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108030061
作者:蒋勋
页数:135页

章节摘录

小时候常蹲在地上看昆虫,昆虫来来去去,有一种敏捷,像蚂蚁,好像有一种嗅觉的准确,好像靠气味沟通,连成一条浩荡的行列,组织成严密的结构。只是我一直很遗憾,对它们气味的世界所知甚少,我却也因此开始审视许多动物身上存留的敏锐的嗅觉经验。你记得五代人画的一幅“丹枫呦鹿”图吗?在一片秋深的枫林里,一头大角麇鹿,昂首站立,它似乎觉察到空气里存在着不是同类的体嗅。它在空气中辨认那气味,逐渐靠近,越来越浓,越来越确定。可能是一头花豹的气味,远远就在空气中传出了警讯,使麇鹿可以朝不同的方向奔逃。麇鹿依靠空中散布的气味,判断危险的存在,远比它听到或看到得更早。嗅觉发布的警告,往往在听觉视觉之前,当然,也更在触觉与味觉之前。嗅觉仿佛是晟不具体的感觉,气味是最不具体的存在。但是,却是最机警的感官,也是最纤细的存在。对许多家庭来说,蟑螂和老鼠是最头痛的东西,食物怎么储藏,好像都会被它们找到,但是也不得不佩服,这些动物嗅觉的敏锐。我在想,我们还有多少用嗅觉寻找物件的能力?丫民,我想象着你在海洋的气味里沉迷陶醉的模样。海里除了盐的咸昧,还有一种腥味。盐的成味接近味觉,但不是味觉,不是经由口腔味蕾感受到的成,是空气里潮湿的水分中饱含的成。 腥,好像比较难理解。 我想象,腥是许多许多大海里死去的鱼类、贝类、海藻类的尸体的气味的总和吧?我去过一些渔港,刚捕捞上来的新鲜的鱼,带着一种活泼生猛的气味,和腥味不同。腥味好像是死去已久的鱼的尸体在空气中持久不肯散去的忧伤怨愤。一片大海里,有多少死去的鱼的尸体?分解了,被腐蚀了,化成很小的部分,还会被虾蟹啄食,被虫豸吸吮。最后,没有什么会被看见,好像消逝得干干净净,但是,气味却还存在,气味弥漫着,好像证明那存在没有消失,反而更强烈。气味是生命最后,也是最持久的坚持吗?所以,丫民,你闻嗅到的海洋的气味.是多么占老的记忆。是的,空气里嗅觉的记忆,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最难以描写的一种感官,却这么真实地存在着。古老的埃及人,很早就使用了香料。从植物中提炼的香精,用小瓶子储存着,女人们盛装时,把特别设计的小瓶子藏在发髻中,便·直散发着使男人察觉、却找不到来源的气味。气味好像与本能的记忆有关。许多动物是靠着气味寻找交配的对象的。因为肉体上一种特殊的性腺的分泌,使雌雄动物有了欲望,有了发情与交配的季节。在视觉和听觉的选择都还不强烈的时期,人类是否也曾经像动物一样,依靠嗅觉寻找交配的伴侣?在路上,看到猫狗相遇,注意到它们总是习惯性地嗅闻彼此的下体,辨识交配的对象。人类也有过那样的阶段吗?嗅觉是更贴近原始本能的记忆吗?丫民,我闭着眼睛,回溯向自己嗅觉最初记忆的深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母亲的子宫内成了胚胎。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那细小的胚胎有了感觉。我的视觉、听觉、味觉.都还在懵懂中,一切混沌暖昧,那时,我是否能够嗅到什么?我最早的嗅觉,是母亲的身体吗?

