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七宗罪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好莱坞的七宗罪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42632524
作者:(意) 法拉奇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25岁的奥里亚娜一直对那个世界很尊重,那个世界表面上富有、美好,实际却很残忍,现在她终于能够与那个世界拉开距离,同时也对之充满同情心,这样的同情使她能够想象那些在面具背后活动的人们是什么样的人。她在讲述美国明星界的欢乐(实际上明星们的欢乐很少)的同时,也将目光集中于他们的痛苦——实际上他们的痛苦很多。比如,她描绘了少年女演员(后来成为另外一个必然会成名的女演员丽莎·米内利’的母亲)朱迪·加兰。的艰苦历程。朱迪只想吃一点点巧克力,只想唱歌,可是,刚刚13岁她就开始发胖,于是禁止她吃甜点和冰淇淋。因此,一个令人失望的恶性循环开始了:“先吃减肥的药片,然后是安眠的药片,接着是唤醒的药片,接着还有安神的药片。”在观察各制片公司构成的这架庞大的“明星制造机”时,法拉奇发现了“未来的药片”,即后来将会发展成熟的总趋势,直至今天我们仍然与这种趋势纠缠不清。再比如,她遇到一个一钱不值的小人,他“缺乏教养,没有什么文化,只在推销广告中的那些胡说八道和搜罗有用的流言飞语方面十分灵巧”,她说得一点不差!

前言

大家都知道,奥里亚娜·法拉奇从来都不曾对记者这一行着过迷。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有明确的爱好,这就是写作,而且是爱得入迷。她喜欢词汇,词汇几乎就是自然而然地“像水滴一样一滴接一滴地流淌出来,留在白纸上”。如果说,她还很年轻的时候,也就是17岁时,她竟成了一名记者,那么,她当时想,这只是一种妥协,权且把这当做一个跳板,由此跳到想要去的地方,即从事文学创作。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实习后,她成了《欧洲人》周刊的一名记者,要知道,那可是当时的年轻记者们十分渴望的地方啊。这家杂志的主编阿里戈·贝内德蒂让她去采访《甜蜜的生活》这部影片’的拍摄情况,也就是说,她必须尾随来到罗马的国内和国际影星,报道他们的活动和幕后花絮。

内容概要

奥丽亚娜•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50 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 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1980 年8 月来中国采访过邓小平。两次获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出版过数本小说,代表作《风云人物采访记》、《男子汉》、《印沙安拉》、《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等。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

书籍目录

序前言序曲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尾声附录  出版说明  在审查方面我们的情况更差译后记  值得玩味思考的另一个好莱坞

编辑推荐

《好莱坞的七宗罪》:“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经典作品,把好莱坞剥光了给你看,浮华背后的龌龊与无奈。

作者简介

玛丽莲·梦露,格利高里·派克……奥利亚娜•法拉奇深入好莱坞,用她手术刀般的文字,剖开好莱坞的光鲜表面,让隐藏在聚光灯下的一切暴露无遗:宅、私人飞机、疯狂影迷、铁腕老板、一夜成名的明星、传绯闻、闹矛盾、结婚、外遇、离婚、再结婚、再离婚、自杀……
明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他们的绯闻是真是假?他们为什么颓废、放荡、疯狂?法拉奇用只属于她的方式为你解答好莱坞——这个关于电影和美国、成功和失败的最大谜团。

