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出版社:李石华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9-11出版)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802235601
作者:李石华 编
页数:253页

章节摘录

错位的人性之爱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让子女遭到毁灭。——马卡连柯爱,是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东西之一,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则更是为人们称颂了世世代代。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了父母给予的爱,就可以活得更加温馨、更加充实、更加幸福,反过来,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也是家庭生活幸福的源泉,更是带来快乐的天使。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孩子在家长心目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也使得父母从孩子一降生开始,就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以最大程度的爱,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来自父母的爱更是格外浓厚。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家庭中,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将完全的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想法绝无反驳,对于孩子能够完成的工作一律包办,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自己对子女的爱。然而,当我们的家长对子女在经济上极度偏重,在情感上过度依赖,在生活上过分优先的时候,却在无意中造成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这些长期处于溺爱中的孩子,由于受到天长日久的格外“优待”,从而在心目中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主人。由于有这种错觉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上娇气十足,在性格上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上人性自傲,在面对挫折时不知所措。于是我们看到,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怎样剥皮吃熟鸡蛋,因为剥鸡蛋皮的工作从来都是父母代劳的。一个7岁的孩子,屡屡花钱雇用同学来为自己写作业,代替自己值日。一个已经升入大学的男孩,盖的被子竟然有四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会自己洗背面,而是由母亲每个月来取走一层,洗好后再来为其换上。在一个小学二年级区区30人的班级里,每天上学由专车接送者,竟然达到了28人之多。一位处于花季之中的女孩,只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去香港看明星演唱会的愿望,便从高楼之上舍生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甚至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常态,而这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无不反衬出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给予孩子的人性之爱,由于欠缺了最重要的成分,已经在悄然之间错位,而这种错位的爱,正是造成今日广大中国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当我们了解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探寻的开始——对于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言,其真正的精髓究竟应该是什么?爱的精髓每一个独立了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蒙台梭利对于爱的精髓,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存在着自己的理解。在有些家长看来,爱的精髓就在于真心付出,以自己对子女的怜爱之心,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在有些家长看来,爱的精髓意味着全力以赴,以自己的全部能力,来满足孩子的种种需要,尤其是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欲望。其实,当我们透过这些说法,看到万千中国父母奉献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家庭教育上出现的重大缺失:所谓爱的精髓,其实很简单,它只是一种爱的正确表现形式而已。从家长的职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便已经将爱无私地给予了孩子。而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在成长的环境中得到正确的爱,恰当的爱,也就意味着得到了爱的精髓。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在一个家庭中,爱的正确表现形式应当是在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由此促生出一个具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孩子。这样看起来,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爱绝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这也就是说,一份高质量的爱,足以令孩子受用终身,反过来,一份欠缺精髓,漫无边际的溺爱,只能令孩子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中畸形发展。然而,就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能够做到“正确去爱”的家长实在是少之又少,由溺爱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比比皆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就中国而言,在过去的时代中,每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都极其匮乏,家长为了生活而奔波,从无闲暇顾及子女,甚至于子女也不得不帮助父母来承担家庭生活的重任。在最近的20年里,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曾经在少年时代饱尝困苦的一代人,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父母,由于这一代父母品尝过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苦难,因此便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子女再为此折磨,。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新一代的父母便很难认真地去思考,如何理智正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难以探索教育子女成长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家长所能做的,只有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屈从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包办一切事务。当我们的家庭教育落入这样的怪圈时,其本质就不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爱,更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而仅仅是家长在为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贫穷与苦难做补偿,这样的补偿并不是在自己身上体现,而是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体现,孩子此时所代表的身份,仅仅是万千家长的化身而已。这种情势的出现,对中国家庭教育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在这种补偿机制的作用下,我们的家长不再依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来完成对孩子的培养,反过来,家长们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着明显的情绪化特点,由此教育出的孩子,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自立是成才必由之路自立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终其一生,可能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对于当下的中国孩子而言,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想要让我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必须让孩子从小跟上社会的节奏,从小学会一种“竞争中求生存”的本领。这也就是说,对于家长而言,其育儿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沿着自强、自立、自主的思路,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所接纳的“社会人”。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达到自立自强的目标不仅意味着完成自身的成长使命,同样还具有社会学与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其能够循序渐进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有新生的社会成员作为补充,在这个补充的过程中,新社会成员在完成自立自强目标的同时,也将社会责任逐渐接替到身上,从而达成社会的更新换代。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这个道理就更加简单,我们在电视中可以看到,那些新生的幼崽,一生下来就要挣扎着学会自己行走,在一定阶段必须学会自我寻食,这正是自立的最好印证。而假如一个种群繁衍出来的后代,无法做到自我生存,那么这个种群也就自然失去了后续的发展空间,等待其的结果,唯有在不断衰败中走向覆灭。由此,我们就找到了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或者说是孩子成才的必要前提——自立!反观当下众多中国家庭,由于人性之爱严重缺乏精髓,导致溺爱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从孩子一降生开始,我们的家长就为其包办一切,于是,就在这种大的氛围下,许多孩子慢慢由反抗逐渐变得顺从,以至于习惯起来,最终形成了依赖性,失去了吃苦耐劳的自立精神。当我们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子女百般溺爱,形成对子女的过度保护时,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就一点点被消磨,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就逐渐退化了。在美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三四岁的孩子摔倒之后,家长并不去亲自搀扶,而是任由其自己爬起。当家长去市场购物时,往往拉着孩子任期自己行走,绝没有背抱的现象出现。而我们的家长则总是将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下生活,事事包揽,小到一粥一饭、晨出晚归,大到升学、就业、结婚,这两种教养态度,无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这两种教育态度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其素质、能力势必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假如将一个中国孩子与一个美国孩子放在同一个竞争的舞台上,孰胜孰负便很容易判断了。