内容概要

蒋勋,美学家、画家、作家。1947年生,福建长乐人。毕业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和艺术研究所,后留学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台湾联合文学社社长。绘画作品以花卉、水景画为主。著作颇丰,艺术研究类有《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艺术概论》、《美的沉思》、《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等,敖文有“岛屿独自》等,诗作有《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等,小说有《情不自禁》、《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书籍目录

第一封信 南方的海           1
第二封信 故乡与童年的气味 14
第三封信 空 27
第四封信 La vie est d’ailleurs 41
第五封信 Andrei Rublev 55
第六封信 苦 68
第七封信 童年的声音 83
第八封信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96
第九封信 山色有无中 109
第十封信 烛光 122

编辑推荐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图书封面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4条)

  •     有点矫情的标题呵呵,不过真的是很喜欢,才看了一半就迫不及待地上豆办找书评,没想到寥寥无几,心里有点落莫。在SB坐着,几次看着看着眼泪都快掉下来,细腻的情感,文字的韵律感、画面感都很丰富,。配着热磨卡,就这样心甘情愿不愿醒来地被作者俘虏。
  •     “丫民,我收到你的信,知道你去了南方。你信中说到空气里海的气味,使我想起了昆布、海藻、贝壳、牡蛎或鱼族身上鳞片和湿滑的黏液。当然,还有盐,潮湿的、在空气里就饱含着的盐的气味,使一阵阵吹来的风,像一匹垂挂在空中飞不起来的、沉重的布,沉甸甸的,可以拧出盐来。”最近在读蒋勋的书。这是他的《给青年艺术家的信》的第一篇文章《南方的海》。在网上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记忆中海的味道瞬间在文字中神奇地复苏了,仿佛潮湿的、略带腥味的盐的气味一下子热烈地直入肺腑。蒋勋在台湾艺术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身兼美学家、画家、作家。《给青年艺术家的信》是一本简单的小册子,以给一个叫“丫民”的青年艺术家的信为主题,从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官感受来说明一个艺术家应该具有的敏感和对美的体悟。这些文字丝毫没有所谓的艺术家的高深莫测,从故乡门口青草地的气味、母亲炒菜的气味、假期清晨的阳台、手指抚过麻布的桌布、青春期喜欢的青柠檬的酸、山中听了一夜的竹声到台风的窗台前河水的潮汐、烛光里摇曳的亮光和阴影,饱含深情的文字娓娓道来,仿佛那信就是一个老朋友写给你的一样。这些亲切真诚的文字,又让我想起了因一个尿毒症离去了一年多朋友老伍。想起了那个初秋的午后,缠绵病榻上的老伍从枕头边摸索出一个有些微微泛黄的小册子,他摹的文徵明的行书。那是他眼睛还好之前,因为喜欢,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用透明的醋酸纸蒙着字帖,用描线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勾边填描,仿佛女子绣花一般,笔触细腻到丝毫看不出描摹的痕迹。老伍用苍白的手指摩索这那些文字,那些飞扬的撇和捺,那些线条的跳跃起伏。那时的老伍已经目盲,那一刻,他用手指感受那细微的墨痕凹凸,用嗅觉体会那曾经伏案描摹的墨香芬芳。阳光照亮了老伍微笑的脸,他轻轻说,多么美啊。这一幕,至今让我深深感动。对于美的敏感和体悟,不只是艺术家所具备的。每一个用心热爱的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生命中最美丽的味道。蒋勋说,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如何进来呢?最丰富的、饱满的美的感受,其实就在最细微、最平凡的生活中。这是艺术家告诉我们的真知灼见。闭上眼睛,去嗅一下落雨前空气中风的气味,隐隐的潮湿的气味,灰尘的气味吧;闭上眼睛,用手指去触摸一下栏杆上斑驳的锈痕、法桐粗糙开裂的树皮、万年青的厚圆的叶缘吧;闭上眼睛,去听一下暗夜中远处工地上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滴答滴答的闹钟声、亲人酣睡的呼吸声吧;去品尝一切酸甜苦辣咸,去看一切天底下的风景吧。用心感受这一切最细微的美好,懂不懂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呢?蒋勋说,美,不会使人骄傲自大,真正的美,使人谦逊。这本谦逊的小书,也印证了他对美的诠释。我真诚推荐给你。
  •     本以为是写给“众多”艺术家的一封,作为长者般训谕似的书。没想到,是专门写给一位名为”丫民“的青年艺术家的生活交流。网络上对“丫民”是谁似乎颇有争论,不过这倒无妨,就当做丫民即是众多的艺术家,青年艺术家吧。上午上了四节综日课,很崩溃,也很烦躁。下午午休,一睡不醒,艰难地爬起来之后顿觉口干舌燥,忽然想起从家里带来几个新的茶具,索性就不管复习,预习什么的,泡上一泡武夷山带来的大红袍,随便看看这本昨晚借来的,薄薄的书。很美好的享受。作者是个对生活极其细腻和敏感的艺术家。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对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都描写地极为恰当。同是生活在南方,沿海,小岛。跟作者一样,只是我们隔着一弯海峡。不过所体验到的风土人情也都大同小异。南方的海,空气里有海的气味,风、海风像一批垂挂在空中飞不起来的,沉重的布,沉甸甸的,可以拧出盐来。作为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孩子,读到这句话,那种海风似乎就吹到自己的脸上,黏黏糊糊,咸咸涩涩,这是海的味道。故乡与童年的气味。气味似乎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存活很久,很久。忽然某天又闻到某种味道,就立刻能回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那是一种最为真切的体验。比起视觉,味觉和嗅觉让我们更有安全感,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柔和美好吧。关于听觉。作者似乎很享受听觉和味觉的感受。