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100070669
作者:(德) 费希特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我已经预告过,我就此开始的演讲是三年前的冬天我在这同一个场地做过的一些演讲的继续,它们已经以“现时代的根本特点”为题刊印出来。我在那些演讲里表明,我们的时代处于全部世界史的第三大阶段,这个阶段以单纯喜欢感性享受的自私自利为其一切活跃的行为的动力;这个时代也完全是以这种动力的唯一可能性理解它自己的;它依靠对于它的本质的这种清楚的认识,在它的活生生的存在中拥有过深厚的基础,获得过牢固的支柱。我们的时代胜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其他时代,正在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自从我这么解释正在前进的时代以来,在所述的以往三年当中,这个发展阶段已经在某个地方’完全结束了。在这个地方,利己主义经过充分的发展以后,丧失了它的自我及其独立性,从而自己毁灭了自己;而在它除了它自己,并不喜欢设定任何其他目的的时候,外来暴力。也还把另一个这样的外来目的强加给了它。谁曾经做过解释他的时代的工作,谁就必须使他的解释符合于他的时代的进展,如果他的时代有这样一类进展的话;所以,在某个发展阶段业已不再是现时代以后,我的职责就是要在我曾把它描述为现时代的听众面前,承认它已成为过去的发展阶段。

前言

费希特的这部作品是他从1807年12月13日至1808年3月20日在柏林所作的十四次演讲,发表于1808年5月中旬,由于它在德意志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发挥了十分卓越的作用,早已被大家认为是一部世界名著而载入史册。不过,对于它的包罗宏富的内容,却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们当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它的基本观点的评价也就往往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所以,我们想在这个中文版问世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初步理解和研究结果,扼要地向我国读者谈这样三个问题:首先,从当时欧洲政局的急剧变化和费希特哲学的现实使命来看,这部著作是如何形成的?其次,它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观点?它们是如何表述出来的?它们在什么限度内是正确的?以及最后它的历史命运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它?

后记

本书最初是由它的德文单行本(汉堡1978年,迈纳出版社)译出,于2003年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收入《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时,我们根据刚问世的《费希特全集》第1辑第10卷第99-208页对全书正文部分进行了修订。现在从选集中抽出发表时,我们又根据这个全集本对过去编写的译者注释进行了增订。中文版序言的撰写参考过当代著名费希特研究家赖因哈德·劳特(Reinhard Lauth)为那个德文单行本写的导言。这位真诚的德国哲学家支持我们费希特课题组的工作长达23年之久,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内容概要

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父亲是织带子的手工业者,家境贫寒,9岁时得到邻人的资助开始上学。1774年进波尔塔贵族学校,课外读过该校禁读的G.E.莱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入莱比锡大学神学系,接触过B.斯宾诺莎的哲学。1788年因经济困难,弃学 赴瑞士的 苏黎世当家庭教师,结识了当地狂飙运动的代表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莱比锡,计划创办杂志未成,再任家庭教师,并开始研究I.康德哲学。1790年,他结识了德国著名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侄女约哈那(JohannaRahn)并被她深深吸引,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同年,他开始研读康德的著作,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见康德。为了让康德了解他,他基于康德哲学写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和神学领域之间联系的宗教长文《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ata Critiqueof All Revelation)。康德读后大加赞赏,不仅赞助出版了这篇文章,还推荐费希特前往大学任教。由于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发表了,让人们以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对于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后康德澄清了事实并公开赞扬了这部著作,这个事件使得费希特在哲学界的声名大振。1793年再去苏黎世,被任命为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并结识了平民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等进步思想家。
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1813年柏林保卫战爆发,城中挤满伤员,瘟疫流行,费希特的妻子参加了照顾病人的工作,不幸感染斑疹伤寒并传染给费希特。费希特夫妇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编译者梁志学,别名梁存秀,男,1931年6月生,山西省定襄县人,为贺麟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已离休。1956年夏季,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哲学译丛》责任编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主编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部分常务副主编。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与研究,是国内最重要的黑格尔研究专家和几乎唯一一个费希特研究专家。国际费希特协会理事。

书籍目录

前言《论马基雅维里》摘录Ⅰ.这篇著作的结语摘录Ⅱ.马基雅维里时代的巨大写作自由与出版自由Ⅲ.未发表的<关于爱国主义与其对立面>“前言”摘录第一讲  绪论第二讲  概论新教育的本质第三讲  再论新教育第四讲  德意志民族与其他日耳曼民族的主要差别第五讲  上述差别造成的结果第六讲  德意志人的特点在历史中的表现第七讲  再论一个民族的本原性和德意志精神第八讲  什么是较高意义上的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第九讲  新的德意志民族教育应当同现实中存在的哪个点连接起来?第十讲  对德意志民族教育的进一步规定第十一讲  这一教育计划将归谁实施?第十二讲  关于在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以前维护我们自己的方法第十三讲  内容通报·业已开始的研究的继续第十四讲  结语译者注释后记

