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09731826
作者:马戎
页数:38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族群“政治化”的具体措施:族群身份和族群关系的制度化 由政府正式确认每个公民的“族群”身份,这一做法就是把“族群”和“族群边界”制度化,使之成为一个正式制度,任何跨越这个身份的行为(一个公民改变自己“族群身份”)都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需要经过一个正式的官方审批手续。“边界的维护是一个族群的中心任务。一个族群如果失去了维护边界所需要的自外部进入的阻力与内部的同化压力,其成员就会不再具有相互认同的标志”(Kaufmann,2000:1092)。这种安排对族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与族群融合,无疑制造了制度性障碍。族群边界的“清晰化”和个体“族群身份”的固定化,使得族群边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当族群身份与某些优惠政策或歧视政策相关联时,族群边界就进一步成为政治权益问题。 族群关系的制度化可能会出现“正”和“负”两种作用,优待弱势族群的政策可能会改善族群分层(族群之间在教育、职业、收入等方面的结构性差异)的状况,歧视弱势族群的政策则可能会强化族群分层。尽管“制度化”政策强化了族群意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和一定的条件下,优待政策可以缓解因此而带来的族群隔阂与矛盾。但是优待政策既不会淡化族群意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与平衡因制度化造成的族群意识的加强,所以优待政策带来的局面可能是增进族群合作,缓和族群冲突,但是绝对无法真正推进族群融合。苏联把族群问题“政治化”和族群关系“制度化”,实施了大量优待少数族群的政策,明显地改善了族群分层状况,缩小了各族群之间在社会、经济、教育、福利发展方面的差距,一度形成了族群合作的局面,但是族群意识并没有弱化,而且在“制度化”的基础上通过“联盟制”反而强化了族群的政治意识。一旦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强化了的族群政治意识就会转变为“民族主义”运动并在政治上实现民族独立。 对于造成20世纪90年代苏联和南斯拉夫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运动的原因,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苏联和南斯拉夫把民族问题高度政治化、制度化的做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使本国种族、族群问题“文化化”的思路显然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学者指出,不能忽视“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这种联邦国家中的重要事实,即其领导阶层并没有镇压民族主义的认同,而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权威,在本质上铭记这些认同并利用它们”(坎贝尔,2003:237~238)。至于苏联政府保留甚至强化民族认同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可能不同意以上的解读,但这一观点至少明确指出了苏联等国家在对待民族认同的基本态度和制度安排上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一差异与后来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肯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近代中国的“文化主义”与“民族主义”族群观 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中,虽然也有过短暂或局部的反复与曲折,但是发展方向的主流始终保持着把族群“文化化”的基本理念及以“文化”为核心推动各族群的“自然融合”。这个历史进程从历朝历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华民国时期。 美国印度裔学者杜赞奇主张从一种“复线”(或称“双轨”)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社会的复杂历史进程。他提出的“复线”,就是“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可能以不同的程度与形式交替出现于中国历史上的观念与思潮(叙述结构)当中。 他承认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念中的实质是“中国文化主义”,“文化主义是一种明显不同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主义指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对于文化自身优越感的信仰,而无需在文化之外寻求合法性或辩护词”。“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主要是文化主义的形势,是对于一种普遍文明的道德目标和价值观念的认同。”这种文化主义就是“把文化——帝国独特的文化和儒家正统——看作一种界定群体的标准。群体中的成员身份取决于是否接受象征着效忠于中国观念和价值的礼制”(杜赞奇,2003:44~46)。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文化”确定认同和“有教无类”的主导思想。

内容概要

马戎,1950年3月出生,回族。1987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1990一1991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民族与族群社会学、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教育社会学等。发表的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年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年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书籍目录

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代前言)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
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
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
世纪的中国是否存在国家分裂的风险?
“汉化”还是现代化
“援助”与“感恩”
引用文献不能断章取义——关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印度“民族构建”的评价
试谈如何理解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的论述
斯大林是否在民族问题上犯了历史性错误?——关于苏联解体的反思之一
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读萨尼教授(Ronald Suny)的《历史的报复》
附录
反思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
“‘去政治化’和‘文化化’的意思,就是要给少数民族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完整的公民权利!”——对话马戎教授
族群不是不同的物种——弗朗西斯科·吉尔-怀特文章评议

编辑推荐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是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之一,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讲述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图书封面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民族类书籍,实体书店买不到。值得学习
  •     内容还没有看,定价太高了。四十万字,25个印张,定价近80.
  •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 》是帮同事的先生买的,,他很满意。
  •     专业性强,适用,指导性。专业性强,适用,指导性。
  •     暂时还没要看,应该不错吧。呵呵
  •     D633.1-53/7154 参考
  •     读过收入其中的大部分论文,想起那个时候Alex和作者聊天提到作者刚刚回国时候的落寞,到今天依旧记忆如新。ps,至少在苏联当时的背景下,其民族制度作为一个变量是内生的。这一点现在大家应该都达成共识了,所以直接证明该制度作为自变量有效果在技术上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     值得一看,尤其是苏联的经验和教训
  •     因为专业,所以精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