图书封面


 好莱坞的七宗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法拉奇嗅到加利福尼亚各个制片公司里“魅力化流程”的苗头,看到金·诺瓦克怎么从一个不起眼的姑娘被打造成大人物,看到朱迪·加兰曾用刀片摸脖子后留下的细纹。“娱记”法拉奇撰文:钟 蓓我有的第一本法拉奇的书是《风云人物采访记》,它是册影印本,内页上还盖着某大学图书馆的戳儿。想象着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们被她逼问到死角,我有复仇般的快感。仅仅因为我烦透了政客,更因为法拉奇的文字容易让人入戏。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好莱坞的七宗罪》的作者名时,我揉了揉眼镜,以为是哪些个写字的为了搭法拉奇的顺风车,才把她的大名放在封面。以我有限的法拉奇文字阅读经验判断,她是个看不上声色犬马风花雪月的记者。但我错了,这就是她写的书,在她长时间深入到美国明星们中间进行采访后写出的一本书,主要人物有杰恩·曼斯菲尔德、朱迪·加兰、《十诫》导演塞西尔·布朗特·德米尔……以及一堆充当人肉背景的男女明星。假如法拉奇能“善良”地描摹一番好莱坞的见闻,这本书和我经历过的形式主义好莱坞明星采访就没什么区别。可她是奥里亚娜·法拉奇,能嗅到加利福尼亚各个制片公司里“魅力化流程”的苗头,看到在“魅力化流程”里,金·诺瓦克怎么从一个不起眼的姑娘被打造成大人物;看到朱迪·加兰曾用刀片摸脖子后留下的细纹,她在后台的紧张、狼狈和摧毁她的“明星制造机器”;看出约瑟夫·科藤每年举办一次的好莱坞派对上的众嘉宾都是“蜡像冷面人”……要命的是,她坦白、诚实、勇敢,毫不隐晦自己采访玛丽莲·梦露未遂,还把未遂的故事放在第一章前,称为“序曲”。她的好友、同事玛丽亚·路易莎·阿涅塞写到:“法拉奇居高临下地观察这些明星们,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也许对他们着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深入探索他们的秘密、心灵和内在的超凡魅力,以至于在不久之后——会见了那些明星之后,参加了贝弗利希尔斯的那些派对后——她自己有资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明星,成为一个有幸被世界上最有权力、在曼哈顿有住房、具有世界性名望的人物接见的记者。”名望远不能让人信服,让人信服的是名望的前后,已成为法拉奇内在美德的严肃认真——“她能够耗费几个小时去打磨,打磨的不仅是她的一本书的几个段落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一段解说。”打过草稿,“她像疯了一样反复加工、手写,修改,重写,不满意再写。”“只要不交稿,她就再次从头朗读,包括每个逗号都要认真考虑。如果最后一遍朗读还觉得不够优美,那就从头再写。”而且她很坚定,坚定到当着导演约瑟夫·科藤的面撒谎:“我已经答应他,我绝不会就此写一个字。当时,我答应他信守这一难以令人相信的诺言时,我的手指扭到了一起(意思是宣誓无效):现在,我绝对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什么罪责。”法拉奇当然不会错过告诉世人明星们酩酊大醉、掉进游泳池、树下不断亲热……是什么情景。只是这一次男女宾客都提高了戒备心,把她防得严严实实。在场的,表现得都像绅士淑女。还有她那旁人们都想帮一把的魅力——导演琼·内古莱斯科、意大利裔美籍演员佩皮·伦齐、意大利记者、让·戈沃尼·萨尔瓦多、欧文·霍夫曼、厄尔·威尔森、史蒂夫·考夫曼、厄尔·布莱克韦尔、弗兰克·法雷尔、洛伊斯·韦伯……在这份像猫尾巴一样长的不完全名单里,他们都是热心的帮忙人,都想方设法帮意大利女记者联系上梦露。法拉奇长期为《欧洲人》杂志写稿。最初是杂志主编阿里戈·贝内德蒂让她去采访《甜蜜的生活》这部影片的拍摄情况,也就是说,她必须跟着来到意大利的明星们采访。这促成了她第一次明星采访。但我还是好奇,好奇她为什么会转向政治人物采访,好奇她如何从一个“娱记”华丽转身?奥森·威尔斯在法拉奇的书的序言里写道:“军人,或者说至少是那些高级军官,面对女人的诱惑,他们并不拥有电影界的那些大人物们所具有的丰富经验。对于马塔·哈里的手下败将们来说,魅力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而在好莱坞,再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像魅力一样是美丽女人所共有的东西了。”奥森·威尔斯也不尽然全对,因为法拉奇是中性的。我猜想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品质吸引了阿莱科斯?法拉奇唯一的爱人、希腊抵抗运动领袖和政治活动家。然后因为阿莱科斯的缘故,法拉奇抛弃了好莱坞,转而采访政治人物?又或者是因为她热爱政治的父亲,因为他积极对抗墨索里尼而付出沉重代价给法拉奇的童年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时间上看,法拉奇对好莱坞的采访时间段集中在1950年代末,政治人物的采访时间段集中在1970年代初。对阿莱科斯的采访在1973年9月,时间恰在其中。编《风云人物采访记》时,她把这篇采访放在最后,像爱,压在心底。法拉奇在一群人中看到阿莱科斯,她认为这是一张“像基督的脸”。阿莱科斯见到她,“像猫那样跳了起来”,跑过来拥抱她,似乎两人相识已久。因为在“监狱当局同意他看点报纸的日子里,法拉奇的文章成了他的伴侣”。“阿莱科斯,作为一个人的含义是什么?”“意味着勇气,有尊严。意味着要相信人类。意味着去爱。但不允许让爱成为避风港。还意味着斗争和胜利。你看呢?”“阿莱科斯,我说人应该像你这样!”男人困窘时,只给女人丢下一堆牢骚;需要她时,提出1小时内准备好一艘游艇的要求。得知她怀孕,先是长时间的沉默,然后嘶哑结巴着对她说,“打掉,打胎费一人一半”。这个讨厌的,散步时也需要揣着手榴弹的男人却是法拉奇唯一的爱人。在他们相互陪伴的日子里,躲避追杀、偷袭,过随时丧命的生活。1976年5月1日,37岁的阿莱科斯死于一场有预谋的车祸。有关法拉奇与阿莱科斯的故事,是另一本厚厚的书。《周末画报》
  •     事实证明匆忙下单绝对会下到烂书的,而我恰好被这本书的开头骗了。平心而论序的部分能够算是本书最通畅的地方了,然而从第一章开始,本书就充斥着各种啰嗦再啰嗦的长句子。譬如:“他是好莱坞最富有的百万富翁中的最大的百万富翁之一。”【尼玛百万富翁到底要重复多少遍,好像别人不知道他是百万富翁一样。】再比如这种完全不解释也让人看不懂的梗:“他穿着一条没有一丝褶皱的裤子,我敢说,那件上衣是在愤怒地骂人后刚刚穿上的。”【愤怒地骂人后穿上的上衣是什么样的,你倒是给个解释啊!~】再比如“深褐色的头发粗而短,好像是用鞋匠的剪子剪出来的。”【尼玛鞋匠的剪子能剪成什么的样子能给个描述吗?】还有这种绕来绕去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长句子“就在此时,国王的一位女秘书叫另外一个女秘书,后面这位秘书叫罗斯 戈尔茨坦,罗斯戈尔茨坦再叫安 德尔瓦莱,这样我们终于不费那么多周折地知道,国王在等着我们。”【我费了很多周折也不知道你在啰嗦个什么!】这种语意不清的句子--------→他并没有把双脚从桌上放下来,给我解释说,《十诫》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到底有没有跟你说《十诫》是一部重要的电影!!!】。“只是到了并没有犯任何罪过的我感到自己好像确有罪过时,”【连我都知道把“只是到了”改成“直到”会更加通畅!】现在我要出大boss了!!“迪恩也没用讲出什么新东西。如果蒙哥马利 克里夫特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接近被战争困扰的社会中那些被‘被伤害的’年轻人的,在这个社会当中,一切都是可能的,统治这个社会的是孤独,如果他真的很像很多美国文学著作所描写的那些失望的人们,比如,比如让我怎么说呢?比如,像埃文 亨特的《第二次死亡》所描写的那些失望者,如果白兰度以他的方式重复着考德威尔在《上帝的小块土地》中所描写的、或者田纳西 威廉斯的悲剧(在进入电影界之前他在百老汇已经很有名,他光着膀子在《欲望号街车》中扮演了那个丑人)所代表的那种丑陋和衰落,那么,迪恩一他的失望和脆弱神经使人无法知道,他是不是将那种含糊的衰落社会的主角演绎到家了。”文章里面充斥着诸如此类让人不知所云的自然段,主语不停地更换,让我不能不怀疑译者是直译的!完全没有揣摩当时作者的本意!!!!!还有里面标点符号乱打,突然间冒出的各种问号我都懒得吐槽了!总之我再也不会买任何这个译者的作品了!花了三天强迫自己读完了一本话都讲不清的书谁能体会我的心情!!
  •     为着金钱和名利驱动的造星机器城,七宗罪的标题来自但丁的《神曲》,犯七宗罪的人死后都会在地狱或炼狱中受罚。贪婪、嫉妒、贪财、背叛、肉欲……等等人性之恶促使人干出那些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人性的堕落随着工业化社会和娱乐社会的发展愈演愈烈。现在娱乐界都在克隆这种好莱坞模式。只是本书只能当新闻书籍来读,文学性不是很强。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在书店的架子前踌躇许久。
      一本意大利女人写的记实报道,一本德国男人写的学习笔记,一个美国女人写的爱情小说。
      出于经济和自己一贯的宁要好杏一个不要烂桃一筐的原则,我最终决定舍弃的是那本美国女人的书。
      
      我素来对美国人的文学才能感到怀疑,就象我从不怀疑他们的电影天才。一个美国男人写的小说已经让我倒胃口了,何况是个美国女人,当然我对美国女人的头脑并不低估,却也总是对她们那种缺乏古典的气质感到乏味,所以我买下了一个意大利女人和一个德国男人的书。
      
      意大利人栩栩如生的想象力和略显夸张的叙述能力,德国人深刻的思想与严谨的逻辑,一向是我的最爱,就象景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和德国古典哲学著作,虽然我认为女人做记者难免有夸大和感情化的嫌疑,但是对法拉奇这个人,我还是很钦佩的。
      
      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喜欢男子汉的女人,象罗莎卢森堡喜欢列宁一样,她看重的是那种具有行动能力并且可以驾御她的男人。就凭这一点,我对她另眼相看。对那些把男人做陪衬喜欢小白脸的女人,无论她是什么人,我都不屑一顾。很显然,一个意大利女人是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魅力与优势所在的,这是她成名重要的条件,而且她的确是一个比较合格的记者--至少比那些脸蛋漂亮说话愚蠢的女记者强很多。
      一个女人只要发表意见,就是个婊子---这是贝蒂黛维斯的一句愤世的话。虽然我私下里是同意一个女人在说了三句话之后就有意无意的撒谎这论点,不过我也承认女人的一个主要特性是讲故事的才能。
      
      当年轻的法拉奇来到50年代晚期的好莱坞,那正是一个时代变革的前夕,虽然老一代的演员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新一代的演员正在逐渐取代他们,大制片厂制度也摇摇欲坠。美国正经历着一次文化上的新老交替,而美国的电影历来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女演员无疑是梦露,而法拉奇却始终未能见到她。我想是因为梦露知道这个记者是一个女人的缘故,这是我的猜测,因为我认为梦露是最让女人憎恨的女人,她也害怕女人,可是她不怕男人。她躲避法拉奇,只是因为法拉奇的性别吧。
      
