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宇宙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艺术宇宙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35761088
作者:(英) 巴罗
页数:317页

章节摘录

插图:有些人,将科学视为发现客观实在的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将科学视为为了解释人类所不了解的现实所作的精密的脑力创造。科学家们倾向于采纳第一种观点,因为这让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自豪:探索未知领域,发掘有关现实的新证据。研究人类行为的专家则更倾向于采纳第二种观点。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对人类思维的独创性以及科学家的集体活动感触甚深,他们认为科学不过是人类思维的游戏。然而,科学虽然蕴含有这些人的因素,但假如因此判断科学不过如此,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别无他物,就不合逻辑了。这种论调,即强调科学不过是人类活动的形式之一,而非充满发现的过程,可能会成为一种通过贬低科学活动的地位而巧妙地反对科学的行为。毕竟,营造园林的匠人哪里比得上探险家更令人钦佩呢?不论上述的论点和反论点影响力如何,对于外行而言,不可避免存在一种两难选择。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科学和人文学问是可相互替代的吗?两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吗?我们必须只能在主观性或客观性之间选择一种吗?算盘与玫瑰能否兼得?抑或,我们制造的二分法本不应存在?科学与艺术这两个世界,其实比它们乍看起来交错缠绕得更加紧密?本书中,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关于我们在宇宙间出现的新的视角,阐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所生存的宇宙,其独特的形式,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限定了人类思维的内容以及模式。我们觉得何种游戏和谜题最具挑战性?我们为何喜欢某些特定类型的艺术或音乐?对于完全不存在的图案,我们为何有共通的倾向,能识别判断出来?为何那么多的神话传说都有相同的因素?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经验,以及我们所观察到的天空的景象,究竟对这些事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人类寿命一一既不太短,也不过长——对我们的世界观以及人生价值观有何影响?

内容概要

约翰•D•巴罗是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兼千年数学项目主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天文学Gresham教授。 他的主要科学研究领域是宇宙学,著有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书籍,内容涵盖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进展以及其重要意义,作品有The Left Hand of Creation, The 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 The World Within the World, Theories of Everything: The Quest for Ultimate Explanation, Pi in the Sky: Counting, Thinking, and Being, Impossibility: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imits, Between Inner Space and Outer Space,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The Universe that Discovered Itself, The Book of Nothing, The Constants of Nature: from alpha to omega ,以及最新出版的The Infinite Book: a short guide to the boundless, timeless and endless.  他还是获奖舞台剧Infinities的作者。

书籍目录

1.意想不到的故事
2.进化的影响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视角问题
意念弯曲:思维和空间的扭曲
继承者:适应与进化
通天塔之后:语言的分化
对现实的感知:思维图景的进化
关爱地球:宇宙环境保护主义
引力彩虹:世界的结构
预知死亡:死亡和不朽
人的因素:黑暗中的光明
一个世界不够:伟大的幻象
3.大小、生命和地形
脆弱的平衡:宇宙中的均衡
人鼠之间:地球上的生命
参差的边缘:生命的分形特点
双边协议:欣赏曲线
分形表现主义:杰克森·波洛克的奇怪绘画
战争与和平:体积和文化
远离狂热的人群:种群的大小
危险的关系:复杂性、移动性和文化进化
网络新闻:分支
中间“小”人:跟中间人捣乱
对手:合作的演化
秘密花园:风景艺术
风景中的数字:电脑艺术的困境
午夜的孩子:星空初探
4.天空与地球
去日留痕:生命的节律
太阳帝国:季节更替
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空间偏见之一例
一杯尘土:脚下的地球
苍穹微石:月球
正午的黑暗:日食
村庄里的磨盘:游荡的北极星
纸月亮:控制无序的行星
我们眼中的火星:他们来自外太空
星期四人:星期的起源
长夜漫漫路迢迢:星座的来源
血字研究:色视觉的来源
向外拓展:世界的方式
5.声音的自然史
奇职怪业俱乐部:音响领域
理智与情感:时间问题
附带产生的音乐:无害的副产品?
玻璃珠游戏:天体音乐
自动钢琴:数字和音乐
寂静之声:解构音乐
模仿游戏:单调乏味
音乐之声:欣赏与倾听
罗德里克。·兰登历险记:白色、粉色以及黑色的噪声
6.结果好万事好

