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510804656
作者:黄微
页数:254页

章节摘录

  好妈妈要牢记:父母的权威性,不是产生于严厉,而是来源于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要让孩子惧怕你,而是要让孩子相信你、尊敬你。只有相信你,他才能像朋友一样对你倾诉。遇到问题,他才会在第一时间,毫无畏惧、非常坦然地向你求助。而只有尊重你,你的话才在他的心中具有权威性,占有分量。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都独立平等,父母和孩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中国一向主张严父慈母,认为父亲要严厉,要能保证家长的权威性,可以“镇压”孩子,而母亲要温柔和善。其实,父母的权威性不是产生于严厉,而是来源于孩子对父母的尊重。  尊重来源于沟通和理解,来源于潜移默化,而由于惧怕产生的父母权威并不能保持很久。  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没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会产生很多问题,孩子会非常叛逆,父母的威信也会瓦解。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会面临很多的困惑和苦恼,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会倾诉无门,他会对父母封闭自己,而父母也无从了解这时的孩子。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要让孩子惧怕你,而是要让孩子相信你、尊敬你。只有相信你,他才能像朋友一样对你倾诉。遇到问题,他才会在第一时间,毫无畏惧、非常坦然地向你求助。而只有尊重你,你的话才在他的心中具有权威性,占有分量。  杨锦峰的爸爸很少管他,他性格严肃,好像不太喜欢孩子。  或许,大多数父亲对孩子的喜欢都是放在心里的,表面上很少会表达出来。  杨锦峰的印象中,爸爸很少替他开家长会。偶尔妈妈没时间需要爸爸出席家长会,爸爸都会在回来后很严厉地指出杨锦峰的毛病。他从来没有夸奖过儿子。  杨锦峰很怕爸爸,对爸爸也没有亲近感,两人少有交流。  杨锦峰在中学时,他最好的朋友有一次受到体育老师的侵扰。朋友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内心又很恐惧。这种恐惧折磨得朋友寝食难安,于是吞吞吐吐地向杨锦峰求助。杨锦峰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做,两个大男孩害怕得要命,想办法逃学,离开学校。这种痛苦折磨了他们很多年。杨锦峰在成年后才明白,其实,他们可以向父母求助的,但是,当时的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对父母透露一点自己的秘密。父母在他们心中就像严肃的警察,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而不是心灵停靠的港湾,可以求助,可以获得安慰的地方。  杨锦峰渐渐长大了,他越来越不喜欢爸爸。他开始觉得爸爸虚伪、好面子,不是一个好爸爸。他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冷淡。十几岁的男孩子很叛逆,杨锦峰也一样,他开始处处跟爸爸作对。爸爸喜欢的东西,他偏要讨厌;爸爸不让干的事情,他一定要做。生活中,冲突增多了,爸爸对儿子不满意,儿子对爸爸不喜欢。就这样,杨锦峰和他的父母跌跌撞撞地生活着。  到了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爸爸说男孩子要学理科,为了表示自己的抗议,杨锦峰执意要学文科。他不顾爸爸的反对,强行递交了自己的申请。可是杨锦峰自己并不喜欢文科,他讨厌历史地理,然而,有对抗封建家长这个充分的理由,杨锦峰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转眼间就高考了,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志愿是个大事,这甚至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杨锦峰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到底该选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但是,他秉承自己一贯的原则:只要爸爸坚持的,自己就一定要反对。他希望能离爸爸越远越好。  若干年后,杨锦峰自己也做了父亲,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他发现自己是很渴望父爱的,而爸爸也并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不爱自己。年轻人的叛逆以及父亲的感情不外露,使他们父子没有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自己当年的叛逆现在看来也是十分幼稚可笑的。杨锦峰试图去理解父亲,但是,他们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多话他说不出口,爸爸似乎也羞于接受。  爸爸老了,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百年以后能埋在老家的坟地里。杨锦峰为了表示自己对父亲的爱,他早早就做好了棺木。他太太很不理解:这对平时没有交流的父子,怎么会用棺木来表示自己的爱意呢?可是对杨锦峰来说,除了这个,他想不到还可以怎么做。他内心里依然同父亲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父亲的严肃,永远在杨锦峰的生命中定格了。这成了杨锦峰的遗憾。  他觉得自己在最需要父亲帮助的青春期,父亲的缺席让他在很多苦恼面前无能为力。他不知道怎么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他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窦初开,他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他不知道正常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不知道怎样表达男人的感受……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些东西,是需要父亲来告诉儿子的。  杨锦峰决心要做孩子的朋友,要保持自己的威严,可是也要同孩子亲近,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的臂膀,是他们有力的靠山,是他们可以寻求依赖的地方。  孩子的成长会面对很多苦恼和麻烦,孩子的生命中会有很多的难题和恐惧。