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苏归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
ISBN:9787563344857
作者:纪德
页数:184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内容概要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著名作家。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人间食粮》《背德者》《窄门》《伪币制造者》等,1909年与友人创办《新法兰西评论》,对现代法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他先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继而加入共产主义阵营。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苏联政府的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度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十周的访问。然而,想象中理想的苏联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他发觉自己原来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访苏归来,纪德不再是共产党人了。归国不久发表《访苏归来》,3万多字的短文,加上次年出版的《附录》、《对正》等材料,也不足10万字,可是却掀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纪德就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友人变成“敌人”。当年那种辩论和攻击的激烈程度,只有经过重大政治运动的人,才能有所领会。

书籍目录

序言-火盆上的得摩福翁
访苏归来
访苏归来・附录(一)
访苏归来・ 补正
访苏归来・附录(二)

编辑推荐

  1936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作协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访问,《苏俄札记:访苏归来》真实地记录了纪德访苏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有助于我们大家了解苏联当时的真实情况,对反思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纪德曾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继而加入共产主义阵营。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苏联政府的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席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十周的访问。然而,想象中理想的苏联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他发觉自己原来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访苏归来,纪德不再是共产党人了。

作者简介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题,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屡证明了。今天读《访苏归来》,最发人深省的,还是纪德这次面对大是大非急转弯的思想轨迹和心理历程。我们在敬佩之余,要看一看一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如何不避艰难,走了这样一段历程。

