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的世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544705257
作者:[美]埃里克·沃格林
页数:494页

章节摘录

现象绽露所产生的奥秘和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以下主要方面:(1)既然存在的飞跃真的发生了,人类由此而被发现是以历史的方式向真理意义上的更高生存水平前进的,那么,人类这一富有意义的前进与具体的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个问题。在18世纪的进步主义陶醉之中,康德提出了一个清醒的问题:在人类走向普遍的理性王国的进步过程中,具体到某一阶段的某一代人会得到什么好处。尽管一个人应视其毕生的劳动为人类走向完美的其中一步,可他的劳动成果也将留待遥远未来的人们所享用。因此,历史的意义并不是对人的生命意义追问的回答。我们从历史的进步中回过头来看朝圣者的进步,后者要在死亡中通过恩典来实现。人的命运不在于未来而在于永恒。然而,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会一笔勾销人类在秩序真理中的前进。康德并不怀疑进步的现实性。个人的实现和参与人类实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谜。(2)康德的问题,是一个人立于当下而看未来所提出的。鉴于后人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对前人之不幸所采取的方式,康德的问题就尤为尖锐了,须知前人也曾有过一个当下。回顾存在的飞跃,宇宙论的帝国秩序不仅在客观时间上被定为更早,而且陷入了一个本质上是非真理的过去之中,现在则被神佑的生存真理所超越。以色列因约(Berith)而生之际,埃及就变成了坟墓(Sheol),亡灵的地狱;以色列在上帝的王国赢得自由,法老秩序就变成了枷锁之居。希腊的诗与哲学,也同样对过去大加贬黜。从赫西俄德到柏拉图,当存在的飞跃拥有了真理(aletheia),生存的真理,古老的神话就变成了赝品(pseudos),变成了谬误或谎言,变成了先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生存的非真理。落在现代人手里,过去也好不到哪里去:原始人的思维是前逻辑的;古人沉迷于神的拟人化身,看不出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有什么问题;中世纪则是一片黑暗。诚然,这些贬抑并不能代表人对人类过去的全部态度。对过去的赞美,对古典时代的推崇,大方地承认早期社会对当代文明鼎盛的所谓贡献,都是对这些贬抑的一种平衡。然而,贬抑比称颂更为清楚地指向真正的问题:人类的过去并不是一幕场景剧,供一个在时间上是未来的当下来赞美或鞭挞。因为,人之天性,是一以贯之的,尽管它是在人类历史中逐渐展开的,从浑然一体而走向了分殊的秩序(differentiated order):生存真理不断累进的过程中那些可以辨别出来的阶段,都不是“人之天性的变化”引起的,它只会导致人类统一体的分裂,将其分解为一系列不同的物种。人类史这一观念就预设了人性是一以贯之的;这种连贯性的现实性——经由存在的飞跃、生存从非真理向真理转换这些经验之检验——被证明是毋庸置疑的。在从非真理生存向真理生存的转换中,同样一个人——在这之前是“故人”,之后就是“新人”了——已经蒙受了神圣存在的醍醐灌顶。因此,秩序的戏剧一直在上演,但不是当着未来的面,而是当着神的面。人生存的秩序乃是在上帝之下的当下,即使是在对这一当下性的意识尚未从神话的浑然一体中摆脱之时,也是如此。故历史哲学家自始至终都一定得明白,人类的过去与未来,是围绕每一个当下的一条地平线,尽管它只有通过存在的飞跃才会被意识到。虽然,基于历史的生存方式,我们知道了,在历史过程中,关于秩序的真理是各不相同的,但我们既不知道人类为什么有一个过去,对它未来的目标也一无所知。历史之谜达到意识水平的千禧年,并没有消除与永恒之间的距离。