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3448882
作者:郗浩丽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 现代精神分析学运动中的独行狭  从精神分析运动发展史上可以看到,理论不可避免地建立在创立者的经验之上。经验不仅反映在临床工作上,而且反映在生活经历中呈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及弱点上。温尼科特独特的精神分析思想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还与其个人生活与学术道路有关,与其独特的家庭环境、独特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以及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要了解他的思想就不能把他的生活与他的工作分割开来。  一、生活与学术历程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1896~1971)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师,以独具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闻名于精神分析学界。  温尼科特于1896年出生于英国丹佛普利茅斯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层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和唯一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担任了两届普利茅斯市的市长,并被授以爵位。他与母亲和两个姐姐的感情甚好,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多个母亲的独生子”。但父亲和他相处时问不多,“他绝大部分时间把我扔给了我的妈妈们”。他在理论工作中撇开父亲,着迷于母婴关系可能就根源于此。  他的母亲经常抑郁,他像很多敏感的孩子一样,学会放下自己的需要而去照顾母亲,把让母亲快乐起来当作自己的任务。他的父亲是社会服从的强权势力的代表,通常以严厉而轻视的态度对待儿子。他认为儿子应该遵守传统,有良好教养。当12岁的温尼科特说了一句“该死”,他就认为儿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学会了说粗话,就执意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去。在温尼科特的童年期间,一边是有潜在抑郁的母亲,一边是体面而有教养的专制的父亲,迫使他发展出虚假的自体,但是也让他感到虚假自体的存在依赖于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可以说,温尼科特的一生都是在与专制的父亲、抑郁的母亲那样的人物进行抗争,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去适应顺从他们。  1910年进入剑桥的莱斯寄宿学校学习,温尼科特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展示自己。在那里他如鱼得水,很高兴有那么多自由的下午。他跑步、骑车、游泳、玩橄榄球、参加学校的童子军、交朋友、在唱诗班唱歌;每天晚上,他都给寝室的男孩们大声朗诵一则故事。有一次玩橄榄球的时候,他跌断了锁骨,被送进学校的疗养院。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1914年进剑桥耶稣学院攻读医学,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战争结束后,在伦敦的圣·巴塞洛缪医院继续他的医学培训。

内容概要

郗浩丽,女,1973出生,江苏徐州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讲师。1999年获得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研究与教学,专长是动力性取向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医学与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参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多项。多次参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培训,目前正在 、参加中国一挪威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培训。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 现代精神分析学运动中的独行侠      一、生活与学术历程      二、著作与语言风格      三、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思想来源      一、达尔文      二、弗洛伊德      三、克莱因      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      五、工作与临床实践  第二章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引言      一、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      二、基础概念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一、理论的起点      二、战争中的思考      三、促进性环境      四、够好的母亲      五、原初母爱贯注      六、主观全能感      七、案例    第三节  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一、术语的产生      二、虚假自体      三、真实自体      四、母亲的镜像作用      五、抑郁母亲的影响      六、临床意义      七、案例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一、心理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人类本质的第三种表述      二、基本概念      三、发展与特点      四、幻觉与幻灭的价值      五、过渡客体与象征使用      六、含义的扩展      七、案例    第五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攻击性、创造性及其他      一、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二、创造性与活力      三、反社会倾向      四、抑郁      五、担忧      六、独处    第六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两条发展线索      一、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      二、整合—人格化—现实化  第三章  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治疗观      一、精神分析的情境与设置      二、心理疾病的分类与儿童精神病      三、治疗过程:退行至依赖      四、反移情与反移情中的恨      五、交流与不交流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      一、游戏的理论与本质      二、游戏具有治疗作用的一个案例      三、游戏治疗的一种方法:潦草画线游戏      四、游戏治疗之案例一      五、游戏治疗之案例二  第四章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一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二    第三节  临床案例研究小结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二、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章  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  第一节  思想进展      一、学生与密友      二、研究机构与工作坊      三、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    第二节  理论比较      一、与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比较      二、与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三、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比较      四、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第六章  总体评价  第一节  温尼科特的贡献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二、对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的贡献      三、开创精神分析的积极人性观      四、坚持精神分析研究的独创性与自发性    第二节  温尼科特的局限      一、理论缺乏系统性      二、缺少父亲的影响      三、对性本能的态度模糊      四、对退行的质疑    第三节  温尼科特的影响      一、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三、对心理治疗、社会工作等助人领域的影响      四、对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影响  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通过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应用的临床实践研究,《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为探索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提供启示与借鉴。