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希雍医学全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国医学 > 缪希雍医学全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8
ISBN:9787800899980
作者:任春荣
页数:780页

内容概要

  缪希雍(一五四六——一六二七)字仲淳,号慕台,别号觉休居士,江苏常熟人,后迁居金坛。明代著名医家,精通医药之学,治病多奇效。  现存著作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   

书籍目录

目 录
卷 一
读经疏引
《续序例》上
原本药性气味生成指归
药性主治参互指归
药性简误指归
论七方本义附录七方
论十剂本义附录十剂
十剂补遗
五脏苦欲补泻论
附录五脏苦欲补泻并续解五条
治法纲阴阳寒热 脏腑经络 气血
表里 标本先后 虚实缓急
药性差别论
脏气法时并四气所伤药随所感

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
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
热用、热因寒用、用热远热、
用寒远寒
论天地风气渐薄,人亦因之渐
弱,用药消息亦必因之而变,
不可执泥古法,轻用峻利
通评虚实论
论治阴阳诸虚病皆当以保护胃
气为急
论诸病惟虚与火为难治
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药必
因之以为损益,误则杀人
论上盛下虚本于肾水真阴不足
论阴精阳气补益不同
论治气三法药各不同
论治血三法药各不同
论治吐血三要
论肾泄多在黎明所由
论少年人阳痿因于失志不宜补阳
论似中风与真中风治法迥别误
则杀人
似中风问答
论痰饮药宜分治
论疟痢宜从六淫例治
论病由七情生者只应养性怡神
发舒志气以解之,不宜全仗药
石攻治
论伤寒、温疫、痈疽、痘疹、疟
疾诸病皆由实邪所发,自里发出
于表者吉,由表陷入于里者凶
论五运六气之谬
祝医五则
卷 二
诸病应忌药总例
补气
温补
大热
破气
闭气
降气
破血
升提发散
辛温辛热发散


降泄
利水
损津液
敛摄
固涩
消导
开窍
香燥
辛燥
辛热
湿润
滞腻
滑利
发湿
苦寒伤胃
补命门相火
补肾水苦寒酸寒
咸寒
生冷


《续序例》下
阴阳表里虚实门
阳虚
阴虚
表虚
里虚
阳实
阴实
阳厥
阴厥
上盛下虚
五脏六腑虚实门
心虚八证
肝虚十证
腹虚十二证
肺虚七证
肾虚十八证
命门虚四证
小肠虚一证
胆虚二证
胃虚七证
大肠虚四证
膀胱虚三证
三焦虚二证
心实五证
肝实五证
脾实六证
肺实八证
命门实二证
小肠实一证
胆实二证
胃实六证
大肠实四证
膀胱实一证
三焦实三证
六浮门
风四证 寒二证
伤寒古今时地不同因之六经治法宜

辨验外感真伪法
三阳治法总要
三阴治法总要
春温夏热病大法
暑三证 湿一证 燥火十三证
杂证门

附录诸疟主治
滞下
泻利
五疸


诸气

关格

诸血
蓄血
头痛
眉棱骨痛
齿痛
胃脘痛
腹痛


交肠
鬼疰尸疰飞尸客忤
妇人门
赤白滞下
血枯经闭
经行先期
经行后期
月事过多
崩中
热人血室
种子
妊娠恶阻
安胎
胎漏
难产
预防血晕
产后诸病十四证
小川门
痘疮
痧疹
呕吐
泄泻
急惊
慢惊
疳积
诸虫
胎毒
外科
厉风
痈疽先后发渴
肿疡
痈疽毒气攻心发谵语
溃疡
疔疮
瘰疬马刀疮附
瘿瘤

通肠漏
乳岩乳痈内外吹
阴蚀
金疮
破伤风
跌扑损伤
�折挫闪
火灼
漆疮
卷三 玉石部上品
丹砂
云母
石钟乳
矾石
芒硝
朴硝
玄明粉
滑石
空青
紫石英
赤石脂
无名异
绿矾
铁锈
卷四 玉石部中品
雄黄
石硫黄
食盐
水银
石膏
金屑
灵砂
水银粉
磁石
凝水石
阳起石
蜜陀僧
铁落
珊瑚
玛瑙
太阴玄精
土蜂窝上细土
胡燕窝内土
卷五 玉石部下品
伏龙肝
石灰古墓中石灰 �船油灰、百草霜附
砒霜
铛墨
础砂
铅丹

