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敢死队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八一敢死队的故事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03323829
作者:舒真
页数:356页

章节摘录

  千里风沙路  50多年前交通还很不发达,火车从北京只通到兰州,还不能直达,要到西安转一次车。这段路程整整走了三天三夜。到了兰州下了火车,住哪儿?那时的差旅费很少,旅馆太贵,住不起。摄制组几个人扛着机器、胶片,个人的冬装、夏装等大包小包,准备按部队的老习惯,到老乡家号房子。放眼一看,车站附近全是饭馆、旅店,没有住户。又想去住学校,于是又扛起大包小包往城里方向去找学校。走出几里地后,在路边还真发现了一所学校,很简陋,连个校门都没有。一帮人扛着大包小包走进学校,孩子们趴在窗户上看这帮人,不知来干什么?校长急忙跑出来,一问才知道他们是从北京来,要在这里转车去新疆,想在学校住几天等车。校长有点为难,说校舍太小,只有几间教室,白天孩子要上课。最后答应让他们晚上睡在教室里,白天不行。他们一想住教室也行,总算有个落脚的地方,把大包小包找个地方放下,就到市里打听去新疆的车。几个人像没头的苍蝇满大街转,问了一些人才知道,兰州没有去新疆的车。有人告诉他们兰州有一个单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他们经常有车去新疆。几个人恍然大悟,为何不去找军区呀!几经打听知道新疆军区有一个物资仓库在兰州城外。那时也不知兰州有没有公共汽车?就是有公共汽车,不知道单位地址,到哪站下呀,还是迈开双脚找吧,好在兰州城市也不大。在路上他们忽然遇见一辆军用卡车,就像遇见救命稻草,赶紧截住卡车,从司机那里知道了地址,找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资供应站。这里定期有车队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运送各种物资,更巧的是明天车队就走。几个人真是喜出望外,向供应站说明情况后人家答应他们可以搭供应站的车。这一天的路总算没白跑,晚上在学校的教室里凑合了一夜,天刚亮,几个人又扛着大包小包来到供应站。  车队由八辆大卡车组成,车上装满了各种物资,他们只能坐在车厢的货物上。可是娇气的摄影机怕颠,人家照顾他们,在车厢前部靠近驾驶室的地方给他们腾了个地儿,让他们坐在那里,说那里颠得轻一点,还背风。八辆卡车浩浩荡荡出发了,听司机说,从兰州到乌鲁木齐如果顺利要走9天。从地图上看,车队在甘肃省是沿着河西走廊顺武威、张掖、嘉峪关这条路走的,也就是现在的312国道,大概就是骆驼队走的古丝绸之路吧!虽是坐在卡车上,却比当年拉着骆驼走舒服多了,几个人很知足。  车队上路后颠簸得很厉害,那几台摄影机受不了。他们好像抱孩子似的把这些“宝贝”抱在怀里,幸亏当时用的都是16毫米的摄影机,体积小,重量也相对轻一些,但是一路也是撞得肚子生疼。  古诗中的“大漠孤烟直”,“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今天算是领略了。这一路映人眼帘的是一片土黄色,黄土、戈壁滩,再往前走还是黄土、戈壁滩,坐在车上的人,也是土黄色的,一点绿色都看不见。八辆卡车像一条黄龙在黄土中滚动。一路上白天在黄土中颠簸、滚动,晚上赶到兵站住宿,天亮了再赶路,天天如此单调,乏味。有一天晚上,车队路过一个兵站,却没有住下,说那个兵站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太宰人。这个兵站没有水,吃水要到几十里以外去拉。所以饭菜比其他兵站贵三倍,过往车队都不愿在这里住宿。那天,他们和车队在戈壁滩上露营了。大家躺在车上车下过了一夜。一天,行进在戈壁滩上,忽然看到远处有一片水,大家高兴极了,想找点水洗洗脸。这一路坐在车厢顶上,满脸满嘴全是黄土。大家下了车直奔那片水跑去。谁知走了一段,水看不见了,眼前仍是戈壁滩。司机说这是“海市蜃楼”,光线或角度一变就没有了。他们是头一次看见“海市蜃楼”,空喜欢一场。  