图书封面


 访苏归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937年6月,面对潮水般的指责声,纪德写下了访苏归来的补正。他写道:毫无疑问,任何民族都不会如此大气,投入如此险恶的一场试验。的确如此。
  •     纪德在这里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做到了公正地为人类进步而战斗。一向不说谎的罗曼罗兰却自毁名声。今天看来,书中所写的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缺点已是众所皆知,孰对孰错都很明了,只是当时指出真相却要承担巨大风险与压力。甚至在今天,这本小书中文版的前言后记里,也不敢把当时的苏联与文革中的中国做类比,即使大家一望便知,所犯的错误一模一样。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就不提了,比如闭关锁国,令人民愚昧、盲目自大;生活贫困;互相揭发;思想统治,一切都要按路线来,消灭文化;个人崇拜。。。。。。我最在意的是那种消灭个人化到了极点,“与一个苏联人谈话等于与所有苏联人谈话”,而且即使是希特勒治下的德国,也做不到这一点。书中并没讲根本原因,我觉得这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苏联和中国,都未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资本主义,正是以对人的解放为特点的,强调个人。而由封建主义直接跳到资本主义的社会,则必然带有封建主义的特点,不把人当人看,同时使剥削变成了官僚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基础的,谁知实践他的理论的主力军却大都缺少了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这使马克思的理论便显得有些理想化,只考虑到了生产力的发展,未充分考虑人性的复杂。
  •     纪德的这本书比他的小说让我读着快捷,却比他的小说让我读得痛苦。完整看完之后,又重新放在桌上,等着慢慢再读。这个深秋初冬,它成了我桌上不离的伴侣,到我今天想要将它放进书柜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应该给它写几句。时政,是我早已经以“不复问人世兴衰”我托词再也不论了。纵然位卑未敢忘忧国,终究是说了也白说,干脆不说的。因为,历史一直是循环往复相似地演绎着,太多的人是口中说着“以史为鉴”,事实上,却是怎么也做不到的。纪德的书,其实就是这样的“以史为鉴”的书,而他写作并发表的时候,却是作为时政报道的。为此,这位研究了三年马克思主义的法国共产党人,变成了当时唯一的共产党国家的敌人。读《访苏归来》的人们,不知道是否了解,纪德,还是梵蒂冈的敌人。他的《梵蒂冈地窖》看得我毛骨悚然,不是说书如何恐怖,而是他的直白分分明明地让我替他担心。最后发现,他果然早已经是教宗认定的“敌基督”。说真话的纪德,和同一套丛书里的罗曼·罗兰、泰戈尔、瞿秋白一样,满怀了“理想国”的梦想,在1936年5月应邀去了当时的苏联参加高尔基的葬礼,随后到苏联各地参观,他充满了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个新生的国家,这个用“人类最伟大理想”建筑起来的国家,“我唯一的希望”,他的视野一如既往地投向底层,关注一个社会最普通的人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忽然他发现她们其实极度贫困潦倒,而招待他们的一切却又那么奢侈,(仅就这点,纪德甚至在书中用大量的数据对来证明的),这一切原来都那么的不真实了。然后,纪德便异常诚实地说:“我明确告诉你们,我贸然去苏联旅行,具有一定的悲剧性。我确信无疑,满怀激情,去那里要赞赏一个新世界,不料他们为了把我笼络住,竟然向我展示我在旧世界深恶痛绝的所有特权”无论是面对他一直尊敬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罢,还是他出席的高尔基的葬礼也罢,以及他脱离苏联作家协会而私下去走访街头流浪儿,他都想要看见最真实的苏联,他能坦诚面对的苏联。他更明白比物质生活贫困更为可怕是苏联人思想的麻木,“每次和一个苏联人谈话就等于跟所有人谈话。”他敏锐地指出苏联的好大喜功和粉饰太平,背后隐藏着的所谓“路线正确”:“一个艺术家再怎么有天才,只要不遵循路线创作,公众的注意力便转移,离他而去;对于艺术家作家的要求,就是合时宜,合了适宜,其余的一切就会随之而来。”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理解的所谓的“政治正确”的内涵之一。纪德太真太诚实太直白,他说“斯大林的肖像到处可见,斯大林的名字挂在所有人的嘴边,对她的颂扬,也无一遗漏地纳入所有讲话中。”“是崇拜、爱戴、还是惧怕,我不清楚,反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分明在指出旧世界的独裁其实已经在苏联存在着。怪不得斯大林对他如此愤怒,也怪不得斯大林会给罗曼·罗兰那么大的压力。放弃了欣赏苏联迤逦的风光,专注在苏联的阴暗面的纪德,在当时看上去是那么的挑刺,事实上,如他所犀利地指出:“但是,为政党写些什么东西好让人利用,决不,这种事儿找别人去。我一同我的那些共产主义新朋友建立关系,就把话说在前头:我永远也不会是安分的新战士,一个省事的新战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曾如此真诚地向往一个“理想的世界”,却如此的破灭,可以想象,纪德其实很伤心,正如他说的:“正是你们吹嘘的太高,我的信赖、激赏和快乐,才痛心地一落千丈。”“不,我特别要指责苏联的,是大肆宣扬那里的工人境况多美好,多么令人羡慕。”纪德又是很善良和宽容的,面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指责,他悲哀而凄凉地说“苏联的朋友常常很不情愿看到苏联的阴暗面,或者,至少说不情愿承认它,因此,往往仇视苏联的人说了真话,热爱苏联的人说了假话,这种情况是太多了。”他理解封存自己的《莫斯科日记》长达50年的罗曼·罗兰。如今,苏联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那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现在不复存在,而纪德也过世多年了,这本书也从禁锢中释放。再一次掩上书的时候,写完如此字迹,初冬的窗外,迎来新的一波降温后,已经寒风习习了,如此画面,不免想起来儿时那部电影《苦恼人的笑》里那个有趣而悲哀的片段——老记者给年轻的记者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富翁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儿子,办满月酒的时候,人人恭喜,人人说吉祥话,唯有一个人说,这孩子是要死的,于是,这人被乱棍打死。年轻的记者问,那我既不想说谎话,又不能说真话,我该怎么说,老记者说:那你就说,这个孩子,呵呵,哈哈,嘻嘻……“兴亡千古繁华梦”,诚实,本来的代价就是如此的。呵呵,哈哈,(*^__^*) 嘻嘻……【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748591581&BlogID=150117&PostID=27298245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年轻的时候,”X说“有人向我们推荐某些书,建议不要看某些书,而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转向后一部分书。今天就大不一样了,青年人只看推荐给他们的书,其他的书,他们连看的愿望都没有。”