前言

谁决定孩子的命运“孩子聪慧或愚钝、成绩优秀或糟糕、品质高尚或低劣、人格健全或残缺,一切都流转变化,但它们似乎总是被什么东西决定着,就像是已经注定了一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论精神》再也没有比教育更让家长激动的词语了,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提到它,无时无刻不听到它。但是,关于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却是一个难乎其难的问题。为了帮助理解这一谜题,我们不妨再听一听法国教育家阿德里安·爱尔维修的理性思辨:从孩子一获得生命和运动能力的时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模仿与追随是人的天性,于是他们的真正教师,其实是他们周围的对象,他们的全部观点、意识、习惯、性情……都是从这些教导者之中得来的。现在我们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何在了。教育,是让一切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正确的心智、美德、与天才,让正常的孩子日趋伟大,让有缺陷的孩子获取幸福。其前提是,我们必须掌握一种缔造伟大与幸福的工具,这种工具正是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式与环境,而每个孩子都只是教育下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着怎样的教育,也就有着怎样的孩子。因此,这一缔造未来的教育过程,从时间上讲,开始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从空间上讲,则是处在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之后,不妨自问一下:在当下的中国,我们的家庭教育,可曾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足以为我们的孩子缔造伟大与幸福?在许多中国父母看来,他们无不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为子女铺垫一条成功之路,愿意为其提供最充足的资源支持,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满意者少,失望者多。看到这样的现状,相信没有人不会感到悲凉。这几乎是一个民族教育方面的最大悲剧。也许有许多专家、学者,会为我们分析出中国家庭教育的无数成功之处,无数家长们也可以现身说法,告诉我们用中国家庭的模式来教育子女,有着怎样的先天优势。但是这些都是无用的,心血是心血,资源是资源,成果是成果。这其实是三个关联甚少的不同概念。最成功的孩子,不一定享受着最多的心血与资源;反过来,那些不成功的案例中,又有几个是因为家长的放任自流与熟视无睹而造成的?我们有许多的家长,都是“心血痴迷者”,都是“资源迷信者”,总是以为,我投入了那么多的心血,我为孩子提供着那么多的资源,我为他缔造了最好的教育环境,我的孩子凭什么不成功呢?遗憾的是,教育的规律不是这样运行的,教育环境也不等于时间与金钱的简单叠加。在孩子复杂而又简单的心理过程中,在孩子不确定而又有迹可循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心血、精力还是资源,都不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决定我们家庭教育成与败的,以至于最终决定我们孩子一生命运的,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方式与环境。