粉锡
东壁土
赤铜屑
铜青
井底砂作泥
代赭石
戎盐
地浆
自然铜
梁上尘
礞石
麦饭石
花乳石
蓬砂
铅霜
古文钱
卷六 草部上品之上
黄精
菖蒲
菊花
人参
天门冬
甘草
干地黄生地黄

菟丝子
牛膝君
茺蔚子茎附
萎蕤
茈胡君
麦门冬君
独活羌活附
升麻
车前子叶及根
木香
薯蓣
薏苡仁
泽泻
远志君
龙胆
细辛
石斛
巴戟天
�筒子
卷柏
辟虺雷
药王
草犀根
百草花
卷七 草部上品之下
蓝实
芎�
黄连
络石木莲子附
蒺藜子白蒺藜附
黄芪
肉苁蓉
防风叶附
蒲黄
续断
漏芦
营实根附
天名精
决明子
丹参
茜根
五味子
兰草
忍冬
蛇床子
景天花附
茵陈蒿
沙参
王不留行
长松
卷八 草部中品之上
干姜
生姜
窠耳实叶附
葛根实 叶 花附
栝楼根实 茎叶 仁附
苦参
当归
麻黄
通草
附:通脱木
芍药赤芍附
瞿麦
玄参
秦艽
百合
知母
贝母
白芷
淫羊藿
黄芩子附
狗脊
茅根
紫菀
紫草
前胡
白鲜
紫参
药本实附
萆�拔葜 土获苓附
白薇
大青
卷九 草部中品之下
艾叶
恶实
水萍
王瓜
地榆
大蓟根小蓟附
海藻
泽兰
昆布
防已
天麻
阿魏
高良姜
百部根
茴香子
款冬花
红蓝花苗 子 燕脂附
牡丹
京三棱
姜黄
青黛
郁金
芦荟
延胡索
肉豆寇
补骨脂
缩砂蜜
蓬莪术
白前
白药子
莎草根
胡黄连
鳢肠
使君子
白豆寇
剪草
豆寇
藿香
假苏
苏子附
香薷
薄荷
卷十 草部下品之上
附子
半夏
大黄
葶苈
桔梗
草蒿
旋覆花
藜芦
射干
常山
甘遂
白敛
白及
大戟
贯众花附
羊踯躅
卷十一 草部下品之下
何首乌
威灵仙
牵牛子
蓖麻子叶附
天南星
�签
马鞭草
苎根
白头翁
甘蕉根
芦根笋附
鬼臼
马兜铃根附
仙茅
刘寄奴草
骨碎补
连翘
续随子
山豆根
白附子
鹿藿
预知子
木贼
蒲公草
谷精草
夏枯草
山慈茹
灯心草
马勃
水蓼
海金砂
草三棱
鹿药
草石蚕
漆姑草
卷十二 木部上品

松脂实 吐 节附
槐实枝 皮 根 花 叶 附
枸把根附
柏实叶 白皮附
茯苓茯神 黄松节附
琥珀
酸枣仁
檗木
楮实
干漆叶附
五加皮
牡荆实
蔓荆实
辛夷
桑上寄生实附
杜仲
枫香脂
女贞实枸骨附
蕤核
丁香
沉香
檀香
乳香
降真香
苏合香
金樱子
放杖木
卷十三 木部中品
桑根白皮叶、耳 椹 灰 枝 黄附
竹叶茹 沥附
吴茱萸
槟榔
桅子
麒麟竭
龙脑香
芜荑
枳壳
枳实
厚朴
茗苦茶
山茱英
紫葳
胡桐泪
猪苓
乌药
没药
安息香
仙人杖
海桐皮
大腹
合欢
五倍子
天竺黄
蜜蒙花
卷十四 木部下品
巴豆
蜀椒
皂荚子 刺附
诃黎勒
楝实根附
椿木叶皮 樗木附
郁李仁
无食子
黄药根
雷丸
苏方木
胡椒
南烛枝叶子附
橡实壳附
石南
益智子
紫荆木
紫真檀
乌柏木根皮
杉材皮附
接骨木
桦木皮
木鳖子番木鳖附
钩藤
赤柽木
水杨叶嫩枝
柞木皮
棕榈皮
木槿花附
卷十五 人部
发�乱发附
人乳汁
头垢
人牙齿
人屎粪清 人中黄附
人溺
溺白�
妇人月水经衣附
浣�汁妇人裤裆附
怀妊妇人爪甲
天灵盖化尸场上人骨附
人胞胞衣水附
初生脐带
卷十六 兽部上品
龙骨齿附
麝香
牛黄
熊脂掌 肉 胆附
象牙胆 皮附
白胶
阿胶
牛乳
乳腐

