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探索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811174809
作者:王凤兰
页数:187页

章节摘录

超我,是人格中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社会化的结果,是由环境因素、家庭教养、社会习俗、道德、文化陶冶而形成的,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活动,是一种道德检察官,是事先禁止和事后内疚等心理特质的动力,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受道德原则支配,是最文明的一部分。超我在五岁以后开始形成,是人格的最后形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简单地可称为“本能的我”、“现实的我”、“理想的我”。从健康观点看,三者协调是健康的表现。在这里,“自我”是核心,它一方面处理本能欲望,另一方面要符合超我的标准,一旦这两方面任何一方占了统治地位,人就出现不正常的行为,甚至心理问题躯体化,出现身体上的毛病。(二)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对意识的基本看法意识分3个层次,即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人们根本意识不到的部分,它意味着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但它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还潜在地活动着;前意识是指此刻不能意识,但是集中注意、排除干扰后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意味着有些观念暂时不属于意识,但随时可转变成意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部分。“无意识”、“曾经的意识”、“前意识”等,因为不符合现实和超我的要求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对“无意识”和“前意识”的“意识”,必须经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等方法进行分析性探察才能进入意识。本我完全在无意识中,处于无意识的底层;超我大部分在无意识中,小部分在意识中;自我在无意识和意识中各占一半。从“前意识”到“意识”的转换相对容易,而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化要困难得多。人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三)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人性欲发展的基本看法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统称为性本能;在晚年又发现了一种本能——死本能,生命中要求恢复到无机状态的本能。其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性本能。他认为人的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背后有一种叫力比多(Libido)的内驱力,它为人的行为提供强大动力。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热潮。心理学家纷纷意识到了以欧美白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理论离开本土后的局限性,认为主流心理学,即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没有考虑文化差异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中把文化这一重要变量忽略了。所以,本土化浪潮被看作是心理学研究向文化的转向。文化转向的出现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甚至被誉为心理学中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本土化的问题实质,实际上是科学心理学一系列局限性的暴露。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在他开创的心理学中考虑了文化的问题,他在建构科学心理学的思想体系时,把自己的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开辟了心理学的实验科学的传统;民族心理学,通过研究语言、艺术、神话、宗教、风俗、习惯等历史文化资料来研究人类共同生活为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是人文取向的研究。不管这种划分是否科学,毕竟,文化因素的特殊性被考虑进去了。但科学心理学从建立开始,为了努力让自己在科学界获得一席之地,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积极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化和实证化,力图将心理学建设成一门像物理、化学一样的自然科学,这导致心理学研究走入了实验科学的轨道,而放弃了对人文科学取向研究的努力。而由此得来的研究结果也被认为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是普遍适用的。这就导致了把在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中诞生的心理学,看成是具有超越文化的心理学的偏向。而实际上,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深受所处环境影响的。

内容概要

王凤兰,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专业研究生班学员。先后承担普通心理学、心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主讲任务,并兼任誉校心理咨询工作。先后在学术刊物发表“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网文化影响的关系”、“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创新”等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探寻——本土化的趋势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内涵
第二节 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的萌芽
第三节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本土化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
第三节 人本主义
第四节 认知理论
第五节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局限性——本土化的方法论前提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第二节 行为疗法
第三节 认知疗法
第四节 咨客中心疗法
第五节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本土化的途径
第一节 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原则
第二节 本土化的途径
第五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本土化的模式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教育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文化影响
第五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第六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探索》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探索》主要以本土化为线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理论前提、方法论前提、途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模式。全文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回顾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一方面阐明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另一方面,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揭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正反两方面的阐述,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困境与本土化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全面阐述,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和全面的探讨,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我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挖掘;第五部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模式问题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图书封面


 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探索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