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学

出版社:四川科技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536461451
作者:本社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第三章心系疾病  心居胸中,有心包护卫其外,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开窍于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志,以主宰全身,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心的病理变化和反应在临床上的证候,主要是血脉和神志上的异常。心悸、心痛、失眠(附健忘)、癫狂、痫证、百合病,主要与血脉失常,心神活动受到影响有关,故均列为心系疾病之中。心主血脉和藏神志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心血不足,神失所养而心神不宁;血不养心,影响神志而失眠;大惊卒恐,神志受伤,亦可使人心悸;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气滞血瘀,则心痛、心悸;思虑过度,伤及脾,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心的气血亏虚,而动巨不安。心统管脏腑,其发病与其他脏腑常互相影响。如心不藏神,精神活动失常,影响啤胃的运化,出现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反之,脾失健运,不能充分把水谷精微输送到心,化赤为血,导致心血不足,发生心悸、失眠等症;或脾湿失运,郁结化热,蕴酿成痰,痰热抛心,而致心悸。心开窍于舌,舌乃心之苗,故从舌质的变化,能反映出心的生理病理变化。如舌质淡,一般多属心血不足;舌质红绛,则为心火亢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又为心血瘀阻的表现。心包为心之外卫,邪气人心,常先侵犯心的包络。心包受邪,必然会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的症状,所以治疗心包疾病,仍以治心为主。

前言

  一、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内科疾病以《金匮要略》和历代有关著作为基础,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为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但脏腑辨证又是上述各种辨证的基础。总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系统地研究和阐述理、法、方、药在内科杂病中的具体应用,是中医内科学的主要任务。  本书论述的内科病证计63个。按照中医理论分为十章。第一章时行杂病属于外感疾病,第二至第九章分别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疾病,属于内伤杂病,第十章为虫证。外感和内伤是就其主要属性而言,有一些内伤疾病是由于反复感受外邪而形成,或感受外邪而加剧,如喘证、肺胀、黄疸、痹证等疾病;而外感疾病的形成,除了外邪是一个重要病因外,也与正气不足有关,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人民同疾病长期作斗争的实践结果和经验总结。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时行杂病第一节 感冒第二节 疟疾第三节 痢疾第四节 霍乱第五节 痧证第二章 肺系疾病第一节 咳嗽第二节 哮证第三节 喘证第四节 肺胀第五节 肺痨第六节 肺痈第七节 失音第三章 心系疾病第一节 心悸第二节 心痛第三节 失眠附:健忘第四节 癫狂第五节 痫证第六节 百合病第四章 脾胃疾病第一节 呕吐第二节 噎膈附:反胃第三节 呃逆第四节 胃脘痛第五节 腹痛第六节 泄泻第七节 便秘第五章 肝胆疾病第一节 黄疸第二节 胁痛第三节 肝痈第四节 臌胀第五节 眩晕第六节 中风第七节 疝气第六章 肾系疾病第一节 淋证附:尿浊第二节 癃闭第三节 遗精第四节 阳痿第七章 经络疾病第一节 头痛第二节 痹证第三节 历节第四节 痿证第五节 腰痛第六节 脚气第七节 痉证附:破伤风第八章 气血疾病第一节 郁证第二节 厥证第三节 瘿病第四节 积聚第五节 虚劳第六节 鼻衄第七节 咳血第八节 吐血第九节 便血第十节 尿血第十一节 紫癜血证小结第九章 津液疾病第一节 汗证第二节 水饮第三节 水肿第四节 消渴第十章 虫证第一节 蛔虫病第二节 钩虫病第三节 绦虫病第四节 血吸虫病

作者简介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金匮要略》和历代有关著作为基础,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辩证为辩证论治,它是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论述的内科病证计63个,按照中医理论分为十章,具体包括时行杂病、肺系疾病、脾胃疾病、肾系疾病、气血疾病、津液疾病等。

图书封面


 中医内科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