父母是孩子的照顾者,要陪伴孩子一点点长大,看着孩子有能力向这个世界迈出有力的步伐,而不是要像警察一样,严格地约束着孩子,用自己身份的威慑力来压制孩子。  杨锦峰已经成年了,现在的孩子同杨锦峰的生活背景和条件完全不同,他们会面对更多的问题和思想的挣扎,他们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会有叛逆的心理,会挑战父母的权威,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是像朋友一样,能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孩子是拒绝让你到达他的内心的。那样,即便你想帮助孩子你都无能为力,找不到孩子心灵的窗口。  所以,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不需要人为地塑造严厉或慈祥的角色。做父母的,更需要做孩子的朋友,去体会孩子体会的,去感受孩子感受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也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孩子,而孩子也能理解和了解你。  然而,要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是要放弃父母的威严。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让你们友好相处的基础。尊重不是来自你身为父母的角色,而是你平时的言行。  教育从来都是要把握好度的拿捏,如果没有掌握好必要的分寸,教育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很可能达不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所以,在一个家庭中,重要的不是谁扮红脸,谁扮白脸,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威严时,让孩子靠近你。  帮你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全国青少年教育研究机构曾经对在校的中小学生做过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  小学生调查条目选择比例中学生调查条目选择比例  父母爱自己81.9 %经常在家挨骂84%  父母相信自己54.2 %经常在家挨打60.9 %  父母以自己为自豪28.9 %父母情绪暴躁56.5 %  父母常常鼓励自己56.9 %自己有自卑心理25.7 %  父母理解自己36.6 %自己不会与人交往22.1 %  有离家出走行为和念头18.7 %  有过自杀倾向9.2 %  有过想和父母拼了的念头8.4 %  想长大了和父母算账6%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环节就是沟通。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既不盲目信任,也不是忽视不管;也只有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才能更好地让孩子理解父母。  1.父母要独立  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  由于目前的中国,一个家庭一般只能有一个孩子,孩子常常占据家庭中的主要地位。孩子承担了父母长辈太多的爱,也承受了太多的期盼。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我,放弃很多:放弃自我的发展,放弃自我的空间,放弃夫妻的交流……其实,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婚姻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并不是说,离婚的家庭就没有好的亲子关系,而是说,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  好的父母关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家庭关系,是父母把孩子抚养长大,把孩子带到一个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独立,自己去探索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把孩子的世界同自己的生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给孩子赋予家庭中最重要的地位,父母对待孩子的爱就会产生偏差;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发生爱的误读。这些问题甚至会延续到孩子成人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不正确的亲子关系,演变成糟糕的婆媳问题,糟糕的岳父与女婿的关系,然后再衍生出下一代的不正确的亲子模式,再一代代延续。  任何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爱全部都给了另外一个人,并且把自己的前途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他必然会对这个人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希望这个人会回报自己的付出,回报自己的爱,而这就变成爱的交换,不是无条件的爱。高的期望值必然产生高的压力,并且,每个人对回报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最后,这种爱就会变成两败俱伤的爱。亲子关系同样适用这一情况。  因此,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个关键是:父母要独立。  父母不需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父母需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有夫妻正常的相处空间,有自己事业的成长空间,有自己减缓压力的空间。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不过于依恋孩子,才能适应不断成长的孩子,也才能赢得孩子更长久的敬爱。  2.