编辑推荐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简介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内容简介:费希特的这部作品是他从1807年12月13日至1808年3月20日在柏林所作的十四次演讲,发表于1808年5月中旬,由于它在德意志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发挥了十分卓越的作用,早已被大家认为是一部世界名著而载入史册。不过,对于它的包罗宏富的内容,却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们当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它的基本观点的评价也就往往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所以,我们想在这个中文版问世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初步理解和研究结果,扼要地向我国读者谈这样三个问题:首先,从当时欧洲政局的急剧变化和费希特哲学的现实使命来看,这部著作是如何形成的?其次,它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观点?它们是如何表述出来的?它们在什么限度内是正确的?以及最后它的历史命运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它?

图书封面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本書是費希特子(如同朱子、韓非子)最偉大的書之一。我們必須認真讀它個二十遍。這本書最重大的特徵就是:論述了教育救民族論。奠定了德國崛起和統一的根本。此書和李斯特的書一樣,起到了最核心的作用。至於其論證德語的問題,是值得人思考的:中文比德文偉大多了,因此中國的6000年高居世界首位,也是同樣的有道理的。未來崛起也是如此。
  •     【按语: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8)》中,思想家费希特像个巫师一样,在因拿破仑入侵导致的德意志政治溃败之际,他在形而上学、语言、历史和民族精神中为德意志民族招魂。这一惊人而含混的行为甚至不惜冒险将天国引入此世、并以一种强制的外在意志塑造来取代优雅而缓慢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从而留下了深刻甚至阴郁的思想遗产。另一方面,这些演讲也是在民族危亡之秋爱国者费希特呐喊出的动人心弦的泣血悲歌:“危难时刻正在逼迫我们,我们必须说出危难时刻要求我们说的话:我们正在为生命搏斗,…我们正在洪水中沉落下去。…你们所有的德意志人,无论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演讲都向你们提出了恳求…我的声音中掺有你们远古时代的祖先的声音,他们用自己的躯体阻挡了罗马人统治世界的洪流的涌入…你们的尚未出世的后人也会向你们提出恳求…”【194,234,236】仍然是Fichte的“绝对自我”学说的政治呈现:精神世界而不是感性世界才是真实的。韦伯的那著名的演讲与费希特有类似的感觉,却相对有点弱爆了。基本内容如下:拿破仑入侵,德意志联盟溃败,政治上屈服。费希特呼吁德意志人自救:严肃生活,退回到本原的精神世界,由新教育着手来为德意志的复苏做准备。在这样做的时候费希特诉诸民族语言(本原的德意志语)、形而上学(精神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和民族(纯洁的民族就是德意志的)。】讲1 绪论对于丧失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自我、时代和世界的民族,“假如现在存在着一个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作为创造一种新自我和一个新时代的手段,那么,对于这个可能的时代的全面解释就会提供对于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的说明。”【9】费希特宣称自己是对德意志人演讲的,暗示德意志人应该自救:“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神,也没有可能性世界里的任何事件,能够救助我们,而是唯独我们自己必须救助自己,如果我们能得救的话。”【12】德意志在自利阶段中丧失了自我,“解救之道就在于培养一种全新的自我。”【18】而唯一的手段在于新教育,即德意志的民族教育,“把新的教养施给一切德意志人,以致这种教养不是成为一个特殊阶层的教养,而是不折不扣地成为这个民族本身的教养。”【21】讲2-3 概论新教育的本质 费希特的新教育或许是西方思想家第一次背弃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传统,强调意志的(外在)形塑:“以前的教育的首要错误,这种教育的软弱无能和毫无价值的明白供认,恰恰在于这么承认学子们有自由意志,这么信赖学子们有自由意志。