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届初中生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音乐 > 69届初中生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4
ISBN:9787537822251
作者:王安忆
页数:306页

内容概要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出版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短、中、长篇小说约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长篇小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说说《69届初中生》(代自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附录:关于《69届初中主》的来信/陈丹青

作者简介

小说通过69届初中生雯雯的眼睛看世界,写出了她对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年龄不算大的雯雯,却先后目睹了公私合营、反右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不平凡的经历,刚刚小学毕业该上初中的时候,她遭遇了“文革”中的停课闹革命,亲眼目睹了斯文扫地的那一场民族浩劫;在经历了乡下插队的艰苦磨练之后,几经曲折她又奋斗进小县城当了售货员,再后来则被知青返城的大潮卷回了上海——她们没有老三届的文化功底,考大学与她们无缘,她们也不像更年轻的人,可以拥有新的机遇;她们在街道小厂做工,面临着精神的苦闷和危机——特殊年代的奇特遭遇,在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图书封面


 69届初中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很小的时候,在家里的《收获》上看到这个长篇的一部分,印象十分深刻。很想找到这本书。每次去书店就去找王安忆的书,可是就是没有这一本,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
  •     文革,这两个出现在历史课上的字眼,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父亲和母亲只赶上了它的尾巴,也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而故事里的“雯雯”却恰好是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感慨唏嘘历史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时代的车辙在前进,相较于那么长的过去和未来而言,当下的十年只是拐了一个很小的弯而已,但对于个体来说,十年却意味着太多不可逆转的改变,或许,命运就此转圜。不过在书中,除了性格懦弱被动的雯雯,毕竟还是看到了像娜娜这样为命运和理想而奋力抗争的女孩儿,在那样的大背景下,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追求,换到现在,又有几人能做到呢。69届,大概就是他父母那代人吧,不知是否就是类似的经历……
  •     雯雯的一生,一个过程。亲情,友情,爱情,梦想,梦想是一种追求。何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平凡人,梦想也属于平凡人啊!只是是否实现,难以言说,用一生来追求,有希望;用时间来蹉跎,唯绝望。雯雯的结局是好的,任一等着她呢,幸好是这样的结局,怕经不起悲剧......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文革小说这个定性合适又不合适。喜欢前面半段雯雯的生活。
  •     一个大悲剧里的大喜剧。69届其实也就是父辈那批人,常常听他们讲过去,多的是社会如何一次次抛弃了他们,看了这小说更能体会到,即使外部世界再亏欠你,关键还看自己的作为。任何时代境遇也一样,总要看个人能耐。“生活对人犯下的一些误会,尽管会蹉跎一些时间,浪费一些感情,但有时候也会变,想不到地解除一些危机。也许,任何一种误会里都包含着一种必然的因素。不管怎么说,误会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让它为命运做出些什么吧!总不能让它白白地误会一场。”
  •     真诚恳切弥补了笔力的不足。喜欢回城之前四分之三的篇幅:小时候、小学、下乡插队。最后结婚几乎算是败笔。“任一”着墨虽多,给人印象模糊。
  •     早前读过~~~
  •     虽然是王安忆阿姨的作品,但是完全从风格上看不出来~~一个69届初中生从出生到为人母的传记式作品,有些片段蛮感动人,但是整本书确实文笔不似王其他作品的成熟。陈丹青写的评论值得一读。
  •     不尋常的年代 尋常的故事 雯雯其實就是你和我
  •     看雯雯,是看妈妈,更是看自己。看到最后潸然泪下,人生道路还有一半多,每一寸经历都是惊喜的探索。
  •     木有长恨歌好看 人物略单薄 姐姐 还有男朋友
  •     其实人生是大时代的一部分。。
  •     看到最后真的好感动。他们的爱情平凡琐碎,却坚贞不渝。有没有那么一个人可以为我画眉,为我编辫子。
  •     终于买到了这本书,最后几本都被我买到了,呵呵。高兴
  •     最美的浪漫——“……当时在操场上开会,你坐在我前面,在编小辫子。你没有镜子,只能对着影子照,编好了,照照,不满意,又打散了重编。你对着影子编辫子……我当时想,真麻烦,还不如我来给你编呢……” 由《收获》开始,时隔十五年的重逢,续读剩下的半部,依旧映入满眼的阳光。
  •     当年很喜欢
  •     好久没有这么吸引我的想一口气读完(然而时间和外在条件不允许)的小说了
  •     雯雯明明一个人也可以好好过,但是总像在等待什么。最后结婚生子的结局就是好的结局么?至少看起来是圆满了,她等到了一些什么。是任一在等她,还是她在等任一?也许只是刚好到了合适的时间,而他们还没放弃彼此。
  •     太平了。
  •     先不要去想結果
