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500466161
作者:(法)费迪南·布伦蒂埃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案发之后三 几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何许人也?通过什么特征把他辨认出来?他从哪里、通过何种人生观擅自得出结论说,自己优越于所有那些他不以这一称谓来称呼的人?我谈论的并不是过时的浪漫派作家,勒南、福楼拜、尼采。的门徒,他们在其杂志中这样写道:“如果才华和美德终究无法并存的话,那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发展才华。才智是第一位的:其他东西都得适当地往后排。”我认为他们是年轻的,虽说他们自认为是“老迈的”;生活会改变他们对此的看法!而一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一名出色的语言学家或格律学家、一名资深的化学家,他们是“知识分子”吗?为什么?只是掌握古叙利亚语或汉语就可使一个饭桶拥有“知识分子”的头衔吗?为什么?我们如何证明一篇不过是抄袭他人、25年后定然成为废纸的“微生物学论文”,要比评判此类东西或指挥军队需要更多的才智呢?老实说,我担心这里存在一种迷信:迷信自己说的不是废话,而是难得的独到见解。这样,我们所有这些能写会道之人便有一种虽说不好却很自然的倾向:认为自己远远胜过那些我们觉得不善言辞或写作的人。这就是我们干的蠢事!我们不仅可以体面而自得地胡说八道,就像我们可以用巧妙的形式来掩饰危险的诡辩那样,而且,知识和科学还可以与实在平庸的“才智”共存于头脑之中。在这一点上是不乏其例的。而且,如果说才智并非知识的唯一源泉的话:在此方面我喜欢引用巴富尔先生的著作《信仰的基础》,如果说才智可能无法用来衡量同样非常重要的经验、性格的坚定以及意志的坚强的话,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许多知识分子可能是有局限性的,有时甚至局限于他们的专业,而且,像是受了其专业的影响,越来越狭隘。与帕斯卡一样,我不相信某个单一学科的学者。一般来说,一个人只有无视许多其他事物,才可以精通某一事物。如果这样的人恰好是我们所称的“知识分子”,那么,他有什么值得大肆吹嘘的?

内容概要

王增进,1967年生于河北邯郸。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社会学硕士。精通英语,粗通德、法、日等语种。著有《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发表文章多篇。现供职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书籍目录

教堂•讲堂·澡堂(译序)案发之后文人弥赛亚式的波希米亚人知识分子的传统疏离与社会批判的根源法国知识分子俄国知识分子德国知识分子美国知识分子的怨恨心理与反资本主义偏见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伯特兰·罗素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伪君子诺姆·乔姆斯基人名对照致谢附录  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回顾与思考

编辑推荐

《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活跃着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从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批判,被人们视为社会精英,真理与正义的代言人,称之为“批判知识分子”。他们的批判慷慨激昂、义薄云天,多为真知灼见,但也存在着某些不公允和偏执,而这又引起学界对他们的批判。本书编者撷取西方学者对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编辑成书,以飨读者。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深入思考。
教堂·讲堂·澡堂(译序)
案发之后
文人
弥赛亚式的波希米亚人
知识分子的传统
疏离与社会批判的根源
法国知识分子
俄国知识分子
德国知识分子
美国知识分子的怨恨心理与反资本主义偏见
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
陀思妥耶夫斯基
伯特兰·罗素为什么不是基督徒
伪君子诺姆·乔姆斯基
人名对照
致谢
附录 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回顾与思考

