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陷阱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1日
ISBN:9787801092762
作者:汉斯-彼得·马丁
页数:295 页页

章节摘录

  能够下榻旧金山费尔蒙特大饭店是最高的世界级的梦想。这里有各种公共办公机构、各种圣像、奢华的寄宿场所和充满人生乐趣的传奇故事。熟悉它的人充满敬意地只用“费尔蒙特”几个字称呼它,是住在这里的人创造了它。  它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教堂,高高耸立在著名商业中心区的富豪山上。它是加利福尼亚最高级的豪华建筑,它是建筑于世纪之交和战后繁荣年代的一个没有自己特殊风格的混合体。每当游客们乘大饭店塔楼外面的玻璃电梯向皇冠餐厅飘然升起的时候,他们会突然感到目不暇接,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这是一个千百万人曾梦想进入的新世界:从金门大桥到伯克莱丘陵地带,中产阶级的财富在闪闪发光,一望无际。绿色桉树丛中,幢幢诱人的豪华住宅的游泳池在柔和的阳光下波光鳞鳞,几乎每个入口处都停放着许多汽车。  费尔蒙特大饭店仿佛一块巨大的界碑,标示出现代与将来,美国与太平洋地区之间的交汇点。大饭店前面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居住着几十万华人,再往后就是电子计算机革命的发源地——硅谷。1906年地震时大发国难财的暴发户,参加过世界大战的美国将军、联合国的创立者们、康采恩巨头、本世纪所有的美国总统——他们都曾在这家大饭店悬挂金丝绒窗帘的宽敞大厅里庆祝他们的胜利凯旋。这家大饭店为阿瑟·黑利的虚构小说《大饭店》被搬上银幕,提供了梦幻般的但又实实在在的场面,从此旅游者蜂拥而至。  在这座孕育历史的建筑内,1995年9月底迎来了一位罕见的、改写历史的世界精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美国资助者为了表示感谢,正是在金门大桥南面,由于冷战结束而关闭的军事基地上,为他建立了一个基金会。现在戈尔巴乔夫邀请了500名从世界所有大洲坐飞机赶来的重要政治家、经济界领袖和科学家。这个新的“全球智囊团”——如这最后一位前苏联国家总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对这个高层圆桌会议所作的解释,是要指明通往21世纪的道路,人类“正在转入一个新的文明”。  富于经验的、老一代世界领导人如乔治·布什、乔治·舒尔茨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与新一代世界明星企业总裁会面交谈。后者如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的总裁特德·特纳,他的公司与《醒世时报》(Time Warner)合并为世界规模的大型媒介康采恩。还有华盛顿西吉普公司的东南亚贸易大亨。他们要在3天之内,在小型工作小组内与电子计算机界和财政金融界的国际炒家、与经济界大祭司即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们一起高度集中地进行思考。此外,因为涉及人类的未来,还必须听听来自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密使的意见。自然,也必须听听北京的意见。联邦德国萨克森  州州长库特·比登科普夫则在新论中力图突出德国的看法。  没有人到这里夸夸其谈,也没有人打扰别人的自由发言。为了保护会议不受讨厌的大批新闻记者的干扰,有关方面花了很多钱。严格的会议规则迫使所有与会者抛弃任何修辞上的空洞废话。报告人必须在5分钟内切入主题,要求发言不能超过2分钟。负责维持会场发言秩序的老年妇女像对一级方程式赛车手一样提醒那些正在辩论的亿万富翁和理论家不要忽视时间提示板上的时间:还有“1分钟!”、“30秒!”、“停!”。  约翰·盖奇,美国太阳微系统计算机公司的高级经理,在关于“全球化经济中的技术与劳动”的圆桌讨论中最先发言。他的公司被誉为该行业的一颗新星,发明了Java程序语言,太阳微系统的股票指数已经打破了华尔街的纪录。盖奇简明扼要地声称:“在我们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愿意工作多久就干多久,我们无须为我们的外籍工作人员办理签证。”各国政府以及他们的法令对于这个劳动世界毫无意义。他雇用那些十分需要的人,眼下优先要“印度的聪明大脑”,他们正在尽其所能地长时问工作。这家公司通过电脑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职申请。“我们通过电脑招聘我们的人,他们在电脑旁工作,他们也将会在电脑中收到被解雇的通知。”  “还有30秒!”掌握发言时间的女士向他发出信号。“我们直接提示那些最聪明的人。由于我们的效率,我们把营业额从13年前创业时的零提高到今天的60亿美元。”盖奇自满自足地把头转向一位邻桌伙伴,微笑地说:“这是你多年努力也未能达到的速度,戴维。”屏幕上显示出“停”的信号,计时秒针静止不动,盖奇得到一次小小的讥讽。  接着发言的是戴维·帕卡德,高科技巨人惠普公司的创建者,这位白发苍苍、靠个人苦干起家的亿万富翁没有任何客套话,清醒的理智使他更喜欢一针见血地触到核心问题:“约翰,你确实真正需要的职员是多少?”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件带有巨大爆炸力的大事,这本书会挑起一场争论的。——君特·瓦尔拉夫(作家)  本书有趣而又相当充实,写得像一份传单。只是我不同意它的基本论点。我想将此书称为“反改革的宣言”。  ——特尔·内克尔(德国工业界联合会资深总裁)  这是一部力作,精彩绝伦,振奋人心。  ——巴巴拉·普勒(亚特兰大CNN中心执行总监)

