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素食名人厨房》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饮食健康 >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108033192
作者:(美)赖恩·贝里
页数:288页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的笔记-第15页 - 經典人物

“但在這種都市及鄉村行乞的聖者生活,很快就無法令他感到滿足,他由團體中隱退,獨自避居到森林中專精思維。整整六年期間,他都接著苦行及禁食來尋求靈性的提升,等到六年將盡,他已經因為不間斷的禁食而變得形銷骨立,似乎只要一陣風吹過,就能把他吹垮,將他帶入來生。最後,他終於明白這樣的修行方式是無益的,自我折磨一點兒也無法幫助他獲得那遙不可及的智慧。”
突然回想到之前因為好像是艾滋病日吧,去年的。然後我也響應某活動,24小時內除了水,其他食物都不進入肚子。我從凌晨0點開始,但是因為部門有人生日,在白天晚上的22點多,我終於進了食物。提早了。
我有時候會在回想那近24小時,特別是最近。突然覺得自己那個時候的自己是最乾淨的。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的笔记-第22页

耆那教聖者——大雄
最古老的素食宗教:印度耆那教的創立者
(他在42歲那年悟道獲得全智后,被尊稱為耆那——意為“勝者”,指的是他借由獻身苦行及不害,得以超脫自我并達到心靈的澄澈清明。)
事實上,耆那教徒堅稱耆那教是印度最原始的母宗教——佛教和婆羅門印度教都由它衍生而來;而不害(非暴力)、輪回及慈悲茹素等概念也都發源於耆那教。
和畢氏學派一樣(畢達哥拉斯),耆那教徒也多是卓越的數學家及天文學家(一般認為“無限大”的概念就是他們發明的)。據信,畢氏學人優異的數學觀念,以及他們類似“不害”的慈悲哲理,都是耆那教經波斯商旅傳至希臘的產物。耆那教與古希臘間第一次有記錄可考的直接接觸,是在公元326念亞歷山大東征時期,當時他在印度東北地區遇到一些人,與耆那教聖者的形象相當吻合。這些人是天衣派苦行僧,希臘人稱他們為“裸身的哲學家”,他們對亞歷山大的顯赫排場視若無睹,身為不害論的奉行者,他們知道亞歷山大脫下盔甲,才肯與他交談。
“大雄”这个名字其实是个别名,就像帕拉图意为“天庭饱满或肩膀宽阔者”,基督意为“受膏油者”,佛陀意为“觉着”,或者毕达哥拉斯——有些学者认为他是梵语“智者”。
第23页
大雄本名筏驮摩那.那塔蒲塔(Vardhamana Nataputta)王子,与佛陀一样,他也出生于王侯之家,王国领土包含了曾为印度东北繁荣大城的吠舍离(位于今比哈尔Bihar)。事实上,大雄与佛陀是同时代的人,两人在游化宣教过程中,还成为惺惺相惜的对手。
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宗师里,居然有两位都出自同一个印度种姓(刹帝利),说着同一种方言,生于同一个世纪的印度同一地区,这实在很不寻常。但他们的相似处不止如此;他们都抛弃贵族的荣华富贵,成为托钵游化的僧侣,都创立了长存至今的宗教学派,都教诲徒众反对婆罗门印度教的种种不近情理(包括杀牲献祭,将女人视同财产,以及种姓歧视),都将人道素食及善待动物作为他们宗教最重要的戒律。甚至还有相当有力的证据显示,佛陀在创立自己的教派之前,也曾做过耆那教僧侣,而他的教派正是以耆那教为本,再加入其个人特质所形成。....佛教的戒律比耆那教来得少(它没有想不准杀害昆虫,不可食用球根类蔬菜或残羹剩饭这类非常严格的戒律)。......
