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未竟的革命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208090248
作者:(美) 麦克福尔
页数:401页

章节摘录

对苏联政治变迁的解释,在1987年之前都无需讲述不同行为体之间战略互动。就像苏联制度的秩序所规定的那样,变迁的根源也是出自一个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而在1985年之后,这个人就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然而,一旦戈尔巴乔夫改变了政治竞争的规则,他就促使了新的政治行为体和组织的形成,而它们原先在治理国家和代表利益方面都没有什么作为。1突然被卷入苏联政治的一系列战略行为体,不再局限于苏共高层的领导层。对政治行为体而言,机会结构(opportunity structure)的重构是如此新奇,以至于苏联国内外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它在塑造和影响政治结果上的重要性。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游戏规则方面的改变也引发了党内的变化。在党的高层,改革的反对派和倡导者开始公开宣布各自的政治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的分裂导致了党内各级的分裂。到1990年夏天召开最后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时,代表们讨论的是三个党纲而不是一个。戈尔巴乔夫试图取消党的统治功能,这一努力有助于解放国家。然而,当苏联的加盟国开始从党那里获得了独立地位时,日益明显的是,是党而不是国家起着维持该体系的黏合剂的作用。随着党的权力开始衰退,该体系中的各级国家行为体一起背叛了纵向的权威:各加盟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宣布独立,与此同时,工厂经理将企业财产私有化,而青年组织则将国家基金转变成私人银行。在高层的权威路线变得模糊不清之后,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国家之一的苏联以惊人的速度崩溃了。

前言

《俄罗斯未竟的革命》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A. McFaul,1963-)教授最重要的代表作。作为当今美国学术界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中生代代表,麦克福尔对当今俄罗斯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其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其对俄罗斯转型的理论建构以及相应的对转型理论的贡献,都是值得称道的。麦克福尔于1963年10月1日出生于美国的格拉斯哥。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和斯拉夫语言,并在该校获得俄罗斯与东欧研究领域的硕士学位(1986)。1991年,他以《南部非洲的解放运动与大国的干涉:一个关于国际背景下的革命理论》的博士论文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国际关系博士学位。通晓俄语、波兰语和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的他,于2001年被聘为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麦克福尔在其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里,都始终是一个积极分子。早在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1988-1990年,麦克福尔就担任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并在两年后成为该中心的副研究员。在1990-1991年,他作为访问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从事国际问题研究。1994年以来,麦克福尔担任设在华盛顿特区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资深研究人员。自1995年以来,他还一直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研究员。

媒体关注与评论

《俄罗斯未竟的革命》既是俄罗斯政治研究的一部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关于制度变迁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对众多行为体如何以及为何会接受一个模棱两可的和无效的制度的解释,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好的理论解释。迈克尔•麦克福尔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机会以及他高度的理解力,都是相当令人兴奋的。这是一段使人增长见识的、迷人的、有时是扣人心弦的历史。  ——莱利•戴蒙德(Larry Diamond),《民主杂志》联合主编即使是那些完全不同意迈克尔•麦克福尔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俄罗斯政治的巨大变迁所作的解释的人,也会发现这本书是那么的令人兴奋和如此的材料翔实。麦克福尔把理论基础和可读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这完全是个非凡的成就。  ——阿切•布朗(Archie Brown),牛津大学