内容概要

汉斯-彼得·马丁,法学博士,1957年生于布雷根茨。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和维也纳。自1986年起任《明镜》杂志编辑,驻南美通讯员,现居维也纳与布拉格,著作有《夜班》、《健康事业的共同创业者》、《健康手册》、《良药苦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20:80的社会
——世界杠杆正转向另一种文明
“真正的风暴”
处于陷阱中的民主
第二章 普天之下皆是如此
——全球化及全球衰落的冲击
迪斯尼所向披靡
人们在大力追求单调的“刺耳噪音”
城市时代
奥林匹克开幕式
一个世界正在瓦解
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小麦的世界大国
“谁下命令开枪?”
第三章 拥有有限责任的专政
——世界金融市场亿万富翁的竞争
“保卫比索”的行动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自由投机
追求利润增长的光速度
简易房屋——白宫
每分钟数亿美元
国外的无政府主义
浮士德契约
没有法律的法庭
作为武器的美元
金融界的热带丛林游击战
欧元的冒险:围绕货币联盟的斗争
征税帮助调控:托宾税
金融衍生物:来自后援的危机
网络空间中的超级连锁反应
第四章 狼的法则
——无国界的就业危机和新的跨国公司
用付给一个瑞士人的钱,可以雇用三个印度人
为建立世界市场,上百万人成了牺牲品
从凯恩斯到哈耶克:为资本争取自由
一个失信的诺言:自由贸易会带来福利
推土机的胜利
美国模式:临时工的回潮
担心更加不平等
“在赫斯特公司中,还有什么是德国的?”
股东们的评价:德意志股份公司休矣
非调控化:荒谬的方法
第五章 动听的谎言
——关于生产基地和公正合理的全球化的神话
不是羊而是龙:亚洲奇迹
自由贸易:是保护穷人吗?
贸易保护主义:是保护富人吗?
德国模式:关于生产基地的谎言
突破螺旋型下降趋势
第六章 能者自救。但问题是:谁能处救?
——中产阶级消失和狂热的蛊惑者得势
查利-布朗的孤独
德国统一的终结
精英的背叛:世界样板巴西
富裕沙文主义和非理性:现代的极端主义的市民彼得·蒂施勒
原教旨主义者上台:科学论派、罗斯·佩罗和耶尔格·海德尔,救救我们!
初步预测:重现皇帝和国王的首都
速度、速度、速度:涡轮资本主义令所有的人都难以承受
第七章 行动者还是受害者?
——可悲的国际炒家和重新变得顺应形势
第八章 国家属于谁?
——政治的没落和国家主权的末来
“你们从我们这里再也得不到什么!”
国库中的黑洞
“请想一想我们的家庭!”
越境犯罪
全球统治:有益的幻想
美国,你走在前面?
欧洲的机遇
没有国家的市场
第九章 再不迷失方向
——走出绝境
是走入30年代吗?
危险的世界警藉影
欧洲的选择
第十章 反对20:80
——社会的十项主张
一、一个民主的、有行动能力的欧洲联盟
二、加强市民社会,并使它欧洲化
三、欧洲货币联盟
四、欧洲联盟的立法扩大到征税范畴
五、关于外汇交易税(托宾税)与向非欧洲国家提供的欧元贷款征收一种营业税
六、关于世界贸易在社会与生态方面的最低标准
七、一种欧洲范围的生态税务改革
八、实行一种欧洲奢侈消费税
九、欧洲工会
十、停止没有侧翼保护的放弃经济管制
译表名

编辑推荐

  《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在这一争论中成了世界畅销书,被译成世界20多种文字出版。   德国《明镜》杂志两位著名记者跑遍世界各地,收集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写成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全球化图景及其带来的各方面的负面后果,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后果的方法。

作者简介

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甚至生活方式全球化……是福?是祸?
  全世界政界、财界、企业界、学界和普通老百姓都在热烈争论、探讨。
  悲观主义者说:全球化是陷阱。
  乐观主义者说:全球化是机会。
  《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在这一争论中成了世界畅销书,被译成世界20多种文字出版。
  德国《明镜》杂志两位著名记者跑遍世界各地,收集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写成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全球化图景及其带来的各方面的负面后果,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后果的方法。