编辑推荐

《艺术宇宙》:我们人类使用两种方法探索周围的世界。一种是科学,通过优雅而精确的数学描述,使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性质,远远超出了人类经验的范畴。另一种是创造性艺术的途径,它深入挖掘我们的内心世界,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力,通过艺术、语言和音乐表达我们的反应。然而,此二者真的像表面上那样截然不同吗?在这一令人振奋的探索中,约翰·D·巴罗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体型及大小、人的审美感情,都是由我们所在的宇宙的物理性质所塑造的。他探讨了人类的一些艺术和音乐形式背后的数学关系和模式,以及它们与自然形态的联系,并指出人类世界的节奏——如昼夜和季节更替——如何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发展。《艺术宇宙》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观点,揭示出人类的存在深深植根子宇宙的经纬结构。

作者简介

《艺术宇宙》主要内容简介:“每当看见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儿摇动。”这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名句,一句简单的话,因为七彩的虹,就洋溢着诗情画意;当然,我们也能从虹想起光的折射和反射,想起最速降线,想起变分法,然后想起最小作用量原理。不仅彩虹,一天地间的万千景象。都能引起诗情画意,引起科学的联想。不论是否愿意,我们的眼睛总是戴着双重眼镜,一重艺术的,一重科学的,两重影象在我们的头脑里交融在一起。