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现代精神分析发展的视角,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大胆的建构,而且将其思想与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四大模式进行比较,深化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丰富我国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研究;通过对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阐释,试图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将其作为了解和深入儿童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应用的临床实践研究,为探索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提供启示与借鉴。
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现代精神分析学运动中的独行侠 16
一、生活与学术历程 16
二、著作与语言风格 22
三、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 25
第二节思想来源 27
一、达尔文 28
二、弗洛伊德 29
三、克莱因 31
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 35
五、工作与临床实践 37
第二章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引言 40
一、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 40
二、基础概念 45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47
一、理论的起点 47
二、战争中的思考 48
三、促进性环境 49
四、够好的母亲 51
五、原初母爱贯注 53
六、主观全能感 55
七、案例 57
第三节 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60
一、术语的产生 60
二、虚假自体 61
三、真实自体 65
四、母亲的镜像作用 66
五、抑郁母亲的影响 69
六、临床意义 71
七、案例 72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74
一、心理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人类本质的第三种表述 74
二、基本概念 76
三、发展与特点 79
四、幻觉与幻灭的价值 81
五、过渡客体与象征使用 83
六、含义的扩展 85
七、案例 86
第五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攻击性、创造性及其他 91
一、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91
二、创造性与活力 95
三、反社会倾向 97
四、抑郁 100
五、担忧 102
六、独处 103
第六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两条发展线索 105
一、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 105
二、整合—人格化—现实化 109
第三章 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治疗观 112
一、精神分析的情境与设置 112
二、心理疾病的分类与儿童精神病 116
三、治疗过程:退行至依赖 120
四、反移情与反移情中的恨 123
五、交流与不交流 127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 130
一、游戏的理论与本质 130
二、游戏具有治疗作用的一个案例 137
三、游戏治疗的一种方法:潦草画线游戏 139
四、游戏治疗之案例一 141
五、游戏治疗之案例二 157
第四章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一 169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二 221
第三节 临床案例研究小结 236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36
二、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237
第五章 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
第一节 思想进展 241
一、学生与密友 241
二、研究机构与工作坊 247
三、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 249
第二节 理论比较 251
一、与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比较 251
二、与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54
三、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比较 255
四、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67
第六章 总体评价
第一节 温尼科特的贡献 279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279
二、对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的贡献 284
三、开创精神分析的积极人性观 288
四、坚持精神分析研究的独创性与自发性 289
第二节 温尼科特的局限 290
一、理论缺乏系统性 290
二、缺少父亲的影响 291
三、对性本能的态度模糊 292
四、对退行的质疑 292
第三节 温尼科特的影响 293
一、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 293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295
三、对心理治疗、社会工作等助人领域的影响 297
四、对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影响 298
年表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19

图书封面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从资料室找来,随意翻阅相比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温尼科特的关系理论显然要更适合中国国情,从古至今大部分智慧都集中于人际,一个关系比个人更重要的国度,心理问题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我想温尼科特的理论或许会是一剂良药说到一件趣事,是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发现一张红色的老版的人民币,观其肤色,至少辗转于500人以上,最终有人把它夹进这本书里,当做书签,铜臭也有了书香气,突然就想起一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谓现身说法呐~~~笑~~~