图书封面


 全球化陷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很荒谬的,这本十余年前的书,比起诸多最新出版的书籍更好的解释了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起源,并且与马克思和拉詹后的思想遥相呼应。1、本书出版于十二年前,彼时美国政客还没有用宽松信贷刺激需求、美联储还没用长期的低息刺激实体经济(尽管这一政策以制造了资本市场的泡沫告终),十年前的实体经济现状更能反映经济危机的根源,之后的政策仅仅是掩盖了而不是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宽松信贷、低息、政府超额借贷下的财政支出,均是饮鸩止渴的方式。本书推出的时间帮助作者避开了政府政策的影响,直指经济危机问题的核心:20/80的社会。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的不平衡。存在两种不平衡:国际间的不平衡和国内的不平衡。国际间的不平衡指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并要求经济增长快于5%国家的出现。国内的不平衡指20/80社会的出现。3、国际间不平衡的解释可参照《断层线》一书,如曾经的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和现在的中国一样的国家,要求自身经济增长速度达8-10%,其中很大部分必然由出口拉动,国家的整体产业结构必然是有利于出口导向的,其中包含了对内需的压制。中国的出口需要占用对手方的需求,在此例中即美国以长期的宽松信贷创造了需求,在短期内承担了中国的出口。但是这一不平衡的经济模式必然无法持久,中国的出口减少了美国人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减少了美国的就业,使得美国自身的经济循环无法进行,只能依赖于短期的信贷扩张,”借明天的钱来买今天的中国产品“,最终采取制裁的方式或者以经济危机结束,使中国出口快速下滑,不得不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但是,中国长期压制内需的体制很难快速转变,在短期不得不以投资拉动,但是政府超额借贷财政支出的投资拉动效果实际上属于“饮鸩止渴”一类,中国地方政府历史债务较少,此次地方债务危机不会伤及根本,但是未来短期内将无法执行第二次“四万亿”计划,经济增长如何持续?至今为止内需的成长还是太慢,无法填补出口下滑和投资不可持续带来的GPD缺口,同时经济转型速度低于预期,内需的最主要支撑:普通居民收入无法快速提高,这一结构上的问题虽然无法反映到数字上,但实际上比GDP之类的数字要重要亿万万倍,这一结构问题决定了经济是否能够实现再循环、决定了经济的”实际增长“。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长期的GDP导向发展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GDP使得决策者考虑当年太多,考虑未来30年的发展太少。4、国内的不平衡指20/80社会的出现。根据个人的观点,与国际间不平衡相比,这一问题更加深远、更加重要、更加难以解决。引三个例子说明20/80社会的表现:(1)发生于2011年10月的”占领华尔街“,群众的口号是”1%的人占有了99%的财富,99%的人仅有1%的财富“。这一口号存在夸张、其中也有部分来源于巧取豪夺,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目前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倾向于让少数人获得大部分收益,让大部分人只能失业并领取救济。(2)《全球化陷阱》中的精彩片段。JAVA总裁被问及JAVA有多少员工时,说明有16000人,但是其中仅有6-8个人是必须的,”没有他们我将不知所措“,其他人仅为储备大军,随时可以进行压缩。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大众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占总社会的比重如此之少,又可以被如此容易的转移或舍弃。(3)《断层线》中对于美国近代长期收入差距变化的分析。具体的比例记不清楚了,大概介于20/80定律和占领华尔街的口号之间,最重要的是,美国经历了若干次”没有就业的复苏“,经济危机之后的复苏并没有带来就业率的回升,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在说,失业者的劳动力已经不再被社会需要了么?并非是暂时的再适应、寻找新的岗位或培养技术,而是长期的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以上三个例子都反映了20/80社会的一些表现,但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为何?我并没有想的很清楚,也缺乏权威的文献参考,以下抛砖引玉,仅供参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述,指由于收入不平衡、内需无法满足供给的增长,产生的供给过剩的危机。工会的出现使得工人阶级的收入大幅增长,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似乎已经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问题。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新的收入不平衡出现了。已有产业很容易将产能扩张至过剩的地步,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经面临饱和,能容纳劳动力的仅有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出现两种情况,而占社会比重80%的劳动力不具备技术和创造力去从事这两类工作,因此出现了长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失业上升问题。收入不平衡导致内需减少,经济的不平衡、乃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就随之出现。5、为了应对新经济危机的出现,需要从政府到企业的体制改革。以企业目前的“最大化所有者长期收益”为例:企业目前广泛采用的经营目的是“最大化所有者长期收益”,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由于涵盖的内容过于广泛、无法用指标量化,因此实践中难以推行。最大化所有者收益的经营目标下,与培养员工相比,企业更愿意变更雇佣地点、或压缩员工数量。这两种行为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负外部性效应:本国的劳动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训、因而知识水平、创造力等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成为低收入/失业人群。