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逻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政治的逻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
ISBN:9787208052734
作者:王沪宁
页数:50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一、历史上的政治研究方法论 政治学研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对政治现象的研究大约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对政治现象的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夏、商、西周时已有关于政治问题的探寻。春秋战国时期更是政治研究繁荣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此这里特别要考察一下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学说体系较为完整的,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代雅典的伯里克利"黄金时代",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学说体系不那么完整的,则可以从伯里克利再向前追溯几千年。当然,这要将视野拓展到现代西方边疆以外的地域,即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代文明的其他地方,或称之为"中东文明",如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巴比伦;以及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这些文明当初对古代希腊文明是有重要的影响的。从古代希腊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沧海桑田,大起大落的社会场景,各式各样的政治思想家,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体系,层出不穷。纵观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自古至19世纪,大体上有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这里用一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来分期。方法论指在一段时期内主导人们研究和认识政治现象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它们与急剧变化的现实政治交织在一起,作用于人们的政治思维。所谓按方法论分期,指确定在一定社会和一定时期笼罩人们认识论的社会主导的认识范式,如在神学方法论下,各门学科均受其主宰。即便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也均受到同样的方法论的影响,如贯穿中世纪漫漫长夜的教权与俗权之争,霍布斯与洛克势不两立,伏尔泰、狄德罗与卢梭的差别,等等。方法论是一定历史时期各派思想家政治思维的宏观逻辑,而非微观逻辑。 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把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伦理学方法论。这一方法论基本上主导古代时期。古代的政治研究没有与伦理学明确地分开,政治研究与伦理研究交织在一起。苏格拉底及其袭承者柏拉图确信知识即美德,反之亦然,美德即知识,所以"理想国"的主题在于讨论完善的人和完善的生活。确信美德即知识,即相信知识可以透过美德,美德为客观存在。得此美德,达此美德,便有太平盛世。柏拉图极重视教育,认为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美德,从而达到政治理想。国家也被定义为正义。亚里士多德相信在任何一个国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公民联合起来以求实现道德的价值,道德目的是公民共同生活的根本愿望。反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则争辩说,道德应当属于私人,而不应属于社会,但美德作为政治的根本分析轴心是一样的。从美德属于私人产生隐退的生活美德,因而有伊壁鸠鲁学派、犬儒主义、斯多葛主义。古代罗马人的政治思维没有丰富的创造力,继承希腊人的衣钵,如西塞罗断定国家是个道德的集体,等等。古代时期的功绩之一是将政治学同伦理学分而论之,从而开西方政治学研究专门领域之先河。然而,在古代社会,伦理学上的目标和原则渗透政治研究。各种体制、组织、权力上的设置均为达此目标。古代政治研究的方法论是用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和道德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政治和政治现象,不仅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而且政治的目的都与道德有关。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本书具有理论扎实,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                         复旦大学教授 刘星汉 曹沛霖  这本书的宗旨十分明确:全面、深入地挖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理论,更为系统、完善和深刻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和构成这一体系的每一条原理。因而,这本书是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思想为其研究对象的。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政治学著作,实际上也是一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的贡献是双重的。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 王邦佐

书籍目录

推荐序言
序言
协作说明
第一章 导论:对象和地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第二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一节 人是社会存在物
第二节 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
第三节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
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第一节 阶级对抗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
第二节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
第三节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
第四节 阶级斗争的中心是政治权力
第五节 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节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
第四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一节 社会决定国家
第二节 国家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第三节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第四节 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国家
第五节 国家必然走向消亡
第五章 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
第一节 国家管理权力反作用于社会
第二节 政治统治和社会职能相辅相成
第三节 国家职能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
第四节 国家存在相对自主性
第六章 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利源于经济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第三节 暴力以经济力量为基础
第四节 权威与民主
第七章 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
第一节 阶级统治需要一定的政治形式
第二节 政治形式的本质取决于国家类型
第三节 政治形式反映一定的民族特性
第四节 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是辨证的统一
第八章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第一节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第二节 民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节 社会民主高于政治民主
第四节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共生的
第九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
第一节 政党是阶级斗争最严整的表现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
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第四节 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