  •     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必要环境,婴儿不是感到被抱持,而是体验到冲突。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了,只是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环境,人格的发展围绕一个空壳进行。不够好的母亲没有提供一个自我可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适应的世界,使其过早地关心外部世界,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要求,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心心理的发展。母亲通过执行并完成婴儿的全能表达赋予婴儿虚弱的自我以力量,真实自体开始拥有生命。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提供给婴儿全能感,而且她反复地错过迎合婴儿的动作,相反,她给出自己的工作要求婴儿顺从。这一婴儿的顺从是虚假自体的最早阶段,属于母亲没有能力感受婴儿的需求。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要成长起来以便能够发现他本性的最深刻的部分,必须有人受到蔑视甚至有时受到憎恨,而无需担心关系有彻底破灭的危险。与虚假自体相关的另一个理论,也就是温尼科特理论工作中一个特别关注的目标:“抑郁母亲”的影响,即母亲的感觉在儿童身上的影响,以及由于儿童必须迎合父母亲的心情而带来的成长中的变形。在主观全能中,婴儿“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如果母亲经过婴儿的使用不能存活,如果她退缩或崩溃或反击,婴儿一定会以他自己欲望的完整体验为代价,过早地关注外在性,会感到危险。结果是婴儿害怕需要、使用他的客体与成人,伴随着对欲望的不合理抑制。
  •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书,在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领军人物——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实践。多年来我国心理学界较多关注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对于现代精神分析的新进发展——客体关系学派与自体心理学的研究相对较少。现在,我们欣喜地发现,《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一书让我们领略到与以往的精神分析学者与精神分析研究迥然不同的感受,去除了晦涩,一扫严肃,如春风扑面,温暖和煦。温尼科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是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师,以其独特的以母婴关系为理论核心的儿童精神分析学闻名于精神分析学界,并且是当代精神分析取向的儿童精神分析师及治疗师中,极受欢迎的临床实践家之一。他对儿童非常感兴趣,终其一生从事儿童的研究工作。他曾亲自咨询和观察了6万多对儿童和父母,获得了大量临床经验。《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大师的生平轶事、心路历程、理论观点和临床方法,并结合诸多案例予以阐明。通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首先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按照经验,读精神分析的著作需凝神敛气,集中注意力。因为弗洛伊德以来精神分析的写作传统是严肃而沉闷的,僵硬而呆板的,而此书承继了温尼科特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所有的理论阐述基本都接近日常经验。文中对于重要的理论,如“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等都辅以生动的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对于游戏治疗更是加以丰富的图解和案例,让读者能够具体地感知温尼科特临床方法的精髓。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先生曾提出,在中国传播精神分析,要避免把精神分析的东西说得太玄,说得大家都听不懂。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精神分析,是我们要做的最重要任务,因为精神分析从它最根本的用途来说,是用来帮助人了解自己以便获得心灵的健康和自由的。《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一书虽然出自心理学研究者之手,但正在走一条生活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其次是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全书除导言外,共六章内容。第一章“生平与思想来源”,从生活与学术历程、著作与语言风格以及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这三个方面对温尼科特进行定位。第二章“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全面梳理并建构了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框架,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儿童人格发展结构、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五个方面分别考察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攻击性、创造性、反社会倾向、抑郁、担忧、独处以及两条发展线索。第三章“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详细阐释了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的情境首先是提供一种适意环境”的治疗观,治疗过程是退行至依赖,以及独特的游戏治疗的方法——潦草画线游戏。第四章“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是作者本人将温尼科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运用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对两名临床案例进行心理咨询,详细记录了咨询过程,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验证了温尼科特最主要的儿童发展理论以及部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第五章“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考察了温尼科特之后的思想进展,并将其理论分别与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以及自体心理学进行了比较,进一步确认了他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理论贡献与承前启后的作用。第六章“总体评价”,对温尼科特思想的贡献、局限以及影响做了全面评价。六章内容紧密联结,贯穿一体,从生活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本土之应用、发展与比较、总结与升华等方面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人生、思想与影响。再次是理论与应用并重,强调本土化研究。此书难能可贵之处是,并不止步于理论的梳理与建构,而是更进一步进行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实践研究,特别是把儿童精神分析的治疗理念与方法运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之中,对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临床个案研究,用儿童精神分析的方法介入,详细记录咨询过程并进行分析。不仅验证了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在我国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探讨了儿童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契合性,拓展了儿童精神分析的本土化研究。最后是资料丰富,文献新近。该书参考资料丰富,在183种参考文献中, 2000年以来的文献共90种,占全部文献的49%,2003年以来的文献共56种,占全部文献的31%,2005年以来的文献共35种,占全部文献的19%,2007年的文献15种,占全部文献的8%。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此书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国内外精神分析,特别是客体关系学派以及温尼科特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精神分析治疗师必读书籍。
  •     : B84-065/4231
  •     温尼科特在国内大陆地区介绍确实还没有过,作者在此做了很好的工作。支持!
