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人社会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ISBN:9787561534939
作者: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
页数:390页

章节摘录

插图:因为所有这些原因,西方人在还没有取得同样的商业权利以及另外的特权和保护以前,无法与华人竞争。英国公使约翰·鲍林所取得的1855年条约初次保证了这些迫切需要的事物,随后暹罗与欧美各主要贸易国问都有了类似的条约。从此以后,西方人才享受到领事保护权、治外法权和在各口岸自由贸易权,在曼谷购置财产和定居以及携带护照到内地旅行等权益。最为重要的是,无理的计量征税法被废除了,规定进口税的上限为3%。英国1855年的外交政策,虽然遭到既得利益的华人和泰人反对,但是主要由于蒙谷王所实现的具有远见的政策,结果终于获得成功。1820年代的英国使团曾经遭到华人方面坚决的反对,他们说英人来到泰国甜言蜜语说是为着贸易,而实际上是策划侵略和搜寻政治势力②。马洛克说,蒙谷王执政后,华商伪造一份财政大臣所签署的文件,企图阻挡欧洲人在暹罗发展厚利贸易③。但是,蒙谷王认识到,尽管或要先采取公然干涉或战争,却有必要对英国势力实现和好,遂于1852年减低计量税,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且限制了王廷专利贸易的范围④。华商发出强烈的抗议,却无法反抗这位刚毅而且开明的专制君王的绝对权力。

前言

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汉学家,1925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他学术兴趣广泛,尤擅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于东南亚和中国,著述甚丰,成就斐然。1956年,施坚雅完成《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这一巨著,迄今仍被奉为东南亚研究和华人研究的经典著作。他以泰国华人为例,提出著名的民族(族群)“同化”模式,在1960-1970年代风行一时,影响了数代华人华侨研究和民族研究的学者。197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多元社会思潮兴起,施坚雅的“同化”理论也受到检验和较多的质疑。但无论如何,他对泰国华人社会的历史考察之系统和深入,迄今似仍未被超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原南洋研究所)是中国国内最早关注施坚雅此部巨著学术价值的研究机构。1962年3月,南洋研究院开始翻译该著,迄1964年10月完成,历时两年多。先后参加该书翻译和校对的有本院学者8名,尤以许华出力最多。他们是王云翔(第一章 ,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魏嵩寿和林俊绵(第二章 ,力践校,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林俊绵和许华(第三章 ,力践校,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2期)、许华(第四、五、六、七章,力践校,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3期)、许华(第八、九章,力践校,《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由于当时的《南洋问题资料译丛》是内部刊物,发行范围有限,且囿于当时的政治限制和学术规范,少部分内容没有译出,也没有完整的中英文文献对照。鉴于该书的巨大学术价值,2009年,厦门大学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南洋研究院决定在原译本的基础上,按现时学术规范重新校译该书出版,以飨关注华侨华人和东南亚研究的学者。本书的重新译校和出版得到厦门大学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的资助,并列为该中心的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系列丛书之二。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著名教授苏瑞福博士捐资在厦门大学创办的东南亚研究中心。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 译者:许华 等 合著者:力践 许丽丽 庄国土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古代的遏罗华人
第一节 17世纪以前的中暹关系
第二节 17世纪的华人社会
第三节 18世纪至大城王朝没落时期
第四节 郑昭王时代和却克里朝初期
第二章 门户开放和地域开放:1917年以前暹罗的中国移民及其人口增长
第一节 华人移民暹罗的背景
第二节 语系集团、航运和移民类型
第三节 移民景况与移民途径
第四节 中国移民的规模
第五节 影响移民率的因素
第六节 暹罗的华人人口增长
第七节 华人定居地的扩大
第三章 异乡谋生:拉玛五世时期华人在泰国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节 劳工种族分类的经历
第二节 华人企业活动
第三节 劳工与工匠
第四节 华人和政府税收
第四章 不稳定的类型:拉玛三世至五世时期的暹罗华人社会
第一节 通婚和同化
第二节 华人社会结构
第三节 华人和泰国政府
第五章 进入新时代:向民族主义和团结的过渡
第一节 华人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华人问题
第三节 华人社会的演变
第六章 移民的流入和流出:1918-1955年的人口趋势
第一节 大量移民流人的高潮及其结束
第二节 泰国华人人口的增长
第三节 年龄和性别的分布
第四节 地理上的分布
第七章 利益冲突:1938年前泰国社会的华人生活
第一节 华人与泰国经济
第二节 华文教育
第三节 华人报纸与政治运动
第四节 泰国对华人的政策
第五节 1918-1938年的社会变革
第八章 危机、战争和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殃
第一节 銮披汶第一次执政时代
第二节 日本的占领
第三节 1945-1948年的中泰关系
第四节 1945-1948年的华人社团组织
第九章 镇压和重新考虑:1948-1956年銮披汶第二次执政下的华人
第一节 华人社会的结构
第二节 华人对动荡不安政治气候的反应
第三节 泰国经济的新压力
第四节 华文教育的衰退
第五节 中泰关系的变化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厦门大学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系列之2,东南亚研究中心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的重新译校和出版得到厦门大学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的资助,并列为该中心的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系列丛书之二。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著名教授苏瑞福博士捐资在厦门大学创办的东南亚研究中心。