让孩子独立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们都不把孩子的独立看做大的问题,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长大了,父母对孩子有要求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彻底没有独立的能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爱不只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而合理,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判断以及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父母并不很多,大多数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强势的溺爱或者是无原则的放纵的宠爱。  爱是以孩子的成长为首要任务,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从无条件的爱,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最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人。但是教育往往在方寸之间发生偏差,天下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提供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爱。  一般来说,一个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家长,更容易成为强势的家长。强势的家长,看起来非常爱孩子。他们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只要孩子听话地遵从照办就可以了;他们代替孩子思考,代替孩子决定,如果能代替孩子去做,他们也一定毫不犹豫。他们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他们几乎不去探索孩子的内在需求;他们认为孩子还不够大,不能照顾好自己,因此他们在凭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安排。他们不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孩子也失去了自己成长的机会,会非常不自信。通过对孩子的照顾和控制,强势的父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他们在潜意识中害怕孩子有一天会脱离自己而独立,所以他们认为孩子永远都不够大,不能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一手操办,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于是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不相信孩子,孩子能力越差,越依赖家长,家长则越不信任孩子。  我见过一个全职妈妈,她不愿意离开孩子。于是,她为孩子寻找了各种理由以逃避幼儿园: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孩子会受欺负等等。她的孩子始终不能适应幼儿园,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妈妈的担忧,孩子好像真是不具备上幼儿园的能力!这个孩子适应幼儿园适应了整整三年,想起来要去幼儿园了,就送去待几天;孩子哭闹,就赶快接回来,在家由妈妈照顾。妈妈一直为孩子不能离开自己发愁,其实,她没有想到,是她的感情影响了孩子,让孩子顺应了她的情感需求,最终才让孩子离不开妈妈。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们都不把孩子的独立看做大的问题,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长大了,父母对孩子有要求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彻底没有独立的能力了。  强势的父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但是更多的强势父母会培养出缺乏独立性的孩子,习惯于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差,容易养成强烈的依赖性,难以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压力。这样的孩子,成年后面对婚姻、工作和生活,会有诸多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均起源于他们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第二个关键是:让孩子独立,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在选择中成长的,他们会在选择中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失去选择的机会,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教育就是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成长需要时间和过程,需要孩子自己一点点地去体会。爱孩子,不是给孩子你的思想,而是让孩子拥有他自己的思想和选择。  可可的爸爸是人类学专家,由于性格乖戾,同周围的同事和领导相处有困难。他认为自己获得的荣誉与自己取得的成就相比,真是少之又少。  所幸他有一个优秀的女儿,这份优秀是所有同他作对的人都不拥有的。他希望女儿能出人头地,为自己争一口气。他对女儿的培养用尽了心思,只要同女儿的优秀有关的事情,他都可以代劳,不需要女儿分心。可可只要按照他的规划来做,就可以成为他周围无人能敌的成功孩子了。  可可五岁上小学,是四年制的少年预备班。可可很用功,正式考进了少年班,又用了四年,完成了中学的课程。  可可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她要弹琴,要学外语,要培养特长。  可可13岁时要考大学了。可可的爸爸环视整个中国,没一所大学能配得上这么优秀的女儿,他着手为女儿联系国外的顶级学校。可可开始忧虑,她害怕一个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独自生活。她一次又一次地对爸爸说,她不愿意出国。她爸爸对女儿的恐惧不以为然,认为可可是不自信,熟悉了情况就好了。他还在兴致勃勃地替女儿写自荐信,联系学校,申请奖学金。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可可莫名其妙的突然开始厌食,进食以后就会呕吐。她渐渐地不吃饭了。骨瘦如柴的可可,最终在医院度过了一年的时间,病情的反复令专家都很无奈。  可可的爸爸是我的同事。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的一个心理学的同事帮助了他,心理学认为:可可的厌食症来源于她内心对父亲的反抗。可可尊敬爸爸,崇拜爸爸,但爸爸对她生活的强势主导又令她厌倦。