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镜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神话与镜像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15500089
作者:姥海永
页数:158页

内容概要

著有《负像集》,诗文集《非物质的思想》,艺术思想论著《那耳喀索斯镜像》。2010年起开始从事架上绘画创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神谕与神话
咒语/ 5
背景的消失/ 6
个体世界/ 8
物质性的社会/ 9
自我之镜/ 12
溺水者/ 13
生活在别处/ 15
栅栏/ 17
内视性/ 19
绘画 / 21
自恋/ 22
认知/ 24
现代性/ 26
镜像/ 28
超越现实/ 31
早夭者/ 34
涅槃/ 36
第二章 精神性
精神性/ 39
埃雷蒂乌/ 40
精神性属于不可思议的事物/ 41
时间/ 47
命运/ 50
暗宫/ 51
精神性的沙漠/ 53
退隐/ 54
高寒地带/ 56
自杀/ 59
肉体意识/ 67
诗性启蒙/ 75
第三章 悉达多
逃离/ 85
悉达多—那耳喀索斯/ 87
审美之维/ 90
苦行/ 93
信仰/ 97
个体理性/ 100
第四章 艺术自我
精神分析学的自我/ 107
艺术自我/ 112
自我与精神性自我/ 116
伦勃朗之一/ 119
伦勃朗之二/ 128
伦勃朗之三/ 133
艺术与受难/ 135
第五章 那耳喀索斯—自画像
主题变奏之一/ 141
主题变奏之二/ 145
主题变奏之三/ 149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艺术家的精神性与物质世界冲突的讨论的著作。作者从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耳喀索斯从出生即被注定的命运说起,那耳喀索斯对池中自己镜像的自恋被作者引申为艺术家对精神性和“自我”的探索和追寻。全文五章,从神谕的命运到精神性,再具体到对艺术家和其创作的带有其自身镜像隐喻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探讨,作者意图从精神性与物质世界的冲突中勾勒出艺术的真实性,并以为正是这种对虚无的物质世界的弃绝和背叛成就了艺术家及其艺术的不朽。

