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归宿》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财富的归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208060425
作者:资中筠
页数:392页

【读品】流动的财富和永恒的价值

梁捷:流动的财富和永恒的价值中国的公益传统断绝几十年,当年《武训传》被批判即是明证,这说明有着什么样的赚钱方式也就有着什么样的花钱方式。故而我阅读这本《财富的归宿》,名义上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读来句句触及自己的伤心处。无论中外,现代公益基金会都是由富人支持的,总得有钱才能花钱。即使直接操作基金的人本身没什么钱,他也要像武训那样四处募集资金,先聚财后散财。募集来的资金,多半有些原罪吧,所以很多人觉得公益基金或者各类非政府组织(NGO)都不那么干净。据说中国的富人是弱势群体,因为大家都“仇富”。所以很少有人能像洛克非勒或者比尔.盖茨一样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财富,并捐赠大型基金,投资于公益事业。私有财产一日没得到保护,富人就一日不敢露富地捐赠公益事业。纵使他们有关怀社会的理想,尽管他们也可能相信“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但也许终究不敢拿出这些钱来。可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公益基金。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就是教育。现在中国大学里已多半有奖学金了。老师们总会安慰学生说,不要担心学费太高,总有办法减免或者贷款,还有那么多奖学金助学金呢,一进一出,学费就显得没那么高了。这是一种调节收入分配的方法。可国家一般只提供部分奖学金,不能面面俱到。现在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多半是由个人或者机构提供的。这些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的资金对中国教育起了极大的支撑作用。若是放在美国,作用就更清楚了。美国的大学不仅为自己国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还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无数中国学生就是拿了美国人捐赠的奖学金才有机会赴美求学,这对全世界的教育体制都有深刻影响。除了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也多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但它们对我们长久的福利至关重要。医疗与教育,一个靠近生命终端,一个是生命初始,都是体弱无能、无所依靠。恐怕也是中国人一辈子最担心的两件事情。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和养老保险改革都已濒于失败。农村人口本就得不到什么保障,城里的人能依赖的医疗保障也越来越少。盖茨和老洛克非勒都坚信“病先于贫”。在美国,若是身体健康,就有可能通过工作逐渐提高自己生活水平,摆脱贫穷。我国解放前最著名的协和医院是拿洛克非勒基金会钱的,后来所受的冲击也人所共知。现在医疗体制陷于困境,医药费高得惊人,政府又无法拿出一个全面保障居民健康的医疗方案,那么居民的健康还能由谁来保障?多数知识份子和纯粹艺术家的清贫,多数人都很清楚,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让人黯然的故事。搞理论研究除了贴进自己的心血,还需要钱,买资料买设备做实验都需要钱。国家提供了一部分基金资助,搞的每年大学和研究所里都为申请这些基金而打破头。可这些基金真是杯水车薪,又由于跟国有企业缺乏内在激励机制一样的原因,没有人会深究这些科研基金投下去的真正产出,导致这些基金的实际投入产出效率极为低下。这些资助的资金不是从个人口袋里掏出来的,所以也没人在乎它花到哪里去,又换得了什么东西。就这样,很多掌权的学者靠着课题经费一夜暴富,落后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落后。这些事情都是可以由公益基金来运作的。公益基金是政府之友,是公民之友,是政府力量不及之处的重要补充。钢铁大王卡耐基在百多年前写过一篇“财富的福音”,被广为流传。他的观点很直接,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财富的集中造成贫富差距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第二,富人对社会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剩余财富在生前就捐赠给公益事业,这是比死后捐赠或者传给家族子孙更好的选择。很多人会不同意第一点。但有趣的是,恰恰是那些文明还不怎么进步的地方,贫富差距比发达国家还要大。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很多寻租和一夜暴富的机会。这些人并非靠着自己的努力积累巨额财产,也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这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把一切献给国家,再向国家索取一切,有问题找组织,个人的社会意识已被抹得干干净净了。甚至国家和政府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来面对国内近年来突然兴起的公益基金和NGO。没有相关法律,没有相关政策,大家仿佛面对一个怪物,从而这些基金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举步为艰。好在很多人还有信念,如同当年武训乞讨兴学一样的信念,这在中外都是一样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导山西龙水头村成立了“龙水头村民扶贫基金会”,靠这“违法”的自助基金帮助很多村民脱贫致富;田惠平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艰难地维持“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主要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服务和援助;廖晓义创办“北京地球村”,从事环保宣传和服务。各种各样的基金会正逐渐在中国兴起。基金会是政府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每个公民实践自己社会关怀的重要方式。亚里士多德就论证过,一个好的社会,一个好的公民,必须要有社会感,每个人都应对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公益基金会关注贫穷,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类更长久的利益,但并非直接进行收入再分配。而是通过对教育、医疗、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资助,扶持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的项目来全面改造社会。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不断制造出新的财富,而现有的财富也不断在每个人之间流动。让财富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让社会变得更好,这是财富最好的归宿,也是多数人的愿望吧。《财富的归宿》,资中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36元。【读品·梁捷】