  •     这套丛书很不错。内容很好,质量也好。希望更多地出现这样专业性比较强的书。中国的未来取决于知识力。
  •     申请换货,积压商品,书页有黄点
  •     书店有卖啊
  •     本学年老师的指定书目,需要反复研读学习。
  •     温尼科特被问起,他如何把握案例释义的尺度。他回答:“我对案例进行释义有两个前提,其一,让来访者知道我不是在梦呓;其二,让来访者知道我可能犯错。”
  •     看过台湾人翻译的麥可.雅各(Michael Jacobs)的《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理論代言人》,对温尼科特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读了郗浩丽的这本书,感觉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做了一个本土化的研究,真的受益良多。
  •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书,在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领军人物——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实践。多年来我国心理学界较多关注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对于现代精神分析的新进发展——客体关系学派与自体心理学的研究相对较少。现在,我们欣喜地发现,《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一书让我们领略到与以往的精神分析学者与精神分析研究迥然不同的感受,去除了晦涩,一扫严肃,如春风扑面,温暖和煦。
       温尼科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是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师,以其独特的以母婴关系为理论核心的儿童精神分析学闻名于精神分析学界,并且是当代精神分析取向的儿童精神分析师及治疗师中,极受欢迎的临床实践家之一。他对儿童非常感兴趣,终其一生从事儿童的研究工作。他曾亲自咨询和观察了6万多对儿童和父母,获得了大量临床经验。《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大师的生平轶事、心路历程、理论观点和临床方法,并结合诸多案例予以阐明。通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按照经验,读精神分析的著作需凝神敛气,集中注意力。因为弗洛伊德以来精神分析的写作传统是严肃而沉闷的,僵硬而呆板的,而此书承继了温尼科特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所有的理论阐述基本都接近日常经验。文中对于重要的理论,如“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等都辅以生动的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对于游戏治疗更是加以丰富的图解和案例,让读者能够具体地感知温尼科特临床方法的精髓。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先生曾提出,在中国传播精神分析,要避免把精神分析的东西说得太玄,说得大家都听不懂。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精神分析,是我们要做的最重要任务,因为精神分析从它最根本的用途来说,是用来帮助人了解自己以便获得心灵的健康和自由的。《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一书虽然出自心理学研究者之手,但正在走一条生活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其次是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全书除导言外,共六章内容。第一章“生平与思想来源”,从生活与学术历程、著作与语言风格以及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这三个方面对温尼科特进行定位。第二章“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全面梳理并建构了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框架,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儿童人格发展结构、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五个方面分别考察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攻击性、创造性、反社会倾向、抑郁、担忧、独处以及两条发展线索。第三章“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详细阐释了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的情境首先是提供一种适意环境”的治疗观,治疗过程是退行至依赖,以及独特的游戏治疗的方法——潦草画线游戏。第四章“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是作者本人将温尼科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运用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对两名临床案例进行心理咨询,详细记录了咨询过程,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验证了温尼科特最主要的儿童发展理论以及部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第五章“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考察了温尼科特之后的思想进展,并将其理论分别与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以及自体心理学进行了比较,进一步确认了他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理论贡献与承前启后的作用。