卷十七 兽部中品
白马茎屎 溺附
鹿茸角 髓 肾 肉 附
牛角角思胆 肉附
�羊角肾 肉 肝 血附
狗阴茎头骨 血 肉附
羚羊角
犀角
虎骨
兔头骨脑 肝、肉 血 犀附
卷十八 兽部下品
猪悬蹄足 肾 胆 肤 肚 肪膏月臣附
麋角茸附
獭肝
腽肭脐
卷十九 禽部三品
诸鸡乌骨鸡 鸡冠血 肝 屎白 鸡子 卵
白 抱出卵壳、��里黄皮附
雀卵雄雀屎附
天鼠屎
白鸽屎附
卷二十 虫鱼部上品
石蜜
蜜腊白腊附
牡蛎
龟甲
真珠
��
桑螵蛸
石决明
文蛤
蠡鱼
鲫鱼
鱼单
鲤鱼胆肉 鳞附
卷二十一 虫鱼部中品
猬皮肉附
露蜂房
鳖甲肉附
蟹爪附
蝉壳
乌贼鱼骨
原蚕蛾蚕沙附
蚕蜕
白僵蚕
鳗鱼丽鱼
蛞蝓 蜗牛并人
蜚虻
庶虫
青鱼胆
石首鱼
鲈鱼
卷二十二 虫鱼部下品
虾蟆蟾酥附
牡鼠粪
蛤蜊粉附
蚶‘壳附
蚺蛇胆
蛇蜕
白颈蚯蚓
蜈蚣
蛤蚧
水蛭
斑猫
田中螺汁
白花蛇鸟蛇附
蜣螂
五灵脂

鲮鲤甲
卷二十三 果部三品
藕实藕 莲须附
橘皮青皮 核 叶附
大枣
覆盆子
鸡头实
梅实
木瓜实
柿干 霜附
乌芋
枇把叶
荔枝子核附
石蜜
甘蔗
沙糖
桃核仁桃枭附
杏核二

橄榄
胡桃
海松子
龙眼
赤爪木实
榧实
卷二十四 米谷部上品
胡麻
麻子
胡麻油
饴糖
卷二十五 米谷部中品
生大豆
赤小豆

粳米
�米
小麦浮麦附
大麦�附
曲神曲附
扁豆叶附

绿豆
卷二十六 米谷部下品

稻米

卷二十七 菜部上品
胡荽子附
瓜蒂
白冬瓜
白芥子附
芥子附
莱菔子附
苦菜
首蓿
卷二十八 菜部中品
葱白实 根 汁附
韭子附
卷二十九 菜部下品

马齿苋
茄子根茎叶附

卷三十 补遗
玉石部
黄土
蚯蚓泥
粪坑底泥
乌爹泥
烟胶
石硷
银朱
炉甘石
方诸水
木部
木芙蓉
山茶花
木绵子
肥皂荚
大风子
樟脑
蛀竹屑
人部
人气
兽部
黄明胶
霞天膏
狗宝
山獭阴茎
羊胫骨
虫鱼部
鳜鱼胆
米谷部
亚麻
粟壳
罂子粟
阿芙蓉
绿豆粉皮附
豌豆
蚕豆
豇豆
刀豆子
红曲
总 目 录
神农本草经疏
本草单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缪希雍学术思想研究
附缪希雍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缪希雍是我国明代末年的著名医家。本书收录了他现存的三部医学
著作,即《神农本草经经疏》三十卷、《本草单方》十九卷、《先醒斋医
学广笔记》四卷。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别号觉休居士。约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
(I546年),卒于天启七年(1627 年)。祖籍江苏常熟,侨居浙江长兴,
老于江苏金坛,葬常熟虞山东麓。
《神农本草经经疏》一书凡三十卷,集录药物1400余种。该书以
《证类本草》为蓝本,目录编次均一袭此作。卷一、卷二为“续序例上、
下”。卷一载读经疏引和“续序例上”,包括原本药物气味生成指归、药
性主治参互指归、药性简误指归、论七方本义、论十剂本义、五脏苦欲
补泻论、治法提纲、药性差别论等三十三首医论。卷二载诸病应忌药
总例和“续序下”,包括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
妇人、小儿、外科七门病证的病机和用药宜忌。卷三至卷三十,则按
《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
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等十类。每味药分别介绍其性味功效、疏、
主治参互和简误。发其隐微、论其奥义,反映了缪氏尤精本草的医学成
就,实为研究药学理论、指导临证用药的重要参考。
《本草单方》凡十九卷。书中记载内、外、妇、儿各科199种病证,
录方4005 个,引用医著400余种。所载方剂均言其出处、处方配伍、
药物炮制、加减禁忌等。书中所载方剂,大都为古代和当时实用而有效
的名方、单方、秘方,并有缪氏“得秘授,悟真诀”的秘方和验方。是
一部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的方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共四卷。卷一至卷三汇集了缪氏对内、外、
妇、儿等科常见病的治疗心得、临床验案及所用效方。其中中风治法大
略、伤寒治法大要、吐血三要法和甘寒滋润滋阴治脾等,突出反映了缪
氏的学术思想。卷四收载的炮炙大法和用药凡例,记述了439种常用药
物的炮炙方法、畏恶禁忌,以及丸散膏丹汤的制法、煎服法等。为一部
切合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