图书封面


 神话与镜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今天从事艺术理论的学者,要么沉心于图像证史,在材料的碎片中探寻历史的踪迹;要么在批评现实上倾注自己的热情,借着艺术现象讨论文化政治;再有就是把西方的一些理论资源整理一下以飨读者。这些,对于当今艺术领域的学术建构当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一个痴心于艺术的践行者来说,单纯的历史考辨或者社会学层面的探讨并不一定能激起强烈的内心回应,身处创作状态的艺术家们,更加魂牵梦绕的可能是“艺术之艺术性”这一古老谜题,无论打开哪一卷画论和书论,我们都能看到艺术家们启动的是艺术存在学意义上的艺术之思,但很显然,在今天的中国理论界,很难找到相应的资源与之对接。在这种背景下,姥海永先生在《神话与镜像》中从精神性思入艺术的尝试显得尤为可贵。因为作为艺术的形象只有在精神的自由活动中才能显露出本来面目,而那个无以言表、无以诉说的“隐匿在我们自身最深处的自我存在”也常常只能通过“艺与思”才能得以“接近”,相对于社会和文化观念来说,艺术与精神的交缠更为紧密。 早在古希腊,技艺的产生就被描述为精神内驱力的结果,如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他说,从前的人作为一个宇宙性的存在圆满而完美,他们外形呈圆团状,有四只手、四只脚和两张脸,力量大到足以挑战神,宙斯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将人分成了两半,这样,人就变成了匮乏的存在,自此以后,人就拥有了两种自然,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被赋予了新的秩序,相对于从前来说,成为残破不全的第二自然;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灵执着于曾经的完美,仍然在旧的秩序中徜徉,现实的不完美和内心趋于完美的倾向引发出强烈的怀旧,由此,人就产生出填补空缺的愿望和创造性活动,以期恢复完整的自我。这样,文明就产生了,技艺也产生了。姥海永先生是从另外一个希腊神话——那耳喀索斯的故事入手讨论艺术和精神性的,美少年那耳喀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映像,他每日对着水面顾影自怜,直至最后死去。在姥海永的书中,这里的水被用以隐喻艺术,如海永君写道:“他走向的并不仅仅是解渴的水,而是一泓美学和艺术的自我认知的池塘。” 这样,“艺术作为对现实秩序的抵抗性力量,作为一种对人类自身的解放性力量”,就可以“将那虚幻的处于时间之河中的自我凝固下来” ,凝固下来的自我被称之为“镜像”。“镜像”一词的涵义在这里取自拉康在1936年的十四届精神学分析大会提出的《镜像阶段》一文。拉康认为在幼儿的生长中有一个镜子阶段,尚处学步时期的幼儿会对镜中的自己产生强烈兴趣,幼儿在镜中打量自我的过程也是镜子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尽管镜中的映像是虚幻的,但人的一生就是通过幻象认同而建立自我的。海永君虽然借用了拉康的“镜像”一词,但他也举出了拉康的镜像与自己所提的“那耳喀索斯镜像”的区别,他说拉康的镜像是“任意的、自由的、虚幻的……”,而“那耳喀索斯”镜像则是“死亡萦绕”其上的、“命定的、真实的……”,正因为这一镜像是脱离物质社会的异质实在,它才成为精神性镜像,从而为艺术插上了“一双沉重的精神性的翅膀”。 说到精神性,姥海永认为它不可被定义,但可以以诗的方式言说,他写道:“精神性,你梦里的声音,不用耳朵可以听到;你梦里的图像,闭上眼睛却更为清晰;非理性概念王国的幽灵,个体存在本质的在世镜像。” 海永君区分了精神性与精神的不同,他认为精神性是构筑精神金字塔的基石,它盘桓于精神与肉体之间,“既有肉体的欲念,又有精神的清明纯净,它是精神与肉体相互撕扯的产物……,当两者的存在陷入了不可调和的痛苦失衡时,精神性的羽翼就从中起飞了。”可能有学者会对海永君的这一说法存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海永君意识到,抛开人的社会属性,人是一种自在、自持、幽秘的存在,所以我们谈论它似乎是在谈论一种“绝对隐匿的事物”,并且必得以“一种孤独的状态”才能印证它的存在。海永君认为,“这种内在世界的展开除了以艺术的方式践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道路……”。 这不禁让人想起以赛亚•伯林说过的一句话:真正伟大的作品,不在于它逼真描摹了什么,或者有意而为的表面形式,“更有可能是因为它显现出了艺术家本人尚未完全意识到的某些内在精神的悸动”。 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不仅在观点上新启了一条思路,而且在文句上也时时彰显出思的含量,如第一章中对咒语的描述:“咒语——词语一旦以恶的形式被说出——显出自身残暴的力量”;第二章中对命运的描述:“命运就是原初之音的奏响和现实,就是一个人没有被说出的预言的再次演绎,就是遵循具有绝对性的剧本去演出的舞台……”;又如第四章对绘画的描述:“艺术恰恰在艺术史的知识丛林里开始迷失并变得面目不清……,只有我们独自面晤一幅原作,犹如面对画家本人时,那种由传播和表述所构成的隔膜才会在时间中一点点融化,绘画便会显示它的肉身意义,而精神寓于其中。” 这样精彩的亮点在文中还有许多,但本文不得不就此打住,因为对于一本书来说,过多的勾勒会影响读者原初的感受,而要真正体会该书的个中意味,领略思想所带来的激荡,读者还需要阅读原作。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我始终认为一本好书不该晦涩难懂——这本书在旨意上不难理解,作者非要在遣词造句上难为别人。 而且文中处处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社会的偏见以及精神世界的追捧。 好,我可以理解为艺术生和理科生思维的差异,但书中处处流露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意味让我愤怒。 我不认为精神上流,物质下流。这世间一切的存在,都应给予敬畏和理解。 还有,你所认为的不朽,你所认为的精神,都是大脑给你的错觉。 我们被区区几斤神经元和化学物质玩弄于鼓掌,但我们从未超脱于物质本身。比照于广袤的宇宙,更应当谦逊的认为,我们只是恒河沙数的粒子中,少许粒子物质的有机组合。
  •     在三联书店一口气读完的,不错的书
  •     非人文主义式、却和人文主义者一样拥有更同的梦想——摆脱大地,轻盈飞升。除了个别处显得矫情,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之类的介入。絮语式的叙述。 无论如何,是符合西方大陆文论传统的。
  •     有点神神叨叨,句子挺漂亮,但主题不明晰。
  •     艺术史论文的参考文献, 对绘画的一些主题/母题有哲学探讨,可细读
  •     句子很美,看完不知道写了啥。
  •     只想说挺深奥,还有,作者感情丰富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