内容概要

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A. McFaul,1963-),当代美国著名的俄罗斯问题专家,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他通晓俄语、波兰语和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并在多个机构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在俄罗斯问题研究领域,麦克福尔出版专著、合著达20部之多,《俄罗斯未竟的革命》(2001年)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从共产主义向民主的革命性过渡:一个模型
过渡理论
路径依赖和重新平衡
方法论的考虑
本书梗概
第一篇 戈尔巴乔夫时代,1985-1991年
第二章 戈尔巴乔夫的设计:改革苏联政治制度
平衡的苏联体系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国家边界和联邦改革
结论
第三章 苏联的终结
新角色,新思想,新权力
1989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
1990年俄罗斯人代会选举
扩大的变迁议程
苏联最后一年间模糊而变化的权力平衡
不确定下的谈判:经济与联邦条约
结论
第二篇 俄罗斯 第一共和国,1991-1993年
第四章 俄罗斯 第一共和国的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的背景:众多的议程,暧昧的委托
解散苏联,建立俄罗斯国家
有关经济体制设计的决策
关于如何设计新的政治体制的构想
第五章 俄罗斯 第一共和国的失败
充满争议的变革议程
合作、分化与俄罗斯 第一共和国的失败
(重新)制定新宪法
1400号总统令及俄罗斯 第一共和国的终结
结论
第三篇 俄罗斯 第二共和国的诞生,1993-1996年
第六章  第二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设计
新宪法
议会选举规则
久拖不决的设计议题:经济制度和国家边界
结论
第七章 过渡中的立宪政体
国家杜马的内部结构
大赦投票
宪法问题
经济问题:市场浪漫主义的终结和寡头资本主义
的开始
边界问题:苏联、俄罗斯联邦和车臣
结论
第八章 过渡中的选举政治
1993年选举
1995年议会选举:变化中的平衡,持久的规则
1996年总统选举
结论1
第四篇 俄罗斯民主的未来
第九章 俄罗斯民主的质量
超级总统制
政党制度
公民社会
媒体
国家
法治
分权化
俄罗斯民主脆弱性的个人态度指标
俄罗斯有缺陷的民主:临时的还是永久的伤疤?
第十章 不完全民主的稳定性
解释转型道路的成功与失败
路径依赖和俄罗斯民主的稳定性
结论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末的最后十年里,俄罗斯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制度变革,《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用专家的眼光评析了俄罗斯经历的这场政治变革。作者亲历了这场政治变革中的某些事件,通过大量的与参与者的访谈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使《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的资料翔实可信,成为这场变革的全景录。同时,《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对这场政治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为政治变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案例。

作者简介

在20世纪末的最后十年里,俄罗斯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制度变革,《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一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用专家的眼光评析了俄罗斯经历的这场政治变革。作者亲历了这场政治变革中的某些事件,通过大量的与参与者的访谈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使本书的资料翔实可信,成为这场变革的全景录。同时,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对这场政治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为政治变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案例。

