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自选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许纪霖自选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01
ISBN:9787563327751
作者:许纪霖
页数:405页

章节摘录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在我们所要论述的1840-1949年这个时间段落中,古老的中国经历其开天辟地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冲撞和变迁。现代化的变迁与受挫构成了整个历史的中心图景。希望与失落、亢奋与冷漠、突变与回归……交织成一幅幅交替显现的戏剧性场面。千年循环的历史终于摆脱了“治”、“乱”相替的怪圈缠绕,走向了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  现代化变迁,是这一个世纪历史演化的主轴,也是错综复杂现象表层下面蕴含着的历史底蕴。不过,当我们回过头来检视这段历史,都会承认现代化的目标并没有在近代中国实现,比较与中国几乎同时起步的邻国日本来说,差距是极其明显的。为什么中国现代化是这样的步履艰难,在这一个世纪中,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是什么因素阻碍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内容概要

许纪霖,一九五七年生于上海,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并留系任教。一九八八年在职获得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思想史、知识分子的研究和当代文化批评。发表的著作有《无穷的困惑.近代中国两个知识者的历史生涯》、《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精神的炼狱现代化变迁中的知识分子》,《中国现代化史》等,主编《第三种尊严》、《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变迁》和《暖昧的怀旧》等,并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化评论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自  序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反思.中国知识群体的人格类型人世与出世: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外圆与内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超然与介入:东西方知识分子的一种比较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参政(1945--1949)曾国藩:中国式的入世禁欲黄远生:忏悔中的灵魂升华胡适:社会改造中的理性贫困梁漱溟:现代中国的内圣外王丁文江:出山不比在山清周作人:现代隐士的一幕悲剧翁文灏:一个科学家的错位陈布雷:“道”与“势”之间的挣扎毛泽东:一个伟人的思想遗产金岳霖:走出阁楼之后朱自清: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闻一多:激情的归途吴晗:可怜一觉开封梦张中晓: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先知顾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王小波:他思故他在知识分子与独立人格知识分子与商品经济知识分子与精英文化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现代化变迁中的价值探寻关于学术研究的本土化学术规范的张力与限度主要著述一览表

作者简介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日寸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图书封面