图书封面


 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与当代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论著一样,《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也是一部偏激之作。由于这是一部文集,那么这就显示了编译者的偏激。我能理解编译者为什么来编译这样一本书,因为他说“后现代不仅意味着‘历史重启’,还意味着‘历史重写’”,但吊诡的是,此书的总体基调却是对这种激进主义的反省,对后现代式主张的反讽。 在这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声讨与批判不绝于耳,此书在此也并未展示多少独到之处。这倒不是说,不能赶时髦似地去批评知识分子,而是说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看了这样的书人们经常会有个疑问:既然这些知识分子那么糟糕,那要知识分子干什么呢?换一个角度,也许可以把一本不怎么样的书读成一本有价值的书。此书的最大价值恰恰在于反省这样一个问题:为批判而批判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为什么知识分子热衷于为批判而批判?心理动机论虽不是高明的研究方法,但也不是没有一丁点道理。埃里克•霍弗指出,知识分子的批判旨在吹毛求疵与标新立异,他的虚荣心多过雄心,他最最在乎的是别人对他的认可,最最不能忍受的则是他的主张得不到重视,他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因此,“异化和社会批判之所以存在,问题并不在社会,而在批判家。”,“疏离以及相关的社会批判的主要动因未必来自于社会制度的明确缺陷,它们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样的批判态度是否易于公开表达,以及是否得到文化的(或亚文化)的奖赏。”(保罗•霍兰德)在谈到这一批判导致的后果时,埃里克•霍弗写道:“在文人缺位或并无不满的地方,哪怕是既无能又腐败的现行统治也可得以维系,直至它自行崩溃和瓦解。另一方面,如果一种统治未能赢得这一能言善辩的少数人群体的拥护,那么,即使它毫无疑问仍有可取之处和生命力,也会被彻底消灭。”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无疑是该论点的最佳注释。不过这样的评价是否高估了知识分子的能量,《理念人》的作者刘易斯•科塞认为,知识分子的批判很难对实质权力形成挑战,“知识分子涉入政治领域,通常都是以灾难告终。”中国也有古话,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确,像乔姆斯基这样的人不可能颠覆整座文明的根基,但在当代,这种在大是大非上搅浑水的文人却是越来越多。后现代打着反神圣的旗号,却造就了一帮“神圣”的知识分子,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放在当下语境中读《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有它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有实用主义的态度。但知识分子不可能放弃也不应该放弃批判,没有批判,何来知识分子。问题只是在于,我们需要批判的姿态还是批判的实质,需要空洞的批判还是务实的批判,需要为批判而批判还是为建设而批判,需要青春期的躁动还是理性审慎的抗议?我不能同意这本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斐迪南•布伦蒂埃的《案发之后》里面的观点,知识分子有权利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即便他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在根本上,他所关注的问题与这个领域专家所关注的问题是两个层面的,也并不相互冲突。需要指出的是,在威权体制下,言说付出的代价要比赢得的鲜花更多。如果当年没有左拉们对德雷福斯案件发表看法,正义是很难自行降临的。没有这样的行动,谈论批判知识分子也是件奢侈的事情。
  •     关于此书,摘录如下:一般而言,只有现行秩序已经不被信任,才会爆发群众运动。这种不被信任并非当权者错误和劣行的自然结果,而是不满的文人的精心之作。在一个无文人的地方出现这一能言善辩的少数人群体,这可能是通向革命的第一步。几乎所有种类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共同的、内在的渴求,这种渴求决定着他们对现行秩序的看法。那便是对获得认可的渴求;对超越芸芸众生的显赫地位的渴求。几乎在每一位吹毛求疵的文人的一生当中,都有这样的时刻:当权者只要做出某种恭敬的或示好的举动,便可赢得他的支持……如果普鲁士王国给年轻的卡尔·马克思一个头衔或政府部门的一个要职,也许,就能把他争取过来……一旦文人建构起一种哲学或纲领,他就倾向于信守这种哲学或纲领,再对他进行好言相劝或利益引诱就不容易奏效了。中国帝制的稳定性就在于官僚政治与知识分子的密切合作。激进的文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群众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1)使主流信条和制度不被信任,并使之失去人民的拥戴;(2)间接地让那些离开信仰便无法生存的人,在心中产生对信仰的渴望,如此,当宣扬新信仰的时候,这些理想破灭的群众中间便会有热切的响应;(3)提出新信仰的原理和要义;(4)动摇“好人”——那些离开信仰仍可生存的人——的信念。受骗的只有思想先驱。——[美]埃里克·霍弗《文人》哲学家受雇为宣传员,其地位完全取决于雇用他们的王子王孙的地位。