她无力同爸爸抗争,只能以厌食症的表象来表示对爸爸的反感。可可同她的爸爸一起接受心理的辅导。对她爸爸来说,培养优秀女儿的梦破灭了,这让他万分沮丧,但是,如果女儿能恢复正常,他宁愿什么都不要。  说到尊重,目前非常多的中国家长可能都认为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确实,目前我们的教育开始反思,主张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主张孩子个性的张扬,主张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成长空间,给孩子最大的尊重。难道这还不够吗?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成长;但是,尊重不是顺从,不是溺爱,而是协商和引导。尊重的前提是要求行为要有尺度和规矩。  3.没有限制的爱很容易发展成纵容的溺爱  给孩子放纵的爱,会让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而对父母的付出认为理所应当。  可乐三个月大,他的妈妈就出国留学去了,可乐由教授奶奶照顾。奶奶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对可乐的教育也是钉是钉铆是铆,可乐有些害怕奶奶。两年后,可乐妈妈回来见到的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不喜欢同别人玩,经常受欺负。可乐的妈妈心疼万分,她认为是对可乐太严厉了,才会让孩子胆小懦弱。她决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对可乐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不能批评孩子,要让他自信。  可乐的父母严格地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孩子最自由的成长空间,只要他想做的,父母很少干涉。可乐做的所有的事情,爸爸妈妈都说:真棒。爸爸妈妈鼓励可乐要勇敢,不要畏惧权威和强权。渐渐地,可乐果然发生了变化。他坚持自己的主见,自己想做的一定要做;自己不原意做的,也没商量的余地。同时,他开始具有进攻性,如果不满意,他就会拳打脚踢,不管是父母还是别人。  有一次,可乐的姑姑来看可乐,没像以前一样给他带好吃的。可乐号啕大哭,非要姑姑马上去买。从此姑姑再来看望可乐,一定要给他带小礼物。还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可乐参加聚会,爸爸一边抽烟一边聊天。可乐突然大声叫:你给我灭了,你给我灭了。爸爸正在说话,没听到。可乐冲过去,踢了爸爸几脚,嘴里还在说,让你灭了,你没听到呀。爸爸一边熄灭,一边说:好好好,儿子发话了。  不同的教育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可乐就是一个例子。可乐的父母给了他宽松的爱,但是,没有限制的爱很容易就发展成纵容的溺爱。有很多时候,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缺点。在谈到孩子的问题时,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孩子的个性,有个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长的不肯正确面对,造成了对孩子的放纵,同时,也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任性。  王强就是在放纵的环境中长大的,父母在他眼里根本就毫无威严。在他小的时候,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对这种家庭环境非常自豪,认为这是民主的家庭,孩子可以没有任何扭曲地成长。王强有很多缺点,比如不服管束,对所有的规矩熟视无睹,经常嘲笑别人等,但是他父母倒不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认为有个性的人更容易成功。  麻烦从王强的青春期开始。王强开始叛逆,而父母对他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无能为力。高三时,王强宣布他要考电影学院。父母认为这简直是疯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现实一点。劝说无果,无奈的父母开始帮助他做考前的准备,首先从造型开始,要包装出王强的气质。但造型之路并不顺利,理发师把王强的头发弄坏了。一家人急忙扑向另一个理发店,看能不能弥补,可弥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王强在理发店里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气愤地向妈妈大叫,怪她瞎掺和,害自己成了这个样子。妈妈的解释和安抚只能加剧他的怒气。最后他扬长而去,留下尴尬和伤心的妈妈。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惯溺爱和专制严厉管教”这两种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娇惯溺爱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会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正确的爱是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并学会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陈鹤琴先生提出家庭教育的两个原则:一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二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给孩子放纵的爱,会让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而对父母的付出认为理所应当。  一般来说,孩子年纪越小,家长对孩子越是报以宽容的态度。孩子的一切举动都是可以容忍的,孩子性格或心理的种种端倪也视而不见,甚至觉得非常可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希望孩子能有好的表现。但是,对孩子在儿童时期的放纵在其青少年时期才会被放大。这时家长会觉得孩子比较任性,不懂事。其实,不只是孩子的行为,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父母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鼓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学习的压力加大,家长渐渐地就会弃用鼓励,而更多地开始批评。