图书封面


 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研究了90年代俄罗斯民主转型的过程。在制度选择的研究上,作者并不着力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等结构性因素,而是更关注作为参与主体的个人的行为选择。作者认为,有两个重要因素对转型的路径产生影响:有争议的议程的范围以及对权力分配的认识。变迁的议程涉及争议的范围越窄,越容易达成契约,以实现和平的、协商式的制度变迁。早先的理论认为,权力平衡有助于达成妥协。但本书的案例则显示,权力接近平衡但有关权力分配的信息不完全时,僵局可能导致冲突,因为行为者会高估自己的权力(误判)。从路径角度看,由相对平衡的对立双方来完成协议性过渡容易产生更自由民主的制度,强行制定的制度则几乎难以产生自由民主的结果。但是,一旦主要行为体认可了新的规则,并按新的规则行动,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既有规则的代价就会提高,规则就会产生自我存续的力量。拉美和南欧的民主转型仅涉及政治体制,相对较为简单。而俄罗斯的转型则同时面临三个议题:国家的边界、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争论的范围较广使得俄罗斯的转型变得极为复杂。国家边界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决策一旦做出,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而且非此即彼,利益不可分割,这也使得对立双方妥协回旋的余地很小。俄罗斯在转型的前两个阶段,权利的相对平衡以及权力分配的模糊性,最终造成了暴力冲突。但是暴力冲突也使得某些争议获得解决(1991年8月的冲突解决了国家边界问题,1993年10月的冲突则解决了经济制度的争论),从而使议程的范围变窄,使这之后俄罗斯的领导人能把精力集中于政治改革上。俄罗斯的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戈尔巴乔夫自上而下地推动经济改革,但由于受到阻碍,他开始政治改革,引入政治自由化(公开化、言论自由、党的权力与国家权力分离)和竞争性的选举制度。政治自由化促进了新的政治组织的形成,公开化使不同政治观点碰撞,提升了大众的政治能力,选举起到了政治动员的效果。这些都刺激和动员了公民参与到改革的过程中来。随着党的分裂和新的政治势力的产生,俄罗斯政治开始在共产主义者和反共产主义者之间逐步走向两极化,并且蔓延到整个社会,中间派包括戈尔巴乔夫本人都被边缘化,最终以8.19政变收场。第二阶段从1991年8月到1993年10月,这一阶段的转型议题主要是:俄罗斯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由于未对旧制度推倒重来,旧制度中的要素得以保留,旧制度中的权力在后苏联时代继续扮演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角色。叶利钦瓦解苏联的计划获得了各加盟共和国的支持,但盖达尔新自由主义的激进经济改革方案则激起了巨大的反对。总统和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缺少明确规则,经济改革问题上发生的争论又加剧了关于规则本身的争论。社会被分裂为支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两半,这一时期的极化又一次以暴力冲突告终。第三阶段是1993年10月以后,新的权力平衡使叶利钦获得了单独设计一套政治统治规则的权力——胜利者制定规则:超级总统制、混合选举制的议会。失败者权衡之下决定接受规则,参与游戏。尽管最初的制度设计有不少是对短期需要的权宜之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巩固了政治制度,规则很难再加以改变,并开始与赤裸裸的权力进行斗争。路径依赖使得选举成为在俄罗斯取得权利的唯一合法途径。由于争议的变迁议程的范围缩小,关于权力分配的看法改变,以及路径依赖,使得第二共和国比第一共和国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都更加稳定。本书的理论总结在第一章及最后一章,中间几章介绍几个阶段的细节,第九章介绍俄罗斯民主仍存在的问题。可惜从叶利钦到普京的过渡未作介绍,因为本书毕竟关注的是转型的理论框架,而不是一般的历史介绍。与中国的改革不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完全是自上而下由其一人推动的。而中国经历了文革之后,通过解放思想,改革成为社会共识;而戈氏改革原动力来自个人,不是对社会压力所作出的直接回应。在改革的步骤上,中国先从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推进;而戈氏改革则很快由经济改革扩展到政治体制改革,并同时激起了其当时未曾预料到的民族问题,变迁的议程扩大太快,激进改革引起了党的分裂。在改革议程上,中国政府在最初的政治体制改革遇到问题后放慢了政改,而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体制上,为中国的改革赢得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原因。从俄罗斯和中国的实践看,改革还是要注意控制进程,尤其在扩大政治参与时要注意防止极化。街头政治有利于激进分子,却未必能够建立新的秩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形成共识不容易,推进改革时必须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尽量形成共识,绝对不能分裂。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学究气十足、正襟危坐读完。借用丘吉尔的话,“人类的命运在其漫长的旅程中是向善或是向恶,主要是由其最伟大的人物和最伟大的事件所决定,但韩上风的是向善,因为道路是向上的。” 作者写作脉络清晰,眼光很准啊,普京刚上台便认定他是位独裁者。
  •     苏联要改革 怎么改 先改经济 改不动失败了 就改政治 然而戈氏意欲压制反对派的政治改革失败了 天真的希望自由派挤掉保守派的位置借机渔利 然后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说书生治国 然而为何解体的那么快 转型那么痛苦 深层次的东西还值得进一步总结 本书很多内容有不少启示
  •     邓的经济改革要早于苏联因“解体”危机不得不走向“民主”之路的改革。苏联的民主之路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范本,甚至是一个“失败”的范例,但是他毕竟为曾经以及现在仍在社会主义之路上踏步的国度带来了诸多的启示和教训,由此,我对贵国民主之路所付出的代价还是保持极大的乐观的,只是,何时启程?
  •     好书,得收一本。
  •     解体的大国,重建的权威,崩溃的经济,从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到普京的强国之梦,俄罗斯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     权力分配的认知模糊性是有启发的观点。本以为中国的车臣在新疆,现在看来香港很有前途啊!
  •     纯粹的政治势力论述,几乎没有细节。其中有一句话,印象颇深:在XX主义和XX主义之间,没有中间道路。 看完之后,令人绝望
  •     毕竟民主与自由是两回事。
  •     不是很容易地读完。大致描述了苏联/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变革
  •     欲求文明之幸福 必经其痛苦。也读到了许多中国。
  •     (1)我大战斗民族是不可战胜的!(2)虽然我们局外人看的结果是:”逗逼书记戈尔巴乔夫+投机小王子叶利钦”,但背后包含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社会变革呢?书里说:至少战斗民族自己再也不愿意回到苏联时期,值得深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