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终结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艺术的终结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301152416
作者:[美] 卡斯比特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奥迪隆·雷东认为自觉的已知根源于无意识或未知——抑或是不自觉的已知,这就是后来康定斯基所谓的内部需要比外部需要更为本质、更是最初的需要。康定斯基迈出了决定性的、大胆的一步:他将外部现实从内部现实中分离出去,并抛弃了外部现实。这是现代艺术正名的时刻。他用强烈的色彩、感情充沛的动势、多变的线条和不拘泥的形状来表达这种内部现实。他是第一个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是大家公认的首位用非传统的抽象形式来表现内部现实的艺术家,将内部现实的生动性充分展示在内省的眼睛面前。这比用传统的表现形式更恰当,因为内部现实应该比外部现实更抽象,当人们创造性地理解它时,也应该更生动。马列维奇也彻底地转向了抽象,但他用的是几何形式,用色彩和相互作用来制造动感,唤醒内部现实(或他本人称作的无客体的感情和无客体的感觉)。无论两人的艺术之间有多少信仰方面的联系性——康定斯基将其艺术视为精神性的,而马列维奇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无论在作品本身还是展出形式上都类似圣像画——都表明了两人内心世界的虔诚。蒙德里安也是如此,他同样作出了一个痛苦的转向,从外部现实转到内部现实,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希望神圣的几何形式将使他摆脱自身的内部现实——他自身的本性。于是乎,艺术的形式元素获得了一种有表现力的光环或主观的光芒,以及独立于材料本质之外的动感特征——一种反映了无意识的动感的自律的抽象动感,这同样似乎独立于材料的天性之外。对于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来说,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有着完全不同的动感。起初,他们用外部现实来思考内部现实——这是最初的“创造性一有想象力的”行为,赋予外部现实的外表以意义的深度,让它们看起来像真正的真实——而后来他们更推崇内部现实,把它当作“真实”(审美的)经验和艺术的最初来源。

前言

  20世纪中国曾经涌起了几次“美学热”,在当时“沉寂”的世界美学天空中,成了最绚丽的星座。  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热”在消退,而世界美学却不再“沉寂”,此消彼涨,中国美学已不再亮丽。  中国还会有“美学热”吗?这是中国的美学研究者很感兴趣但又无法预测的问题。  今天的社会的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用“后现代”、“第二次现代化”、“审美化”还是“图像转向”来描述它,都意味着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由“硬”向“软”、由“实”向“虚”的转向。在一个虚拟柔软的社会里,艺术和审美将会越出它们的边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也有可能越出它的边界,成为人们普遍采取的生存策略。中国文化本来就以推崇空灵著称,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转向。  在我们看来,从今天的时代条件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再次出现“美学热”。  为了推动“美学热”的出现,我们需要做许多扎实的研究工作。公正地说,前几次“美学热”给今天的美学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包袱。

内容概要

卡斯比特(Donald Kuspit),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艺术史与哲学教授,当代美国最富盛名的艺术评论家之一,福特、古根海姆等多项国际著名艺术基金的获得者。先后出版过《怪癖性认同:前卫艺术终结中的艺术家》(Idiosyncratic Identities:Artists at the End of the Avant-garde,1996),《拯救艺术:批判式的白日梦》(Redeeming Art:Critical Reverties)。《艺术的终结》是其2004年的最新著作。

书籍目录

期待“美学之夏”——丛书代序题记插图目录第一章 艺术守望的改变第二章 审美诽谤:杜尚和纽曼第三章 生殖墒:现代艺术的悖论第四章 无意识崇拜的衰落:论虚无第五章 镜子,世俗之墙上的镜子后记 工作室的废弃与重建索引

作者简介

20世纪艺术因为越来越古怪的形式和理念使此前几千年的美学和艺术传统被颠覆,以至于如今在艺术领域内外普遍产生了一种困惑:“什么才是艺术?”或者是相反的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还能不是艺术?”
本书作者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质,它与审美相分离的原因,现代艺术的大师杜尚等的创作所带来的艺术转向,以及现代艺术彻底消融到商业娱乐和招贴生产体系中去的现状。书中认为,要反制“后艺术”的空洞与沉滞,有赖于艺术家回省前贤大师,以启迪美学与人性的未来。