车队走的这条路,大概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走的那条路。大约是5月底6月初(整天在卡车上摇晃,连日子都记不清了),车队走到新疆火焰山一带。这里的山、土地都像被大火烧过似的,山石红中透蓝,有些发紫,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焰山。下车想找个河沟洗洗脸上堆积的厚厚的泥土,哪知河沟里的水比黄泥汤的颜色还深,是红褐色的,凑合着洗了洗,洗过的脸上,有沟的部位反倒填满了黄泥。司机说,距火焰山不远是昌都古城遗址。那时还不兴旅游,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游逛。车到吐鲁番,下车后司机介绍说,吐鲁番的瓜果多,还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库车的羊岗子(姑娘)一枝花。”此时葡萄和哈密瓜刚熟。那时他们还都是供给制,津贴费都很少,不敢乱花。  经过9天的颠簸,车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乌鲁木齐。当年的乌鲁木齐像个农村,土房子,土路。土路上走的是慢腾腾的骆驼队,听着那叮当的驼铃声,似乎来到了远古的丝绸之路上。  有了九天九夜“共患难”的感情,车队把他们5人和他们的行李集中到一辆卡车上,派司机老王把他们送到新疆军区政治部,省去了他们扛着大包小包到处找之苦。军区政治部对他们不大热情,说没地方招待他们,只能让他们在那里吃饭,晚上住办公室,白天把行李收拾起来,人家还要办公。好在这里不是他们的终点站。他们还要从这里到南疆去。  他们又想起了老朋友生产建设兵团汽车队,还想搭他们的车到南疆。但兵团近期没有去南疆的车。几个人又不愿意在这里等待,只好坐长途汽车去。  这里的长途汽车只到喀什,中途不用换车,要走5至7天。所谓的长途汽车也是敞篷大卡车,车厢里摆了几条板凳,要买票。他们5个人加上行李买了7张票。因为要抱着那几台“娇气”的摄影机,又向人家提出座位要靠前些。人家还挺照顾这几个远道来的解放军,把靠近驾驶楼的一排座位全给了他们。车上的乘客全是维吾尔族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沿途的土比河西走廊那一段还多。路上积土很厚,汽车走在上面都能起浪。晚上,乘客全住旅店,大家不分男女老少,全在一个大炕上和衣而卧,炕上铺着新疆的手织地毯。天天吃拉条子、馕,别的不敢吃,怕伙食费超支。每天就是这样,看着沿途的戈壁滩,吹着夹着沙子的热风,吃着一样口味的馕,住着天天一样的“车马大店”。第四天,汽车到达库车。这里盛产杏干,街上到处都是卖杏干的吆喝声。他们还记得生产建设兵团的司机告诉他们的“库车的羊岗子一枝花”‘,好奇地满大街找那一枝花似的“羊岗子”。  从库车这里,汽车开始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往南疆走。去南疆是越走越热,这里从不下雨,靠雪山上的雪融化了流下来的水浇地。在途中的一个地方,他们居然看到一个北方的包子铺,是一个退伍的原国民党老兵开的。他们喜出望外,一问,还是猪肉馅的,几个人饱餐了一顿,也顾不得伙食费是否超标了。第七天汽车到达了终点站喀什。这里算是南疆的大城市了,南疆军分区就驻在这里。  摄制组的5个人下了汽车很容易地找到了南疆军分区。军区对摄制组的到来非常高兴,立即腾出几间办公室把他们安顿下来,还让他们在军区食堂的中灶吃饭。摄制组在这里做进山的准备。  在喀什,他们拍了一些雪山、沟渠等外景镜头。他们到边防团,想找些人了解有关帕米尔地区的情况,但是,团里从山上退下来的老兵都复员回家了,找了一些人都说不清山里的情况,去过的人说不全,没去过的人说得吓人。这里每年6至9月可以进山,10月份大雪封山进不去人了,部队与外界只能靠电台联系。进山的路不能走汽车,只能骑马进山。摄制组的5个人只有导演白辛会骑马。军区找了几匹老马,派了几个战士教他们骑马。虽然挑的这几匹老马都比较老实,可是他们骑上去还是经常摔下来,跌得鼻青脸肿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战士的帮助下,他们终于都学会了骑马,可以进山了。  ……