图书封面


 艺术宇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艺术宇宙》,原书作者是约翰·D·巴罗,是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兼千年数学项目主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天文学格雷欣教授。他的主要科学研究领域是数学和宇宙学,著有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书。主要作品有:《创世的左手:膨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合作,1983);《人择宇宙学原理》(合作,1986),《世界中的世界》(1988);《万物至理:探索终极解释》(1991);《从天而降的π:运算、思考与存在》(1992);《内在空间与外部空间》(1999);《发现自己的宇宙》(2000). 《无字天书》(2000);《自然的常数:从Α到Ω》(2002)。 《艺术宇宙》英文版最先出版于1995年,10年后,作者根据科学的发展,对其进行了修订增补。湖南科技出版社引进的即是2005年的增补修订本。《艺术与宇宙》是一部严肃科普。与普通读者所了解的用简单语言描述科学的“科普”不同,严肃科普虽然也是把科学解释给普通读者,但语言未必简单,却往往显示出散文家的风范。本书把令人费解的专业内容,与天文、地理、物理、生命科学、语言、宗教、音乐、美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联系在一起。《经济学人》杂志评价阅读这本书为享受“一场盛宴。”可以说,这部书,是国外科学散文的最佳体现,就连不同意作者观点的书平人,也读之不倦(《纽约时报》书评)。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人类使用两种方法探索周围的世界。一种是科学,通过优雅而精确的数学描述,使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性质,远远超出了人类经验的范畴。另一种是创造性艺术的途径,它深入挖掘我们的内心世界,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力,通过艺术、语言和音乐表达我们的反应。
  •     先引用一篇美亚的书评:Regurgitation without attributionBy Owen Brown on January 6, 2014Format: PaperbackReader, my comments refer to the 1995 edition, of which I understand this to be an "expansion." Barrow, and you, would have benefited from a contraction. This earlier work (which I must assume provides you with the basis for that of which you read this review) is a poorly-organized, and poorly-edited mish-mash of hypotheses that point at Barrow's conclusion without lending any particular force to his argument.Which is? The world is so because it is. Extraterrestrials, if they exist, must exist as they do. The four forces of the universe cannot be any different than they are, if the moon was not where it lives in the sky, mathematics would be far different now than what it is. And by the way, we have the Minoans to blame for constellations (bright bit of conjecture there!) Why this teleological fever? I suppose because our author, a new Candide, wants to point out that our aesthetic preferences are based upon our physical/evolutionary constructs, themselves based upon what we currently conceive to be givens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and this is not a bad idea), but they couldn't be otherwise.All presented in a prose style 5that is occasionally amusing (the best part of the book are the quotes) but far too often has one struggle with paragraphs that straggle over far too many pages. Did Barrow's agent just throw up her hands? To say nothing of the editor - after all, as ideas and connections pour forth in a feverish fashion from Barrow's pen, one would like to read of his sources. Some are listed in the bibliography, none are footnoted in the text.One would also have liked a few other critical readers before the text made it to print. Barrow provides conclusions that benefits his anthropocentric principles as if they generally were fait accompli, but they are only one of many that might be considered. For example: "...it could be that our liking for music is merely a by-product of an advantageous adaptation for coordinated actions." Yes, I suppose it could be. Or maybe not. At other times we read sentences appalling in their banality. Here's one:"In the absence of catastrophes, our own existence is made possible by the presence of our friendly neighbourhood star: the Sun."Do you know something now that you didn't before? Here's another:"The strength of rocks and metals is fix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s of Nature, and by the masses of protons and electrons."And here's another:"Mankind's awareness of the stars, and of the periodic changes in the appearances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was already well developed at the dawn of recorded history."These were all taken at random. There are plenty more. Barrow would reply that they are taken out of context, to which it would be fair to ask him exactly what context he has in mind. It seems that there is nothing that will not support his thesis. And then there's an over-long excursion in chapter 5 where music is compared to mathematics - for what end? You'll never really know.I am sorry for Barrow that I give this a single star, but not for you, as his potential customer. Although there are a few interesting ideas here, as well as some workable summaries of celestial events (precession, etc.) there are far too many windy connections for the work to stand. Barrow may believe that the past shapes the present, and thus the future, but for the most part yours will be better if you avoid this book.