图书封面


 泰国华人社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昨天逛万圣,很欣喜地发现了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的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an analytical history一书已经有了中译本,《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许华等译,力践、许丽丽、庄国土审校,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泰国华人社会研究不能不参考的、拥有巨大学术价值的重要作品,但是多年来没有中译本,只有1962-1964年《南洋问题资料译丛》刊载过部分篇章的译文,但并不全面,而且后来也未出版。一度我在考虑等我闲暇有空就来试水翻译,看到全文中译本,心里确是一喜,省得我费力了。拿到书心里先是一喜,但是对书的版式不太满意,又是那种不标准的16开本,787×960,比一般书都大一圈,放到书架上无论高度还是宽度都多出一块,非常难看,不齐整。而且纸质和封皮都很软,手拿阅读的时候很不舒服,总是倒向一边。但翻译最重要的译文质量,其他都是浮云,可以不计。内容尚未来得及细看,但是刚才粗粗翻阅了下,心里略有些遗憾,不得不吐。译文难说有多大的错误,对照原文算是中规中矩地翻出来的,但是很多地方译得非常生涩,甚至完全照搬英文的语法,导致中文前后破碎。随手翻到70多页可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第76页,“文献中的很多估计数字,仅接受某些其他有权威的早期数字,也都不引列。”原文是“The many estimates in the literature which merely accept some other anthority’s earlier figures have also been omitted”显然意思是仅保留早期的一些权威的数据,其余文献中估算的数据都被略去。又如第78页,“克劳福本人,用斜体字的子句来修饰他的计算,可见也承认用他对暹罗华人家庭平均人数的猜测数4.2来乘10万这种计算方法是不智的。”原文是“Crawfurd himself, by qualifying his calculation with the clause in italics, admitted that it was foolish to multiply 100,00 by 4.2, his guess as to the average family size in Siam”,首先在人名上Crawfurd还是更习惯翻成克劳福德,句子的意思虽然基本不差,但是表达总觉得别扭,并非“用斜体字的子句来修饰他的计算”,而是用“斜体字的从句来限定他计算的数字”,而且句子本身完全照搬英文的语式,读起来非常不连贯。再如同页“例如南奔府列为有48050人口,其中华人大概有6050人,但是甚至目前南奔府是一个人口不到一万人的城市。”原文是“Lamphun, for instance, is shown to have a population of 48,050, of whom 6,050 were supposedly Chinese, while even today Lamphun is a town of less than 10,000”。首先,“南奔府”在之前的译文中是“喃奔府”,前后不统一;其次,这里的喃奔显然不是指府,而是城市,译者可能不知道泰国每个府都有直辖的同名城市;最后译文行文后半句的“甚至目前”是典型的病句。稍微留长点的译文,可译成“以喃奔城为例,计有48,050人口,其中有6,050人被认为是华人,但即使是今天,喃奔城的人口也不足一万。”这样译文有很多,不胜枚举。我的译法也许不是最佳,但也比书中译文靠谱。译文的问题还在于很多句子会夹杂很拗口的词,感觉像几十年前的语感,可能译文底稿是老先生或者老华侨翻译的,虽然经过了今人的润饰,仍然读起来不甚通顺。如第28页,“这一奏本获得了恩渥的覆谕”,虽知其意,但这句放在其他较流畅的现代汉语中,显得很突兀。至于那些诸如“中泰联婚”(p.78)、“下暹甸”(p.79)等,我宁愿相信是印刷错误。