动正是为实现资源分配均等原则和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地区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实施这一制度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教师更快成长。流动到重点示范学校的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快地提高,从而使教师流动呈现良性动态平衡,在逐步实现各校师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整体提高教师质量。

内容概要

  杜凡,1976年生,河南汝南人,法学博士,讲师。1998年获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2008年获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
第一章
公正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公正的原则
一、基本权利绝对平等
二、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
三、机会权利平等
第二节公正分类
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二、制度公正与行为公正
第三节公正的相关问题
一、前提条件
二、公正误区
三、应得依据
四、公正证明
第二章转型社会
第一节转型的领域
一、经济现代化
二、政治现代化
三、文化现代化
第二节社会转型
一、转型的探索阶段
二、转型基础与背景
三、社会转型的展开
第三节转型社会比较
一、转型动力比较
二、转型顺序比较
三、转型速度比较
第三章转型的公正维度
第一节转型中的公正
一、公正的发展
二、非公正问题
三、非公正致因
第二节稳定、效率与公正
一、公正与稳定
二、公正与效率
第三节转型社会公正比较
一、公正问题比较
二、矫正公正比较
第四章社会公正的实现
第一节政治公正的实现
一、转型政治的特征
二、渐进地实现民主
三、民主实现的原则
第二节经济公正的实现
一、完善市场的初次分配
二、完善政府的二次分配
三、完善社会的三次分配
第三节机会公正的实现
一、基本机会平等
二、竞争机会平等
三、发展机会平等
结语公正——通往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转型社会公正问题研究》第一章对公正诸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重构以奠定本文的逻辑起点。公正有三个具体原则:一是基本权利绝对平等原则;二是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原则;三是社会机会权利平等原则。基本经济权利公正由政府按照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平等分配;非基本经济权利公正由市场按照非基本贡献比例平等分配。机会分配原则因机会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机会分为自然机会和社会机会,社会机会应当平等分配;政府对自然机会没有分配权利。罗尔斯的错误在于要求对自然机会和社会机会都进行平等分配。公正可以分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制度公正与行为公正”,这四种公正在相对静态社会和转型社会表现出的差异非常明显,转型社会重视实体公正、制度公正,而程序公正、行为公正往往得不到保证。 
第二章重点分析了中国转型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在现代语境下,社会转型本质上是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而且包括文化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外源型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是以强国为目标的赶超型激进工业化;第二个三十年是以富民为目标的渐进型改革开放。与内源型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有着激进性特征,同时,作为从计划经济向_市场经济转型的后现代化国家,中国又具有渐进性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相比,西方内源型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主动的;中国外源型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民族危机,是被动的。此外,在转型顺序、砖型速度上,中国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这使得中国有着和内源现代化国家以及外源现代化国家不同的公正背景和非公正问题。
第三章研究转型中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以及公正的特殊性。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公正、经济公正与机会公正都得到了发展:、政治公正发展的标志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提高;经济公正发展的标志是基本经济权利得到保障,以及非基本经济权利分配机制(市场)的建立;机会公正发展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以及发展才能机会(教育)的提高。但是,转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非公正问题:政治公正存在着竞争性政治权利有待提高的问题;经济公正仍然存在基本经济权利水平过低、非基本经济权利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机会公正继续受到户籍制度等歧视性法规的阻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受到地域、经济等先天条件的限制。中国非均衡发展战略、制度性市场失灵与制度性政府失灵是非公正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
公正和效率具有正向关系。一般情况下,公正的提高必然推动效率的提高,但是,公正并不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因素。稳定是公正发展的前提,公正带来稳定,但是,追求公正的过程往往会导致不稳定。非公正是不稳定的根本原因,非公正感是不稳定的直接原因,非公正和非公正感并不总是对应,非公正感可以高于非公正,也可以低于非公正,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维持二者的正常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四章总结了中国转型社会政治、经济与机会公正分配的经验,并努力探讨公正实现的新途径。在政治方面,目前中国权威政治体制在转型社会是必要的、必然的,实践证明权威政府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政治条件,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广泛参与,有限竞争的增量民主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途径。在经济方面,经济公正要求建立市场、政府、社会三次分配相互补充的分配体系。市场负责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的初次分配,完善的市场对收入差距不负责任;政府负责基本经济权利的二次分配,保证基本经济权利平等,并随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民间分配是一种超越公正的慈善分配,是第三次分配,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慈善法规、慈善组织建设,提高慈善分配在推动公正分配中的作用。机会公正要求逐步实现国民资格基础上的基本机会完全平等;不断提高政治和经济竞争起点的平等;要逐步实现教育公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间。

图书封面


 转型社会公正问题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作者立足点比较好,内容比较充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