随着出版业的日趋合理化,没有个人收入的知识分子成了商人的奴隶。1916年,埃米尔·莱德勒与鲁迪·希尔费丁在维也纳的一间咖啡馆会面,讨论俄国革命的问题。莱德勒确信革命如箭在弦,而怀疑主义理论家希尔弗丁答道,“发动革命的人是谁呢?或许是中心咖啡馆的托洛茨基先生?”而托洛茨基先生真的走出咖啡馆,并发动了那场革命。只有像孔德那样本身就无法无天的人,才会建构出一种西方知识史上最有序、最极权的思想图式。这些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修道士,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关于人类未来的观点是绝对直理。——[美]阿尔伯特·萨洛蒙《弥赛亚式的波希米亚人》知识性工作产生于宗教性的关注。尽管科学和哲学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并不是宗教性的,但说它们与宗教本身一样关注神圣事物并非夸大其词。渴求接触具有根本重要性事物的结果,是自尊感的产生,因为自尊感总是与从事重要活动结伴而至。知识分子与当权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来自于知识分子追求神圣事物的基本取向。直接或间接影响知识分子的所有更具体的传统,都体现了这种紧张关系:科学主义传统、浪漫主义传统、启示录传统、民粹主义传统、与社会秩序相关的反智传统。——[美]爱德华·A·希尔斯《知识分子的传统》知识分子属于最无法泰然面对“无神”世界的那类人。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而言,暂时的政治寄托和政治确定性是过去宗教确定性和宗教抚慰的替代品。正如威廉·科恩豪泽所指出的那样,“那些为符号且靠符号而生存的人——知识分子——最难以承受符号世界的真空状态。”如果大众传媒通过聚焦和形象揭露社会弊端,可以获得某种(商业)利益,那么,人们对熟知的社会和社会制度的不满程度就会升高,而且会居高不下。要是没有任何表达自己意见和信仰的媒介,那么,社会批判就不可能浮出水面。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在知识分子中引起敌意,部分是由于它们无法满足他们对生活意义和生活目标的需要——这与把敌意归因于他们认识到社会存在剥削和其他形式非正义大相径庭。“对(西方)典型的共产主义信徒而言,日常生活过程既缺乏道德,又缺乏精神支撑。他凭感觉把自己的异化转化成了众人的异化。”(罗伯特·尼斯比特)对许多有批判倾向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高贵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物质条件有时似乎成了他们心神不宁和道德负累的又一根源。为此,他们变本加厉地批判使他们“衣食无忧”的社会秩序,好像是要堵住那些指责他们“被同化”或“被收买”的人的嘴。许多知识分子之所以欣赏极权社会的政治领袖,是因为他们提供的是整体的解决方案,而非妥协、协议或“多种选择”。知识分子似乎有一种死亡意愿:在他向往的社会中,他的创造性、批判性角色将毫无用武之地……诸如萨特和毕加索之类的知识分子同情共产主义制度,而这种制度是第一个不再需要他们的独特才能的制度。(汉森)索尔·贝娄塑造的人物赫索格指出:“困扰知识分子的主要疑惑是……文明人的生活离不开文明,而他们却仇视和怨恨文明。他们喜欢的是他们的天才人物虚构出来的人类状态,他们相信这种状态是唯一真实的、唯一符合人性的现实,好生奇怪。”——[美]保罗·霍兰德《疏离与社会批判的根源》在德国,占据最高位置的是,或曾经是教授;在美国,是专家;在法国,则是作家。在法国,正是作家就眼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做出权威裁定——不是以专家身份,而是以道德家身份。政治领导仍然服从于文学领域的道德监护。他们一直寻找的并不是客观知识,而不过是某种合适的姿态——适当的、传统的姿态。“你盼望共产主义取得胜利,尽管在共产主义世界你无法生存?”(《名士风流》)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法国在多大程度上在近乎孤注一掷地对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基本潮流。他们决定在冷战中反对“美国资本主义”——结果反倒是领悟到了“我们的价值在共产主义那里并无位置”的悖论。——[瑞士]赫伯特·吕蒂《法国知识分子》而19世纪中叶的俄国知识分子从西方输入现成的、关乎西方现实而非俄国现实的思想。职业革命者只是一小部分人——但他们来自知识阶层。一些人甘做没有宗教信仰的怀疑论者,而许多人则需要另一种信仰来代替失去的信仰。政治学说不仅得满足政治需求,还得满足精神需求。他们否定了来生的“天国”,却要为今生带来“道德统驭”。“全或无”的极端观点是俄国知识阶层的一大特色。他们不能理解,法治原则竟可以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让他(列宁)登上高位的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步,而是格外有利的国内和国际力量的偶然结合。——[英]休·西顿-汉森《俄国知识分子》人们在德国不得不拥有一份公职、一个级别、一个头衔。或许这部分是由于马丁·路德的“天职”。大学的教授非常接近金字塔的顶端。众所周知,俾斯麦曾经向马克思发出一个令人吃惊的邀请:让马克思为他写东西,同时让其完全拥有宣传共产主义的自由。如果世界各国都有一些作家表现出这种深入历史舞台背后,去发现牵线木偶身上之“线”的狂妄行为的话,那么,该行为在为数众多的德国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尤其典型,这些人包括黑格尔信徒、马克思信徒、施本格勒信徒以及许多次要的学派和人物——[德]戈洛·曼《德国知识分子》资本主义的价格和市场体系是这样一个社会: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其功劳和成就的大小。