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生自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杜润生自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010049793
作者:杜润生
页数:359页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上篇第一章 新区土地改革  一、新解放区的工作重心    关于新区工作重心的讨论    土地改革问题  依靠商业问题 二、制定土地改革法前后  讨论刘少奇报告  晋见毛泽东  富农放哨 中农睡觉 三、土改在“放手”和“防偏”的两难决策中走过来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纠正“和平土改” 四、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解读第二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 一、初到中央农工部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统购统销——一个影响合作化运动的重大因素 四、“言不及义” 五、“三字方针” 六“小脚女人”走路 七、分歧所在 八、关于党内斗争第三章 大集体经济 一、早期的集体经济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三、包产到户的几次尝试第四章 公有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大变革 一、政策放宽 二、包产到户的提出 三、以我个人的认识变化为例 四、打开局面 五、为了革新观念 六、向全国展开 七、五个“一号文件” 八、改革统购统销制度 九、土地制度及其法律建设第五章 经济增量改革下篇后记

作者简介

《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纪实》主要记述了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到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农村变革的有关情况及作者长期从事并领导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是作者的亲历、亲闻、亲见。对于了解我们党关于农村政策的决策过程及高层争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图书封面


 杜润生自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买这本书,在我决定从头开始的第二个月,我学农,我想务农,我觉得现在的工作离梦想更进了一步,所以当然要读农业的书。第一次听说杜润生,是当年考农业部事业单位进面试,求助一位老师面试经验,老师讲述农研中心的历史提到了杜润生,可惜还是失之交臂。于是,我想从头开始。从十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那几天值班天天看,所以没几天就看了近一半,然后借调结束,我也开始准备考试,于是就放下了。直到考完试的一个多月后,我又开始看,在蛇年的尾巴看完了。作为一个学了六年农业的人,我很惭愧,我不知道中国农业的历史,不了解中国土地制度,我很奇怪我六年都学了神马,好像根本没有一门关于中国农业概况的课程。我六年来也从来没有看过一本课外的农业书籍,现在毕业了,工作与农无关了,反而看了。这本书从抗日战争期间减租减息的土改说起,到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的土改,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合作社,到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再到公有土地家庭承包,作者作为一个农业高层,向读者客观叙述了政策的讨论、制定、实施、调整的过程,很珍贵。可以说,新中国的发展是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到一大二公,原来高层领导都深刻考虑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而最终下定决心相信人定胜天,改革生产关系可以更快实现社会主义。而刘少奇的悲剧正式由于反对人民公社,跟国家站在了对立面。所以,调研极其重要,对于千差万别的中国农业,一刀切万不可,调研和试点都是必须的,尊重农民的选择,相信科技的发展。我是多么想像以前一样去农村调研!同时,我也很佩服作者对于农业的全盘把握和高瞻远瞩,作者提到的取消农业税、农民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等等都是中国已经实施或正在提倡的。我也是从这本书里才了解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生不添死不减是为何。《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也提到了中国的土改,作者作为一个学者,其叙述和态度很明显与杜老不同。杜老不仅是个农业专家,更是老革命,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老党员,他的政治觉悟很高。总之,这本书,相见恨晚,值得一看。不管我以后能不能用到,都感谢我能够看到这本书,并且我不会放弃的。