第六章“总体评价”,对温尼科特思想的贡献、局限以及影响做了全面评价。六章内容紧密联结,贯穿一体,从生活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本土之应用、发展与比较、总结与升华等方面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人生、思想与影响。
      再次是理论与应用并重,强调本土化研究。此书难能可贵之处是,并不止步于理论的梳理与建构,而是更进一步进行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实践研究,特别是把儿童精神分析的治疗理念与方法运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之中,对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临床个案研究,用儿童精神分析的方法介入,详细记录咨询过程并进行分析。不仅验证了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在我国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探讨了儿童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契合性,拓展了儿童精神分析的本土化研究。
      最后是资料丰富,文献新近。该书参考资料丰富,在183种参考文献中, 2000年以来的文献共90种,占全部文献的49%,2003年以来的文献共56种,占全部文献的31%,2005年以来的文献共35种,占全部文献的19%,2007年的文献15种,占全部文献的8%。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此书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国内外精神分析,特别是客体关系学派以及温尼科特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     书的质量还好,也比较干净,内容还没看,应该很不错。
  •     不只是知识,还有深深的感动、深邃的爱和怜悯
  •     内容不错,概念清楚,不过,序言喧宾夺主了
  •     在临床中,越是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就越健康。。。
  •     其实痊愈,就是负责任而已。
  •     强烈鄙视本系列图书的那个所谓的主编——郭本禹。在这本书的开头郭本禹罗里罗嗦的用了50多页的篇幅搞了个什么总序。似乎是在撰写整个精神分析的发展简史,开头是写国外的,然后有些国内的,内容空洞,大多是一些理论观点的罗列。而且还罗列的大量的国内对精神分析方面的译著的名单,有什么意义吗?又看了书后面的关于郭本禹的介绍。发现这家伙根本没有自己的专著,所有的都是编著。这玩意有意义吗?东拼西凑的,把别人的观点罗列一番,然后再盖上自己的戳,就成自己的著作了。呵呵,实在搞笑。这家伙十足是一个学术痞子。真为本书的作者鸣不平啊。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还要借人家的帽子才能出版。强烈鄙视郭本禹。
  •     重要的思想都是基于临床大量的观察的,所以很真实
  •       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必要环境,婴儿不是感到被抱持,而是体验到冲突。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了,只是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环境,人格的发展围绕一个空壳进行。不够好的母亲没有提供一个自我可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适应的世界,使其过早地关心外部世界,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要求,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心心理的发展。
      母亲通过执行并完成婴儿的全能表达赋予婴儿虚弱的自我以力量,真实自体开始拥有生命。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提供给婴儿全能感,而且她反复地错过迎合婴儿的动作,相反,她给出自己的工作要求婴儿顺从。这一婴儿的顺从是虚假自体的最早阶段,属于母亲没有能力感受婴儿的需求。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要成长起来以便能够发现他本性的最深刻的部分,必须有人受到蔑视甚至有时受到憎恨,而无需担心关系有彻底破灭的危险。
      与虚假自体相关的另一个理论,也就是温尼科特理论工作中一个特别关注的目标:“抑郁母亲”的影响,即母亲的感觉在儿童身上的影响,以及由于儿童必须迎合父母亲的心情而带来的成长中的变形。
      在主观全能中,婴儿“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
      如果母亲经过婴儿的使用不能存活,如果她退缩或崩溃或反击,婴儿一定会以他自己欲望的完整体验为代价,过早地关注外在性,会感到危险。结果是婴儿害怕需要、使用他的客体与成人,伴随着对欲望的不合理抑制。
      
  •     这些资料从哪里可以找到呢?