若我們深入瞭解大雄的一生,就不难对耆那教严格的戒律有所领会,因为他的一生正是耆那教许多基本教诲的典范。佛陀及大雄的诞生地印度东北部,保留有许多雅利安人统治之前,印度原有的人道素食主义及不还思想。在公元前2000到前1000年间(大约公元前1500年),策马迁徙的雅利安游牧民族攻掠了印度西北部的繁荣大城哈拉巴(Harrapa)及摩罕吉达罗(Mohenjo-Daro),开始统治那儿的温顺素食人民。为了取悦战神,雅利安人宰杀牛犊及马匹,献于火祭圣坛上,然后再吞食这些肉食。后来雅利安的火神祭司将这种献祭仪式推广到远在印度东北的耆那教王朝,大雄与佛陀挺身相抗并力图革除的,正是这残酷的宗教,他们的教诲是如此的有力而令人信服,让人们不再因陀罗和楼陀罗这些雅利安战神,而轮回转世论(在《梨俱吠陀》中完全未提及),也因此被融入印度教教义中,甚至雅利安的火祭祭司,也变成了素食者(这就是为什么现今许多婆罗门都是虔诚的素食者)。
第24页
万物皆有灵魂
大雄约在公元前540年诞生于一个耆那教家庭,他的双亲是第二十三代圣者帕什瓦(Parshwa)的信徒,而帕什瓦曾在公元前9世纪时宣讲过不害论。如同所有的耆那教徒,大雄的双亲过着圣善的生活,对于最低等的昆虫也抱着尊崇之心。在耆那教义中,动物与人的灵魂具有的同等价值,耆那教徒称灵魂为“Jiva”,这个词真正的意思是“能感知,感觉事物的质素”。人与其他动物如猴子,鹦鹉,鱼,牛,马,象,狗及蜥蜴等,能够感知最多的感觉,即五感;昆虫则被归为两类,分别能感知四种及三种;耆那教认为较高等的昆虫有四种感觉——嗅觉,味觉,触觉与听觉;所有较大型的昆虫如蜜蜂,苍蝇及蚱蜢等包含在这一类中;具有三周年该感觉的昆虫则缺了视觉,包括蚂蚁,蚊子以及臭虫。而仅具有两种感觉——味觉及触觉——的生物有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蠕虫类,水蛭等。至于树木花草等植物,以及其他类似的无机物如石头,大地本体,水体,火体及风体,则都只具有一种感觉。
对耆那教徒而言,物质世界全都是具有灵气,这清楚传达出耆那教世界观所隐含的人道及生态观念。人若以残忍而无情的态度对待其他生命形态,即使是石头,水,树木或蠕虫之类无足轻重的物体,便是让自己的灵魂陷于恶行所带来的危机中。恶行会留下难以摆脱磨灭的“业”,像焦油一般紧紧依附在灵魂中,让人在下一生转世为悲惨的形体——例如被禁锢在石头里,附着与瞬间即逝的火焰,或是飞溅的水花中。相反的,如果人以慈悲之心对待其他生命形体,灵魂便会变得轻灵,得以超脱轮回之苦,用往极乐的全智之境。
第25頁
大部份的佛教僧侶會欣然接受任何托缽得來的食物,即使並非素食也沒有關係,但耆那教的苦行聖者只接受有益靈性的食物——必須全素,不含球根類蔬菜,口味清淡而且当日备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苦行圣者及正统耆那教徒都不会使用剩菜残羹——因为那些食物必然含有较多的细菌及微生物,而摄取这些形体便积下恶业。
此外,大雄及家人们在喝水之前,还会用一张特殊的布来过滤,为的是滤出水中的昆虫及其他微小水生动物。大雄本人,他的双亲,姊妹及哥哥还会一丝不苟地依照戒律,在日落前吃晚餐,以免火光引来带翅的昆虫,使其落到食物上或不小心飞入口中。
虽然大雄的父母在饮食上严守禁欲戒律,也花费许多时间静坐冥想,但他们仍旧是王公贵族,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就算是最穷困的印度家庭,也会宠溺他们的孩子——尤其是儿子,那么,作为王室后裔,大雄在成长过程中,更可说是要什么有什么了!有仆人为他宽衣洗浴,穿上最华美的衣裳;有仆人陪他玩耍,满足他所有的突发奇想。