      好莱坞这个地方是美国的缩影。尽管美国人把美国神话编造得象一部梦幻之地的电影,但是这个洛杉矶的一角不过是诸多的身无分文的移民们冒险的地方,几个欧洲移民买下了这荒芜的土地,然后开始制造明星和电影,以典型的犹太人传教的狂热和商业天赋将其推向世界。
      完全没有浪漫的东西可言,除了电影本身。
      好莱坞就是个冒险的乐园和失意的地狱的结合。是银行,加油站和工厂。
      还有坟墓,好莱坞很大程度上是个死人统治的地方。
      法拉奇揭下了这个神话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的电影传送带。
      一个由欲望和死亡统治的罪恶的城市。
      跟着她,在好莱坞的废墟与辉煌中漫游,就象维吉尔引领着但丁游地狱。
      
      她让我们见到了那些被制造的偶像。
      原来那些在银幕上散发着神圣光辉的男女,不过是些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还更丑和老,举止怪异,行为放荡。而且其中多数患有精神心理疾病,自杀和酗酒。这是一个疯人院。
      也许全世界的娱乐行业都是一些商人控制的疯人院,里面的病人都是被虚幻的光环和利益搞坏了脑子的人,这里面有种罪恶的魔力,似乎你只要出卖了自己就可以成为被人崇拜的上帝。
      在法拉奇笔下没有什么正人君子,甚至正常人都难以见到,我看到的只是一些但丁笔下的鬼魂,象影子一样漂浮在空中。干瘦的丽塔海华斯,凶狠面相的贝蒂黛维斯,驼背派克和丑陋的拉娜特纳。而我们见到的那些明星,几乎都只是些经历复杂的下层人,然后被包装成了偶像出售。杂耍艺人,广告女郎,售货员,流浪汉,那些大老板也只是些东欧来的小商贩。
      这里面没有一点浪漫的东西。
      假如说人在世界生存都要或多或少的出卖自己,那么这个明星的圈子就是一个最大的奴隶交易市场。
      好莱坞是个市场。
      
      我总想,美国电影征服世界是靠的什么。
      难道仅仅是金钱,技术,不,这些东西至少连中国都有,而且可能更多。
      性和宗教。
      答案就是这个西西地米尔的秘密。
      性,是西方文化思想的根子,正象吃是中国文化的根子,宗教--这里指的是基督教,美国是新教徒建立的,在美国宗教是很重要的,可惜这一点被很多中国人误解了,所以学美国总是学不象。
      好莱坞有美国最多的教堂,而多半是由怀了盖博私生子的罗利塔杨捐助的。这就是真正的好莱坞或者说真正的美国,到处是性符号加上教堂的国家。每每一部美国大片上映我都想这准是一部隐晦的宗教宣传电影我也总能在其中找出基督教的思维方式,就象中国人在里面找出拆迁一样。中国人的联想总是基于现实实物,美国人的联想总是不出性与宗教。从黄金时代的黑白电影到今天的3D电影,美国电影的基础永远是宗教加爱情。就象最好的中国电影永远是婆婆妈妈的家庭伦理加上吃。
      这就是美国的文化。
      
      法拉奇采访了那个时代著名的几位电影明星,但是最有悲剧性的无疑是朱迪加仑,这个从名字到生命都已经变形的多洛西。这个靠吞服镇静药,兴奋药维持生命的女人,一个永远被奴役的没有个人幸福的女人。这个明星的诞生与坠落都是好莱坞的明星版本,象仙女一样的银幕形象,象狗一样的个人生活,最后孤独的死在马桶上。
      我想到了那些杂志和网络上光彩夺目的明星们,凡事都有代价。
      当一个普通人被制造成神,他也失去了一个人的欢乐,当然只要他愿意当神,享受这种滋味。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她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眼里的明星圈子,一个至今有无数人渴望投身其间的冒险乐园和欲望的黑洞,她用平实的语言打碎了一切关于偶像的神话和传说,让我们在美丽的烟雾后面看到了一个个冷酷的人间故事,一个动物丛林一个弱者的地狱和强者的舞台。我们看到不再是新闻报纸里花花世界和灿烂的面孔,而是一个真实得可怕的人,贪婪,疯狂又脆弱幼稚。
      一切都是生意,他们只是想挣钱--那些天后,天王们。
      他们和这世界上所有人一样,用出卖尊严来谋生,只是他们坐宝马,我们骑自行车,不过坐宝马需要胆量,骑单车需要忍耐力,都不容易。
      
      好莱坞,是商业,宗教和性,政治和暴力的,理想与无耻的混合,黑美国的小小缩影这个善于制造现代神话的地方,这个充满机遇也有无限孤独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个可怜的世界和人性展现得最丰富的地方。
      这是好莱坞,
      这是美国
      这是世界。
  •     书中揭露了好莱坞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让人们为之了解到,原来这才是好莱坞
  •     这几年仿佛是个弥补的过程。
  •     简单过下。
  •     法拉奇牛逼。肯定有误译处。译名有时候前后不一致。译后记写得非常差,因为写得这么差,更觉得他的翻译应该有点问题。
  •     果然是一成不变的娱乐圈,现在的中国和五六十年前的美国。。。
  •     之前看过她写的《男人》很赞,很喜欢……很期待早就想看的七宗罪
  •      他(尤伯連納)很快起身,滿臉通紅,他的眼睛迷惑慌亂,他的嘴痛苦地扭動著,好像這種坦白使他心煩意亂。”再見。”他輕輕握了握我的手。 肯定,他躲開哭去了,也許是自殺去了。一種罪惡感襲上我的心頭。如果我及時不再追問,如果我假裝自己是個聾子,那該多好。對了,我應該追上他,向他保證,我不把這些告訴任何人。谷克多要是知道的話會對他說什麼呢?真是一場悲劇! “根本不是什麼悲劇”,布魯克斯說,“他到廁所去了。”------媽的,笑死我了。。。
  •     14B 拥有并控制一个明星的方法:创造一个明星
  •     作为一种动物,去另一个动物园,的感觉。
  •     如果你能不被写作对象的逻辑所影响,将写出多么有趣的文章啊……
  •     我觉得应该是翻译的问题,也许还有时间的差距和环境的差异等一系列问题,中文版的书看了没让我有太多的惊喜,虽然我很佩服作者。
  •     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曾经让全世界政客闻风丧胆,但要让她“转行”去当一个好莱坞狗仔,会有什么样的“落差”效果?于是我们看到了好莱坞明星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见不得人”秘密:文化程度低素质差、暴发户爱炫富爱热闹、人际混乱为出名没下限等等。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好莱坞明星“贴近生活”的一面:渴望拥有幸福陪伴家人、渴望默默帮助弱势群体、渴望得到爱与付出爱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本书写于1957年,书中内容仍然匹配几十年后今天的“当前行情”。
  •      我有的第一本法拉奇的书是《风云人物采访记》,它是册影印本,内页上还盖着某大学图书馆的戳儿。想象着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们被她逼问到死角,我有复仇般的快感。仅仅因为我烦透了政客,更因为法拉奇的文字容易让人入戏。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好莱坞的七宗罪》的作者名时,我揉了揉眼镜,以为是哪些个写字的为了搭法拉奇的顺风车,才把她的大名放在封面。以我有限的法拉奇文字阅读经验判断,她是个看不上声色犬马风花雪月的记者。
      
      但我错了,这就是她写的书,在她长时间深入到美国明星们中间进行采访后写出的一本书,主要人物有杰恩·曼斯菲尔德、朱迪·加兰、《十诫》导演塞西尔·布朗特·德米尔……以及一堆充当人肉背景的男女明星。
      