  •     国内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作者的心血在这本书里全面的体现,本书全面的、系统的介绍了温尼科特的思想、理论、技术,理论性强,同时能溶入作者自己的个案这更是难能可贵的一面。虽然,作者的个案让我读起来感到跟本书不合拍,特别是第一个案例CBT的痕迹很多,有点不扣题目甚至跑题或者是跟题目有点牵强附会,当然这也许是中国目前的现状决定我们足迹,这样要求作者真的有点难为她了。但是瑕不掩玉,为了这本书的结构这部分是必须的,同样佩服作者的敬业和勇气。评论的思维就像温尼科特的理论没有系统没有框架,但是还是想随口说说,以供买书的朋友参考。
  •     2012.06
  •       据说他一大把年纪了还飙车,喜欢在草地上打滚玩,像个孩子一样。
      他的座右铭就是,每一天都要活的生机勃勃。
      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个老头儿~
  •     feichanghao!
  •     还没看过呢,是精神分析丛书其中的一本,买的是一套。
  •     还没有开始读,等待读后的反馈
  •     看了前半部分,就是客体关系那部分,还不错,后面的案例分析,没多少兴趣。
  •     从搜集资料的角度讲还是颇有价值,让国内读者颇为受益。期待看到温尼科特原著出版中译本。
  •     特地买的,感觉小失望
  •     应该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之类的集成,感觉还行,标准的中式思维,对客体关系能做个大致的了解。
  •     是本好书,因为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扩充出来的,所以文字表述的流畅度好于一般的直接翻译著作。温尼科特在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是先驱者,是一座丰碑,等我把这本书的笔记整理整理发到长评里去。
  •     我记得是有个叫《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里有提到的吧,很早以前翻过的,也许我记错了。。
  •     温尼科特是个能用真情之话讲真情之理的人,是一座与人类世界有无限连接的孤岛。他为我照亮了一个通道,那或许正是我们的所在。 (一个人拥有十分安全的不会随意拿走的爱,同时又绝不要求回报以同样的爱时,是不是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真实自我的发展力量呢?即便是任性的?不仅仅是母亲的全神贯注的爱和抱持性环境,成人以后的我们在获得类似的爱的环境时是不是也能如此呢?如过是,那么对于另一方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是伤害还是收获呢?2015.1.2)
  •     看完之后明白了当初接个案时老师督导所传达的东西 来访者没有一个够好的母亲 咨询师实在弥补这个过程
  •     嗯,我在书里头没有看到他飙车这一段啊……
  •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幼年如何养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能够促进孩子最好的成长。这本书不仅值得心理咨询专业的人员看,更适合做父母人看。
  •     翻看了一下,很不错
  •       从资料室找来,随意翻阅
      相比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温尼科特的关系理论显然要更适合中国国情,从古至今大部分智慧都集中于人际,一个关系比个人更重要的国度,心理问题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我想温尼科特的理论或许会是一剂良药
      说到一件趣事,是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发现一张红色的老版的人民币,观其肤色,至少辗转于500人以上,最终有人把它夹进这本书里,当做书签,铜臭也有了书香气,突然就想起一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谓现身说法呐~~~笑~~~
  •     国内介绍温尼科特的书并不多,这本算比较全面的了.层次清楚,对了解温尼科特及其理论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温尼科特是幼儿精神分析的专家,临床经验丰富,据说生前有6万左右儿童的调查实践.如果你准备了解幼儿的心理,在这本书中或多或能得到些启发.该书最大的遗憾就是前面那篇导师写的总序,就象收破烂的人一样,堆砌了几十页,原来中国的学术界是如此的丑陋!
  •     认同,分析,投射;
    主体,客体,包容侵略。
    马斯洛和克莱因是新希望的奠基人;
    海灵格是推广者。
    温尼科特则是心理学界的大为科波菲尔。
  •     为啥这么喜欢winnicott呐
  •     今年才开始学精神分析
    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弄清楚了很多温尼科特的生平以及理论
    对于他自身的 抑郁母亲和控制父亲
    还有虚假自体 读了之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在当当上买了好多认知技术和客体关系的书
    总体觉得这本书最好了!
  •     这个商品不错,很棒的书。
  •     是一本有中国心理圈,研究心理学史的牵头写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