可以断定译者不懂泰语,但凡转写泰语的英文,几乎都有问题。如第28页“Phraya Sankhaburi”其中的phraya(พระยา)是爵位名,可音译为“披耶”或“帕耶”,或意译为侯爵;Sankhaburi(สรรคบุรี)是泰国猜纳府的一个县,整个人名是指镇守讪卡武里的侯爵,按泰国习惯,这个人名可音译成“帕耶讪卡武里”。结果书中看到phra就翻成了“佛爷”,后面的公爵เจ้าพระยา(Chaophraya)就翻成昭佛爷,曼谷王朝一世王登基前活生生“被”出家了,称作“昭佛爷却克里将军”,不明就里的还以为是和尚造反呢。这个错误贯穿全书。书中这种不懂泰语而犯的错误比比皆是,有的是非常严重的,如第17页,“白古人(即蒙族人)”显然这里的Mon是指下缅甸的孟族人;同一页“管理暹罗自由民徭役的克隆(Krom)头领”,这里的Krom(กรม)是指一个行政单位,类似于厅,或司局,可译成厅长,但和克隆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lukjin”一词译者实在猜不出,就干脆不翻了,放上“Lukjin华人”,实际Lukjin(ลูกจีน)就是指华人子女或华人后代……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其实只要稍懂泰语就能避免。还是那句话,这些工作本应由专业从业人员来做,不说质量如何,至少可以减少低级错误,也不致生涩。此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的译名也有问题。如Sukhothai(สุโขทัย),素可泰已经是现在通行的译法了,本书仍然译作“速古台”,这是《元史》中的译法,来自《元史》卷二十,“(大德三年五月丙申)海南速古台、速龙探、奔奚里诸番以虎象及桫罗木舟来贡”。《元史》中很多地名译名所用字是出了名的难听呀。第31页,saowapa公主,本书译成“骚娃帕公主”,译者难道感觉不到有多难听吗,难道不知道中文字都是有意思的吗?干脆翻成“荡妇公主”好了。人名地名翻译最忌讳能把汉字语义给带出来,除了古代时有意贬损周围各邦,可以用难听不雅的字来称呼所谓蛮夷。除此之外,有些西人名字的翻译也令人不解,除了前面说到的克劳福,还有第79页的Graham,翻成格拉汉姆就完了,译者译成“格拉咸”,我马上联想到小贝Beckham,港粤称“碧咸”,推想译者一定是广东人。但这书不是专为粤籍人士准备的吧,要按普通话来翻吧。同页往上两行,有个人叫拉则尔,我一看西文名字“Friedrich Ratzel”,难道是那个传播学鼻祖,提出人类地理学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往下翻了翻参考文献和注释,可以确认就是他。拉策尔已是学界普遍接受的译法,正如麦克斯·缪勒(Max Müller)不会翻成麦克斯·穆勒或马克斯·缪勒,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不会译成马克思·韦伯一样。想必是译者不认识拉策尔吧。我很不厚道地想起那个把Confucius和Mencius翻成孔福生与门修斯,以及把Chiang Kai-shik译成常凯申的人。吐槽了这么久是真心遗憾啊,我对译文的质量是相当不满的,又糟蹋了一本好书,枉费我期待了这么久!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遗憾,好书,译文一般
  •     华人是个独特的人群,长相与本朝相近,但精神风骨截然不同……为什么呢
  •     还没仔细看,不过粗略看了一下,感觉还不错!
  •     这本书啊,真是读的人想哭啊。大部分都在讲20世纪后的事情。你怎么就不能多讲讲明清时期呢!!!!!!!!!!!!!!!!!!!!!!!!
  •     差点忘记了,窝!读!过!
  •     比他搞什么劳什子“成都六边形”的靠谱多了。但个案太少了,分析得没有特别章法。
  •     历史学家做研究很扎实,虽不知哪个数据更加准确,就把能找到的所有数据都列上去;国共内战和土地革命时泰国华人的反应和运动那一段很精彩。
  •     这么经典的书还是看英文版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