图书封面


 艺术的终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我上了舆论给满分的当!封面这张图也很诱惑,以为会有关于凡高作品的论述,拿到手才发现,是一本叙述什么现代派胶水画、玻璃贴、废铜烂铁撺出来的丑八怪等等不适合人类观赏的垃圾货的书。其实这种买书上当的糗事完全可以避免,比如这个标题《艺术的终结》,仔细想想,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不可能终结,也不能超越人类发展的速度,什么前卫阿,超现实阿,不过是在主流艺术领域浑不出名堂的艺术家的歪门邪道。它既然不可能终结,那么这本书又有什么读的必要?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现代艺术悖论的一个缩影——死欲或熵!几何学导向的冷抽象艺术倾向于虚无,无能量的同质性;动势导向的热抽象艺术则倾向于爆炸性的瓦解,能量被毫无顾忌地挥散,结果产生无秩序的混乱感。这两种现代艺术都戏剧性地再创了(有人说是升华了)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熵状态: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囧。。
  •     2012/11
  •     多读书,有好处,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的终结”
    可以修身养性,哈哈
  •     文艺理论很新,但太美国,有点蹩脚
  •     原来艺术界对杜尚的评价有点不堪额。。。
  •     难以理解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大师们的观点与后现代艺术的实践到底有没有切实的相关性?当哈贝马斯批评福柯的时候,福柯的确有被这帮后现代艺术家所掌握吗?阿甘本对配置(dispositif)所提出的亵渎方案,难道能被等同于态度鲜明的政治口号?或者,艺术家颇为健忘地再次高估了艺术的功能?
  •     看了几十页,看不太懂~~翻译得有点难读~~~
  •     …
  •     这本书若看进去还是很精彩的,尤其是不少尖锐观点。
  •     作者的意思就是后现代艺术都是渣渣 不过翻译的不错 要买
  •     全书弥漫着作者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愤怒和绝望。
  •     观点新颖 内容丰富 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     世俗化的入侵、泛滥的标新立异、美学标准的解构、资本力量的统治,共同造成了艺术的终结。
  •     不太好
  •     完整的论述了20世纪以来艺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间的关系。虽不免有作者主观的对当代艺术的讽刺态度。但全文结论的消极不影响其在思辨、论述及所提供研究思想上的价值。“艺术的终结不是指艺术创作的停止,而是严肃的艺术批评的消失。”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美学命题。
  •     看完一篇综述的梳理后,决定不看了。所谓艺术的终结,指的是它和哲学的断裂,过去是意识形态统治艺术,艺术史家要按着艺术家不断颠覆传统实现创新和自由的主旋律去编写艺术史,而艺术的终结就是终结这一达尔文式的历史进步主义与线性叙事。艺术史也可以是狡诈的,也可以是色情的,也可以是不自由的,深陷权力纠葛的。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历史,但也要承认“为社会而艺术”的历史……
  •     译的是什么东西
  •     我实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语言太啰嗦,抓不住重点。烂书。
  •     非常犀利,一语中的,虽然逻辑性不如丹托的书,但是结合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来理解当代艺术并给予一定的批评,可以结合芬伯格《艺术史:1940以来的艺术》比对阅读
  •     我真是不想看啊。。。。= =
  •     改三星!翻译一塌糊涂!!破折号你妹啊
  •     卡斯比特在《艺术的终结》一书中,论述了现代以来人们对艺术的不同看法,尤其是进入后艺术时代,艺术家们对传统艺术理想的全面抛弃和对金钱的热烈拥抱。作者的总体思考,是对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后艺术宣扬的不过是一种虚无主义。在结尾处,卡斯比特对新老派寄予厚望。
  •     还行,没读完的
  •     很好的艺术理论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