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诸病源候论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508049281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
页数:315页

章节摘录

  伤寒诸病上凡三十三论伤寒候伤寒发汗不解候伤寒取吐候中风伤寒候伤寒一日候伤寒二日候伤寒三日候伤寒四日候伤寒五日候伤寒六日候伤寒七日候伤寒八日候伤寒九日已上候伤寒咽喉痛候伤寒斑疮候伤寒口疮候伤寒豌①豆疮候伤寒豌豆疮后灭瘢候伤寒谬语候伤寒烦候伤寒虚烦候伤寒烦闷候伤寒渴候伤寒呕候伤寒干呕候伤寒吐逆候伤寒哕候伤寒喘候伤寒厥候伤寒悸候伤寒痉候伤寒心否候伤寒结胸候  伤寒候  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夫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其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少长,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洗浴发汗即愈。病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头痛、胸中满闷,当吐之则愈。病五日以上,气深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②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人之伤于寒也,则③为病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两伤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④。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则不知人,六日而死。夫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  其不两伤于寒者,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通于藏也,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热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⑤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咳。十二日厥阴病衰⑥,囊从⑦,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治之奈何?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

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法宝。历代医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名著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的必由之路。  纵观古往今来的名医巨匠,无不是通过熟谙典籍、躬身实践而登上中医药学术高峰的。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在书的催化中,锤炼为万代永传之宗师的;药圣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是在书的滋养中,磨砺为千秋不朽之巨匠的。可以说,凡有成就的名医和学者,尽管他们各自的成长道路不同,或家传,或师承,或自学,但“学经典,读名著”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已经证明,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是每位医家成功的门径。不读书,就谈不上扎实的继承;无继承,学术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奢谈创新和进步。  经典著作不仅是理论家的治学根底,更是临床家的活水源头。诚如徐灵胎所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历代名医都把读熟、背熟经典名著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已故名医岳美中先生亦曾颇有体会地说道:“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以得心应手。”“学医必须读书”,早已成为医家之共识。  实践告诉我们,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源泉。临证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防病治病的基本途径。师承是按照中医学自身规律传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学科特色。这三大要素,互相关联,各有侧重,不可偏废。但三者之中,读书是最基本的路径。只有多读书,才能加深对中医药学的认识,才能增强对其内涵的领会,才能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如果读书太少,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则难以登堂窥奥,临证则辨证不精,用方不活,仅能知常,而难达变,要想提高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是很难的。

书籍目录

卷一  风诸病上凡二十九论卷二  风诸病下凡二十论卷三.  虚劳诸病上凡三十九论卷四  虚劳诸病下凡三十六论卷五  腰背诸病凡十论  消渴诸病凡八论卷六  解散诸病凡二十六论卷七  伤寒诸病上凡三十三论卷八  伤寒诸病下凡四十四论卷九  时气诸病凡四十三论  热诸病凡二十八论卷十  温诸病凡三十四论  疫疠诸病凡三论卷十一  疟诸病凡十四论卷十二  黄诸病凡二十八论  冷热诸病凡七论卷十三  气诸病凡二十五论  脚气诸病凡八论卷十四  咳嗽诸病凡十五论  淋诸病凡八论  小便诸病凡八论  大便诸病凡五论卷十五  五脏六腑诸病凡十三论卷十六  心痛诸病凡五论  腹痛诸病凡四论  心腹痛诸病凡七论卷十七  痢诸病凡四十论卷十八  湿蜃诸病凡三论  九虫诸病凡五论卷十九  积聚诸病凡六论  癥瘕诸病凡十八论卷二十  疝诸病凡十一论  痰饮诸病凡十六论  癖诸病凡十一论  否噎诸病凡八论卷二十一  脾胃诸病凡五论  呕哕诸病凡六论  宿食不消诸病凡四论  水诸病凡二十二论卷二十二  霍乱诸病凡二十四论卷二十三  中恶诸病凡十四论  尸诸病凡十二论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