哲学家必须明白,我们只是意识到了一个逐渐展开的谜而已,将它转换为在时间上取得进步的灵知(Gnosis),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秩序研究不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即要显示过去年代的原始、简陋、逻辑缺陷或无边黑暗,相反,我们要显示的恰恰是,那些与我们有着一样天性的人,面临与我们一样的问题,并为之不懈斗争,只不过他们所处的条件不同,他们对现实的经验更加浑然一体些,他们的符号化手段的分殊程度相应也不那么高。人们还不怎么发觉历史诠释所存在的这个问题;在批判的、非意识形态的合题原则下重新诠释历史资料的使命,只是刚刚起步。(3)人之天性是一以贯之的,它在每一个当下的秩序问题都是相同的。只有当人之天性的一以贯之,在理论上没有遭到意识形态歪曲的时候,人类在历史中走向更高的真理水平这个问题才会凸显出来。首先是因为秩序问题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也因为除了生存于上帝之下的真理之外,一切都是悬而未决的,所以,对秩序真理每一个标新立异的见解,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的飞跃内含沟通和倾听的义务。启示和应答不是一个人的私人事务;因为,启示是为一切人而降大任于一人,此人在应答时俨然是人类的代表。既然应答就是代表,它就赋予受启者对于其同胞的先知权威。人类历史就是围绕这种权威结构而建立的,无论在哪里它都是困难的源头,因为它将人的激情调动起来了。精神狂热并不必然伴随着机敏练达;人们听到新的权威的声音,大多并不想认识它。然而,由于存在各种各样连续而对应的权威,这些困难成倍增加。这些权威奠定了一种历史延续性,这种历史延续性是由一代代追随者所构成的,这使它们相互敌对的诉求一路延伸至我们当下。秩序和历史的哲学家无法回避这些激情的冲突。当我们将研究从以色列推进到希腊,就要准备好回答这些马上将提出来的、一针见血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是从以色列进到中国或印度?为什么我们完全按时间作横向推进?为什么我们不效仿奥古斯丁,建立一个犹太教一基督教的“神圣的历史”(historia sacra),将希腊哲学排除出去?进一步还可以问:为什么我们到以色列就戛然而止了?最尖锐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首先是从以色列开始,而不是从印度或中国开始?我们是不是在起点和路径的选择上耽于一种“西方偏见”?只有整个地展开《秩序与历史》研究,才能就这些问题给出答案,而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有一点都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一门历史哲学不可能是熨帖的大事记,正是激情让过去的现象留存于人类的记忆之中,可别指望这些激情在做选择时可以允执其中。历史哲学必须是一种对人类历史上的权威结构的批判性研究。秩序真理的权威性沟通,是在历史的过程中生长出来的,故不能来者不拒,因为这会将我们湮没在历史主义的恶、湮没在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也不能用一个终极真理的标准将它们排斥出去,不管这种终极性归于过去的真理,还是归于我们自己发现的一条新真理,因为这种绝对主义会将我们卷入灵知主义的谬误之中,而宣告历史终结。一项研究若想是批判性的,就必须认真对待这样一个事实:关于存在秩序的真理,是在历史秩序中涌现的。历史本身的逻各斯(Logos),为批判地对权威结构进行检审和分等提供了手段。若是没有存在的飞跃,让上帝与人彼此都在场;若是没有历史的创造,作为生存的内在形式,去反对宇宙论的秩序形式,人类历史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若是没有发现灵魂与世界的逻各斯,若是没有创造哲学的生存,历史问题也就不成其为哲学问题了。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权威,都必须被批判性地度量,而它们之间的级别,也可以取决于接近历史意识澄明(clarity)的程度、取决于穿透灵魂和世界秩序的程度。