  •     2008年我是第二次读这本书。第一次读是05年这书刚出版时,感受已经不记得了。当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时,第一章就是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杜润生的经历,或者还有个人的习惯,注定他这本书中不会有过多的——甚至是基本没有——情绪化(情感式)的表述,他作为一个身历者,在给我们这些后来者讲述历史,也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启发吧。可是我读第一章的时候,非常非常难过,居然泪流满面。而我的眼泪依旧是滑稽的。让我痛哭的是我以为那时的农民们也和我一样,想着解放了,农民分到地了,没有地主了,从此就过上好日子了,“永远永远”的。或许这些念头,那时的农民,还有他们今天的后代其实都不曾有过。有这种念头,是我的幼稚。
  •     纪录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脉络比较有趣的部分,大概就是 邓子恢 与毛主席 的一波三折,应该说主席当时还是挺耐心的,另外,就是对 彭德怀 提过几句口号,是当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彭总的内心想法哪?不得而知,而且死无对证了对80年代初的逐步推进和争论,纪录的很详细,其实不论哪种制度,关键还是大目标如何定位的问题。集体制,和强化领导是一体的今天农村的涣散,和家庭承包也不无因果关系当然,老百姓肯定希望更自由自在后半部分都是各次讲话稿,内容大量重复,20分钟就翻完了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好书。我持续更新。
  •     书包得很好,速度也很快哦,赞一个~
  •     这书啥也没说出来,比较烂
  •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捧着杜润生这本耿直的自述品读,在这里你能体会到中国的革命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乃至中国的前途问题,依然与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无法割舍。杜老讲述的关于农村体制变革等重大决策,刚好可成放大镜,为如何更合理的建设新农村,在历史中找得失。读文学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只能慢慢汲取。
  •     挺好的一本书,使我对中国建国来的农业改革有了很深的认识,非常真实
  •     老杜
  •     读了本书
    感触很深
    农村改革的艰难
    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都跃然纸上
  •     杜老一生经济工作的回顾
  •     农村问题必读。
  •     脑子真是清楚
  •     对于建国后三十年多年的历史,杜老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细致的历史
  •     值得一看,尤其是基层干部!
  •     如果研究中国农村,这本书应该是要读的。
  •     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中国农村体制变革~
  •     杜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的农村改革决策回忆讲述值得我们读一读,这让我们能够更加接近真实的改革进程,也是对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参考和见证。
  •     土地改革亲历史。
  •     准备好好看看呢
  •     所有研究中国农村都应该读的书。
  •     我购买本书就是看在它的某些珍贵价值。但是,这书的纸张真是让我怀疑它是盗版的,泛黄而且粗糙。我其实算是亚马逊的忠实顾客了,但是类似情形碰到好多回了,希望亚马逊要做好采购环节的管理和内控,这样才能长久做好做大。另外,你们貌似不随便让我评论啊,几次说了“坏话”的评论都没有显示,不能这样搞吧,要实事求是!
  •     中国农村的政策,并不是原来就设计好的,是经常很多的争论,甚至以一些农民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导致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毛的独断,一方面是做决定没有以事实为依据。解决前者的办法是政治局“常委”(它部分起到了作用),后者是注重调研。
  •     每次读到合作化的历程都很心塞。包产到户的单干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创新,早已有之,只是迫于意识形态或政治经济的压力长期受阻。书中对包产到户的出台历程有详细的描述。下篇内容较杂,不成体系
  •     杜老的书还是比较真实的。
  •     感觉像二手书一样 旧旧的 感觉不值这个价
  •     改革派的心路历程
  •     写论文做资料用
  •     刚收到书,还没有看,杜老是我国的农村问题专家,参加了建国以后一系列的重大农村变革,希望能够通过这本谁,对我国农村改革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仔细读完了,导师推荐的,不错
  •     研究农村问题难得的资料
  •     介绍了政策背后的制定过程
  •     年逾古稀的老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经验,更有深刻的思想
  •     此书写的很具体,像我这样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以从书中悟出点东西。卓越配送态度很好。
  •     简单易懂,详细。
  •     帮我老公买的,收到就抱着看了,我都没见长啥样,应该不错,给满分了,呵呵
  •     史料价值重于学术价值。
  •     其他电商的东西起码都是隔日达,当当发货速度慢的真不能想象。
  •     纸很黄!封面沙土多!装订不紧!