      假如法拉奇能“善良”地描摹一番好莱坞的见闻,这本书和我经历过的形式主义好莱坞明星采访就没什么区别。可她是奥里亚娜·法拉奇,能嗅到加利福尼亚各个制片公司里“魅力化流程”的苗头,看到在“魅力化流程”里,金·诺瓦克怎么从一个不起眼的姑娘被打造成大人物;看到朱迪·加兰曾用刀片摸脖子后留下的细纹,她在后台的紧张、狼狈和摧毁她的“明星制造机器”;看出约瑟夫·科藤每年举办一次的好莱坞派对上的众嘉宾都是“蜡像冷面人”……要命的是,她坦白、诚实、勇敢,毫不隐晦自己采访玛丽莲·梦露未遂,还把未遂的故事放在第一章前,称为“序曲”。
      
      她的好友、同事玛丽亚·路易莎·阿涅塞写到:“法拉奇居高临下地观察这些明星们,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也许对他们着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深入探索他们的秘密、心灵和内在的超凡魅力,以至于在不久之后——会见了那些明星之后,参加了贝弗利希尔斯的那些派对后——她自己有资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明星,成为一个有幸被世界上最有权力、在曼哈顿有住房、具有世界性名望的人物接见的记者。”
      
      名望远不能让人信服,让人信服的是名望的前后,已成为法拉奇内在美德的严肃认真——“她能够耗费几个小时去打磨,打磨的不仅是她的一本书的几个段落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一段解说。”打过草稿,“她像疯了一样反复加工、手写,修改,重写,不满意再写。”“只要不交稿,她就再次从头朗读,包括每个逗号都要认真考虑。如果最后一遍朗读还觉得不够优美,那就从头再写。”
      而且她很坚定,坚定到当着导演约瑟夫·科藤的面撒谎:“我已经答应他,我绝不会就此写一个字。当时,我答应他信守这一难以令人相信的诺言时,我的手指扭到了一起(意思是宣誓无效):现在,我绝对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什么罪责。”法拉奇当然不会错过告诉世人明星们酩酊大醉、掉进游泳池、树下不断亲热……是什么情景。只是这一次男女宾客都提高了戒备心,把她防得严严实实。在场的,表现得都像绅士淑女。
      
      还有她那旁人们都想帮一把的魅力——导演琼·内古莱斯科、意大利裔美籍演员佩皮·伦齐、意大利记者、让·戈沃尼·萨尔瓦多、欧文·霍夫曼、厄尔·威尔森、史蒂夫·考夫曼、厄尔·布莱克韦尔、弗兰克·法雷尔、洛伊斯·韦伯……
      
      在这份像猫尾巴一样长的不完全名单里,他们都是热心的帮忙人,都想方设法帮意大利女记者联系上梦露。
      
      法拉奇长期为《欧洲人》杂志写稿。最初是杂志主编阿里戈·贝内德蒂让她去采访《甜蜜的生活》这部影片的拍摄情况,也就是说,她必须跟着来到意大利的明星们采访。这促成了她第一次明星采访。
      
      但我还是好奇,好奇她为什么会转向政治人物采访,好奇她如何从一个“娱记”华丽转身?
      
      奥森·威尔斯在法拉奇的书的序言里写道:“军人,或者说至少是那些高级军官,面对女人的诱惑,他们并不拥有电影界的那些大人物们所具有的丰富经验。对于马塔·哈里的手下败将们来说,魅力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而在好莱坞,再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像魅力一样是美丽女人所共有的东西了。”
      
      奥森·威尔斯也不尽然全对,因为法拉奇是中性的。
      
      我猜想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品质吸引了阿莱科斯?法拉奇唯一的爱人、希腊抵抗运动领袖和政治活动家。然后因为阿莱科斯的缘故,法拉奇抛弃了好莱坞,转而采访政治人物?
      
      又或者是因为她热爱政治的父亲,因为他积极对抗墨索里尼而付出沉重代价给法拉奇的童年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时间上看,法拉奇对好莱坞的采访时间段集中在1950年代末,政治人物的采访时间段集中在1970年代初。对阿莱科斯的采访在1973年9月,时间恰在其中。编《风云人物采访记》时,她把这篇采访放在最后,像爱,压在心底。
      
      法拉奇在一群人中看到阿莱科斯,她认为这是一张“像基督的脸”。阿莱科斯见到她,“像猫那样跳了起来”,跑过来拥抱她,似乎两人相识已久。因为在“监狱当局同意他看点报纸的日子里,法拉奇的文章成了他的伴侣”。
      
      “阿莱科斯,作为一个人的含义是什么?”
      
      “意味着勇气,有尊严。意味着要相信人类。意味着去爱。但不允许让爱成为避风港。还意味着斗争和胜利。你看呢?”
      
      “阿莱科斯,我说人应该像你这样!”
      
      男人困窘时,只给女人丢下一堆牢骚;需要她时,提出1小时内准备好一艘游艇的要求。得知她怀孕,先是长时间的沉默,然后嘶哑结巴着对她说,“打掉,打胎费一人一半”。
      
      这个讨厌的,散步时也需要揣着手榴弹的男人却是法拉奇唯一的爱人。在他们相互陪伴的日子里,躲避追杀、偷袭,过随时丧命的生活。
      
      1976年5月1日,37岁的阿莱科斯死于一场有预谋的车祸。
      
      有关法拉奇与阿莱科斯的故事,是另一本厚厚的书。
  •     “这是一尊穿着男人服装的蜡像冷面人”这就是法拉奇笔下的格里高利派克。“在好莱坞,所有的一切都会使人想到公墓”这就是一位女记者笔下的好莱坞。
  •     这本书揭示了一点:如果你能不被写作对象的逻辑所影响,将写出多么有趣的文章啊……好想艾特一些媒体的记者啊……
  •     法拉奇是偶大学时候滴偶像,很厉害的一个女人,这是她的第一本处女作,当然也要据为己有才好,而且看了的确是很法拉奇的一本书。文笔犀利一贯是她的风格
  •     法拉奇,最讨人喜欢的好莱坞黑。她能把谴责写的那样有趣,丝毫不露恶毒和卖弄之意,把个人见解与叙事融合的天衣无缝,不愧是“世界第一女记者”。
  •     25岁的奥里亚娜一直对那个世界很尊重,那个世界表面上富有、美好,实际却很残忍,现在她终于能够与那个世界拉开距离,同时也对之充满同情心,这样的同情使她能够想象那些在面具背后活动的人们是什么样的人。她在讲述美国明星界的欢乐——实际上明星们的欢乐很少——的同时,也将目光集中于他们的痛苦——实际上他们的痛苦很多,比如,她描绘了少年女演员(后来成为另外一个必然会成名的女演员丽扎•米内利的母亲)朱迪•加兰的艰苦历程,朱迪只想吃一点点巧克力,只想唱歌,可是,刚刚13岁她就开始发胖,于是禁止她吃甜点和冰淇淋。因此,一个令人失望的恶性循环开始了:“先吃减肥的药片,然后是安眠的药片,接着是唤醒的药片,接着还有安神的药片。”
      