后记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什么?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人家都有”的教育、最奢侈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如何才能让孩子从自身的局限、文化的困境中逃离,进人属于他自己的最广袤无垠的天地?也许真理并非绝对存在,但我们希望通过以上十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的探讨,可以使我们离它更近一些,也希望本书能够对中国的家长们有所启发。在我们的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以一首教育家陶行知的诗与读者共勉,感谢您读完这本书。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自勉并勉同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错位的人性之爱2.爱的精髓3.自立是成才的必由之路4.给孩子真正的支持5.让孩子走出爱的牢笼6.成功真正的动力之源7.神童的悲剧8.孩子为什么害怕考试9.双轮驱动的教育模式第二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1.苹果里面的星星2.最宝贵的财富3.谁在扼杀创造力4.孩子最需要的东西5.散落已久的心灵关怀6.家长与孩子的双边思维7.从保护到伤害的距离8.打通天堑的终极方案第三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1.大行其道的物质刺激2.物质刺激的成瘾效应3.谁在损害诚信4.物质阴影下的心理贫困5.扼杀的竞争意识6.物质闹剧下的人格缺失7.拜金主义的滥觞8.营养丰富的成长食粮第四章 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1.无处不在的体罚2.那些欠缺的东西3.爱子名义下的另类体罚4.被摧毁的自尊心5.被损害的亲子关系6.以暴制暴的野蛮传承7.被混淆的是非边界8.应试教育的同谋者9.养与教的畸形发展第五章 教育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1.好孩子的定义2.未来的人才标准3.家庭教育的一贯性4.家长的支配意识5.孩子的自主意识6.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7.让孩子独立学习8.打造孩子的宏伟蓝图第六章 家庭观念淡漠,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1.从历史中走来2.静悄悄的变化3.课业的困窘4.品德缺陷的养成5.价值观念的扭曲6.心理孤独与情感封闭7.被破坏的亲情8.负面的楷模效应9.重拾亲情教育的法宝第七章 未来定位模糊,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1.家长的圆梦之旅2.梦想之间的差别3.爱的暴力4.新时代的拔苗助长5.创造力的毁灭6.信任孩子的选择7.针对天赋的正确开发8.让孩子的梦想腾飞第八章 道德教育沦陷,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陷入超级空白1.乏德社会的尴尬2.谁在摧毁道德3.道德教育的双重空白4.孩子心理的双重性5.道德榜样的力量6.德育为智育之先7.精神层面的无条件关爱8.行之有效的正面引导9.自尊与他尊10.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第九章 生活训练短缺,泛滥的物质支持掩盖教育观念不足1.孩子的畸形消费谁之过2.尴尬的理财教育3.孩子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从何而来4.中国学校的消费教育5.中国家庭的理财教育6.不要“羞于谈钱”7.如何教孩子理财8.了解孩子的理财心理9.简单实用的理财教育技巧10.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第十章 性教育近乎空白,以至于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1.讳莫如深的题目2.孩子的“性路历程”3.每时每刻的性教育4.前期的家庭性教育5.后期的家庭性教育附录:家长应该知道的7种教育方法1.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2.塞德兹:天才教育法3.M.S.斯特娜:自然教育方法4.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5.斯宾塞:快乐教育法6.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7.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编辑推荐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是中国第一本全方位指出家庭教育缺陷的经典范本。颠覆传统模式的亲子圣经,即将风靡全球的家长行动指南。一册在手,教好孩子不犯愁;直指要害,轻松育儿不再是梦!谨以此书献给家庭教育中茫然无助的众多中国家长。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什么,集中体现在十个方面:第一,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二,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第三,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第四,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第五,教育方向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第六,家庭观念淡漠,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第七,未来定位模糊,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第八,道德教育沦陷,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陷入超级空白。第九,生活训练短缺,以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来掩盖教育观念的不足。第十,性教育近乎空白,以至于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作者简介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内容简介:家庭教育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行为模式莫不发生着改变。而有关这一过程的探寻,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有指点迷津的价值。我们找到的欠缺之处,足以让我们的家长站在某种高度上看到时代的变迁。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就是这样一种书:看起来都是煞费心机的考量,但带来的却是鞭辟入里的道理,每一次探寻的过程都有着追根溯源的努力,于行文之间却又追求从容自我的境地。在《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中,作者以亲切睿智的语言,通过一些真实性案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许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它给孩子们的伟大前程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也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带来了最直观、最有效的经验指导。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是为众多茫然无助的家长而倾心打造的鼎立之作。祝你开卷有益,与孩子在《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的指引下,共同走出教育的误区,建构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

图书封面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网上找的电子书,貌似页数跟这里说的不一样。怀疑电子书只是节选,回头图书馆里借本看看。这也是同学推荐的15本书之中的一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