第五节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
第十一章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一节 民族在历史中形成
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成果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第四节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第五节 民族融合是各民族高度发展的结果
第十二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第一节 政治文化反映社会存在
第二节 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
第三节 政治文化兼有现实性和历史继承性
第四节 政治文化发展不一定与社会发展同步
第五节 政治文化要进行灌输
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依照其内在规律
第二节 政治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第三节 政治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第四节 政治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第五节 政治发展是自觉的政治活动
第十四章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第一节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节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
第三节 政治革命发展到社会革命
第四节 革命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第五节 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辨证统一
第六节 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第七节 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
第十五章 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
第一节 现代国际社会是世界体系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受阶级划分影响
第三节 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战争与和平是政治的继续
第五节 和平共处是处理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十六章 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 共和国应是社会共和国
第三节 政治平等升华到社会平等
第四节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后记

编辑推荐

在《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每一条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都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而存在。因而,《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具有理论扎实,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不仅适合于政治学专业研究参考,而且适合于高等院校政治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参考。

作者简介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著作各种各样,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但至今尚未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原理高度的著作。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王沪宁任主编、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林尚立、孙关宏任副主编,编著了本书。本书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本书是高校社会学尤其是政治学、行政学学科研究人士的重要参考书,是高校的首选教材。

图书封面


 政治的逻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事隔十年的等待   ——评新版《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与《新政治学概要》的一版再版不同,《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以下简称《政治的逻辑》)一书自1994年出版至今,隔了十年才于2004年9月再版。这是事隔了十年的等待,无论是对于读者,抑或是对于本书的编者们而言。正如邓正来先生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初版编译者序言里所指出的,成书之后“有人求学留洋,有人弃文经商,有人申笔求官,有人甚至失去联系”。①翻开《政治的逻辑》一书的后记,仔细端详当初写就这本著作的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又何尝不是像邓正来说得那样呢?  新版《政治的逻辑》相较旧版,更改了不少旧版的印刷错误和疏漏之处。同时,由于当初编者在编写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之类参考文献只有旧版一套,所以未将版次标出,而现在这类著作都已再版,所以这次《政治的逻辑》再版时标出了文献的出版年代及出版社,使得全书更加得严谨和规范。  《政治的逻辑》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过程中一本有着相当份量的著作。过去有相当一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者在写就文字时,习惯于罗列陈条、循环论证、避重就轻,往往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简单化地等同于“阶级斗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诚如高放教授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区别有存在着联系。②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尽管马克思曾在某个地方有过类似的表述。  在《政治的逻辑》一书出版之前,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是否有完整体系,与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区别何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究竟包含那些内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看法不一的。有鉴于此,《政治的逻辑》一书的编者列出了十五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⑵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⑷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⑸政治权力是阶级权力;⑹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⑺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⑻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⑼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⑽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⑿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⒁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⒂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③这十五条原理性语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所作出的大量精辟论述的系统化,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这些原理性语句中,读者可以发现不光有我们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阶级理论、国家理论、民族理论、革命理论,还有以往人们未给予相当重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    ① 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编译者序言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高放:《论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载《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写作说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http://zimingwu.blogbus.com/