  •     在高压之下依然坚持所见之眼,勇敢地向过去的自己和斯大林阴影下的苏联开战。虽是感性认识居多,但为严密的大坝打开了一条缝隙。
  •     性价比很高的黑苏小书
  •     珍贵的史料,难得的勇气。
  •     被纪德的诚实和勇气深深的感动……多么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呐,对苏联的期望与失望,对劳动人民的的热情及恶劣的生活条件,纪德他都如实陈述。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事实,多可贵的品质!
  •     莫斯科不代表这项事业的全部,也许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后一点安慰
  •     可敬可爱的老家伙…有空找他的小说看…
  •     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作家亲身体验下,才能学到一些东西吧,对中国有益的经验还是需要了解。记录式的,可以再消遣的时候看。
  •     腰酸背痛中站着读完了,虽然那些黑幕梗早就知道了,但还是读得欲罢不能,只因纪德不是出于揭露阴暗的乐趣,而是出于对背叛初衷的失望。历史终将会证明一切这句话在这里完全没有过时。
  •     这位的眼神还是非常犀利的
  •     我想看看乌有之乡的人,如何评价该书,奉为圭臬还是斥为毒草
  •     纪德说了实话,却也圆了特权阶级的谎话。阿尔都塞说得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谓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者的一大敌人。
  •     恐怕写得如此真诚的,也只能是纪德了。之前的他对共产主义抱有希望,当他真正踏上苏联这块土地时,他的希望几近破灭。苏联朝着相反的方向走远了。书中对社会主义的描绘,与我国极为相似,充满了荒诞与悲哀。当几乎所有人都在迎合时,纪德还是站出来说实话。他对真理,公义,真诚的追求是让人感动的。
  •     幽闭书馆读记
  •     或许是作家都很感性,加上底层情怀,好像天生容易和社会主义亲和,加上不善于理性辨析,容易上口号的当,所以柏拉图才猛斥责诗人,认为他们蛊惑人的理性能力陷入迷失。萨特、波伏娃的党同伐异就不说了,连茨威格一战时盛赞的罗曼·罗兰到老了居然也如此糊涂,丧失原则,令人失望。 在那个年代要敢于说出这些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我有时候想,如果不是纪德名气大,甚至有可能被KGB暗中干掉。所以,我必须盛赞纪德的勇气和良知。 这个版本好在收录资料齐全,附录一二加上,才成全壁。但是译文差强人意。特别是郑超麟先生的译文简直没法读。所以减一星。
  •     读《人间食粮》时更多看到的是纪德的热情与诗意,特别难得的是他还这么真诚,富有勇气,否则就不会有这么一本既与苏联的乌托邦白日梦分道扬镳,也与曾经那个同情支持苏联的自己分道扬镳的小书,这是罗曼罗兰不可企及的思想高度。书里有很多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蠢伎俩,典型如穷凶极恶地盛宴款待外宾,建议各级政府负责接待的部门以此书作参考,了解一下我们自以为的“大方”,在歪果仁们看来是何等的可恶。
  •     真实。作家要真实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内心想法。
  •     上学期逛旧书店的时候翻到一本30年代的西方看苏联,开篇就问,斯大林是独裁者么,接着自答曰当然不是。憧憬没有错啊,错的是臆断与偏执。神似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背景交代,纪德比他的美国同僚们高明不少。有个体故事铺陈也有全局量化数据,比较翔实。
  •     唉……
  •     1、讲真话是简单的事,做起来是多么多么地难啊;2、苏联不愧是老大哥,贵国多么多么像啊。
  •     盛世危言。失败的欧洲在找寻光明,可惜红极一时的苏联也有败絮其中
  •     一定要和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对照着看。
  •     无产阶级专政后同样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贵阶层,但无产者却可悲到不知道自己的剥削者是谁。
  •     惊讶于纪德对当时苏联的基于善意的正确而中肯的批评,是如此地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并不禁感叹,将怒其不争的批评视为忤逆进而加以攻击迫害,真的一直是某党坚持贯彻的品质。面对这一副油盐不进、烟火不食的病入膏肓之躯,真难免有重蹈覆辙之虞。
  •     良心之作。
  •     我去,我都不记得我还看过纪德的书!
  •     纪德用他的忠实记录证明了,一个人相信什么主义无可厚非,真正重要的东西是面对他信仰的东西的丑恶时所表现出的态度。纪德和罗曼罗兰构成了巧合式的鲜明对比,我无意指责后者,但很显然纪德不如他那样"聪明",他宁可戳破乌托邦的神话,宁可背负苏联人掷来的辱骂之压力,也要把他看到的实际说出来,而且后来的历史果然印证了他的先见。向纪德致敬!
  •     这本不能不圈 ,我看了三遍,我真的看了三遍。
  •     很好 发人深省 推荐每个公务员一读
  •     人间食粮
  •     写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本短篇回忆录,借助纪德访苏留下的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大陆现状。 你在大陆生活了几十年,你真以为自己了解所处的环境吗?
  •     访中归来
  •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需要抛弃立场,忠于感受——足够真诚,保持清醒,质疑脑袋中的所有障碍物。好的作家应该如此,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     除了对纪德本书的赞赏外,本来还想说说翻译问题,结果网上搜搜“李玉民”,发现他被列在不可靠译者的名单里。。。汗。。。果然,学外语的至少有个用处就是,犯不着嚼别人吃过的。。。 还有最后的书评,简直就像小学生的读后感,大片的引用作者的话,何必呢?
  •     很多事情需要的就是一个远见
  •     三星半。
  •     列宁死了不过十几年,斯大林就让苏联变成了比纳粹德国在政治上更反动、思想上更保守的全球头号反革命政权。
  •     幻觉消失后的感想。2011年3月14日购自京东,10.5元。。
  •     聆听大师的声音
  •     唉,知识分子的鸦片
  •     不识时务,却拥有人道良心
  •     句句见血 字字珠玑。对自己负责的冷眼旁观。
  •     4.5.良心之作。
  •     膜拜!
  •     真相非正义 但至少离正义更近一些
  •     充满嘲讽。
  •     这是真正的见识啊
  •     从思想的角度看,纪德的这本书可以得五星;但从文学的角度看,本书最多得四星。
  •     “我们的眼睛怎么会闭得那么久?”
  •     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