      在观察各制片公司构成的这架庞大的“明星制造机”时,法拉奇发现了“未来的药片”,即后来将会发展成熟的总趋势,直至今天我们仍然与这种趋势纠缠不清。再比如,她遇到一个一钱不值的小人,他“缺乏教养,没有什么文化,只在推销广告中的那些胡说八道和搜罗有用的流言飞语方面十分灵巧”,她说的一点不差!显然,这就是对当时刚刚诞生的公关事业的最好解释,今天人们用PR这两个字母来称呼这一事业,这就是,拿到钱后对一种产品或者一个人大肆吹捧。她登上贝弗利希尔斯山顶,新的幸福安逸的象征一览无余:50年代明星们自建的上百个游泳池,肾脏形的、钢琴形的、花形的,五花八门,这些明星们面对后来的马斯泰拉•达切帕洛尼的福分肯定不会自叹弗如。她听到一个小姑娘的话,这个小姑娘就是米高梅律师的女儿,一天,她回家后哭着说:“我多么不幸啊,别的孩子们都有4个父母,我只有两个。”这就是说,家庭扩大的时代开始了。另外,她也提前揭示了喜欢追逐要人的时尚,也就是,有人天天晚上都去饭店,希望有机会能坐到“不可接近的”人物身旁。她还叙述了这样一对怪癖夫妇,他们肯付天文数字的价格前往有名的地方吃喝,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见到从未见过的明星”,最后落了个一贫如洗。这是这样一种狂热的苗头,今天,这种狂热比那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种狂热已经从追逐名人扩展到了追逐以前的名人,它使人们可怜地坐在电视机前,只为了听听那些已经不再出名但依然想再出名的人们的哀叹。
      
      奥里娅娜深入到加利福尼亚各个制片公司采访,发现了“魅力化流程”的苗头,所谓“魅力化流程”就是把一个不起眼的姑娘打造成某种人物。奥里娅娜一个接一个地描述了打造这些人物的过程,像描写制造奶酪酥的配方一样详尽。预先选中的(或者说偶然遇上的)一个就是金•诺瓦克。这是一个原籍捷克斯洛伐克的姑娘,从芝加哥来到洛杉矶,身体超重,像个胖娃娃,痴呆无知,一个男人向她行吻手礼时,她也反过来去吻对方的手。将她打造成一个人造金发碧眼女郎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有了她,人们应该忘掉玛丽莲•梦露。可是,只在她脸上贴上贴片还不够,只把她的尖牙磨平也不够,通过减肥使她的脸变瘦也还不够,还需要这个领域的一个能工巧匠出场才行,这位能工巧匠就是凯利•坎贝尔。这是好莱坞的一个典型人物,一个能用蜡做出模具改变人的脸形的画家。他将抽出他的小毛笔,两个月后使金•诺瓦克焕然一新,以便将她推向全世界。奥里娅娜就是这样描写金•诺瓦克的故事的,可是,这样的造星工厂今天仍然让我们痛心。可是,金•诺瓦克的面具下掩盖着的很可能依然是一个“营养过剩的农妇”。然而,在好莱坞的舞台上,这一套很有用,这简直像一种精美绝伦的梦幻,在喜欢使用这一套的人们的幻觉中闪烁着金光。如果从近处仔细观察就会对她“更加同情”,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之所以更加同情是因为,金•诺瓦克的狂热与今天那些描眉画眼的姑娘们的一切并不遥远,并没有什么差别。今天的姑娘们在当代各个电影节的红地毯上显得那么熠熠生辉,可是,一下舞台,脸上的微笑马上就消失不见了,手里拿着15厘米高的高跟鞋开始伤心痛苦,开始感到疲累不堪。
      
      尽管法拉奇居高临下地观察这些明星们,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也许对他们很着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深入地探索他们的秘密、心灵和内在的超凡魅力,以至于在不久之后——会见了那些明星之后,参加了贝弗利希尔斯的那些派对之后——她自己有资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明星,成为一个有幸被世界上最有权力、在曼哈顿有住房、具有世界性名望的人物接见的一位记者。确实是这样,这是因为,只要有必要,又瘦又矮小的法拉奇——她只有1.56米,体重只有43公斤——就能够显露出她自身的魅力和自信,拿出她的敬业精神,简直像个精疲力竭的明星,简直像好莱坞这架磨合得极好的机器制造出来的明星。她像一位典型的明星一样行动,她在魅力方面很有品味,她对帽子特别在意——旅行时放在随身带的一个大行李箱中,到了旅馆后挂在房间里,她爱好美馔佳肴,喜欢鱼子酱和香槟酒,喜欢精致的收藏品。在戴头盔的女记者的外表背后,她身上显露出的女人魅力给人以深刻印象。她在所有各个方面都是这样,在烹饪、缝纫、刺绣等艺术领域,她也很有天赋,也像在工作方面一样十分投入。她像一股旋风,根本不考虑什么星期天、节假日和休假。她抱怨说:“工作的时候我的体重就会下降,我就会歇斯底里。因为我是个写得非常慢的作家,我在写作的时候就像着了魔。”
     
  •     法拉奇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还是年轻吧,虽然尽力做到云淡风轻,但到底有些意难平。说到底她对梦露是有多大怨念,单单写了整整一章来说她自己在梦露面前碰过多少钉子。
  •     非常喜欢这个作者,笔锋非常犀利~这本书不是很有名不过确实是法拉奇写的哦
  •     这本书丢了.............肉疼啊!
  •     我倒是觉得这本书可以归类为文学。法拉奇确实是作家。
  •     对有些部分,觉得作者的主观臆断性比较强。另,翻译太差,脚注居然都写在一章的后面,而且都是“美国著名演员”这种粗糙的简介,太垃圾了!
  •     很有名气的作品,但是背景和我们距离太遥远,读起来比较晦涩难解
  •     法拉奇的作品很喜欢
  •     翻译略糟糕。法拉奇的独立逻辑真让人羡慕啊。
  •     东西质量还不错不过运输不行,四角俱损。第一次收货时莫名其妙显示拒收害我又下了一次= =
  •     去年初秋,出版社的编辑来电话说,打算出版意大利记者法拉奇1958年写好莱坞的一本书。法拉奇是名记者,采访邓小平后在中国也很有名,她的书值得一译。可是,一听这个年份,心里就有点打鼓,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有价值吗?只好回答说,看看书再说。拿到书后一读,觉得不仅有意思,而且很有现实意义,于是开始翻译。
      
      说到好莱坞,大概人人都知道,这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那里出了很多名导、名片和明星。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不能不承认,人们对好莱坞的了解可能比较肤浅。有些美国人以它自豪,但也有一些人不说它的一句好话,甚至以它的存在为耻,这不是很值得深思吗?法拉奇在这本书中写了那里的明星、导演、制片人、记者、神甫、影迷、公关人士、报刊、宗教组织……看过这些之后,不能不说,好莱坞是一个神秘、矛盾、让你摸不着头脑的城市,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很值得玩味、思考。
      
      一到好莱坞就让法拉奇遇到一件让她摸不着头脑的事:一个小伙子打来电话推销,推销的居然是墓地。她说:“我不想死在这个地方。”可小伙子竟然说:“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就买下长眠之家。”他亲自带她到墓地,介绍的是整容、火化、丧葬仪式、死者埋葬时的坐卧姿势等等。他开车不减速,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墓穴”。他说:“年轻人在这些草地上做爱。一个死者想到就在他的头顶有两个年轻人在做爱,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能让人感到高兴?”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还能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惊异?所以法拉奇说,这里存在的是“把生活(和死亡)变成一场欢快戏剧的狂热”。
      