  •     经过十天左右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厚厚的政治学著作---《政治的逻辑》,以前听说过这本书,知道它是复旦大学的考研参考书,也是北大多年以前的参考书,编者都是上海政治学界的知名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无疑就是王沪宁。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的空白,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概念,前者将研究的范围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相关论述,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选取又一般限于马恩列斯毛邓,侧重于直接引用这些作家的原话。后者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展开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在引用相关作家原话的同时,也注意吸取其他学者的研究,研究范围较宽。由于后者在国内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构成政治学原理研究的主流,而前者基本上尚属空白,本书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但是有一点值得提一下,正是因为本书选取资料的狭窄范围,以及研究视角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使得本书显得外延不宽,不能涵盖政治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但作为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问题的论述的著作,本书可以为全面研究政治学各个领域的著作提供很多参考资料。本书冠名为“政治的逻辑”,自然十分重视逻辑性,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向政治学学者那样对政治学进行系统研究,所以他们对政治的论述也显得不是那么系统和全面,因而本书所揭示的逻辑也显得有些牵强,但这并不影响本书的一贯性。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是在这个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展开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形成一系列的政治学基本原理。“政治是经济集中的表现”是本书最先介绍的原理,它也作为推理其他原理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本书引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揭示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得以产生,并因此产生了阶级,由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就产生了阶级斗争,而这正是阶级社会政治的本质。阶级斗争是激烈的,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就会导致阶级和社会在激烈的对抗中被消灭,于是就产生了对外在于社会之上的权威组织的需要,于是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物的国家应运而生,它是从社会中产生而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正是因为国家的这种职能,使得国家注定要随着阶级和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而这是最后探讨政治发展时会得到揭示的。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肩负着维持社会秩序、保卫统治阶级利益的任务,但这一任务的执行并不总是意味着采取暴力和直接的阶级统治,它也需要通过执行社会管理职能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这也应该看作是原始社会公共权力职能的延续,也是国家消亡后公共权力继续存在的依据。国家职能的执行依赖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这种国家权力就是政治权力,在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消灭了国家和政治权力的时候,这会表现为公共权力。以上所涉及的是政治的阶级本性,这一本性又决定了政治的形式,具体包括国体和政体,国体又集中反映出阶级的特点,即由哪个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而政体作为形式主要涉及如何进行政治统治的问题。应该说国体作为内容决定政体这一形式,但同一政体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国体,显示出这种决定关系的多样性,但这并不妨碍对其阶级本质的认识,因为即便政体的外在形式相似,它们的实质也有很大差别,并且这还跟相应的民族特性相关,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接下来需要弄清楚的是作为政体最主要形式的民主制,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民主是作为国家形态而使用的,尽管本书也提及它的另一种含义,即作为一种价值和行为方式,但并不作为主要内容。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特别是阶级社会的民主,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仍然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而最终要实现的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实现政治解放进而实现政治民主之后实现社会解放和社会民主,主要表现为民主的消亡和自治代替民主。在此之前,要求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创造条件。接下来本书又讨论了作为民主参与重要组织的政党,作为阶级的先进分子或积极分子组成的先锋队组织,政党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担负着带领本阶级参与政治、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任务,其中,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重任。在讨论完以上内容之后,本书对政治的双重特性进行了总结,指出政治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前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规律性,后者则是因为在实践中所需要的灵活性。本书对政治这个双重性的揭示,可以看作是对上面所有内容的总结和升华,指出政治与经济相比应占首位,因为在特定条件下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党和国家机关的分立与协作;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等。这些也都展现了政治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正是因为政治既有规律可循,但又不拘泥于遵循规律,才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无数人投入其中。另外,本书还讨论了民族问题,作为讨论政治物质形态的最后一章。接下来,本书就开始从精神的角度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意识形态,即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政治文化的阶级属性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到历史文化因素对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显示出它的现实性与历史继承性。同时,还根据政治文化一旦产生就具备的相对独立性,指出其超前性与预见性,以及滞后性。最后,本书讨论了政治发展问题,与西方政治学将政治发展局限于发展中国家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所有国家都存在政治发展,但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尽管如此,还是有相似性的,都体现出阶级性,表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向,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仍然有各自的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政治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走向共产主义,而要实现这一政治发展,以及历史上各个质变的阶段,都要经历的是革命这一过程,这一过程的根本问题是获得政权,而最终目标则是解放生产力,夺取政权的目的是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也就产生了生产关系的需要。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探讨是最后一章的主要内容,集中反映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核心要求,指出未来社会实际上是自由的联合体。另外,本书还用一章谈讨了国际政治问题,指出了阶级统治以及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应该说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有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正确把握。