  •     很早以前就知道杜老是中国农业问题的权威。但是他的回忆录是最近才听说。由于所从事行业的关系,最近在网上买了一本,还没有来得及细看,但总体而言我觉得是可信、可读的。其中,关于林彪的有关评价问题,看似随笔游走,实则处心积虑。还历史以真实,这样才有它的价值。
  •     非常喜欢,了解历史,洞悉故里,放眼未来。
  •     题材重大极,胜于不写。
  •     从一个
  •     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必读书。
  •     看后能够很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和决策的详细过程,对于关心农村农业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     杜老的亲身经历。
  •     帮朋友买的书,内容不是很了解、
  •     真实可读性强
  •     史料价值大于文本,因为作者站的角度高,所以有些东西说得不细
  •     抱着学习的态度看了此书。农业的出路还是在于规模化,毛泽东的路是对的,只是方法错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合现在生产力发展的,但不是最终的生产关系。
  •     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     是2007年的第二版,封面不同了,内容应该一样吧。
  •     杜老的这本书,对于想从纵向上了解中国农村的一系列制度的产生和当时政策出台的背景有很好帮助,毕竟杜老是当时参与哪个时代许多顶层设计的人员之一。
  •     当年中央给深圳的一句话是:“要钱没有,只能给政策。”于是,土地使用权出让为主的“政策资源”支撑了整个改革开放,支撑了整个中国奇迹。土地国有使中国政府成为全世界可作为能力最强的政府,于是在得当的运作下,奇迹产生。西方发达国家当年的原动力也在土地:“圈地运动”+“地理大发现”。可怜的小日本急得乱打仗,打仗为土地,可没土地就打不赢,这个逻辑陷阱害苦了整代人,最惨的现在都躺在靖国神社中。我在看《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系列DVD的时候就在想,粮草怎么变出来的?模模糊糊有个答案:土改。我在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丛书时也在想,原推动力是什么?模模糊糊有个答案:土地国有。1978年以前以及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所谓土地,就是农村。——这本书的看点在此。
  •     很好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     农村、农业即使在现在也是我国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改革是上下互动形成的合力。其实现场的、实践中的人总是能有改进的方法的,虽然他们可能没有理论。改革,就是不断地合法化民间的一些行为。自己的利益所在恐怕只有自己最明白。
    书的一些概念、细节并不清楚,但不影响整体的阅读!
    书的装帧不是很好,中间都好像要断了!
    不过我还希望有很多人能看到这本书,对当时的历史有一定的还原!
  •     送给我的书与在网站上的版本不符,而且装帧质量不好,很容易从中间断裂(我的已断了),还请改进!
  •     重读
  •     确如一位学者评论的,该书是一部“不避不讳历史真相的力作”。
  •     对研究中国农业经济的人很有帮助!
  •     政策要求的时间性、稳定性、明晰性、地域性、专业性再加上与官僚制长达六十年的博弈中,其实内部的政治逻辑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两统乃至三统的断裂。
  •     工作需要读书
  •     谁来书写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史,本书是绝对需要参考的史料
  •     就是讲建国后从土改到公社,再到包产到户的农村生产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中央政府同农民之间契约关系的建立过程。作者在书中不可能把很多东西都写出来,如果知道那段历史背景,特别是高层路线斗争,就能很容易理解农村土地制度变化的来龙去脉了。
  •     杜老师的书珍藏很久,但是其内容充实有条理。农业问题的专家
  •     杜老在生日感言中指出了两点,这其实是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转移农业人口,提高农民收入;二、农民目前没有自己的代言人。到90岁的高龄,杜老对农村的发展念念不忘,绝非“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因为有情怀,所以有韧劲;因为有情怀,所以有大爱。那种对农村刻骨铭心的惦念,不是为稻粱谋、为虚名计者所能理解的。中国的改革,需要更多像杜老这样有情怀、肯于实干的人。
  •     这本书反应了农村最根本的现状,杜老的书值得新闻界的朋友们和喜欢愿意了解农村的人们读。
  •     内容很沉重,叹息
  •     推荐所有关注农业与农村问题的人都读一读。
  •     比慎之好。
  •     这本书我在外面书店跑断腿都买不到,到当当就预定了,多几天就买到了,还是当当好,不用出门书就送到家了
  •     (1)感觉回到了老管的课堂···(2)通俗易懂,为啥评分那么低呢?