他们之所以狂热地为自己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进行辩解,原因正在于他们是在同自己的心魔作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可信。他对资本主义的强烈厌恶不过是幌子,他真正憎恨的是一些成功的“同事”。——[美]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美国知识分子的怨恨心理与反资本主义偏见》资助制度的终结以及观念和艺术市场的发育,使得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精神处于尖锐且时常令人不安的对抗之中。知识分子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抗新兴资产阶级世界提供的环境——包括个人反对社会的浪漫主张、波希米亚共同体以及政治激进主义。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个知识分子群体参与或负责行使广泛的社会权力,他们是“清教牧师”和“国家创立者”……清教牧师确立了“新英格兰智识主义”……国家创立者……为新兴共和国提出供了一个连贯统一且较为可行的思想体系,对其身份和理想进行了界定,还为其提供了一种历史地位意识和民族情感、一套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反知识主义产生于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平等思想。如果民众无法满足知识分子的政治或文化诉求,那么,知识分子迟早会受到伤害或震动,继而在不与他们的广大效忠对象彻底决裂的前提下,寻找某种宣泄自己情绪的途径。大众文化现象为他们与人民的疏离情感提供了一条宣泄渠道。要是权力不理会知识界的意见,他们会感到不安,但由于担心腐化,当权力主动征求知识界意见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感到更加不安……知识分子要么被排斥在外,要么被收买。但今天,传统上困扰美国知识分子的负罪感由于以下两个因素而得到强化:一个是美国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另一个是他们对美国特有的、令人恼火的愚昧无知和道貌岸然的正当的忧虑。“疏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信念有两个历史根源:浪漫个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美]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只有在俄罗斯,我们才会看到“知识阶屋”与“人民”的持久对立,将“群众”理想化,以至于对他们顶礼膜拜并在他们中间寻找上帝和真理。民粹主义始终是文化活动虚弱无力以及缺乏一种健康使命意识的标志。俄罗斯历史上没有强大的文化传统。在人民之间,知识分子代到了业已失落的上帝。俄罗斯民粹主义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是:真理不在文化和它的客观对象中寻找,而是在“人民”中寻找,宗教生活也寓于“人民”这一有机生命之流当中。——[俄]尼古拉斯·别尔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     标题其实是写给书中收录的埃里克-霍弗的《文人》一稿。就个人来说,全书值得一读的也只有此文。其他文稿都有凑数的嫌疑,像是大学生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论文题而拼命搜罗与选题勉强靠边的文字。这一点,在对各国知识分子描述和批判的部分分外明显。在个人看来,以万余字的篇幅和一人之见是很容使描述陷入标签化的泥沼。特别是对于俄国知识分子的表示还停留在苏联解体之前,如此陈旧的文字实在难以发现他的现实意义。而苏联解体之后,知识分子的变化以及在知识分子在这场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变革之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况都没有提及。这可是一本07年首版的书,而它的主干竟然是这些。书中最后收录的几篇文章如《勃兰特罗素为什么不是基督徒》和《伪君子诺姆乔姆斯基》文风咄咄逼人,读起来让人联想起文革时期那些上纲上线的文字。实在难以苟同(可能是个人问题)通读全书,印象最深刻《文人》一文。该文对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与当权者的关系做出了相当犀利和系统的分析。其中不少观点,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尽管这也是一篇老文章(文成在1951年)。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当权者关系这一部分,十分有意思。在个人看来,作者以为知识分子首先是人,所以多数知识分子都无法拒绝权势、名誉或金钱的诱惑。从这一点来说,知识分子其实多是贱骨头,与你我无异。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对于孤独的知识分子来说,此书不错,译者的选编还是可以的。
  •     青年!任重道远
  •     权当听些不同意见 有些观点不苟同
  •     书名很绕,虽然翻译还是有一些小瑕疵,但是选文很好
  •     过度化的虚伪批判,而没有反思自己是什么东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