但也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由于将研究视角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正统思想,对一些名词的使用以及观点的罗列主要来自经典作家的原话,这就不可避免的有教条化的倾向,并且在一些名词上,比如民族、民主、政治文化,还跟政治学研究,特别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词汇使用上有着很大差别,不利于展开不同观点之间的学术对话,这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因为研究视野的狭窄,使得本书主要将研究内容局限在本质层次的探讨上,而忽略了对形势的认知,其实本质问题在弄清楚了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如何设立适合的形式,采取恰当的策略反映本质,推动政治的发展,这些是当前最需要弄清楚的。对这些问题的忽略决定本书的现实意义尚待提高。《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主编:王沪宁 副主编:林尚立、孙关宏目录:推荐序言序言写作说明第一章 导论:对象和地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第二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一节 人是社会存在物 第二节 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 第三节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第一节 阶级对抗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 第二节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 第三节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 第四节 阶级斗争的中心是政治权力 第五节 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节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第四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一节 社会决定国家 第二节 国家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第三节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第四节 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国家 第五节 国家必然走向消亡第五章 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 第一节 国家管理权力反作用于社会 第二节 政治统治和社会职能相辅相成 第三节 国家职能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 第四节 国家存在相对自主性第六章 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利源于经济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第三节 暴力以经济力量为基础 第四节 权威与民主第七章 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 第一节 阶级统治需要一定的政治形式 第二节 政治形式的本质取决于国家类型 第三节 政治形式反映一定的民族特性 第四节 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是辨证的统一第八章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第一节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第二节 民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节 社会民主高于政治民主 第四节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共生的第九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 第一节 政党是阶级斗争最严整的表现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第四节 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 第五节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第十一章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一节 民族在历史中形成 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成果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第四节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第五节 民族融合是各民族高度发展的结果第十二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第一节 政治文化反映社会存在 第二节 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 第三节 政治文化兼有现实性和历史继承性 第四节 政治文化发展不一定与社会发展同步 第五节 政治文化要进行灌输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依照其内在规律 第二节 政治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第三节 政治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第四节 政治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第五节 政治发展是自觉的政治活动第十四章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第一节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节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 第三节 政治革命发展到社会革命 第四节 革命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第五节 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辨证统一 第六节 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第七节 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第十五章 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 第一节 现代国际社会是世界体系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受阶级划分影响 第三节 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战争与和平是政治的继续 第五节 和平共处是处理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十六章 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 共和国应是社会共和国 第三节 政治平等升华到社会平等 第四节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后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590千字
  •     94年束缚还比较多,因此很多地方用词都比较正统,导致编者的水平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在王沪宁编写的书里面不算最好的,大部分内容是用政治学语言包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没什么新意,但比起中学政治书要强上很多倍了。第十章还不错,是个亮点,围绕马克思和列宁的话做了展开,详细阐述了为什么政治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政治是科学,因为政治运作具有规律性,说政治是艺术,因为政治操作在实际中非常灵活,需要极高的艺术技巧。也许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编者对当前ccp的运作模式有很大影响力,他的思想也会贯穿目前中国的政治生活,而通过阅读掌握这本书有新意的地方,可以看出编者本人的思路。附加《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2010版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如题。非常好的入门书。
  •     不错的书,再仔细读读╭(╯&;epsilon;╰)╮
  •     挑了2到10章和第14、16章来看,作者援引了很多马列原著的内容,而且内容有时候略显重复,感觉集中突出了政治斗争和发展生产力这两个方面。但是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一些基本的思想还是有些帮助。
  •     第一、第二、第十六章
  •     王沪宁,还可参看他的日记
  •     不予置評
  •     以极快的速度翻完了,基本上没怎么细想,反正我也不要考研。。。如果要深入理解这本书的话,还是得有基本的政治学原理的知识才行。
  •     早就慕名想读一下这部著作,好好认真学习一下马克思的政治学!