  •     文字真好。 幸好结局不是悲剧……
  •     前面写的有些繁琐,这也正是王安忆作品的一贯风格,但是对那个特殊时代,人民心境命运的描写却给人很切实的感受。
  •     在一本旧杂志上读过。
  •     一个上海的69届初中生,她懵懵懂懂地经过了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届与上下届毕业生全然不同的中学生,“这是一部三十年来写农民和青年最没有教条、最自然主义的一部作品”,材料语言都很好,你几乎可以一口气读完。
  •     特别耐读的一本书。12岁时第一次读。20岁重读,完全不同的感觉。
  •     细水长流。一口气读完了。王安忆就是嗲呀
  •     还可以
  •     《流逝》的長篇。尽管个别地方还有些陌生,但我觉得已经非常王安忆了,后来的很多作品都可以从中寻到影子,《小鲍庄》不说,还有《桃之夭夭》,《上种红菱下种藕》,各种“恋”系列等。此外,淮北跟上海话都已经是极熟悉的语言,故此读起来好亲切好亲切。
  •     说借用一个女孩的成长来讲述时代不如说借用一个时代的变迁来倾诉一个女孩。王安忆写这部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劲道,但“追随着时光看连载”的旧日情感油然而生,像是一种柔情。
  •     一开始幼稚,对知青生活的描述唤起我对于农村自然风光的回忆,暮霭秋凉、晚风紧、落日满红梢,回首向来、村屋灯台、念念不忘回响……后面可以见出王安忆的风格,比如开始用分析的手法来代替叙事,比如对于不同环境的体察与反思,都是王安忆到今天最重要的主题。儿童文学的部分清新动人,但是也用了很多概念,算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     二十年来念念不忘之小说。
  •     " 这世界永远要不断地发生一些什么好事,引诱人,打扰人,不让人平静,不让人满足。“
  •     上初中的时候读过,现在零零星星只记得一些琐碎的片段
  •     很特别的知青叙述
  •     王安忆在序言里一本正经地讨论“69”的哲学意义,懵逼。
  •     真诚但不好看,陈丹青评得很对
  •     火车、地铁上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陈丹青的评论很准确:这只是写满了长篇篇幅的小说,而不是长篇小说。这样也好,不会急着追情节,没事了就翻一章,既好看又从容不迫。
  •     结尾看到陈丹青野霍霍的来信,感觉很惊喜
  •     恰好在读完陈染后读王安忆,无论如何动荡激烈,她总能给笔下女性安排一个柴米油盐花开遍地为人妻母的安稳结局,这是王安忆的力量,也是她的信仰,更是生活中最为多见,却让陈染笔下知识女性求之不得的归宿。从这种意义上,相比陈染的现实、犀利、残酷,王安忆写的接近童话。
  •     早几年因为不喜欢雯雯这名字所以不想读,这次找来,越读越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但再一想,却又恰到好处,读了一圈王安忆后来的小说之后再来读这第一部长篇,有些返璞归真的意思。王朔讲王安忆后来的小说文字有分析的意味,好看,我很同意。分析的文字更有艺术性和思想性,却不够真实,而这第一部长篇让我感动的恰恰是真实。所谓真实,从写法上讲,情感大于理智,也就更牵动人心;从内容上讲,或许还不够深刻,但却最为接近本质。因为对于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69届而言,他们的痛苦的根源便在于缺失教育,所以对那些年的他们而言,最大的特点便是远不够深刻,但饱含情感、活得认真。也正是因为真实,这篇小说获得了小说之外的意义。
  •     看王安忆的早期创作和近期创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前期流水一样,很顺畅,很轻松,后面的,尤其是《匿名》,简直了。没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积累,根本看不下去,也看不懂,完全不是讨喜的作品,但确实是她创作的一个巅峰。绝对掏心掏废,感觉她要歇一段时间才能继续写作。
  •     这本书是王安忆“雯雯系列”作品,塑造了雯雯这个被时代操纵而一直找不到自己角色的女孩,雯雯的尴尬事那一个疯狂时代的尴尬。
  •     有种急于倾吐的稚嫩感,少技巧而多感情,生命的河在流淌的自然。少年人成长的心思描写得很赞,个人际遇后的时代背景也有非黑白分明的复杂性
  •     有自传性质吧。雯雯不像其他作品的上海女孩子那么淡漠寡情,比较温暖柔软。
  •     当半自传应怪胎年代生活史看来着。结束很妙啊!几千年了,农村识字人口哪这样多过。原来知青插队,户口随身迁的,不迁销户,而那时户口与一切挂钩,叫你不走也得走,喜欢这句话~我做事情,从来不去想可能或不可能,我只是去做,没法子。
  •     因缘。
  •     能反映某些东西吧。。
  •     豆瓣上的好心人发我的电子版,PDF无法导word,无法打印,只能每天工作之余痛苦的用电脑看几页,值!
  •     我看过的第一部有文革背景的小说~具体细节记不住了,只记得那个任一~他为什么叫任一呢?
  •     雯雯是理想状态,单纯无忧,下乡境遇不差,招工也上了,恋爱从一人始终,彷徨,没有方向,蜷缩,生活在那个年代,也算最好的安排,都经历了也都回归了。
  •     其实我还蛮喜欢o(╯□╰)o 有种少时读青春(儿童)校园文学的感觉【秦文君神马的
  •     最喜欢看有年代标签的东西了
  •     把后现代和技术流玩的如此得心应手的王安忆 还记得她给过雯雯一个这么古典的出路吗?陈丹青说“颇有点廉价的天真” 显然没有以同理心考量过王安忆创作的序列
  •     陈丹青真是识货的行家!末尾所刊的来信中,他说“通篇有点像放大的连环画,因为其中每有精彩处,都因架构的不森严,与通篇叠扣得不密实贴切,只能做短篇中的妙笔来欣赏。”信然。此外,这位雯雯确乎“有点廉价的天真”。直到二十七八岁了,在生活、情感、人生追求中所呈现的蒙昧心智仿佛属于一个永远止步于青春期的拧巴小丫头,最后白捡了一个不离不弃的“拯救者”,以结婚、生育结篇,“哦,人类的繁衍会是这般痛苦,幸福,而又喧腾”,不知所云。陈丹青口中的“女作家气”,真叫人寒心呐,像是女作家的宿命诅咒。然而,何以并不存在“男作家气”这一对应贬义概念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