…新的教育必定恰恰在于,它将在它承担加工改造的土地上完全消灭自由意志,给意志造成做出决断的严格必然性和优柔寡断的不可能性,从今以后,大家就可以确实指望和依靠这样的意志了。”【25】方法在于摒弃感性的自爱,“以善自身为目的的爱,来取代那种早已同我们希求的任何善都无法联系起来的自爱。”【28】费希特强调了强的纪律来禁止利己主义进入生活。新教育的本质在于纯粹的伦理生活(pure morality)。费希特甚至贬低了理智,“Mind的发展并不是首要的,独立的目的,而仅仅是将道德教育施于学子们的制约手段。”【40】精神生命才是真实的,直接从上帝流出,“新时代里永恒境界并不是在坟墓的彼岸才开始的,而是切入了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核心。”【42】宗教教育是新教育的最后任务。【42】“人类在尘世的真正使命在于,它应该把自己自由地塑造为它原初本来样子。…从空间方面来看,我们却认为,首先应该要求德意志人开始一个新的时期,成为其它民族的先驱和典型。”【50】讲4-5 德意志民族与其它日耳曼民族的主要差别、及其后果在日耳曼人中,德意志人“定居在这个本原民族原初居住的地方。”【56】有联邦制;另一个区别是语言。“语言塑造人远胜于人塑造语言。”【57】超感性的东西的指称依赖于感性的东西,“超感性在永葆活力的语言中是以感性形象表示的。”【67】“德意志人说的是一种最初的由天然力量迸发出来的时候就一直活生生的语言,其余日耳曼部落说的则是一种只在表面有活力,在根部却僵死的语言。”【68】本原民族表现为诚实、勤奋和认真。活的语言民族那里,精神影响着生活;否则则精神与生活分道扬镳。表现在哲学、诗中。“德意志人合乎自然,外国人随意和矫揉造作,这是双方根本的不同点。”【79】“拥有活生生的语言的民族都会勤奋努力和严肃认真,对任何事情都会不辞辛劳,相反地,拥有僵死语言的民族则宁可把精神活动看做一种天才的游戏,让这种活动为它那幸运的天性所左右。”【80】讲6 德意志人的特点在历史中的表现费希特说德意志民族的伟大最近的一项表现在路德的宗教改革。是人民的、是严肃认真对待宗教的结果。讲7 再论一个民族的本原性和德意志精神(originality and Germanness of a people)这里比较有趣的是,费希特说外国人的本质是“对某个终极的,固定不变的东西的信仰,即对极限的信仰,在极限的此岸,自由的生活虽然可以展示自己,但决没有能力突破极限本身,靠自己的力量使极限成为流动的,把自己融入极限中。”【103】而德意志的,则是神圣而内在的。则是就哲学而言。就国家艺术而言,非德意志的视管理国家为机器,最终是君主制;而德意志的则是精神的有机体。这里费希特谈到自由的本质在于本质参与的决断。“谁的生活受到本真存在的感召,变成直接来自上帝的生活,谁就是自由的,并且相信自己和别人是自由的。”【115】这里费希特将德意志人等同于纯粹民族,“具有本原精神的人,当他们被视为一个民族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本原民族,一个单纯的民族,即德意志人。”【117】“谁信仰精神东西,信仰这种精神东西的自由,并希望靠自由使这种精神东西永远得到发展,谁不论生在何方,说何种语言,都是我们的族类,他属于我们,并将站在我们这边;谁信仰停滞不前,信仰倒退,信仰那种轮回,或是把一种僵死的自然力量提升为统治世界的舵手,谁不管生在何方,说何种语言,都是非德意志的,是与我们格格不入的。”【118-9】讲8 “什么是较高意义上的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费希特说,“只有德意志人,只有这种本原的,不在任意组合中消失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民族,才有权期望做一个民族。”【120】费希特将民族放到一个神圣而流动的永恒秩序之中,“一个民族就是在社会中一起生活,不断从自身自然而然地在精神上产生出自身的人们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服从于自己体系那的神圣东西发展的某种特殊规律。”【124】“民族和祖国作为尘世中的永恒性的支柱和保证,作为在这个尘世能够永恒的东西,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的国家,超过了那种单纯用清晰的概念理解的,根据这种概念的导向建立和维护的社会秩序。”【127】“这种对祖国的爱必须支配那种作为绝对最高、最终和独立的行政机构的国家本身。”【127】因此个人的天赋自由可以被限制。不过费希特承认,“一个本原民族需要自由,自由是这个民族坚持自己的本原性的保证,这个民族在自己的延续中可以毫无危险地承受程度越来越高的自由。”【128】国家也有比维护内部和平、私有财产、个人自由更高的目的。对国家的爱必须支配国家。在危急的时候,国家和民族才能作出决断,可以要求作出牺牲。“高度热爱祖国的熊熊火焰,这种爱囊括了作为永恒东西的外壳的民族,高尚的人乐于为这样的民族牺牲自己,不高尚的人也应当为这样的民族牺牲自己。公民对宪法的那种爱却不是这样;它停留于知性,绝不能做到这一点。”【129】日耳曼人曾为了独立自主而抵抗罗马人。费希特呼吁“这些演讲向你们提议,在把我们民族理解为一个永恒的民族和我们自己的永恒生活的保证以后,通过教育,把对祖国的真正的和万能的爱深深地,不可磨灭地建立在一切人的心中。”【138】讲9-14 新教育如何与现实联结?以及其他开始,费希特表明了对共和制的信仰和对君主制的厌恶。