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糖尿病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现代中医糖尿病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117097529
作者:林兰
页数:748页

章节摘录

  第四章 基本物质代谢调节与糖尿病  第二节 脂肪代谢与调节  一、脂肪的生理功能  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有大量脂肪细胞,密集的脂肪细胞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脂肪是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组成的酯以及脂类物质(磷酸和固醇),又称甘油三酯(TG)或三酯酰甘油。  (一)贮备功能  脂肪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绝大部分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在细胞内,脂肪主要以油滴状微粒存在于胞浆中。各种组织内甘油三酯不断地更新。外源性脂肪通过血浆运转,以游离脂肪酸形式进入脂肪细胞,再合成脂肪储存。体内合成的内源性脂肪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也可通过血浆转运而进入脂肪细胞储存。储存的脂肪不断降解,以游离脂肪酸形式进入各组织氧化利用,使脂肪代谢处于动态平衡。总之,脂肪的功能主要是氧化供能,维持体温衡定,保护内脏器官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脂肪组织还是机体的能源“仓库”,它具有双重作用:在进食后将多余的糖和蛋白质(主要是糖),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起来。饥饿时又动员脂库,分解甘油三酯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19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所释放的热量为37.8kJ(9kcal),是19糖或19蛋白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4kcal)的2倍多。全身组织除脑和红细胞外,约有一半热量来自脂肪。糖虽是人体最理想的供能物质,但体内储存有限,肝糖原和肌糖原总共300~5009。进餐后肝内糖原的储存大约仅能用6小时,必须靠糖异生来维持机体的需要。这时候,蛋白质异生为葡萄糖,而脂肪的利用可大大减少蛋白质的消耗。  (二)脂肪的消化、吸收、转运  脂肪的消化主要依靠消化道的脂肪酶,在小肠中通过胰液中的脂肪酸和胆质酸盐进行。食物中的甘油三酯在胆盐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一酯、脂肪酸。只有少数脂肪完全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消化过程中,磷酸和胆固醇酯也被消化分解。在小肠壁细胞中吸收的脂质消化物又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和磷脂,部分胆固醇与脂肪酸结合成胆固醇酯。部分甘油三酯与胆固醇酯形成小滴,表面覆盖以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即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不论从肠道吸收的食物脂类、或由肝脏合成的脂类、及降解储存脂肪,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才能输送到其他组织。这些存在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  血脂主要包括:①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外源性来自食物乳糜微粒,内源性来自肝脏合成;②磷脂;③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外源性胆固醇来自食物,内源性胆固醇主要在肝脏和小肠合成;④非酶化脂肪酸,即自由脂肪酸。