 许纪霖自选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今天发现,许纪霖的这本书并未被人们关注,少于10人评价。这套丛书共24册。我只买了这一本。这是我买的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第一本书。当时,出版社还是刚出道不久吧,社名还不是启功先生题写的。用启功先生的字很和谐。雷颐说:“广西师大出版社已经成为我们知识界、学术界一个共有的家园。”是这样的。书的品味高、人文气息浓。愿去东方学林书店,那里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书集中摆放,容易查找。许纪霖较早专注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八十年代在《读书》上发表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开始关注他。许纪霖的研究尽管宽泛,缺乏一定的深度,但提供了一个方向,给人启发,会引导你看更多的书、作更深入的思考。已经很好了。
  •     之所以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序言”里,许纪霖谈到了中国的六代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五四一代”与“五四后一代”。中国最早涉及知识分子代际问题的人,是五四时代的过来人鲁迅。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在晚年时,想写一部“四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即“一代是章太炎先生他们;其次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一代;第三,是相当于例如瞿秋白等人的一代”,最后一代就是冯雪峰“这类年龄的青年”。而且鲁迅说道,“倘要写,关于知识分子我是可以写的,……而且我不写,关于前两代恐怕将来也没有人能写了。” 鲁迅的话已然触及到了世代与社会记忆的问题,但他并没有明确描述这四代知识分子。七十年代末,李泽厚将鲁迅的话作了发挥,认为鲁迅所言的四代即“辛亥的一代”、“五四的一代”、“大革命的一代”与“‘三八式’的一代”,并且另加上了“解放一代”和“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一代”两代人。李泽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这几代人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比如他认为,“最早两代处于封建社会彻底瓦解的前期,他们或来自农村环境或与社会有较多的关系和联系,大都沉浸在忠诚的爱国救亡的思想中,比较朴质认真,但他们又具有较浓的士大夫气息,经常很快就复古倒退,回到封建怀抱中去了。第三代眼界更宽,见闻更广,许多成为学者教授,[略]。第四代大多数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学生知识分子群,聚集于聚集于城市,与农村关系更疏远一些了,他们狂热、激昂然而华而不实,人数较多,能量较大” ,但是他对代际的命名与描述,更多是着眼于政治革命,其代际划分也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史的划分,而且最主要的问题是,他将章鲁两代混为一谈了,也忽视了鲁迅一代与后面两代的关联,从而也就未揭示出“五四一代”的思想文化气质来。八十年代末,刘小枫即对此有所修正。他将鲁迅、瞿秋白与冯雪峰统统划分为“五四”一代,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生长,二十至四十年代进入社会文化角色的一代,认为“‘五四’一代至少在形式上中断了传统的意义话语。他们从反叛‘传统’中站出来,并积极地、迫不及待地要给意义话语重新定位,随之是重新定位后的坚信转化成的社会行动”,而且这个“意义意向的重新定位直指西方的意义观念” 。也就是说,刘小枫认为“五四一代”的本质就是“反传统”与“西化”。应当说,这已经是比较明确地指出了“五四一代”的思想文化取向了,但问题是,它对代群中的分化现象考虑不足,过于笼统了。正是在以上基础上,九十年代以来,许纪霖对五四这一代知识分子有了更为细腻而准确的划分和描述。比如,他提出了“五四一代”和“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说法,以相对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晚清一代知识分子:——————————1915年以后,新的一代知识分子崛起了。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周作人这代人,大多出生于1880-1895年之间,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说第一代,是因为他们不再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士大夫老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职业,比如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等,而且在知识结构上,虽然幼年也诵过四书五经,但基本是在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洋学堂中得到的教育,后来又大都放洋日本或欧美留学,对西方文化有比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这是开创现代中国新知识范型的一代人,但在文化心态、道德模式等方面依然保存着中国传统的不少特点。到30、40年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展露头角。用殷海光先生的话说,可以称之为“后五四”知识分子。这代人实际上分为前后两批,前一批出生于1895-1910 年之间,他们在求学期间直接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是五四中的学生辈(五四知识分子属于师长辈),这代人大都有留学欧美的经历,有很好的专业训练。如果说晚清与五四两代人在知识结构上都是通人,很难用一个什么家加以界定的话,那么这代知识分子则是知识分工相当明确的专家,比如哲学家冯友兰、贺麟、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政治学家罗隆基、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文学家朱自清、闻一多、巴金、冰心等即是。前两代人是文化精英,主要靠社会影响出名,而这代人的声望主要局限在知识圈内。五四一代开创了新知识范型之后,后五四一代作出了一系列成功的范例,30~40 年代中国文学和学术的高峰主要是这代人的贡献。“后五四”一代中的后一批人出生要晚一些,基本在1910-1930年之间,他们在求学时代接受了五四以后新知识和新文化完整的熏陶,但当正将崭露头角的时候,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动乱的年代,一连串的政治运动耽误了他们整整三十年光阴,直到80年代以后步入中晚年,才焕发出学术的青春。 ——————————许纪霖的描述大致是不差的(其中关于“五四一代”的描述与陈万雄的相似),但是我认为将所谓的“五四一代”与“后五四一代”更名为“五四前一代”与“五四后一代”,似乎更为恰当。其中,“五四前一代”与“五四后一代”又合为“五四一代”。于此方显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兼及代群的分化与统一。如何划分、命名倒不是问题,问题是许纪霖关于五四后一代是“知识分工相当明确的专家”、其“声望主要局限在知识圈内”的判断多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应该说,这个判断与王汎森的看法是一致的:王国维一生是从精神,而非物质的层面着手求建设中国之道。如果我们观察他 早年的道路,便可发现与同时代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不斤斤于谈富强、谈政法,而是从教育 、心理学、伦理学、哲学、艺术等时人认为不急,而王氏以为是根本的地方入手,他的老师藤田丰八便早已发现王氏这一个迥异时人的特色,这在近代中 国的确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而小他近二十岁的傅斯年,早在北大编《新潮》时,也有类似的觉悟。他在该刊的《发刊词》上提醒国人学术无中外之别,并要知道本国学术在世界上地位 之低下,强调如自外中国于世界思想潮流,“不啻自绝于人世”,而且中国学术界之因循苟 且,“皆缘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如彼,又不察今日中国学术之枯槁如此”,他认为“群 众对于学术无爱好心,其结果不特学术消沉而已,堕落民德尤巨”,故认为《新潮》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鼓动群众对学术之兴趣,这也是傅斯年的北大同学顾颉刚后来所提出的,要“在中国建设 一个学术社会”的野心,也是他们的老师胡适早在民国 九年北大开学时所作《提高和普及》的演讲中所再三说到的,提高学术水准为救国的当务之急。这一个建立“学术王国”的思想传统,在当时汲汲求富求强的思路之中是相当独特的。(王国维与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论》与《夷夏东西说》为主的讨论)但是,所谓“学术社会”云云,只是一个愿景,在30年代以后的中国,由于“马家店”独大,并没有实现。而且据郜元宝的分析,现代中国呈现出的是“文学主义”的气质,是“文学”压倒了“学术”——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地位,有如哲学在19世纪的德国。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现代才真正形成全国一体的知识界,它的实际坐落点,则是现代文坛,而居现代文坛中心的无疑是现代文学。知识界的灵魂主要由文学体现出来,一切思想文化“运动”,要么由某种具体的文学问题引起,要么最后归结为其声势远比单纯的思想学术壮大的文学潮流。思想学术倘与文学运动无关,只能潜伏于社会意识的暗角,不得用“运动”形容之。文学家高于学问家,文学被赋予比“学说”更高(其实是最高)的价值,整个文化呈现出“文学主义”的气质,这是现代中国特有的历史境遇不得不然的选择。当然,不管是许纪霖还是郜元宝的判断,都没有提供相应的文化史实的作支撑。这里不便下结论。现代中国的主流是学术抑或文学的问题且不谈,我感到疑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舒衡哲所提到的“蛇”与“猫头鹰”之争——即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前一代与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五四后一代之间的分野。舒衡哲的基本观点是:傅斯年一代与鲁迅一代不同,在思想文化领域趋于平和,对传统文化甚至不无亲近;鲁一代崇尚“破”,而傅一代崇尚“立”,也就是说思想文化领域,五四前一代比后一代更为激进。如果从傅斯年一代学术群体的崛起来看,上面的也可以说是成立的,问题是,傅斯年、顾颉刚,算上许纪霖上面提到的冯友兰、贺麟、罗隆基、、潘光旦、费孝通(许纪霖有一个误会,他把文学家也当成专家)等等,这些能代表五四后一代全体吗?或者说五四后一代真的呈现出专家学者化、以致于思想文化上更为平和的特点吗?以我看到五四后一代的各种自传、回忆录、书信看来,感觉上是无法支持这个判断的。举个简单的例子,30年代巴金出版《家》——一部批判封建家庭专制的小说,受到了当时青年读者的极大热捧。这部小说对封建文化的开火的猛烈程度与五四前一代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里明显也许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学者与文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于是,我们的问题又回到了开头,二十世纪的中国,到底是学者占主体还是作家占主体?到底是学术占主体还是文学占主体?是“学术社会”还是“文学主义”?这些问题的回答,非有待于社会文化的综合梳理,是无法确切回答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内容不错,有自己的思考在里头
  •     在当当网上买书放心,找了好久才找到此书,看作者不错,就买本读读
  •     一星是给快递的。好书给硬压皱了,上端还有破损
  •     前天刚收到,摸着皮,很厚且装帧很好,纸质平和,大概翻翻这本《许纪霖自选集》,其中的内容详细而又针对性。对于一个急切想了解历史的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各位学人多与关注 。若论价值,物超所值。“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又有一代之学人。”今人大应传承此句中所含的意味,秉承我国之学术,不断在阅读中学殖,在当代的学术基础上在“渐”。
    谈谈我的看法,应说我爱看这类书,我是守旧派们的,是爱的。倘使我选择,必定买,然而有时非仅

    看中内容。因好书本身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给人一定的遐想,有时囊中羞色,但是有诱惑的不是装帧,正因为其中作者的费劲心血淘出的精华未附加太多自我意识,所以值得读者一阅。
  •     许纪霖先生的书,视野开阔,论证严谨。不可不读。
  •     集合该学者的思想精华,值得推荐
  •     知识分子研究的好书
  •     宽容客观的态度,明白清晰的文字,带领我们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有血有肉。
  •     大二着实迷了认真读了一阵子许纪霖。
  •     许纪霖先生是我的老师大米汤特别推崇的一位学者。这本自选集中有部分文章是89之前发表的,这让我们得以窥见80年代思想启蒙时期思想界的动态。许纪霖先生以人物志的方式对清末以来的知识分子做了心理层面的剖析,从不同的个案当中似乎又能读出那个时代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独白。
  •     这种老师一辈子说一个观点就是知识分子死掉了。且其本人极其自负。修养差的文人。
  •     喜欢老许的书,只是发现这本中有一本是《大时代里的知识人》那本书,那本已经有了,买重复了。而且觉得书的装订有点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