      可是,资本哺育的这座疯狂怪诞的城市并没有因狂热而崩溃,依然在正常运转。法拉奇描写的几个场景也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她写道,明星们每周都要去望弥撒,不管多么繁忙,也要准时来到教堂,一个都不能少,一周都不能落。在教堂里,他们“没有一刻心不在焉”,像小学生一样听话,像羔羊一样温顺。年轻神甫大声宣讲上帝的惩罚时,他们像罪人一样不敢抬头,甚至在颤抖。尽管神甫的宣讲不过是老生常谈,所谓惩罚也是传说似的空谈,但他勾起的是明星们的敬畏之心。敬畏就会产生约束力,怕就怕“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不可救药的混世魔王腔调。除去教会之外,“学者、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和警察在日夜努力,以便‘使整个环境合乎道义’”,再加上那些只会在别人替他们写好的稿件上签字而不会写文章的专栏作家们的报道,无论多有名气的名导和明星也不敢肆意妄为。一些社会团体也对电影施加巨大压力,什么良风团、教师家长联合会、各种各样的委员会以及很多宗教组织都非常积极。在这样的压力下,电影界甚至不得不自我约束,编制了《电影法典》,规定了拍摄影片时的种种戒律。在美国,任何政党和政客都很难直接干预电影创作,但电影界绝对不是没有约束。
      
      法拉奇描写了她所结识的人物,表现了“最具美国特色的”好莱坞“表面上富有、美好,实际却很残忍”,“到处都是十分矛盾的现象”,因此“明智正派的人因好莱坞而感到羞耻”。从她的描写我们看到,实际掌控好莱坞的是几家电影公司的老板和他们手中的资本,贪婪专横的资本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资本这根指挥棒指挥下,名导、明星和各色人等各自扮演着他们的角色,使这架机器疯狂运转,甚至观众也跟着疯狂,造成一片“狂热”。但宗教、媒体和社会团体对这种“狂热”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成为刹车和导轨,使这架机器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而不出轨。总之,法拉奇通过描写各色人等的故事表现了资本的专横和霸道、各色人等的人格扭曲和怪诞疯狂,揭示了好莱坞存在、运转的本质和这架机器在一定约束之下运转的实情,让我们看到了表象之下的好莱坞的真面目。当然,她不可能写好莱坞的所有人,导演、明星中肯定还有人与她所写的人有所不同,制片人中心制也并非一无是处,好莱坞也有它的成功之处,那只能另当别论。
      
      这本书出版已经50多年,现在的情况又如何?资本是否依然贪婪专横,各色人等是否依然疯狂?答案并不难,正如法拉奇的朋友阿涅塞2008年底写的《序》所说的那样,“这样的造星工厂今天仍然让我们痛心”,“今天,这种狂热比那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我们似乎也可以从法拉奇笔下的好莱坞看到我们现在的一些影子,“打造”明星、明星涉毒、明星崇拜、作秀、炒作、“粉丝”、追星、追星不成自杀,这些词汇过去不甚流行,有些甚至是“新兴”词汇。
      
      资本的贪婪专横在计划经济时人们好像体会不到,或者体会不深。现在,黑心棉、苏丹红、地沟油、毒奶粉、潜规则、明忽悠、制假造假、行贿拉拢、强制拆迁、房价飚升、老板们的雷人之语、各种各样的霸王条款、员工频频跳楼自杀、炒房炒蒜炒辣椒、五花八门的“对策”、千变万化的坑骗、无情掠夺国民财富的贪婪,所有这些使人们对资本的贪婪、专横和本质有了切身的体会。资本是个好东西,没有它不可能发展,但它的本质早被说得清清楚楚:“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因为它(应该说是掌握资本的人)要使利润最大化,没有对它的约束就会造成混乱,稳定、和谐、体面劳动、以人为本、有尊严地生活等等都将很难实现。法拉奇描写的好莱坞对此做了注解,结合我们的很多事实,会让我们对这一切有新的体会。资本需要约束,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完全健全时,更需要约束和法律的规范,只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更何况我们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组织还不够有力。其实,我们党早就提出“劳资两利”、“劳工神圣”,可是,利润大涨工资“稳定”、老板的专横和工会对老板制约的欠缺、农民工的存在和生存现状、黑砖窑童工的奴隶处境、催讨拖欠工资被殴甚至被打死等等事实表明,好像人们忘了这些早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口号和政策。如果从《好莱坞的七宗罪》能够看到我们目前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明确深刻的认识,那么就可以说,这本书没有过时,而且很有意义。
  •     让人看到了光鲜亮丽的好莱坞背后的故事,真实而残酷
  •      说到好莱坞,大概人人都知道,这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那里出了很多名导、名片和明星。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不能不承认,人们对好莱坞的了解可能比较肤浅。有些美国人以它自豪,但也有一些人不说它的一句好话,甚至以它的存在为耻,这不是很值得深思吗?法拉奇在这本书中写了那里的明星、导演、制片人、记者、神甫、影迷、公关人士、报刊、宗教组织……看过这些之后,不能不说,好莱坞是一个神秘、矛盾、让你摸不着头脑的城市,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很值得玩味、思考。
      
      一到好莱坞就让法拉奇遇到一件让她摸不着头脑的事:一个小伙子打来电话推销,推销的居然是墓地。她说:“我不想死在这个地方。”可小伙子竟然说:“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就买下长眠之家。”他亲自带她到墓地,介绍的是整容、火化、丧葬仪式、死者埋葬时的坐卧姿势等等。他开车不减速,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墓穴”。他说:“年轻人在这些草地上做爱。一个死者想到就在他的头顶有两个年轻人在做爱,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能让人感到高兴?”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还能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惊异?所以法拉奇说,这里存在的是“把生活(和死亡)变成一场欢快戏剧的狂热”。
  •     当闲书看看吧,还行
  •     两颗半
  •     法拉奇总是如此犀利
  •     之前看过法拉奇的小说 这次看活动 再买一本来看看
  •     快快乐乐地看完了,机智风趣,不乏深度的八卦
  •     觉得不愧是法拉奇。数还是那么耐读啊。
  •     书是正品,包装都没有拆,书的质量也非常的好。非常的喜欢哦,法拉奇的作品,一直都很喜欢。
  •     法拉奇是女神。想从著作里看见她的世界。还没细读。应该不错!
  •     法拉奇说,在好莱坞,明星不是人,而是一种合成的产品,是由化妆室、广告、报刊、制片人、出品人和记者们打完出来的产品。
  •     真心敬佩她,女中豪杰,争取读完她的作品。
  •     好莱坞电影参考书
  •     这本书出版已经50多年,现在的情况又如何?资本是否依然贪婪专横,各色人等是否依然疯狂?答案并不难,正如法拉奇的朋友阿涅塞2008年底写的《序》所说的那样,“这样的造星工厂今天仍然让我们痛心”,“今天,这种狂热比那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我们似乎也可以从法拉奇笔下的好莱坞看到我们现在的一些影子,“打造”明星、明星涉毒、明星崇拜、作秀、炒作、“粉丝”、追星、追星不成自杀,这些词汇过去不甚流行,有些甚至是“新兴”词汇。
      