财富的目的

中国有句名言——富不过三代——自古以来大富之家若非被当局限制到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就是被子女挥霍的一干二净,很少有三代以后仍继承着祖辈的财富。汉时邓通、明代沈万三皆因祸于富甲天下,而38亿美元的遗产只够希尔顿饭店集团的女继承人芭莉丝•希尔顿支付穿戴豪华服饰的巨额账单。企业家们积赚起来的财富最终的归宿应该在哪里呢?资中筠老师的《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给了我们一个来自美国的视角——“财富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就是造福公众,不断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洛克菲勒家族的创始人老洛克菲勒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油巨子,他信奉强盗逻辑、尔虞我诈,兼并美国众多的石油公司后垄断了全美的石油产业。他极度吝啬,甚至在成为亿万富翁以后,还向邀请来他自己家做客的朋友收取10元的住宿费。但也就是这个人,创立了对中国现代发展影响巨大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如北京协合医生学院等一批国内院校或系所的资助建立,以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对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或完善居功甚伟;在民国教育草创之时,中国大量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社会科学学者如费孝通等都或多或少的受过罗氏(当时在国内一般称洛克菲勒基金会为罗氏)基金会的资助;在今天新农村运动又被提起的晏阳初发起的“平民教育活动”当时也受过罗氏的资助。这让我们惊目错颚,一个为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并吝啬之极的人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如此大方。关于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在韦伯看来是的新教徒的“赚钱来荣耀上帝”想法产生了资本主义精神,新教徒们用满腔的热情来赚钱以证明他们才是上帝的选民。当现代性启动之后,虽然这时两者的联接不再,但其势己发而不可挡,追逐利润成为企业家唯一的动力,金钱成为社会评判价值的尺度。斯密认为,正是因为每个人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的,才始料未及的实现着增进人类福种这个更大的社会目的。这也正是大部分的基金会创始人捐款来缓解贫富矛盾,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支持平等主义,恰恰相反他们多数旗帜鲜明的支持个人主义思想、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现行制度,他们认为财富的集中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更是文明的体现,他们认为有人住明屋亮室、有人住陋房总比所有人都住陋房要好。同时斯密也认为市场可以构成一个社会,并且是有效率的,但这个社会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社会,它可能是德性败坏的。而现代社会可以被批评的实在太多,从最明显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缺失、弱势群体保护等等。而公益基金会则是伴随着公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同时成长起来,或许美国的对慈善事业的免税制度是众多基金会慈善的一个因素,但要知道在美国基金会草创之时,免税相关的法律并未出台。正如资本主义精神得益于宗教教义的阐发,众多基金会的创立者更多的在同情心的驱使与宗教精神的指引使得他们主动填补市场的不足。