编辑推荐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汇古代名医巨匠临证经验,集当今专家学者集体智慧,有针对性地从数以万计的医著中精选书目百种,采用最佳版本为底本,认真校勘,合理注释,撰写导言,添加按语,分门别类,结集出版,以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一卷在手,可以获得一把打开某个领域知识大门的钥匙;全套在握,可以获得一组破解整个中医学发展的密码。所谓"必读"者,学医之人不可不读,业医之人不能不读。此乃学医之门径,业医之津梁,案头之必备。愿《百部名著》成为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的良师益友;愿本套丛书成为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及各图书馆的永久珍藏。中医名著浩如烟海,积淀了数以千年的精华,养育了难以计数的英才,昭示着绚丽无比的辉煌。历史证明,中医的成才之路,非经典名著滋养下的躬身实践,别无蹊径。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宝库,如何在这个宝库中迅速找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者最需要的著作,这是不少中医人士在读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

作者简介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本稿选择善本作为底本,并参考多种校本,进行校勘、注释,并撰写导读,供中医从业人士、爱好者和学生参考使用。《诸病源候论》50卷,共分70门,载录内外妇儿诸科1739种病候,叙述了各种病候的病因、病理与证候。全书未载治疗方法,但在部分病候之后,附以《养生方》等书中的养生导引法。

图书封面


 诸病源候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关于疾病的研究
  •     诸病的源候真的讲得彻,初学,颇有启蒙!
  •     多读名著提高中医底蕴。
  •     医之悖道久矣
  •     书的装裱、印刷都不错,很满意,内容就更不说了,一句话相见恨晚,裨益无穷。
  •     纸张,字体都很好,有时近点著作,值得中医铁杆们典藏!
  •     慢慢的看。
  •     书不错,慢慢读!
  •     这么好的中医经典,即使看不懂,也要好好的收藏
  •     纸质不是太好,毛毛糙糙的,跟盗版的没太大区别。
  •     值得我们每个热爱中医的去熟读···
  •     不错的说~我喜欢
  •     中国人的瑜伽大全。快乐阅读中。
    诸病之源,运动治疗之。和我们流行的印度瑜伽很相似。
  •     经典不多说
  •     都是古文,缺乏分析、评论和整理,可读性差。
  •     是必读百部中医名著之一,制作精良,认真研读,必有回报。
  •     第一次在网上买书,还是很满意的!
  •     好书,想看这书的就买这个版本吧,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本书的市价,这个版本是最合适的。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博大精深,内容苦涩,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参考书,感觉不错。
  •     最好有一定的内经学习基础,再去读诸病源候论就比较轻松。
    同样的价格,这个版本的版面比较大,比军医出版社版本的版面印刷大很多,值得一读。
  •     诸病源候论,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全面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讨论了各种疾病的病原与证候,确立了病原学和证候学学说,是我国现存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证候学理论得以系统建立,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编纂由国家组织,质量高,门类齐备,系统全面。其特点是对传染病分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均有重要的研究阐述;对寄生虫病发病原因、不同病的发病区域、各疾病的证候表现及对寄生虫性状、生活习性和侵入途径等一系列进行观察记载,至今仍然具有较大领先意义;对过敏性疾病,属于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充分的认识;突出强调了男性不孕症的病因在于精冷精稀导致不育、精不射出导致不育,指明无嗣并非女方单方患病所致;书中对内科病有详尽的论述,对大量有关外科手术、伤科治疗也有记载;较全面地辑录了各种气功养生、防治疾病的方法。古色古香,牛皮纸张,十六开本,结实平装。古籍整理,保持原样,宣通文理,流利连贯。现代行文,双版横行,圣贤古奥,注释加详。校勘严谨,训示精当,推崇经典,中医弘扬。
  •     质量很好,注视允当
  •     值得保存
  •     收到书以后看到书的质量还可以,字迹清晰!
  •     回归中医必读之书
  •     书不错值得夸奖
  •     学中医的可以看看,比较便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