把视觉放空,所体验到的更为丰富。中国古代,把声音分为七个种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很简单很纯粹,也很精辟。可以,很多声音离我们渐行渐远了。生活的苦闷与繁忙是无可避免的,不过放空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作者引用了老子(P32 作者说是孔子所说,有误)说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即是说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丰满完善、精益求精。而“为道日损”是指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阻隔障碍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 我想,增减之间,即是人生吧。心休息片刻仍需要回到现实,想要永久的平和,那只有,等“百年之后”。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从独特的文艺角度,看待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启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被蒋勋老师解读后,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都变得鲜活起来,愈发觉出自己的愚钝,只是游走,很少感悟,也不善于归结,这样的旅行,只是一个地球邮差罢了,没有什么意义,人就活几十年,四处走走,看看,热爱以前美好的景物和风情,而不是装,虚张声势的爱艺术,不是真正的爱艺术,而是爱炫耀,这很可悲。蒋勋老师是大雅之人,大师的境界,非我们一般俗人可以企及。但是,可以仰望,可以启迪,看完此书,心存感激,如醍醐灌顶,有种顿悟的愉悦。
  •     好小的书·看起来档次很低·但是蒋勋的书内容不差·就是看过去寒酸
  •     看了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作者不愧是艺术家,内心真的无比柔软温情。大概我不是文青,所以无法读完全书:)
  •     听的是朗读版,作者对艺术好动容的诠释
  •     这是扣人心弦的冰淇淋文字。很美的文字也可以很有内涵。
  •     《给所有人的信》
  •     但是运送时间有点久。。。
  •     一本翻烂了 都还是心头大爱的小书。
  •     好美!文字对感官的启发。
  •     新年第一本书 慢慢恢复麻木已久的感受力 写得太美太细腻
  •     “在夏夜里漫天繁星的簇拥下,听满月的潮声。”
  •     很有感觉的一本书,有味道。
  •     宁静而致远
  •     读蒋勋的书总是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蒋勋老师善于把生活中已沉睡的美给唤醒,然后通过很有学理感性的语言传道给普通大众,让人听了觉得又亲切又感动。就如此书所言,虽然是写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却也不失给普通人以美学教诲,蒋勋老师娓娓道来启发我们青年人生活应带有艺术家的气质,如此生活中我们才能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
  •     丫民是谁?
  •     听的有声版 读书的女声简直太美
  •     因为美,在匆忙中稍作停留,有个好心情,每一天都是小小的旅行
  •     小品
  •     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
  •     “而我相信,并没有真正的黑暗。” 蒋勋老师心里有一块真正的纯洁的净土。
  •     对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三星半
  •     一开始读者觉得肉麻,甚至有点抗拒。读着读着,似乎进入到了作者信里面的内容,感受到他的闲适,觉得生活要找到这种状态也大概只有他们这种自由工作的艺术家了。到最后,蒋勋所描写的幸福的状态,似乎是愈到年岁见长,才知道的好。话说他写到做菜的那一段不禁让我想起以前读村上春树的书,书中的他也是一个人下厨的。
  •     细腻的思想触角能够直达人心。
  •     书虽然挺薄,但很有内涵,强烈推荐
  •     书不厚,文字一如既往的感性,有文人气息。很真诚,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文笔很美,值得文艺青年们一读。
  •     看完这本书最后一个字,我满足的合上了书。蒋勋的文字是温暖的,是清新的。他把我带入了一个感官的国度,他把一切都放大了,眼耳鼻舌身,每一个感官能够体会到的都那么不同和美好。我突然发现我竟然只学会了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原来而错过了好多美好的事物啊……
  •     第一次知道这书是老师给的例文 当时就很爱
  •     这是本能把人点醒的书,让我能停下来打开所有感官去感受生活,感受生命。蒋勋用细腻的文笔记录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充满感恩。作为画家,他所散发出的对至美艺术的不懈追求让我佩服。
    阅读此书,心神俱静。。。
  •     很短,但是很让人回味的一本书,特别好看
  •     学艺术不一定要去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美首先是关注当下的生活与感受。
  •     真的毛塞顿开~行文如诗。还是不要在网上看那么多东西,除了欲望/工作/卖萌/犯罪以外什么都没有。仿佛什么都有但是其实什么都没有养分。看书,不是看知识,不是刷信息,而是得到更好的态度体验生活。感官刺激作用于人们经验,美好的东西都有气味,都有记忆
  •     很喜欢这版封面
  •     柔情蜜意之蒋勋情。
  •     正在读第二遍。
  •     蒋先生的情感,也许是我难以明了的了。细腻中不尽的绵绵情意,使我有些慌张。 五感一直是我很在意的东西,但眼耳不灵,于是强调在了嗅觉身上。木头的年轮、石材的淡漠、海水的话里有话、雨滴的欲言又止...唯独没有蒋先生那道不尽的、直白人欲的情意。所以这些信,我想是难以共情并理解的。 只能佩服那细致入微的描写体会和情感,是我终生所不能及。另庆幸写出使我鸡皮疙瘩春风吹又生的蒋先生,非我友人,更非恋人。 这本书让我明了,原来世间人看世间物,总是不尽相同。
  •     很好,学艺术的孩纸们都该看看的
  •     你的听觉你的触觉你的嗅觉你的味觉你的视觉还有你一点一滴来自第六的神秘的感觉,你用怎样细腻的一颗心一颗爱着的心去体验去记录,如今我捧读这本书,常常禁不住的想要流泪。
  •     这本书可以让自己在烦扰的心灵里得到一种平静,想慢下来细细品味的书!好看!