和美国悠久的“志愿精神”相类似,众多基金会的慈善精神是公民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对靠利益驱动的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生自发的平衡。以卡内基等人为代表的富人精英们认为有特殊才能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获取远远高于他人的报酬,通过竞争提高效率,这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同时富人也对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富人是他穷苦兄弟的经纪人,以他们高超的智慧、经验和经营才能为穷人或弱势群体服务”。他们继承了新教的禁欲,生活简朴、不张场、不奢华的生活方式,他们要将多余的财富恰如其分的用在能对全社会产生最佳效果的事业中。公益基金会着眼于公益事业,此中的关键的是他们使用资金的方式,卡内基等人既然认为竞争是人类文明的基础,那么他们决不会简单的将钱布施给穷人,因为这将创造出更多的懒人,公益的结果将适得其反、使接受者堕落。这就是“授人以渔”与“直接给鱼”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基金会把目光投在教育、医疗、图书馆、环保等公共品建设的原因。通过教育、医疗来补偿弱者的生存能力、身体健康以及学习的技能,激励和帮助最优秀和有上进心的那部分穷人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境遇,这才是公益基金会的目的,即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在《财富的归宿》一书,资中筠老师不仅仅给了我们一个美国基金会的总览,从基金会的兴起讲到它的发展。此后她具体而微的介绍了全美各知名基金会的资助对象、运作方式等等。公益基金会在教育、贫穷、医疗关注弱势群体、社区服务等多个公共福利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领域往往是现代福利国家应该担负担又无力负担的责任,例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48年以前起着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作用,美国芝加哥大学、卡内基理工学院等多个知名高校的建立,全美许多图书馆的建立等等。在这里,公益基金会以其工作的性质是政府功能有益的延伸,但又是现代公司制的管理,具有政府所达不到的效率,更为可贵的是,公益基金会在整合社会剩余财富和志愿者方面比传统的政府更具有优势。在中国,却是另外一分光景,“富人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令中国大部分富豪和大型企业蒙羞,比如“与巨额财富不对称的捐赠”、“血汗工厂”、“煤老板的挥霍无度”等等消息充斥在公众的耳边。然而简单的道德指责是容易的,但事情往往并不如表面那么简单,资中筠老师的这本书在最后给了我们一些来自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声音。她在简述了中国和美国基金会存在的国情差别后,介绍了茅于轼的小额贷款项目和富平职业技能学校等、田惠平的“星星雨”教育、民营企业家的“光彩事业等运作有效的个人、企业和宗教等公益基金会,并指出了中国民间公益事业发展进程的若干阻力。对比美国公益基金会的生存环境和运作方式,我们应该中国富人们的“社会责任缺失”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公益基金会的存在并不仅仅是道德指引,制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一方面指责富人的道德低下,另一方面对公益事业的发展设限设卡,这让公益基金会带着脚镣跳舞,使极具有潜力为公共福利添彩的事来步履维艰。“像公益基金会这样的事物在美国的兴旺发达是有基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凡有益的经验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只见其形式和结果,是无法‘拿来’的。”而促进对公益事业有兴趣者从根源上进行深入思考则是资中筠老师的写作本书的目的,并以此指引财富走向它应该的归宿。