      资本的贪婪专横在计划经济时人们好像体会不到,或者体会不深。现在,黑心棉、苏丹红、地沟油、毒奶粉、潜规则、明忽悠、制假造假、行贿拉拢、强制拆迁、房价飚升、老板们的雷人之语、各种各样的霸王条款、员工频频跳楼自杀、炒房炒蒜炒辣椒、五花八门的“对策”、千变万化的坑骗、无情掠夺国民财富的贪婪,所有这些使人们对资本的贪婪、专横和本质有了切身的体会。资本是个好东西,没有它不可能发展,但它的本质早被说得清清楚楚:“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因为它(应该说是掌握资本的人)要使利润最大化,没有对它的约束就会造成混乱,稳定、和谐、体面劳动、以人为本、有尊严地生活等等都将很难实现。法拉奇描写的好莱坞对此做了注解,结合我们的很多事实,会让我们对这一切有新的体会。资本需要约束,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完全健全时,更需要约束和法律的规范,只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更何况我们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组织还不够有力。其实,我们党早就提出“劳资两利”、“劳工神圣”,可是,利润大涨工资“稳定”、老板的专横和工会对老板制约的欠缺、农民工的存在和生存现状、黑砖窑童工的奴隶处境、催讨拖欠工资被殴甚至被打死等等事实表明,好像人们忘了这些早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口号和政策。如果从《好莱坞的七宗罪》能够看到我们目前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明确深刻的认识,那么就可以说,这本书没有过时,而且很有意义。
  •     喜欢法拉奇的书,当当送货速度快极啦!
  •     Oriana Fallaci第一本采访手记,勇敢的用一次失败的采访经历作为第一章,越往后读约欣赏这个女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描述的是五十年前的好莱坞,但游戏规则显然不局限于LA,也不局限于那个年代。
  •     光鲜表面,政治、暴力、资本、性别-----
  •     年纪轻轻时,就有这样的理想之作,真没白爱她。
  •     很好呢,纸张质量很好,内容也不错。值得购买,法拉奇真是很犀利。超赞滴
  •     法拉奇辛辣的文字使得看起来光鲜靓丽的各位好莱坞明星,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眼中褪去了光鲜靓丽的光环,变成和我们一样有着光鲜与阴暗两面的普通个体。
  •     今日在中国当明星,岂非也这样,只是少些放肆、少些疯狂。
  •     好看
  •     这会儿写评价算应景么?总之,法拉奇对好莱坞说了所有恶毒的话但竟然安全打道回府了。当给想成为大明星的孩子们或家长们看看?
  •     这是意大利女名记者法拉奇的一部作品,好莱坞是人们认为很光鲜的地方,也是很多演艺人员向往的地方,但那只是表象的东西,而本书却以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好莱坞还有很多不可告人的东西。那里不是谁都可以去,谁都可以成功的地方。
  •     看中国娱乐圈经常爆出些丑闻内幕啥的,法拉奇也爆出了好莱坞的内幕,不过貌似更客观一些,不愧是大家风范
  •     蹩脚的翻译,连基本的通顺都做不到,磕磕绊绊,味同嚼蜡。出版社编辑和翻译应该回去重上小学语文100遍。
  •     这么说来,法拉奇也算位"娱记",善观察善反思。
  •     好多人不认识,不是很深刻,批判太多
  •     好莱坞的百态。
  •     特别好看,每一个采访明星和娱乐界,并又困惑于采访对象和身处其中环境的人都应该看看。
  •     很有意思的一部书,作为访谈之母,法拉奇的视角总是那么的独特~~
  •     假如法拉奇能“善良”地描摹一番好莱坞的见闻,这本书和我经历过的形式主义好莱坞明星采访就没什么区别。可她是奥里亚娜·法拉奇,能嗅到加利福尼亚各个制片公司里“魅力化流程”的苗头,看到在“魅力化流程”里,金·诺瓦克怎么从一个不起眼的姑娘被打造成大人物;看到朱迪·加兰曾用刀片摸脖子后留下的细纹,她在后台的紧张、狼狈和摧毁她的“明星制造机器”;看出约瑟夫·科藤每年举办一次的好莱坞派对上的众嘉宾都是“蜡像冷面人”……要命的是,她坦白、诚实、勇敢,毫不隐晦自己采访玛丽莲·梦露未遂,还把未遂的故事放在第一章前,称为“序曲”。
  •     她带着局外人几乎没有先见的好奇来观察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这似乎是一种不带善意也毫无恶意的纯粹好奇,没有爱也没有厌恶,在一个所有人动相信同一套逻辑的世界里,她能够安然地不接受这套逻辑,却又低调地不让自己过于引人注意。她大概觉得这些人都是疯狂的,看尽了他们的疯狂之后,内心对他们又有几分悲悯。她寥寥数笔写出来的人都像是钢笔勾勒出来的漫画像,棱角分明且入木三分。
  •     传奇女记者,书写的也不错。
  •     法拉奇是世界上著名的女记者,我觉得她的文字很易读,但并不简单,从中能感悟很多。
  •     法拉奇的经典之作,值得看看
  •     我有的第一本法拉奇的书是《风云人物采访记》,它是册影印本,内页上还盖着某大学图书馆的戳儿。想象着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们被她逼问到死角,我有复仇般的快感。
    于是拿到《好莱坞的七宗罪》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果然不负我期待,这是一本非常法拉奇的书,秉承了她一贯的凛冽文风,手术刀般的文字解剖好莱坞的种种传奇,过瘾啊!
  •     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非常客观,也很有趣的书。看这本书真是一种享受,其中很多片断,看得我流泪满面。我们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现在中年了,当时的迷茫,没方向感似乎同他年轻时一样,他找对了方向,在美国那种环境下,创立的这么成功的苹果公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我们现在可以说大多数人基本还活在应该说叫“生存”的状态,年轻时的激情早已不在,但中间的过程还是会历历在目,我们似乎无力改变我们的环境,但绝不希望我们的子女仍然活在这种环境下,希望我们的子女长大后,我们的环境也有改变的可能,让我们的国家也能出一位乔布斯试的人物,希望这想法不是“奢望”。
  •     法拉奇的作品很棒,让人看了还想看
  •     看一半,看不下去……讽刺,夸张,类似后来对政治人物
  •     喜欢她就像喜欢凯瑟琳格雷厄姆,同样是新闻界的女性,年代大体相似,都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一种职业性格的美丽,看这本书,就像在看她的采访心路,受益匪浅呢。
  •     七宗罪,简单来看,最起码需要七项案件罪名来完成故事的原委。但对于法拉奇的这部书,显然并不是浅层面的点出七宗罪的元凶和罪行。七宗罪更像是是一针一针刺入到皮肤纤维的毒药,警醒着你的感官神经。七宗罪凸显出好莱坞人前马后的伪善与仁道,错综复杂的事件背后,往往涉及到某个人、某个集团的利益。
      
       好莱坞是一个捞金的好地方,也是一个滋生罪孽的温床,好莱坞更像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奈何桥,怎样走都是生路,怎样选择都是死路,名利双收同样会失去一些想要得到的东西。七宗罪不能完全的涵盖此书的全部概貌。简单的数字“七”,丝毫不能合理的解释“罪”初的缘由。反倒是法拉奇用她独具慧眼的辩证角度,雕刻出美国印象中的沉浮兴衰。纽约是个好地方,要比洛杉矶的喧嚣来的冷静安宁。法拉奇用特有色调,主观而个性的坚持着信念的决定,放弃了吵嚷与争辩。在奔走的路上,不断接触到的富豪、贵族、明星们,渐渐发现社会视角在倾斜和转移,发现恶念的匕首,才是挟持了心灵的匪徒。
      
       在捕风捉影的资讯里,寻找梦露的征程开始。法拉奇不相信一个明星的力量可以和总统将军媲美,不过是危言耸听的谣传罢了。直到法拉奇落地洛杉矶,才惊人的发现,眼前的一切,并非子虚乌有,无论是身份如何显贵,资讯多么灵通,梦露的行踪,让美国上下为之焦躁,成为举棋不定的舆论聚焦点。千万只眼睛和信息为之疯狂的寻找。这个浮躁空间,充斥着对娱乐的极度膜拜。法拉奇能够感觉到这是一场注定无果的采访经历,她愤然的离开了这个娱乐之地,她发现,明星背后也会有严重的烦恼,名人的苦闷,有些时候要比常人看到的光鲜更加痛苦。上流社会的圈子,遭到众人侧目的限制和议论。不得不在极度崩溃的边缘,用一种看似变态的减压方式,释放积存已久的抱怨与无奈。法拉奇甚至能够真切的体会到这些上流人士的可怜与悲哀。
      