这样一个简朴的宗教,其历史上的创立者暨第二十四位圣者,居然是生长在如此奢华的环境中,看来似乎颇不协调,但这正是耆那教最有趣的矛盾之一;尽管耆那教徒奉行着现存宗教中最苛刻的饮食戒律,但他们却是印度最富裕的宗教团体。他们建在市区的庙宇,奢华得简直不像话,而筑于山顶的巨大宫庙群,如阿布山及帕利提那山上的寺庙,则以壮观的列柱及柱廊,高耸入云的圆顶及石柱,以及精致的雕刻而闻名,多纳泰罗(Donatello)及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的作品跟这些建筑工艺比起来,都要相形见绌。凡此种种,都反映出耆那教徒惊人的财力。
第26页
教义简朴 财力惊人
耆那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百分之一,那么,他们那不成比例的财富是从哪儿来的?这大概是他们实践不害所得到的善业果报吧!早些大雄之前,耆那教就禁止徒众从事烹饪,丝织及农业等工作,因为这些行为必定会毁灭难以计数的生命形体;相对的,耆那教鼓励徒众从事无害于生命的职业,倚重脑力与节约维生,并且最好居住在城市而非乡村地区。幸运的是,符合这些条件的职业如法律,商业,财经,银行业,科学及教育等,一直以来就是印度收入最高的工作,于是,原本似乎带来损失的戒律,却反而令耆那教徒蒙受其利,获致令人眼红的可观财富,他们的成功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印度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此外,在大雄的成长环境中,完全没有西方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宠物,这也相当不可思议。宫廷院落中没有卷毛狗儿嬉戏渲染,更不会豢养大象供人观赏——因为耆那教徒不许豢养宠物,这点在现代仍如同大雄时代一样。如果你造访任何一个耆那教家庭,他们的家中或许忙乱喧嚷,挤满了孩子或亲戚朋友,但绝对听不到汪汪的犬吠声,猫儿的喵喵叫或鸟儿的鸣叫,西方访客必定会对这种情形感到惊诧万分。并不是耆那教徒不爱动物,相反的,他们对动物的慈悲心如此深切,以至于坚决不肯将动物占为己有并让他们成为家庭的玩物。
第27页
大雄的修行之路
虽然早在20岁出头,大雄就已感受到心中有个声音在召唤他去做一名僧侣,但父母却要他承诺,在双亲死前绝不能出家。像这样恭谨顺从的子女,在今日的耆那教徒中仍相当普遍。身为谨守本分的儿子,大雄并不想让父母焦虑伤心,因为他明白,假若他真的成为苦行圣者,那么,他就必须断绝与之间的关系。
大雄30岁,他父母的健康情况急速恶化,他们感觉自己的生命已将近尾声,于是他们做了一件事,这是耆那教义所容许的唯一一种暴力行为——禁食至死。耆那教义虽允许这样的行为,但只有在人已面临死亡前的巨大痛苦,以及纯正的动机之下,才能采行这种叫做“Sallakhana”的仪式——出自本人意愿让自己挨饿至死。
双亲死亡之后,大雄请求已成为宗教领袖及吠舍离国君的哥哥难题跋檀那(Nandivardhana),允许他过苦行圣者的生活。哥哥同意了,但要他答应多等一年。在为父母守丧一年期满后,大雄脱掉所有的衣服,成为一位天衣派僧侣,并拔出面部及头上的毛发(现在的耆那教苦行圣者依旧维持这惯例,他们每六个月就要拔除一次毛发),然后丢掉凉鞋——知道现在,耆那教圣者都禁止穿任何形式的鞋子,也禁止骑乘交通工具,他们习惯赤脚长途跋涉;因此足部都结着厚厚的茧,长久下来他们的脚底就像鞋皮一样硬。他们会怨恨这迂腐的惯例吗?一点也不;他们宁愿用手爬,也不愿再脚上穿着动物的皮毛。最后,大雄摘下耳环及沉重的金饰,换上两种耆那教苦行圣者的随身物品——化缘的钵及软质的扫把(Pincha,用来扫开道路上可能会有的昆虫),自此大雄正式由王子之身转变为耆那教的苦行圣者。