以战略公益推动公共政策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基金会评述》是我07年开始全职公益生涯时读的,至今仍然推荐给很多关注公益的朋友。作者资中筠曾为毛等领导人担任翻译,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豆瓣上的内容简介:《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内容共分两大块:第一、第三部分论述美国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现代基金会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对其所代表的思想理念以及动机和效果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各类基金会的实例,列举了20世纪初、中、后期约20家各种类型有代表性基金会的发展历程、思想理念和运作方式。此外,作者还集中论述了美国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概述了近年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状况。从卡耐基洛克菲勒,从福特到凯洛格,从索罗斯到比尔与梅琳达•盖茨,美国的各大基金会的影响进入了每一个美国人生活当中。基金会在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以及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等多个领域,不但对美国社会有深刻影响,而且其影响遍及全世界。书的扉页有句话“从美利坚开国伊始,公益就是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可能与美国先有社会后有政府的历史有关,从美国1783年独立到华盛顿1789年成为第一任总统,美国实际是处于无政府状态,靠丛林法则和社会组织维持着和平。“捐赠是进行社会投资,不管是捐款,还是做志愿者,都是为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好。”美国基金会与其它慈善机构不同,不是去解决问题产生的后果,而是向造成问题的原因开刀。大陆大部分基金会都还在忙于“去解决问题产生的后果”。和平是最大的公益,一战二十年爆发二战,很多基金会创始人劫后余生,加强对战争和平有关的问题的研究,努力避免三战,目前为止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因为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时任会长福斯迪克在内的不少人都认为,民族间的隔阂、互不理解是造成冲突的根源。创立基金会最重要的原因:1、宗教;2、税收;3、家族传承;4、理想;1、 基督教有什一奉献、伊斯兰有20%身后捐赠、佛教有不驻相布施,甚至舍身喂鹰。“我希望天赐给我以大笔财富能够用于帮助别人,而我可能被认为是一名忠实的管家。”--凯洛格2、 遗产税,又称为继承税,是以财产所有者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或收益受遗赠人所收取的一种税。最早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现代意义上的遗产税是美国于1916年立法开征的,其目的是为应付世界大战而筹资。目前有遗产税或赠与税以及对遗产赠与用其他税收调节的国家共有114个。2001年,120名顶级富翁联名在《纽约时报》的社论版以广告方式刊登请愿书,要求国会继续保留遗产税。3、 家族传承身教重于言教,洛克菲勒父亲和岳父是废奴主义者,岳父曾帮助黑奴逃亡到加拿大,基金会成为家族重要沟通平台。老约翰曾说:“我不能用财富埋葬我心爱的孩子,愚蠢地让你们成为不思进取、只知依赖父母果实的无能者。”第四代家族成员,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前理事会主席史提芬•洛克菲勒曾这样描述他从家族慈善事业里的收获:“慈善事业是维系家族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东西。正是做慈善,让家族几代人保持着互动。慈善联结着家族,也是我们在一起唯一觉得有意义的事情。”4、 理想卡耐基在《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指出,“财富的捐赠决不能使接受者堕落、进一步陷入贫困,而是要激励最优秀和有上进心的那部分穷人进一步努力改善自己的境遇。”理查德•洛克菲勒是无国界医生理事会成员,也是其志愿者,时常深入非洲森林,一呆至少就是月余。索罗斯的救赎:一个自私的人如何缔造了一个无私的基金会(《超越金融》未尽的哲学和理念):内心的良知让我有自知之明,还使我意识到我这个终将逝去的凡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换句话说,对我这样一个凡人来说,我的自我意识太强烈了。我只有通过致力于人道事业,才能为自我意识找到足够的发挥空间。我渴望让世界更美好。我认为,利他主义和慈善事业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且是一种乐趣和成就感之源。这是只有富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我对慈善事业的偏爱远远超出了其他事情。慈善事业让我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让我突破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当我在郎德豪街上心脏病复发时,我就觉得为了聚集财富而死真的太不值得了。自那以后,在基金会开展的活动中,我多次面临致命的危险。我不想刻意寻找这些危险,但是为了慈善事业,一旦出现危险,我却甘愿冒风险。从事一项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给我带来一种成就感。我没去过美国,对照大陆的情况和书中介绍,差距近百年。1950年,罗恩•盖瑟小组提出了长达3400页的报告,题为《关于福特基金会的政策和规划的报告》,据说是行程25万英里,咨询了1000名专家后得出的结论,被董事会誉为“代表了今天美国最优秀的思想”,后来有福特基金会“大宪章”之称。根据这一报告提出的精神和具体建议,基金会于1950年进行改组整顿,从此后来居上,不但从地方走向全国,而且从国内走向国际,一跃成为美国和世界最大的基金会。这个至今没看到大陆有人做过,可以参考资中筠的评论:“民间公益事业的兴旺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一则有大量的需求,二则有供应的潜力,三则朝野各方的觉悟迅速提高。政府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欢迎“社会力量”做出积极贡献以缓解政府无力单独解决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怕政治上失控。对待境外组织的态度也是同样的心态。两相比较,有利的因素还是超过各种障碍。”