政治失败后,德意志人必须把对祖国的爱奠定在更深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上,这就是精神世界,而新教育就通向精神世界,“通过新教育,在大多数人中间,甚至不久就在所有的人中间,将只有精神是活着的,并驱动着人类。”【143】抛弃感性世界。具体教育学习Pestalozzi的教育方法。在讲10中费希特的教育中也构想了某种柏拉图理想国的隔离程序。这种教育由国家来完成,“但愿国家能活生生地认识到,除了未来几代人的教育这一领域外,国家决没有剩下什么其他的活动领域。”【173】讲13反对了均势和普世帝国的观念的虚幻性,坚持了德意志民族的特质。讲14向听众呼吁和恳求。江绪林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     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由此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这是世所公认的。如果不仔细研讨文中每一个字句的意思,人们会很轻率地认定,费希特教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家主义者、民粹派——他公开引导公众驱逐犹太人、波兰人——在当时的“小德意志”心中即种下了大国沙文主义的种子。但毫无疑问,费希特是世界主义的,他的思想也是世界主义的。他一再大声疾呼的是即将传遍全世界的普遍信念,是一种带有特定色彩的普世价值观。纳粹上台以后,只是刻意曲解了这一信念,放大了它的“民族主义”那一面。要思考《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里边为什么着重于民族主义式的探讨,其色彩尤甚于费希特原本更痴迷的世界主义,这要从时代特点着眼。如果不是拿破仑的入侵战争,如果不是耶拿战役一败涂地,如果不是法军在勃兰登堡门下羞辱性的入城,都不会引起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反抗情绪,也就没有后来自强不息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狂飙。此中意味,比之施特劳斯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后的心情当可见一斑。那时的形势,正如费希特所说:但愿国家能认识到,除去未来几代人的教育外,国家没剩下什么其他的真正领域。所以,首要问题既是解决民族的真正独立。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方才可能论及其他。简言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费希特将人类历史的逻辑进程划分为5个时期:合理的本能-权威-恶贯满盈-把握理性-运用理性。拿破仑统治欧洲,普鲁士王国惨败之后,费希特认为德国到了挺身而出迈入第四阶段理性王国的时候了。他将至善和理性视为德意志国家的属性,而将国家视为尘世中永恒性的保证,在这里,生活和思维融为一体,或者说,生活是为了思维而服务的,每个人都必须塑造自己的性格,这种性格必须与“德意志”等同。教育的目的不是教给人东西,而是直接地培养类型人,因此小孩从小就必须与成人隔离,而与专业管理人员生活在一起,这种教育并非机械的实验,而要实现宗教式的救赎——让他们具有天然而纯粹的正义和爱。据说同一时期就有人对费希特提出质疑——究竟是谁赋予国家权力呢?这也是它的属性所自带的吗?(PS:本书关于语言的“超感性”部分太玄,晕了。)
  •     教育与民族复兴。
  •     在费希特发表演讲的不久之前,一位书商不过是因为出版了一本《德国处于深深的屈辱之中》便被拿破仑处以死刑。祖国、祖国爱、德国魂、德意志统一这些陌生而熟悉的词汇响彻柏林科学院大礼堂。即使费希特是位民粹主义者那又如何?
  •     进入这一主题你才能了解到我们改变当前世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创造一个精神自由与理性王国不能指望一个人,但确要从第一个人开始。
  •     翻译之差令人发指。语病随处可见,圣经的话一句也没译对。至于“反求诸己”写成“返求助己”几乎都是可以原谅的了。
  •     又一本烂翻译,商务这套书是跟烂翻译结缘了啊。
  •     虽然原文确实不好读,中译真是奇烂。
  •     一堆空话
  •     国家社会主义
  •     “世界主义”指人类生存的目的会在人类自身之中实现,而“爱国主义”则指,由于民族的限制,“世界主义”这一全人类的目标会首先在一个国家、民族之内得到实现。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在面对法兰西的侵略时,被极度“个别化”了,从而成为日后纳粹诞生的思想根源。
  •     放眼望去,德国多产哲学家。。所有的作家都会受到同时代哲学家的思想影响。。这本书,不仅阐述了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矛盾,同时正统了德意志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超五星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