他在森林里流浪了12年,过着最严苛简朴的生活,并且长期静坐冥想。当他走进村庄,想请求人们在他弓成杯状的手里施舍一些食物时,经常遇到无知的农人拿水果,陶器碎片及泥巴向他丢来,因为他们认为不穿衣服的天衣派僧侣毫无羞耻,然而这一切他全都克制自己承受下来。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求的彻底了悟;那是在流浪的第13年,入夏后第八周的最后一天,他盘腿坐在萨马加家族庄园里的一株娑罗树下,达到了涅槃,成为一名“耆那”。
于是,他起身向世界宣讲他的体悟,他大力抨击肉食主义,动物献祭,种姓制度以及将女人视为财产的观念,想要追随他的人,都必须接受不害的基本规条,诚实待人并实行禁欲。同时,他还要求信众要尽量在没有神职人员协助的情况下达到涅槃(耆那教的苦行僧并不像印度教的婆罗门那样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事实上,他们的地位和奉行更严苛生活的精进俗家信众一样。在耆那教寺庙中,俗家信众会进行他们自己的礼拜和油灯祭仪,其效力和神职人员是一样的。)
72岁时,大雄以及吸引了超过二十万的追随者。同一年,他在离自己出生地不远的帕凡(Pavam)村中绝食圆寂。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最庄严的朝圣地之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耆那教徒赤脚跋涉数百公里来到此地,向他们第二十四位圣者致上崇高的敬意。今天,世界上大约有400万耆那教教徒。
(大雄 篇 章节 完)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的笔记-第1页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思想家,宗教领袖)
释迦牟尼-----佛陀(古印度宗教领袖,人类心灵导师)
耆那教圣者----大雄(最古老的素食宗教:印度耆那教的创立者)
帕拉图;
耶稣基督(古代艾塞尼派哲人,宗教领袖)
普鲁塔克(古罗马传纪文学家,《希腊罗马名人传》作者)
达芬奇;
雪莱;
托尔斯泰;
安妮.贝赞特(19世纪英国社会改革家及精神领袖;勃拉瓦茨基夫人钦定通神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接班人)
圣雄甘地;
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布朗森.奥尔科特(第一个素食公社的创建者,《小妇人》作者之父)
西尔维斯特.格雷厄姆(19世纪美国营养学家及食品改革者);
约翰.哈维.凯洛格(著名外科医生,花生酱及凯洛格氏玉米片的发明者)
亨利.梭特(世人敬重的素食主义推广者)
埃斯米.温--泰森(杰出的英国童星,宗教,哲学作家)
帕布帕德大师(黑天觉悟运动始祖,将素食风潮带入美国)
威廉.舒特莱夫与青柳秋池(将东方豆腐美食推上世界舞台的夫妇)
保罗.麦卡特尼(披头士歌手)
乔治.哈里森(披头士吉他手)
迪克.格雷戈里(笑星,作家及生机餐饮先驱)
戴维.瓦勒钦斯基(开创可读年鉴文体的知名作家)
丹尼斯.韦弗(西方第一位拥护素食主义的杰出舞台剧及电视演员)
“杀手”科瓦尔斯基(美国50-70年代,无人能敌的职业摔跤冠军)
马尔科姆.马格里奇(英国才华横溢的散文及传记作家)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