  •     闲暇小品,适合心情平静时坐在黄昏的桌前慢慢来读,繁忙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诗意和感性,需要调动全部的感官去细致的体验。无论此刻我们自己人在哪里,有些残存在记忆与机体中的感觉是不会消失的。
  •     还不错,就是比想象中要小,但重点很好看,值得
  •     封面很不错,书也是属于简短类型的,语言朴实,却耐人寻味,真心很不错,适合睡前读书。
  •     这本书的十封信分别从嗅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五个方面入手介绍我们怎么感知艺术,艺术不是看展览、看演出,而是去体会身边的美。
  •     做一个会生活的人
  •     宽裕出现在的文艺。
  •     还没看呢 蒋勋老师的应该都不错~~~
  •     还没来得及看,但是三联出版的,虽然简朴,仍然质感
  •     总觉得里面的丫民是林怀民
  •     细腻,真实,太多沉睡的感官记忆苏醒过来,读到数度热泪盈眶。很难不爱上这样认真生活的人啊。
  •     读的时候很轻松 好像是和作者面对面交谈一样。书中的很多细节与我有所共鸣。在生活中发现美,美无处不在。
  •     手边书 会再看的
  •     写得十分肉麻,一呼一吸都是粘腻。但是如果说要看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是如何看生活的到是可以借鉴……
  •     这是一本装帧很简单的书~我很喜欢!轻轻的拿在手里,可以体会到灵动的气息慢慢进入大脑。就像蒋老师说,在画中闻到南方海的味道。
    我在同仁医院等着看病的时候看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书“带感”,我完全进入状态了,根本不记得自己做在那里,细腻的感情,带着他那个年纪所带的忧伤,有点心疼~
    还有他这种踏实生活,感受日子的感觉真好,如果我再早点能知道这些,该多好~
  •     很安静,很温暖的一本书,能让人在这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清新与宁静的感觉
  •     细密绵长的口语讲述,渐觉微妙,渐入佳境,竟然体味到细腻的艺术感官,视、听、品、嗅、触,水乳交融。
  •     艺术家大致上分两种,哲学艺术家和情感艺术家,作为一种表现的事物,利用人的五感是必须的也是根本的,利用自己在这片感觉中的思想与感情传达给人们,我想这就是艺术家的可贵所在.
  •     以前很少读散文,但蒋勋老师的散文让我爱不释手,字里行间有一种感动,或许是慈悲,或许是温情,但它确确实实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数次落泪。
  •     好好读书,感受心灵的同时也要,也要感受身体带来的美好感觉。世界是好的,无论以何种艺术形式—文学、绘画、影视、音乐、歌剧或舞蹈 ... ,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都是值得好好体验并珍惜的。珍惜吧少女前进吧。
  •     很恬静很受教
  •     作者的文笔很细腻,即使不同在也能感受到所描述的东西。对学设计也有另一种领悟,尤其是对五感的描述,清新的味道。
  •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是一本不错的书!