图书封面


 缪希雍医学全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缪希雍升降学说探析与体悟 邢斌摘要:缪希雍临证重视升降。对病之宜升者,多法东垣;对病之宜降者,则自出机杼,提出降气以降火的方法,并用苏子、枇杷叶等药以组方,是其用药独到之处。笔者以为,升降失常确为临床习见,但尚不至达到缪希雍所提到的高度。不过缪氏独特的降气组方,值得文献和临床研究。并举笔者近期运用缪氏降气组方治疗胃痞、面部潮红医案为证。关键词:缪希雍,升降,降气,苏子缪希雍,字仲淳,为明代著名医家。近读其医书,发现缪氏临证特重升降。《神农本草经疏》的《续序例下》中罗列了各种证候或症候的病机与用药忌宜,言宜升、宜降,或忌升、忌降者,几乎触目即是。同时,他在《续序例上》中撰《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说:“升降者,病机之要最也”;撰《十剂补遗》,认为十剂之外,“当增入升降二剂,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于此可见升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对病之宜升者,仲淳多宗东垣之说。如饮食劳倦,则阳气下陷,宜升阳益气;泻利不止,宜升阳益胃;郁火内伏,宜升阳散火;因湿洞泄,宜升阳除湿,此皆效法东垣之学验也。至如滞下不休,仲淳认为宜升阳解毒。《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治痢方药中广用升麻,治噤口痢则几乎必用之。为何仲淳如此喜用升麻?答案在《神农本草经疏》升麻条“主治参互”中,仲淳推重升麻为“治一切滞下要药”。《本经》论升麻突出其解毒之功,东垣论升麻则申明其升阳之用。我看仲淳是兼采两说,并发挥于痢疾的治疗中了。仲淳又论“肝木郁于地中”之“少腹作胀作痛”,“宜升阳调气”。《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载包海亭夫人患腹痛连少腹上支心,两寸关俱伏,两尺实大,按之愈甚,病起之暴怒,仲淳投川芎、柴胡、升麻,咽下,嗳气数十声,病立已,已而作喘,仲淳以为是升之太骤,与四磨汤而平。看来,升阳调气法确有效验。妇人少腹胀痛而查无原因者,临床并不鲜见,仲淳法值得试验。对病之宜降者,仲淳自出机杼,特别是在用药上有其独特的体悟。他认为,“阴虚则水不足以制火,火空则发而炎上”,症见咳嗽、多痰、吐血、鼻衄、齿衄、头痛、齿痛、眼痛、眩晕、眼花、恶心、呕吐、口苦、舌干、不眠、寒热、骨蒸,“是为上盛下虚之候”,“宜用苏子、枇杷叶、麦门冬、白芍药、五味子之属以降气,气降则火自降,而气自归元”。同时又益以添水添精之药以救本,则诸症自瘳。当然,病之宜降者,还远不止此,降或降气也不一定意味着降火。在《神农本草经疏·续序例下》中还罗列了不少宜降气的证候或症候。如痰之由于风寒者,宜降气、辛散,并不需降火;头痛夹痰者,宜豁痰降气、辛燥之品,也不用降火。这样看待病之宜降者方才全面。但在《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一文中仅言及阴虚火炎、上盛下虚证候,且强调“气降则火自降”,只能说这是仲淳独特之经验,故突出一点而不及其余。此外要说明的是,降气之品并不止于上述诸味,但苏子一药用之降气几乎方方必有,本该大书特书,但《神农本草经疏》中着墨实在不多,仅言“善降气”而已,令后学难明精义,真是可惜!笔者以为,升降失常确为临床所常见,但尚不至达到仲淳所提到的高度。且仲淳不过举其大要,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还留待今人进一步开展。其中特别是仲淳本人独特的降气组方,更值得进行文献和临床研究。比如说,为何仲淳降气特别推重苏子?