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09734469
作者:张礼恒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美国史学家泰勒·丹涅特在《美国人在东亚——十九世纪美国对中国、日本和朝鲜政策的批判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2)中,全面而又深入地剖析了东亚局势和美国对朝政策的选择。他认为,“对朝鲜来说,事情有四种可能:中国的宗主权;日本的宗主权;如法、俄等某一欧洲国家的宗主权;或政治独立。在制定政策以适应这种未定之局的时候,美国人可以提出两种传统的和特有的美国政策:美国已经将它不同意欧洲列强在亚洲得寸进尺的意思表示在案,而它所坚持的政策则是承认,甚至于隐隐地支持亚洲各国的独立”。“在上述四种可能性之中,朝鲜的未来地位问题纯然是一个利害得失的问题。朝鲜人,至少他们的统治者是排外不遗余力的。他们立意墨守一种盲目的、不可理喻的闭关自守政策。他们不愿意隶属于任何西方国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不欢迎日本的控制,也同样昭然若揭。不过在中国宗主权和政治独立二者之间他们何所取舍,当美国人开始考虑立约问题的时候,却不甚清楚。显然美国并没有义务认为他们是独立的,如果他们不愿意这样的话。但是在这一点上却有另一个问题插进来了:究竟哪一种情况对美国贸易更为有利,中国宗主权还是朝鲜独立?在中国庇荫下的朝鲜,料定会拒阻而不会鼓励对外贸易和内政改革。这种考虑似乎颇有力量。至于既没有保护又没有防备的一种理论上的独立情况可能比维持中国宗主权更坏一些,美国政府似乎始终没有想到。”(《美国人在东亚——十九世纪美国对中国、日本和朝鲜政策的批判的研究》,第384~385页)泰勒·丹涅特在书中指出:“《薛斐尔条约》的签字将业经开始的朝鲜的争夺暴露于世。不仅日本和中国,而且每一个和远东有利害关系的西方国家都牵连在内。”在这场争夺战中,美国基于远东利益的考虑,选择了站在日本一边的政策,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人在东亚——十九世纪美国对中国、日本和朝鲜政策的批判的研究》,第396~428页)。美国学者韩德则对1882年《美朝条约》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该条约并没有达到双方预期的效果,就中国而言,“条约没有遏制这一地区的国际竞争,而是和竞争的加剧以及对中国地位的不断侵害相一致”(《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第136页)。美国著名史学家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中,从更广阔的背景下论述了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他认为,“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开始出现了一个新时代。西方的好战性已有所节制,而中国的反抗也为和好所代替”。“到1880年时,中国已在国际大家庭中取得了它的地位,并且也象所有其它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但是在精神上,昔日的‘中央帝国’的世界观依旧沿袭未改。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被弄得进退维谷的情况下,中国于十九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投入了保卫越南和朝鲜的战争,其原因部分是为了履行它对藩属的义务,部分则是向西方殖民列强效尤执行宗主权。由于战争连遭失败,藩属制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被粉碎,这标志着帝国与外国交往的传统的彻底崩溃。”[《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85~86页]芮玛丽则对朝贡制度进行了评说。她说:“这是一种等级制度,其中各民族所处的地位,是由各自受‘儒学’渗透和同化的程度来决定的。儒学世界秩序的引力中心是中国,文明的影响正是由此辐射到各国。在支撑着朝贡制度的意识形态,绝少考虑到这样一点:中国文明在其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受到过与外来民族交往的影响。在中国‘经书’中所阐述的教条是: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野蛮人’(‘夷’)这个名词的含义,就等于‘未曾中国化’;蛮族在世界体制中的地位被认为是低于已经部分中国化的民族。中国皇帝承认朝贡国及其人民的主权地位,并将中国文明中巨大的道德和物质的思想赐赠给他们。反之,朝贡国派出朝贡使团向以君临万国自居的中国皇帝进献忠忱。”

内容概要

张礼恒,聊城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主持人,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带头人。
1963年6月生于山东安丘市,1985年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199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商务印书馆)、《何启胡礼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伍廷芳的外交生涯》(团结出版社)等5部著作。在《近代史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厅优秀专著一等奖,山东省社联优秀著作三等奖、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进行“二十世纪华北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近代中国由中心沦为边陲的伴生物
二 外交观念更新的必然选择
三 充满矛盾的复合物
第二章 学术研究综述
一 大陆及港台学界的研究概况
二 朝鲜、韩国学界的研究现状
三 欧美、日本学界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宗藩体制的典范(1626~1860)
一 结成反对明朝的联合统一战线
二 宗藩体制的最佳典范
(一) 被迫臣服,相互怀疑时期(1626~1644)
(二) 怀柔为主,高压为辅时期(1644~1722)
(三) 宗藩关系的典范(1722~1860)
第四章 由骑墙观望到开始干预(1860~1882)
一 中朝宗藩关系面临全面挑战
二 骑墙观望政策的尴尬
三 “以夷制夷”政策
(一) “以夷制夷”策略的提出与确立
(二) “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
第五章 全面干预朝鲜内政外交(1882~1894)
一 全面干预的开始
二 全面干预的加强
三 干预政策的成效
(一) “巨文岛事件”
(二) “朴定阳事件”
第六章 清朝对朝鲜政策之检讨
附录 引征、参考文献举要
一 古籍文献、史料
二 专著
后记

编辑推荐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626-1894年间的中朝关系》以传统与现代性理论为框架,详细探讨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并进一步全面展现了有清一代260多年间中朝两国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

作者简介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626-1894年间的中朝关系》将1626~1894年间的清政府对朝鲜政策放置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下,运用现代化理论,从中国与朝鲜两个方面,剖析了中朝关系确立的历史合理性以及最终解体的历史正当性;从传统与现代性两个方面,解读了东西方国家在近代的不同走向,诠释了“中心、边陲”理论所蕴涵的现实意义,揭示了清政府在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时期所难以摆脱的深层次动因,透析了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症结所在。

图书封面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中国在朝鲜有租界,有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袁世凯人称朝鲜的殖民总督,如果清朝改革成功有实力,那朝鲜也难逃殖民地的命运
  •     图书馆一翻一过,感觉已经可以了。《实录》用的都是吴晗辑录本,还有台湾早年的那些,观点也未见新意。相似的主题,《属国与自主之间》写得比这个好不知多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