  •     王书记辛苦了。我竟然没标记这本书,哎呀呀,啧啧。跟王浦劬那本一逼,比,姿势水平立刻提高一个八度啊。
  •     给经济改革提供马克主义理论依据
  •     相对中国内地同类书而言 此书算是讲明白了一些东西 多少让人能记住一些内容
  •     看了整整三天三夜,好看看的见,
  •     考研用书……o(∩_∩)o...其次,王沪宁的大名也相当吸引人……
  •     理论性强,好书
  •     教科书也能有很大启发
  •     好书,好作者!
  •     始终没看懂,写得很有水平。
  •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应付考试看的。
  •     内容全面,略显繁琐,相同的话重复了太多遍。
  •     当时看的比较头大,虽然体系严谨,但是大段大段引用经典作家的语言,显得有些教条。其实马克思主义一定是马恩列斯毛邓等人的话?其实有些好的研究成果可以吸收。
  •     整不来
  •     刚买到,还没看,准备花一段时间看,毕竟内容信息量较大,书没得说,就是拿到书的时候有折痕,可能快递不太仔细,无所谓了,关键是看书,学习。
  •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书皮快要掉了
  •     很好。逻辑严密。
  •     过时了
  •     ……
  •     唯一能够看得下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
  •     书记就是666
  •     质量什么的没话说,看起来很舒服
  •     编写得不错!不晦涩而且尽力将庞杂的政治思想清晰地归纳出来
  •     复旦考博参考书,推荐!
  •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科学主义)的权威之作
  •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好教材,解答了不少疑惑。粗粗翻了一下,主要看了政党部分。王沪宁一生推啊!
  •     讲的都是原理性的东西,大致对一直喊却不知其背后含义的口号有了了解,知道背后的原理。可惜都在引用马列毛的选集,让人觉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很封闭的体系。
  •     书的确是正版,但运输过程中被压皱了
  •     真正学者型官员写得专著,不错
  •     王沪宁的著作值得读读
  •     不错的教材哈,想要考浙大的同学可以考虑这本书
  •     掌握其中的分析工具。
  •     佩服!
  •     中国高层当代政治理念的构架
  •     这本书的内容太啰嗦了 读起来有点烦 同一个意思会反复出现好几次 无语 但总体还是很好的 是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比较全面的读本
  •     终于打完复习纲要 ><
  •     满怀期待,但是看到书的封面,顿感失落。封面弄脏了,很旧,感觉拿着一本二手书。但是就其内容而言,不得不说是政治学必读书。
  •     必读的政治书。好好学习。
  •     一本很是让人豁然开朗的书
  •     正版书 值得购买
  •     复旦政治学考博必备的参考书
  •     马克思政治学最佳入门教材
  •     没有目录是最骚的
  •     观点很好,是国内政治学领域少有的好著作,特别是作者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了国内政治建设的探索。特别是作者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文字表述能力,都堪称一绝,如此大才,步入中南海,也不足为怪!
  •     20140215-20140217。在摸着自己的小良心地肯定内容牛叉、逻辑强大的前提下,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神奇的排版:简直就是业界良心啊!一页满满的字,连图都么有啊,货真价实地五百多页啊~看书即是修行。
  •     书窝角严重,其他的没什么问题
  •     非常晦涩,但却是梳理了马的政治学体系,启发很大,但对马的一些理解,甚至马本人的一些东西,难以摆脱形而上学。
  •     谨献给来国关后听到的第一则八卦
  •     马克思爷爷说。。。。。
  •     2008年为了参加复旦研究生考试看的
  •     很仰慕王沪宁先生,慕名而买。相信很不错。
  •     disgusting
  •     这书怎么能不是满分?!
  •     宝贝不错,质量很好,速度也给力,符合预期,点个赞~~~
  •     我不太懂,爸爸说挺好的。
  •     我是国师的脑残粉
  •     多年以前看过,这回买到了。王教授的书思路清晰、语言明了。
  •     考研
  •     总设计师的大作,还是非常不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