  •     农民
  •     很详实,值得阅读,老师推荐
  •     个人经历,个人感受。把重大历史事件串起来,有情怀,有担当!
    从周其仁的文章中了解到杜老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上下互动,中间有没有杜润生这道符号,历史毕竟大不相同”周这句话用到这很到位。
  •     已百岁有余的杜老思想先进、关注民生,亲历中国几十年的“三农”建设。该书值得我认真整理。
  •     服务态度非常好,快到的快!!
  •     2011.11.3购于当当,6日收到。
  •     读杜润生先生的回忆录,里面有一则关于赵树理的资料。这个资料在其他赵树理的传记里也见过,那参加第一次全国互助合作会议,这是被赵研专家们认定的一次重大事件。不过只是多少年来被赵研家们夸大了不少。关于这个事情,杜润生先生作为亲历者,文章里有一个细节很好玩。全国第一次农民合作互助会议,是1950年代初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1949年之后,经历土改之后的农村,再一次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新富农、新中农层出不穷,卖地返贫者和放高利贷者也不在少数,这个现象在传统乡村社会本来不足为奇。一来,说明解决土地问题并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全部,土改政策实际上是从1946年开打的国内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战争动员的必须;二来,土地作为农民的重要生活生产资料,本身就具有商品属性,买卖土地并不意味着土地的集中。但是,这个苗头从一开始就引起不少有的警觉,警觉什么?警觉封建剥削回潮,重新形成阶级对立,这根弦顿时绷得很紧。经过八年抗战,经过近四年的国内战争,农业破产、农民负担过重是当时农村的一个普遍现实,因此,从中共中央到地方,让农村休养生息,尽快恢复生产,本来已经是一个共识性问题,不存在异议。然而,两极分化的苗头还是让许多人感到非常不安。问题首先产生自一向诞生典型与经验的山西,山西的长治试行土地入股形式的合作化,当时的山西省委肯定了这种做法,并上报中共中央要求推广。然而,遭到了刘少奇的痛斥,刘少奇批示:农村合作社,动摇私有制,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村社会主义理想”。刘少奇的批示,跟1949年之后中央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是不冲突的。另一方面,在1949年之前,中共所拥有的各根据地,并不是没有实行并推广过这种互助合作方式,多数以失败而告终,同时,许多基层干部在这上面摔了不小的更头,几乎使多少年经营起来的农村政权一下子垮掉,说明这个路子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并不适合推广。而合作化也未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良方。但毛泽东的想法不尽相同,显然,他支持山西的意见。于是就有了这一次会议的召开。召集人是陈伯达。与闻其事的,是邓子恢、杜润生等人。而邓、杜的意见与刘少奇一致。这就是这个会议的背景。赵树理参加了。会上,陈伯达拟了一个提纲,他念,大家提议见。赵树理说,农民既不愿意合作化,也不愿意互助组。杜润生记载说:赵讲的是山西话,陈听不懂,陈讲的是福建话,赵也听不懂。当陈弄清赵的意见后,说,你这纯粹是资本主义思想嘛。这就是这个会议很好玩的细节。之后,毛泽东知道赵的发言,也很重视这个意见,把农村合作互助这个事缓了一部,文件措词也显得很温和。提这一个掌故,我想说的是,一,在1950年代初期,在这样大的重大事件中,党内还能采纳和听取哪怕是一位作家的意见。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作家如何高明,而体现的是主政者的胸怀与自信。二,作家赵树理,包括陈伯达他们那一茬参政主政者,在这样一个重大的会议上,操的都是家乡话,自说自话。这个现象并不是个例,那一茬政治家和文艺家,到死都是家乡话一点都不改,管你听懂听不懂。我觉得这倒不是什么落后和土气,反而也是一种自信。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工具,操什么样的语言,就是什么样的思维,归结起来,还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信。这种来自双方的自信,显然是今天我们所缺少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