前言

《秩序与历史》是一项哲学研究,涉及人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存在秩序的基本类型,以及相应的符号形式。最古老的文明社会是古代近东的帝国,它们以宇宙论神话的形式出现。上帝选民,通过摩西和西奈山启示,以上帝之下的当下(inthepresentunderGod)这种历史形式,从这层最古老的秩序中破茧而出。这两种秩序及其符号形式,是第一卷《以色列与启示》的主题。在爱琴海地区,从宇宙论形式这一层秩序中,兴起了希腊城邦,它的符号形式是哲学。在《秩序与历史》的框架中,对城邦和哲学的研究,要与上一卷对以色列与启示的研究相呼应。由于篇幅的缘故,第二个研究要分为两卷,第二卷《城邦的世界》和第三卷《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两卷是一个整体,尽管每一卷都各有其探讨的主题。这两卷的简本早前发表在“荷马的世界”(《政治学评论》15[1953]:491-523)、生存哲学: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政治学评论》Ⅱ,477-498)和“柏拉图的埃及神话”(《政治学杂志》9,307-324)上。跟上一卷一样,我想对那些默默为我提供物质帮助的机构聊表谢意,正是他们使本研究最后阶段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埃里克·沃格林于1957年5月

后记

《城邦的世界》是《秩序与历史》的第二卷,此卷的翻译绝对是一件苦差事。而另一个让我犯难的事情就是,我对古希腊政治社会和哲学的了解,连皮毛都谈不上,每每动笔,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毫不为过。由于沃格林的作品十分诘屈聱牙,为了不败坏读者阅读的胃口,我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采用比较通顺和容易理解的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遮掩原作者的文风,在一些术语的表述上显得不够“专业化”,故恳请读者诸君理解我的苦心。翻译中的错误在所难免,也恳盼方家不吝批评指教,以便于本卷的修缮。在本卷翻译过程中,我前往北京大学,与《秩序与历史》第一卷译者李强教授及其弟子叶颖博士、孔新峰博士、段保良博士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就一些术语的翻译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也有幸直接向沃格林研究的专家尤尔根·戈布哈特教授当面请教,可谓受益匪浅。我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黄颖女士,正是在她的一再催促下我才勉力按时完成了译稿,同时她还一力承担了烦难的译稿审校工作。在此一并致谢。陈周旺于复旦园

内容概要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年生于德国科隆,但他“完全是在维也纳熏陶成长起来的”,而沃格林的学术生命,严格说来,却是在美国度过和完成的。沃格林大学期间主修的是法律,他的导师是名噪一时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师凯尔森,但他似乎更关心“法国、德国哲学家以及天主教神学家的著作”,而在公众眼中,沃格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哲学家。一切地域文化的界限,学科专业的藩篱,在沃格林身上都土崩瓦解。

书籍目录

主编序……………………………………………………………………………………………………
译者的话…………………………………………………………………………………………………

编者导言…………………………………………………………………………………………………
序 言……………………………………………………………………………………………………
详细目录…………………………………………………………………………………………………
导论:人与历史…………………………………………………………………………………………

第一部分 克里特人、亚该亚人和希腊人

第一章 希腊与历史………………………………………………………………………………
第二章 克里特与亚该亚社会……………………………………………………………………
第三章 荷马和迈锡尼……………………………………………………………………………

第二部分 从神话到哲学

第四章 希腊城邦…………………………………………………………………………………
第五章 赫西俄德…………………………………………………………………………………
第六章 告别神话…………………………………………………………………………………
第七章 美德与城邦………………………………………………………………………………
第八章 巴门尼德…………………………………………………………………………………
第九章 赫拉克利特………………………………………………………………………………

第三部分 雅典世纪

第 十 章 悲剧……………………………………………………………………………………
第十一章 智者……………………………………………………………………………………
第十二章 权力与历史……………………………………………………………………………

索 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2)》是《秩序与历史》的第二卷,沃格林在《城邦的世界》中进行了一种“治疗性分析”。“秩序的历史产生于历史的秩序”,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产生于思想家对其所处时代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思想最初的冲动,源于要去探析社会问题的来源,寻求秩序之道,城邦的世界之兴衰成败对于存在真理的探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在沃格林看来,古希腊的悲剧、哲学和历史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忧愤之作。而当城邦的世界最终走向崩溃的时候,给城邦看病听诊的内科医生是修昔底德,而负责治疗的、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则非柏拉图莫属。

作者简介

《城邦的世界》是《秩序与历史》的第二卷。《城邦的世界》第一部分探讨米诺斯和迈锡尼的希腊前史。然后讨论荷马史诗,它被十分正确地视为希腊文明的决定性转折。第二部分涉及城邦的制度组织,但真正关注的是从赫西俄德到赫拉克利特的古风时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其中包含了沃格林一些最有力、最动人的分析。最后,“雅典世纪”讨论阿提卡戏剧、智者和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家。这一部分显然是为下一卷主要的柏拉图研究做铺垫的。柏拉图其实已经出现在这一部分了,特别是作为智者讨论的资料来源和陪衬。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领教了沃格林酣畅淋漓的解说技巧和尖锐辛辣。

图书封面


 城邦的世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PKU/E2-1]D095.452/2
  •     译林的人文与社会系列本来是差不过见一本收一本,很多选题都相当好。此次推出沃格林的经典著作,当然高兴。但这套书被弄到“凤凰文库”,书价便高到了非理性的地步,甚至那些重印的都远远超过旧版的,匪夷所思!看看新推出的文学系列的,50万字以内的小说都卖到了八九十块,绝望!
  •     启发大大滴有
  •     好
  •     希腊能作为一种文明被保留下来,与沃格林这样的后世解读者密不可分。
  •     越来越喜欢沃格林的文风
  •     价钱一点都不可爱,如果没有老邱的讲解,看懂这本书真不是个容易事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