       名流不但要为了忙碌的工作而奔波,还要掩饰苦闷而嬉笑欢颜。为了生活的乐趣,牺牲惬意的港湾,美国的民主在层层的风化下,变得很虚无,更像是一场惊艳刺激的社会游戏,不断的洗牌,不断的丢弃拾起。
      
       在光环下的名人,被法拉奇看作是物欲横流的符号替代品,没有一丝真实性可言,一个个人,在时尚潮流的面前,都会被大浪淘沙,淘之殆尽,能够留下的,只是另一个符号的升级替代品———姓名。你放心,不会有人过问名流们曾经的遗憾,也不会被现代人从回忆里唤醒和追寻。一切的一切,只是过去风向标的指示牌。活不明白的名流们,所认同的精彩与美丽,只是社会弄潮中的幻影而已。
      
       好莱坞是一块调色板,不断吸收着年轻与激情的细胞活力。主流推动,加剧了社会利益链条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兴,叫做娱乐大众,出现了一种颓废,叫做扑朔迷离。拥挤的人群,让少数人聚集在财富的顶端。枯黄的容颜魅力让曾经的一切,成为回忆的插曲。好莱坞的财富,不会因为时间大门的紧闭,而消沉和停止。只会越发惊艳神奇,刻画出层出不穷的人物悲喜,无论是财富的拥有者,或是娱乐工作者。好莱坞会曼妙无比的存活下去,有需要,就会有人去捧,就会有人去追。
      
       相比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这部书更加具有一定的娱乐味道,《给》写的很压抑,也很现实。这部书保存了现实的细胞,也加入了娱乐的情调,很有女性看点的书籍。
      
       法拉奇的闯荡与勇敢,是每个记者应该保留和珍存的财富,她对一切的恐惧和烦扰都如此淡然而不浮躁的处理。很有政治家的头脑。法拉奇的人物和事件,如此的惊讶与平凡,能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记者标志,指示法拉奇的强大与胜利。
  •     没有想象中有那么多料可以挖,而且因为时间,很多人不认识,阅读得并不叫十分流畅,更喜欢《风云人物采访录》。
  •     八卦奇谈
  •     著名记者的作品。曾经采访过邓小平。
  •     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作家的采访录
  •     不要用眼睛去看好莱坞,而要用欲望、嫉妒、想象去看它。
  •     出了法拉奇揭示的这些,还有多少光怪陆离尚未揭示?
  •     好看的让人想读尽她所有的作品
  •     疯狂的好莱坞,犀利的法拉奇
  •     很喜欢法拉奇的文笔,只是这本书里锁描述的好莱坞经典人物离现在的年轻人有点久远。
  •     以新闻记者的视角,梳理好莱坞的名缰利锁
  •     一直都很喜欢法拉奇
  •     法拉奇作品-好莱坞的七宗罪
  •     让人停不下来的一本书。法拉奇的语言诚实且幽默,她送上来的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当红明星,经典文化代表的大餐生动又犀利,五颗星怎么够?!
  •     法拉奇,传奇的女神,用她的笔墨写出另一个遥远的天地,不一样的好莱坞!!!
  •     光鲜的背后,永远是虚荣,资本,名利的贪婪以及不为人知的肮脏的交易
  •     又读一遍的时候,发现这果然是25岁的作品。
  •     算下2012读过的书。
  •     据说是一个很著名的记者,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里边的人熟悉的不是很多,共鸣相对少了一点。
  •     作者文笔真好,辛辣犀利还很诙谐。第一次知道好莱坞50年代的三巨头是nei三个人
  •     读法拉奇的书是一种享受。这本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和故事,还有许多为时光和伪装掩盖的真相,和她永恒不变的追求,自由、尊严、勇敢。令人振奋。
  •     时间过去这么久,读这本书居然毫无陌生感。很诡异的感觉是,读这一本书有一种外国人读《江城》的感觉,因为完全陌生,那些人和事,但理是想通的,那些观察和描写,已经呈现法拉奇的范式了。
  •     资本哺育的这座疯狂怪诞的城市并没有因狂热而崩溃,依然在正常运转。法拉奇描写的几个场景也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她写道,明星们每周都要去望弥撒,不管多么繁忙,也要准时来到教堂,一个都不能少,一周都不能落。在教堂里,他们“没有一刻心不在焉”,像小学生一样听话,像羔羊一样温顺。年轻神甫大声宣讲上帝的惩罚时,他们像罪人一样不敢抬头,甚至在颤抖。尽管神甫的宣讲不过是老生常谈,所谓惩罚也是传说似的空谈,但他勾起的是明星们的敬畏之心。敬畏就会产生约束力,怕就怕“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不可救药的混世魔王腔调。除去教会之外,“学者、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和警察在日夜努力,以便‘使整个环境合乎道义’”,再加上那些只会在别人替他们写好的稿件上签字而不会写文章的专栏作家们的报道,无论多有名气的名导和明星也不敢肆意妄为。一些社会团体也对电影施加巨大压力,什么良风团、教师家长联合会、各种各样的委员会以及很多宗教组织都非常积极。在这样的压力下,电影界甚至不得不自我约束,编制了《电影法典》,规定了拍摄影片时的种种戒律。在美国,任何政党和政客都很难直接干预电影创作,但电影界绝对不是没有约束。
      
      法拉奇描写了她所结识的人物,表现了“最具美国特色的”好莱坞“表面上富有、美好,实际却很残忍”,“到处都是十分矛盾的现象”,因此“明智正派的人因好莱坞而感到羞耻”。从她的描写我们看到,实际掌控好莱坞的是几家电影公司的老板和他们手中的资本,贪婪专横的资本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资本这根指挥棒指挥下,名导、明星和各色人等各自扮演着他们的角色,使这架机器疯狂运转,甚至观众也跟着疯狂,造成一片“狂热”。但宗教、媒体和社会团体对这种“狂热”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成为刹车和导轨,使这架机器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而不出轨。总之,法拉奇通过描写各色人等的故事表现了资本的专横和霸道、各色人等的人格扭曲和怪诞疯狂,揭示了好莱坞存在、运转的本质和这架机器在一定约束之下运转的实情,让我们看到了表象之下的好莱坞的真面目。当然,她不可能写好莱坞的所有人,导演、明星中肯定还有人与她所写的人有所不同,制片人中心制也并非一无是处,好莱坞也有它的成功之处,那只能另当别论。
  •     法拉奇作品,以记者的眼光看事情。
  •     几乎是以读两章睡一觉的节奏看完的,法拉奇很犀利,甚至可以说太犀利了,几乎是用一种悲悯的语气描写那些众人眼中光彩照人的好莱坞明星,我觉得有时候有些冒犯了。电影业的资本原始积累时代。莫名想到了模拟人生3那个星光海岸社区……
  •     很喜欢法拉奇
  •     作品充满惊险的紧张
  •     翻译有点差。在这么不留情的笔下,派克也难得没被说什么坏话。
  •     第一篇寻找梦露算是最出名的一篇吧,很有意思的书,就是太多人名不认识了。
  •     哈哈,写的很有趣,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记者~不过我对于那个年代的好莱坞真的不熟,否则可能看起来会更有趣吧。
  •     相信会越来越喜欢她的作品!因为从她的文字里能知道她写作的功力不是一般的强悍···很美很生动!看过她写给未出生儿子的一封信,,写的真的非常棒,很是喜欢!她是享誉全球的著名记者···我相信她名不虚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