内容概要

林兰,浙江青田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糖尿病专病医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医学研究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糖尿病之友》等多种杂志的编委和特约编审。     
  作者从事医疗、科研、教学40余年,积有丰富的经验,尤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委、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科技成果奖10余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等专著,主编《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进展》,主审《现代中西医临床内分泌学》,参加《临床中药学》、《中医内科治疗学》等8部医学著作的编写。
  曾受外交部委派赴韩国、卡塔尔执行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疗任务。多次参加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学术交流及国际糖尿病学术会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世界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及其发展史  第二节  中国糖尿病认识发展史及其贡献第二章  糖尿病流行病学及防治对策  第一节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二节  糖尿病防治目标、对策、措施第三章  糖尿病中医生理病理基础  第一节  津液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第二节  精的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第三节  气的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第四节  血的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第五节  痰的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第六节  瘀血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第四章  基本物质代谢调节与糖尿病  第一节  糖代谢与调节  第二节  脂肪代谢与调节  第三节  蛋白质代谢与调节  第四节  脂蛋白代谢与调节  第五节  胰腺与胰岛素  第六节  微量元素与糖尿病第五章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  胰岛素抵抗  第二节  代谢综合征第六章  糖尿病病因与病理  第一节  1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三节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七章  糖尿病的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  第一节  糖尿病的诊断  第二节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第八章  糖尿病基础防治  第一节  糖尿病防治程序  第二节  饮食疗法  第三节  运动疗法  第四节  心理疗法第九章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第一节  糖尿病辨证分型论治  第二节  膳食与药膳  第三节  针灸疗法  第四节  气功疗法  第五节  中药降糖研究的新进展第十章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  第一节  促胰岛素分泌剂  第二节  胰岛素增敏剂  第三节  α-糖苷酶抑制剂及降糖新药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糖尿病控制标准  第五节  启动和调整2型糖尿病干预治疗措施第十一章  胰岛素  第一节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胰岛素的剂型  第三节  胰岛素治疗  第四节  胰岛与胰岛细胞移植第十二章  老年糖尿病  第一节  老年糖尿病的病因、机制、特点  第二节  老年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第三节  老年糖尿病的防治第十三章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  第一节  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二节  儿童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  儿童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  第四节  儿童糖尿病临床特点、诊断依据  第五节  儿童糖尿病的防治  第六节  儿童糖尿病并发症第十四章  糖尿病与妊娠  第一节  妊娠期糖尿病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妊娠  第三节  糖尿病妊娠中医的生理、病理  第四节  妊娠与糖尿病相互影响  第五节  糖尿病妊娠的管理  第六节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第十五章  糖尿病的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糖尿病的教育  第二节  糖尿病的管理第十六章  糖尿病的护理  第一节  护理原则  第二节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第十七章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第一节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  第二节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第三节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第四节  糖尿病低血糖  第五节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鉴别第十八章  糖尿病血管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第二节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第十九章  糖尿病高血压  第一节  糖尿病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糖尿病高血压的病理  第四节  糖尿病高血压临床表现  第五节  糖尿病高血压诊断  第六节  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第二十章  糖尿病脑血管病  第一节  糖尿病脑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脑血管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第三节  糖尿病脑血管病临床分型和特点  第四节  糖尿病脑血管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糖尿病脑血管病的防治  第六节  糖尿病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性心脏病  第一节  糖尿病心脏病流行病学  第二节  糖尿病心脏病的病因、病理  第三节  糖尿病冠心病  第四节  糖尿病心肌病  第五节  糖尿病心脏神经病变  第六节  糖尿病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第七节  糖尿病心脏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十二章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因、病理  第二节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防治  第三节  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十三章  糖尿病眼病  第一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二节  糖尿病性青光眼  第三节  糖尿病白内障第二十四章  糖尿病肾病  第一节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第二节  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诊断  第三节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第四节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第二十五章  糖尿病脂代谢异常  第一节  脂质代谢异常流行病学、脂质分类  第二节  糖尿病脂代谢异常  第三节  糖尿病脂异常的防治第二十六章  糖尿病肥胖  第一节  糖尿病肥胖流行病学、病因、病机  第二节  糖尿病肥胖的分类、临床、防治第二十七章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病因病机  第二节  糖尿病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治第二十八章  糖尿病神经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神经病变流行病学、病因病机、病理  第二节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病因、病机第二十九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理  第二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  第三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防治第三十章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  第二节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第三节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性功能障碍  第四节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汗液分泌异常  第五节  糖尿病神经『生听力障碍第三十一章  糖尿病消化系统神经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胃轻瘫  第二节  糖尿病神经性腹泻  第三节  糖尿病神经性便秘第三十二章  糖尿病肝胆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与肝脏病变  第二节  糖尿病与胆囊病变第三十三章  糖尿病感染  第一节  糖尿病感染的病因  第二节  糖尿病感染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糖尿病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第三十四章  糖尿病与呼吸系统病变  第一节  糖尿病并发肺炎  第二节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第三十五章  糖尿病与泌尿系统感染  第一节  糖尿病尿路感染  第二节  糖尿病尿路感染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第三十六章  糖尿病性皮肤病  第一节  糖尿病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特异性皮肤病  第三节  糖尿病非特异性皮肤病  第四节  继发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  第五节  糖尿病皮肤病中医病因病机  第六节  糖尿病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第三十七章  糖尿病与口腔病  第一节  糖尿病口腔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口腔病的中医辨证、辨病  第三节  糖尿病口腔病变的防治第三十八章  糖尿病中医辨证理论探索心得  第一节  创立糖尿病中医三型辨证理论  第二节  倡导益气养阴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法则  第三节  提倡“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主要参考书目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现代中医糖尿病学》主要介绍了中西医糖尿病历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西医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诊断、分型、综合治疗、预防措施、阐述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等,也包括作者40余年从事糖尿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所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现代中医糖尿病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及其并发症处理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因而其实用性很强,不仅是高年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医师的一本好的参考书,也是中初级全科医师学习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知识的一本好教材。

作者简介

《现代中医糖尿病学》是集作者40余年的临床、科研、教学经验与国内外现代医学科研成果、最新进展及中医历代医家丰富经验融为一体的现代实用糖尿病专著。全书共38章,第1~5章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历史沿革、中西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方法;第6~16章系统阐述了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分型、综合治疗、预防措施;第17~37章论述了糖尿病急性、慢性病变的综合防治;临床与并发症部分均附有病案;第38章介绍作者从事糖尿病临床与科研的心得,汇集为“糖尿病中医辨证理论探索心得”旨在启迪临床、拓宽科研思路,作为引玉之砖。

图书封面


 现代中医糖尿病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这书一般般。。我乃非专业人士
  •     这是我买过若干有关糖尿病书中感觉到是最好的一本了,还在认真阅读中
  •     可以与西医专家写的书印证参考。很有用。
  •     对学习中医,学习内分泌学的人来说,很有价值,可以从中窥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趋势与优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