与人们熟知的苏子降气汤有关联吗?汉唐医书罕有“降气”的说法,宋以后方逐渐普遍。譬如苏子降气汤的方名首见于《局方》,但究其源头,实出《千金要方》卷七风毒脚气门,名紫苏子汤,并无“降气”之说。那么“降气”一说又是如何缘起与发展的呢?这些问题都有待细细研究。笔者临床对升降之法虽颇多应用,但多为前人常法。如对病之宜升者,多法东垣,补中益气汤等方屡用有效。对病之宜降者,脾胃病过去多用旋覆代赭汤、枳实导滞丸、承气汤之属,病在肝肾者常用平肝熄风、滋阴降火等法,至于肺病肃肺之法多与宣肺法同用。而对仲淳赏用的以苏子、枇杷叶、降香等组方的降气法没有应用的经验,特别是对降气以降火的方法一度抱有怀疑的态度。最近因读仲淳书,而开始在临床上尝试其法,没想到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患者颜某某,女,50岁。2008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中脘胀痛一年余,以胀为主,痛则偶有,饭前也胀,饭后则胀更甚,伴嗳气,无泛酸,有时有灼热感,纳可,大便二三天一解,干结,平时服肠清茶。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CT提示胆囊炎、脂肪肝,服用中西药物无效。已绝经,烘热汗出,眠安。有颈椎病史,头项板滞,头晕。形态肥胖,舌淡红边有齿印,脉沉细。考虑脾虚气滞,用旋覆代赭汤加黑丑、槟榔、大腹皮等治之。嗳气症状有所减轻,但中脘胀满始终没有缓解。多次复诊,曾重用理气药,或用理气活血药,均无效,又试着主要从脾虚入手,改用圣术煎,亦无效,又试用一贯煎,仍无效,再改大柴胡汤,依然无效。至此已黔驴技穷,患者因其姐姐之病曾被我治好,仍希望我能勉力一治。此时,乃在最后之大柴胡汤基础上略作调整,并加入苏子50g、枇杷叶30g、降香3g、麦冬15g,试用仲淳法,以冀一效。两周后,患者复诊告知终于有效了,以后以此为主治疗病情逐步好转。这一案例似提示我们仲淳赏用的降气之品调理气机的效果要优于旋覆花、代赭石、黑丑、槟榔、大腹皮、大黄、枳实等我们平时常用的理气、通降之药。又治张某某,女,59岁。2009年2月23日初诊。主诉面部皮肤发红3、4年。患者3年前绝经,绝经前后开始出现面部潮红,曾经治疗,外院用消斑膏(含有激素)治疗后,面部皮肤变薄发红,随着烘热汗出,面部更红,夏天尤甚。大便一天一二次,通畅,早上口苦,平时口干,手足冷,经常口腔溃疡。脾气好,无腰酸、头晕、乏力等,但自觉眼睁不开。脉弦细,舌紫。拟仲淳降气法合疏肝凉血法,药用:苏子30 g、枇杷叶30 g、麦冬15 g、白芍15 g、五味子9 g、桑叶30g、丹皮9 g、赤芍9 g、柴胡9 g、黄柏9 g、砂仁3 g、甘草6 g,服药7剂面部皮肤发红、口苦大减,口溃已除。类似面部发红的病例,还有2位。一位病者患高血压病,以头痛为主诉,经用清肝降火化瘀法,诸症消失,唯面部发红不减,原方加苏子、枇杷叶、降香后,此症大减。另一位患者因盗汗、失眠求治,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后诸症消失,但遗留面部发红一症,加用苏子一味而愈。过去遇面红患者,首先想到的是降火法,但这两例都用过降火之药,并无效果,现在用仲淳法不降火而降气,面红却好了,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探究。 读古人书,体会古人的用心,特别是在临床上试用古人的方法,如读有会心,治有效验,实在是痛快事。问题在于,读古书不易,有的言辞过简,有的辞不达意,有的却又故弄玄虚,若想舍似存真、循名责实,搞清古说本意,发明其在临床上真正的应用价值,还得很费一番读书、思考与临证的功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