原文地址:http://www.amazon.com/Artful-Universe-Expanded-John-Barrow-ebook/dp/B005YMCC3C/ref=asap_bc?ie=UTF8上面这篇评论写得非常中肯。在我买这本书之前我对作者的角度,即从数学家的视角评论人类的艺术创作,是非常感兴趣的。可是当我看完中文版序言和目录之后我总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怪怪的,于是想去找原版来对照读,看到这篇评论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的论述方式给我带来的这种感觉。作者观察角度较有新意,可是在尽量保持表面严谨的论述方式之下,却透着一股类似于成功学畅销书的牵强逻辑。以所有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观点做验证。一位数学教授对艺术的“另外一个视角”的观察,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超乎常人。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把它作为一本用以启发观点的小册子来看,扫过每一章节的想法,确实还有它的作用。只是我想如书中所提这类弱关联的观点,大部分会去买这本书的人本身都已曾想到过,而书中的论述又并非有何理据,所以其实也没有什么卵用。而如果是从未想到过书中任何一星半点论述的读者,或许原本自身也缺失一些独立思考能力(或者对艺术或科学太过缺少了解),因此大概会像看成功学和鸡汤一样被简单的结论洗脑却依然说不出所以然来吧。如此看来,本书确实价值并不高了。但我还是会先至少把它看完一遍的:D
  •     这不是那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View-新视角TM书系的《艺术与宇宙》吗?译者换了,不知道又怎样改变?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这本书很好看,很有趣,对于我来说,难度适中,但我觉得有的地方再稍微深一点就好了,呵呵,喜欢这个作者,想看看他的其他著作。
  •     有的书回答问题是为了终结问题,而有的则是为了引出更多的问题,本书明显属于后者。读的时候脑力激荡十分剧烈,建议每天清晨起来小读一章,思考下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大问题,然后整天都会神清气爽。
  •     拖拖拉拉了一周才看完。除少数的校对错误之外,全书堪称完美。喜欢很多小章节前面的引文。喜欢其中关于美学的讨论。最喜欢第4章: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也许正如某个谚语所说:“保持庄严和尊贵,因为我们来自恒星。”
  •     很深刻的外文书,作者涉猎非常广泛,看得如痴如醉。
  •     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解析艺术而已,并没有将二者统一或是找到其间的平衡点
  •     以前自己很疑惑自己爱好,现在,解惑咯。音乐果然是科学与艺术的最终道路,未来是波,波啊
  •     有意思的艺术与科学的普及读物。
  •     喜欢这本书描述的内容,有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思考,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     这本的打分非常之虚高。不能说是全无价值的,但对不起艺术宇宙这个名字呀……
  •     徐彬译。除少数的校对错误之外,全书堪称完美。
  •     对于科普的侧重更多,非常好看
  •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完整像好多碎片拼凑在一起,中间的空隙用想象来填补
  •     感觉跟科普没区别
  •     就是书看起来不是很新
  •     一本用科学解读艺术的书籍。
  •     : J0-05/7762
  •     李教授的代序更精彩
  •     perfect。
  •     《艺术宇宙》,原书作者是约翰?D?巴罗,是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兼千年数学项目主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天文学格雷欣教授。他的主要科学研究领域是数学和宇宙学,著有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书。主要作品有:《创世的左手:膨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合作,1983);《人择宇宙学原理》(合作,1986),《世界中的世界》(1988);《万物至理:探索终极解释》(1991);《从天而降的π:运算、思考与存在》(1992);《内在空间与外部空间》(1999);《发现自己的宇宙》(2000). 《无字天书》(2000);《自然的常数:从Α到Ω》(2002)。《艺术宇宙》英文版最先出版于1995年,10年后,作者根据科学的发展,对其进行了修订增补。湖南科技出版社引进的即是2005年的增补修订本。《艺术与宇宙》是一部严肃科普。与普通读者所了解的用简单语言描述科学的“科普”不同,严肃科普虽然也是把科学解释给普通读者,但语言未必简单,却往往显示出散文家的风范。本书把令人费解的专业内容,与天文、地理、物理、生命科学、语言、宗教、音乐、美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联系在一起。《经济学人》杂志评价阅读这本书为享受“一场盛宴。”可以说,这部书,是国外科学散文的最佳体现,就连不同意作者观点的书平人,也读之不倦(《纽约时报》书评)。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人类使用两种方法探索周围的世界。一种是科学,通过优雅而...精确的数学描述,使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性质,远远超出了人类经验的范畴。另一种是创造性艺术的途径,它深入挖掘我们的内心世界,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力,通过艺术、语言和音乐表达我们的反应。 阅读更多 ›
  •     轻松的科普读本,小葱拌豆腐
  •     枯燥的一逼
  •     展示了一种看世界的新角度
  •     艺术如歌,自然如诗,我们则是用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去感受那歌与诗的伟大和激情。
  •     “而通过对人类思维最具艺术性的发明进行新的研究,科学则会发现复杂性结构出现的奥秘,在这里,科学与艺术终于汇合到了一起。”
  •     掀起了你的天灵盖儿~~~通识好书
  •     阐述宇宙物理结构如何影响和限制了人类的心理结构,让我们看见复杂性中孕育的简单性。有趣的知识点非常多。
  •     好书,当慢慢读
  •     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塑封啦,不过书一点也没有被压坏,内容很喜欢!
  •     好看又全面,每个小标题都是书名哈哈
  •     inspiring 翻譯不錯。紙張舒服手感手軟。
  •     虽然深度不够,胜在覆盖面很大,我的菜,稀饭这种模式的思维跳跃感。
  •     拿来心理课上当阅读书目还蛮看的进居然.......
  •     1、前面2/3都是高中知识,后面的有价值些2、没有突出“艺术”3、人类踉踉跄跄跑了几千年,终于看到了艺术与科学相遇的交点。那么还要多久,能够依靠技术解决哲学上形而上的问题?
  •     科学与艺术永远是世间最美最真的话题,也是人类精神最高层次的追求。这二者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作者给出了他的见解和追问。值得一读。尤其是书的设计很好,赏心悦目,装帧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