《财富的归宿》书评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u/49275b42010003l0《财富的归宿》书评 李华芳/文《财经》杂志/总159期2006.05.15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警告说,一个有效率的社会不一定是值得追求的社会。观察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者,必须要对不同的均衡状态做出判断,那些更加美好、每一位成员的德性更加高尚的社会,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在人类社会中,富人的德性往往受到更多的关注。如果市场竞争是规范且有效的,那么,得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富人,往往会是那些在创造和管理财富上具有优势的人。但是,在对贫穷状况“浓墨重彩”的描述中,到处可见嗷嗷待哺的孤儿,濒临死地的绝症患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些形象的巨大冲击让贫富之间的关系截然两分,富人被推入了穷人眼中万劫不复的深渊。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财富的归宿》以翔实的公益基金会案例表明,那种将贫富截然对立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在经济学的古典时代,分工与合作是在同一个视野内考虑的。在严格的法律框架下,分工带来专业化及竞争,决出的胜负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公平的。而除了决胜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双方的合作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结果。公益基金会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如斯密思想背后的宗教情怀一样,公益基金会也得益于宗教思想在世俗世界的回响。凯洛格(凯洛格基金会创始人)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天赐给我以大笔财富能够用于帮助别人,而我可能被认为是一名忠实的管家。”富人认为自己的财富来自于上帝的恩赐,同时上帝也告诫他们,一旦拥有了财富和荣誉,就有责任帮助不幸的“兄弟”,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除了宗教情怀,富人成立公益基金会的动力主要来自高昂的税收——基金会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不过,对政府而言,虽然总税收可能由此减少,但为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花费也会减少,并且降低了资金误用的可能性,提高了公益事业的效率。效率原则不仅适用于积累财富,也适用于使用财富。比起赚钱,花钱甚至更需要智慧。《财富的归宿》显示,美国的现代公益基金会在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种族矛盾等方面多管齐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很多时候,基金会甚至会先于政府采取切实行动,形成基金会一马当先,其他配套措施随后跟进的局面。这的确比单纯捐助更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极大改善了公益项目的效率,在客观上增进了社会的福利。作者不仅关注了美国公益基金会事业,更为可贵的是,还借重版之机加入了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描写。尽管美国基金会在中国也有不少项目,但是,像茅于轼的小额贷款项目、田惠平的“星星雨”教育、廖晓义的“北京地球村”等等,这些着眼于“授人以渔”的本土资源更加难能可贵,他们开启了未来的方向。财富只有一种永恒的状态,那就是不停流向边际“产出”更高的地方。但是对产出如何定义,却是由人类的心灵来做出权衡。财富的责任就是作为基石,铺成通往良好社会的坚实道路。文章也可以参阅:http://caijing.hexun.com/text.aspx?sl=2299&id=1642960

他山之石可攻玉否?

趁着中秋放假,快马加鞭看完了资中筠写的《财富的归宿》。将近400页的书,信息量很丰富,但学术性较强,这本书作为业内人士的入门级读物还是有必要读一读的。看着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我就想,如果要用《明朝那些事儿》的笔法写一部美国基金会的历史书该多有意思啊!此外一个观点性的问题让我有些疑惑,作者在分析基金会在美国土壤上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时说,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有着不可撼动的捍卫私有财产的法律体系做保证。我就有些纳闷了,反观国内风起云涌的基金会行业,没有这个基础那岂不是水中月镜中花,繁华落尽难免转头空?

深刻

资中筠是原社科院美国所所长,她的所有作品我都很喜欢,有深度,有启发。这本书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中国教育中对资本家的描述,个人认为只有在高度文明的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公益事业。国内对公益事业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本书对国内真正想做公益事业的机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财富的归宿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