前言

  黄微的这本书《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是我读过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中最完整、案例最多也最生动的一本书。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或多或少会从中间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妈妈看的,同时也是写给所有和孩子相关的大人看的。  做父母容易吗?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走对了路,对于孩子的养育方法正确,我们做父母是相对容易的。就像一个园丁,知道各种花草的习性,知道什么时候该施肥浇水,什么时候该剪枝除草,到了适当的季节,花园里就会开出各种鲜艳的花朵。一个熟练的园丁能够轻松熟练地把花园打理好,在打理的过程中还充满了乐趣,你说这个园丁当得容易吗?好像不光容易而且快乐。但我也读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买了一个园子,刚好是在冬天的时候,看到花园里枯枝横生、满目荒芜,就心里不满,开始把所有的枝叶清理干净。当他清理到一半的时候因为需要远途出差,很遗憾地把另外一半留了下来。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春天的时光,让他吃惊地发现,他清理过的那一半园子,几乎没有什么鲜花开放,而那一半没有被清理的园子,反而鲜花盛开、争奇斗艳。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不会当园丁,很容易就把本来是鲜花的植物当做杂草除掉了。  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孩子出生的时候除了有长相上的区别以外,其他的区别其实并不大。是后天的培养,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导致了孩子越来越不一样。但是现在的父母都很不容易,独生子女政策对所有的父母都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就是你一上来就必须是熟练的父母,就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家庭教育的成功,事关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兴盛,因此,做合格的父母,成功地进行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  《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这本书的作者将自己多年的思考、实践和体会与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相结合展示给家长们,让年轻的父母们能在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得到启示,引发思考,轻松应对家庭教育中的苦恼。祝愿大家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王宝祥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顾问 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  做个好妈妈难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妈妈,建议认真读读黄微女士奉献的新作——《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  ——周运清 湖北家庭教育报告团团长 武汉大学教授  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看似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和孩子身上,但黄老师淡淡的文字,常常让我“拍案惊奇”:看似浅显的道理下面,经这轻轻一点,能蕴藏如此多的玄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职业。愿每一个父母都能从本书中学到一点育子之道,注意,是“育子”,不是“驭子”哦!  ——洪鸿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 亲子沟通训练师 国际行为发展协会会员 现旅居国外  这本书《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  让我知道了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同孩子沟通,如何成为孩子最信赖、最知心的朋友。  ——一本好书,陪伴我们共同成长。  杜翠梅(男孩七岁)人力资源管理师  对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者既有深入的幼儿心理分析,又给出了可操作性的育儿指导,通过大量的事例把育儿问题讲的通俗易懂,是一本既深刻又通俗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书。照着她说的去做,你会发现做个好妈妈其实真的很容易。  ——于丽萍博士(女孩5岁)天大教师

内容概要

  黄微,国家一级培训师,管理硕士,有多年高校工作经验。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管理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作者在研究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案例,经过几年的思考,完成了《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这本书。此书的文稿在网络上一经露面,就在很多父母中流传,在网络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书籍目录

推荐序:做父母其实不容易自序专家推荐读者推荐第一章 好孩子需要好环境第一节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第二节 该给孩子怎样的家庭环境第三节 爸爸妈妈的爱不能像母鸡第四节 妈妈的魔棒很神奇第五节 照顾孩子的人很重要第二章 家庭教育养育好孩子第一节 让亲子沟通无障碍第二节 不以成绩论成功第三节 民主的妈妈也要有威信第四节 快乐教育不是不教育第五节 宽容对待孩子的错误第六节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第三章 好性格才能有好人生第一节 父母的宽容让孩子更自信第二节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第三节 让孩子吃点苦更好第四节 被欺负时,忍让还是还击第五节 要做孩子坏脾气的消防员第四章 高能力成就好前途第一节 给成功赋予力量第二节 独立是一种能力第三节 动手劳动改变小马虎第四节 成功人生需要提前规划第五节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第六节 巴菲特要从小培养

编辑推荐

  一个母亲全部的教子心血,千名家长登门求教,上百场专题报告,十万家长用心聆听。200000个家庭的感谢。“黄微这本书《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是我读过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中最完整、安全最多的也最生动的一本书”。新东方老师俞敏洪新笔作序。王宝祥,周运清,洪鸿联合推荐。

作者简介

《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不是一本理论的书籍,而是一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父母和孩子的案例集,它告诉父母:好孩子需要好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看护人等等各方面。如何既要对孩子有权威性,又不要让孩子惧怕你,如何指导孩子学习,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该怎么做,等等。这本《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是家庭教育的书籍中最完整、案例最多也最生动的一本《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之所以在网络大热,是因为只要是做父母的,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这本《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妈妈看的,同时也是写给所有和孩子相关的大人看的。

图书封面


 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