前言

  由于种种原因,我结识了一些从事军事新闻摄影的朋友。他们是电影人,他们是战地摄影记者,他们更是保卫祖国的军人,是抱着摄影机去履行天职的军人。由于职业的特点,使他们有着许多常人没有的经历和见闻,可谓见多识广。也正是由于职业的特点,使他们经受了常人没有经受过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和惊险。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雪域高原,到挥汗如雨的南疆;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到赤道附近的南海诸岛;从天空,到海洋;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国防建设的工地;从保卫边疆的阵地,到抢险救灾的现场,哪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是扛枪的战士,却和战士一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流血负伤,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们国家发生的战争,他们都参加过。他们哪个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的考验,哪个人胸前没有军功章?他们长年战斗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不为名,不为利,把青春以至生命都完全彻底地奉献给了军事新闻摄影事业,其中有6位从事军事新闻纪录影片的人,列入了我军军史上那长长的烈士名单中,还有的人病倒在拍摄现场再未醒来,也有人长期在艰苦、紧张的环境下工作,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他们像战士一样,抱着自己的武器——摄影机,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军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人物纪录在胶片上,使那些活生生的影像永远长存,使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瞬间成为永恒,让后人能目睹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人物和事件,领略他们的风采。他们所拍摄的一系列军事新闻纪录影片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形象化的编年史。这些影片、资料被国家永久珍藏,而这正是他们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引以为豪的原因。  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谁也没有授予他们什么称号,报纸上没有他们的名字,电视上没有出现过他们的身影,有的人直到牺牲,胶片上都没有留下名字。他们不像走红的明星、知名的大导演那样声名显赫。他们也从未在万人瞩目下走过红地毯。然而,连队的官兵知道他们。战士自有战士的评价标准,郑重地送给他们一个无上光荣的称号——“八一敢死队”。他们为这个称号而骄傲。  他们不是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夫。他们都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接受过老一辈名摄影师的亲身传授。他们拍的纪录片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多次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以及后来的金鸡奖、政府奖和国外各种军事电影节的多种奖项。更令他们骄傲的是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和战功赫赫的老帅们都曾经接见过他们。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已有几代“敢死队员”先后退出现役,有的人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作为他们的朋友,我深为他们的那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风貌和“国家第一,事业第一”的价值取向所感动,一种无名的使命感鞭策着、驱使着我,尽自己所能地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用以告慰那些已经牺牲的和英年早逝的朋友,也想把他们的那种精神告诉活着的人们,让后人去思考、体味、评价。  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加之许多事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有些当事人已去世,还有的人调离北京,有的人已失去了联系,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寻找他们的踪迹。因此,我无法把他们的历史和全貌告诉你,只能告诉你一些我所知道的他们经历的一些趣闻、轶事,是“管中窥豹”,是“挂一漏万”。这些事虽然零碎无章,却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是真实的,没有虚假和夸张。从这些零碎的轶事中,你可以看到他们当年的风貌。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
引子
第一章 朝鲜战场
砾沼河畔
钢铁运输线
第二章 雪域高原
风雪帕米尔
在“生命禁区”
在阿里
冰山上的来客
第三章 万里海疆
美丽的西沙群岛
在永暑礁上
海上南泥湾
第四章 海防前线
大陈岛上的硝烟
小嶝岛一英雄岛
在炮轰金门的日子里
第五章 边防线上
蒋介石要“反攻大陆”
参加边境自卫反击战
惨烈的“8·13”
在南疆的战火中
第六章 国防建设
怒江天险
修建青藏公路的往事
移山填海
襄渝铁路
乌蒙悲歌
第七章 抢险救灾
武汉保卫战
唐山大地震
火的考验
1991年夏的洪水
第八章 长征路上
首拍长征路
再走长征路
第九章 特殊任务
密访越南南方
神秘的“战备一队”
异乡埋忠骨
乘帆船回台湾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第十章 军功章的另一半
尾声
后记

编辑推荐

  远东朝鲜战争,冰山上的来客,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秘访越南南方,西沙南沙,在炮击金门的日子里,唐山大地震,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有精彩,尽在舒真编著的《“八一敢死队”的故事:中国战地摄影师的传奇》中!

作者简介

他们是电影人,他们是战地摄影记者,他们更是保卫祖国的军人,是抱着摄影机去履行天职的军人。由于职业的特点,使他们有着许多常人没有的经历和见闻,可谓见多识广。也正是由于职业的特点,使他们经受了常人没有经受过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和惊险。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雪域高原,到挥汗如雨的南疆;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到赤道附近的南海诸岛;从天空,到海洋;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国防建设的工地;从保卫边疆的阵地,到抢险救灾的现场,哪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是扛枪的战士,却和战士一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流血负伤,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
《“八一敢死队”的故事:中国战地摄影师的传奇》告诉你一些舒真所知道的他们经历的一些趣闻、轶事。这些事虽然零碎无章,却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是真实的,没有虚假和夸张。
从《“八一敢死队”的故事:中国战地摄影师的传奇》这些零碎的轶事中,你可以看到他们当年的风貌。

图书封面


 八一敢死队的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还原解放军八一电影是片场真实、感人的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