政府政策难以有效纠正这一外部性:(1)如果政府同时减税和增加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救济,则政府财政不平衡,导致如同希腊式的政府主权债务危机。(2)如果政府同时增加对富人的税收和弱势群体的福利救济,会削弱人们创新的动力、延缓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已有产业的技术革新,减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更高的失业。因此这一问题需要从企业自身的制度加以解决。目前对自由市场机制的纠正主要集中在政府宏观政策层面,对企业的微观约束只包括减少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传统的市场失灵问题,未来还需要增加对员工培训正外部性的纠正。题外话:自由市场的描述对象仅指静态市场,无法解释创新如何出现、以及创新对企业、员工的影响。然而,未来就业的主要增长空间在于提高产品品质、推动技术革新的创造性/技术性岗位,这恰恰是传统微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部分。既然理论无法容纳,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看不见的手”能够帮助经济最优化人们的教育、最优化创新的效率,因而这些问题也就需要特别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
  •     记不得是在哪里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一边看这本书,一边联想到很多现实的状况,还是很有收获的。比起《世界是平的》这种肤浅的垃圾畅销书,《全球化陷阱》要深刻多了,或许只是因为我一向不喜欢只知道唱赞歌的书。虽然《全球化陷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阐述全球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过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全体人类的福利无疑是灾难性的。这更多是资本的本质造成的。因为资本的逐利本性会加剧贫富分化,全球化带来的结果是弱国会受到强大冲击,会使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数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而近年来,增长的负面影响也确来确明显了。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物质的选择多了很多,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在不断的减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人才竞争,面对飞涨的物价而越来越少的劳动回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的严重缺失……请问,这是我们多年来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吗?虽然每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背后都牵涉到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也要结合整体的环境和方向做改进。可我还是看不到任何改观的希望。因为现在这一形势还在加剧,如果我们对于理想的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现实的状况又没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希望是永不会有的。真正的解决方案又改如何,还需要我们团结起来不断的持续的探索下去。所以,人类,警醒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全球化经济的深远影响,这就是本书带给我们最好的视角。http://angeleefly.blogbus.com/logs/10491826.html
  •     《全球化陷阱》与《世界是平的》一起读会比较好。  两本书的写作时间相差了大约十年,都以全球化为主题。但各自的视角不一,所以读者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不足为怪。    是看了乌有之乡推荐的“认识真实世界的十本书”里看到的。想来,应该是属于国外左派人士写的吧。  总之,读罢,将之前读《世界是平的》时的兴奋感一扫而光。随即把《世界是平的》译后记(世界仍是崎岖不平)找来看了一遍。才发现,早有人提醒我们不要盲目狂热了。  对于没读过《全球化陷阱》的人,初读《世界是平的》应该会和我一样狂热和兴奋吧。 我想,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即在此——另一种视角。  两本书结合着看,既不偏也不倚,也许才最接近“真实的世界”。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独特的分析!!
  •     大致看了一下,里面的一些观点有点激进,我不是很赞同。这本书确实可以和《世界是平的》放在一起阅读,两本书都是讲经济全球化的,不过针锋相对。个人感觉这两本书都太注重于举例子,讲道理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理论和足够让人信服的说服力。有趣的是两本书举的例子有些是相同的,理解却南辕北辙,这就是思考的魅力吧。
  •     写得不错 引发思考
  •     这本书和《世界是平的》放在一起读真是太欢乐了,以至于让人觉得两本书里一定有一本满是谎言
  •     英文版满分,中译版基本可以得零分,这个翻译,居然有脸出版??
  •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看完之后像《后天》一样触目惊心。
  •     宣扬精英至上,垃圾人口无用,应该消灭他们或者给点精英们剩下的残羹冷炙饿不死就行。实质是新纳粹理论。
  •     非常难得的著作,作者要从资产阶级手中捍卫欧洲文明。
  •     1998 or 2008? 上一次一口氣讀了4個小時的書是《達芬奇密碼》
  •     明镜周刊出品 我最喜欢的扎实风格 数据 案例 价值观 无一句造作的废话 ;德国的社会国家理念扎根很深 希望再看看别的国家精英 学者 民众 各是什么反应
  •     分析的很深刻
  •     帮助把此前零星听到的观点串起来,有收获。理论太粗的确是个问题(本书定位也不是理论书)。说新纳粹那位朋友只读了第一章吗,本人读第一章的内心os也是,“咦,好强的煽动力”。来自年长的朋友。(2001版)
  •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人们应该读读这本书,而不是只知道对全球化歌功颂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