  •     一本谈美和感官的书,不止是写给艺术家的。
  •     诗一样的语言,勾起人的朗诵欲,引出心中的歌唱。总之不错。
  •     信中有很多艺术的知识。
  •     书比想象中的小,不过蒋勋的书,都挺喜欢的,
  •     蒋勋是真正的艺术家。
  •     经典就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
  •     喜欢蒋勋。这本书 一段时间 一直放在包里 每个空闲的时刻就拿来翻看 会想起少年台湾。读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 但都感到有某种说不出的情绪在召唤。
  •     看得想“出走”
  •     刚开始时听音频版,买了书回来,小小的一本,方便携带。。。关键是,好看
  •     这是蒋勋先生写给儿子的信,真的读过之后对艺术认识更深了。语言优美使人仿佛可以听到看到感触到,总之是本好书。这也是我的美术史老师推荐的,值得一看
  •     特别好
  •     想当个浪漫的啰嗦鬼啊
  •     慢慢看~看完再买蒋勋的书~多上点
  •     比较适合静心的时候读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写过长长的书评
  •     蒋勋先生的作品应该不会令人失望,很期待!
  •     好喜欢这个。字字着心,不管是否从事艺术事业都可以读读
  •     很薄很小的一本书 零零碎碎几个月才看完 细腻温柔的文字 连通着读者的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让你发现自己的一颗七窍玲珑心 对身边细微不起眼的事物也要全心期盼
  •     艺术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真正的艺术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真正懂得品味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懂得什么事真正的艺术。
  •     一真很喜欢蒋勋的书,他的讲座也超好看的。
  •     领略了将先生的文字之美,受益匪浅!
  •     首先说说当当的包装。这次来的外包装是塑料防撞泡泡的那种,我还想着当当终于也懂得爱护书了。可是书正面封面有积压的脏脏的痕迹,背面还被画了一条圆珠笔线条。当当,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对你的书放心!
    有没有想过用酸、甜、咸、辣、苦的味觉去看待我们的周遭世界,用视觉以外的其他如触觉等感觉去感知事物,蒋勋告诉我,我们还可以用这么多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
  •     喜欢日本文学、喜欢美学、喜欢这本书。看书的时候除去大多数人沉浸其中的感性世界,将通感发挥的淋漓尽致。气味是生命的坚持,气味是故乡挥之不去的记忆,气味是一种遗憾,一种消失,一种正真的美。感慨台湾文学和日本文学竟有许多相似之处:注重细节,文风细腻,注重个人内心感受。想起了张爱玲的小说,不是什么家国大恨,就爱在自己的小情绪里闹翻了天。
  •     这不是一本“很好”的书,也不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这是一本需要平静的心情下阅读,看了会激动的书。如果你对艺术,点滴不通,请不要读这本书。读这本书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程度。感谢作者,让我在繁华都市钢筋水泥中,还能有那么一会会,设法去找回我当初的心境。
  •     好读,但是太甜了。强烈怀疑蒋勋是gay,文中的青年艺术家是他小男友。
  •     还是很喜欢蒋勋的谈吐。
  •     味觉 触觉 听觉 视觉
  •     多看书吧,少盯着电脑,书对眼睛好
  •     有一个电影导演说过,看一部好的作品,好像剥洋葱的经历,总觉得一层一层剥开,最后会突然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结局,但是,其实并没有结局,结局也就在一层一层剥开的过程本身。
  •     很好,看完很有启发。
  •     细腻的有点over了。看了最赞才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2333
  •     没有序,没有后记,没有跋,只有十封信,给“丫民”的十封信。信中都是蒋先生和丫民分享人体的各种感觉,给我们留下的种种记忆。先生好像在用文字,引导我们用自己的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像新生儿一样去重新体验这个世界,去找寻那些或美好或痛苦,只属于自己的记忆,或属于我们的记忆。合上薄薄的书,才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把这些了解世界的方式统统忘记了,忘记了许久。所以她们迟钝了,麻木了,然后我们变得不容易快乐,不容易睡着,不容易去爱了。
  •     很多书都是直接去谈某件艺术品好在哪里。然而这本书是告诉你如何去欣赏艺术。他没有举例那件艺术品如何如何。但是启发我用个个感官去感受、品味艺术。这是我从别的书里没有看到的。
  •     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好的哲学如此简单,却容易被我们忽略。
  •     很喜欢蒋勋老师的作品,新书拿到手,就给它包了个封面,很怕弄脏~~哈哈哈 还会继续买蒋勋老师的其它作品的。
  •     书好小啊,方便携带和阅读!很开心
  •     好喜欢。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艺术。
  •     尽量敏感诗意地描绘自己的感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感性地近乎温润的矫情。蒋勋大叔总是给人感觉很亲切。
  •     都是给他的,很随性,没有更早读到,有点遗憾
  •     本书文字的最大特点是清新自然,启发一种人的观察和联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