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309084443
作者:吴迎君
页数:37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旦体知胡金铨的悬空“永恒过客”情怀,则可更加深切地观照胡金铨电影的“中间世界”。在此,结合本书章节撰述,稍作阐述如下。通过对胡金铨电影的总体文本细读,则可穿过各种相互抵牾论说的团团迷雾,发现胡金铨电影始终贯系的三重观照,可称之“文本三原色”,或日“影像三原色”。开篇第一章,本书在总体上阐明胡金铨电影的“影像三原色”:其一,胡金铨电影在“影戏”美学上的实验和探索,这一美学追求背后体现出“文化救亡”的隐含旨求。其二,胡金铨电影明确进行“家国寓言”(尤其体现于“乱世明朝”)的影像建构,寄寓胡金铨的现实家国省察。其三,胡金铨电影的人性问题书写,由“国之人性”走向“人之人性”,由世俗性信念反思走向超越性信仰反思。对应“影像三原色”,本章具体分作三节阐述。“影像三原色”落实在各个具体电影作品中,尽管每种“原色”的颜色深浅不一,但是无法取消“三原色”的任何一者:“文本三原色”在胡金铨电影中,是一个结构性存在。三者间的此消彼长,彼消此长,最终在总体上显明电影作品在三者间的游移和迂回,对于三者共有的疏离和不舍,正是悬置的“中间性”根本立场。由此,源自“影像三原色”的胡金铨电影序列,则显示出一系列丰富复杂的“中间世界”。本书的主要篇幅(第二三四章),即集中阐述“中间世界”在影像中的显影,分别细解各个“原色”的内部世界。

内容概要

吴迎君,江苏沭阳人,四川大学影视文艺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访学学人。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当代电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胡金铨电影的“中国美学”体系》、《中国“影戏”表演理论的现代阐释》等十余篇论文,其中《反思电影叙述学的研究误区》、《“景观电影”,或曰“奇观电影”的知识学勘察》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书籍目录

导论 在通向一种“阴阳界”的路上
第一章 胡金铨电影的影像三原色
导言
第一节 “电影技巧至上”背后的文化救亡情结
第二节 “乱世明朝图景”背后的幽深家国情怀
第三节 世俗性信念到超越性信仰的人性追寻
第二章 “文化救亡”情结下的胡金铨电影美学
导言
第一节 穿过风景或他人的个人身影
第二节 周旋迂回情境中的二人交锋
第三节 面具伪装下的三个人和四个人场景
第四节 多人场面的文戏、武戏、文武戏
第五节 革新古典戏剧美学的“折子影戏”
第三章 现实家国隐喻的“乱世明朝”影像
导言
第一节 官方背景与非官方背景的侠客
第二节 官方背景与非官方背景的反角
第三节 走在精神救渡路上的僧侣和居士形象
第四节 入世出世间的道士和“中间者”形象
第五节 “无家可归”的乱世家国影像
第四章 信念信仰观照下的人性困境呈现和省思
导言
第一节 生死事大的生命反思
第二节 男欢女爱的刻意压抑
第三节 权力争夺的欲望批判
第四节 人性复杂多变的观照
第五章“阴阳界”的精神世界
导言
第一节 去立场化的立场的影像精神
第二节 自我悖逆和吊诡的作者精神
第三节 两种作者的精神同一与精神分裂
第四节 在“阴阳界”创作艺术的得与失
结语“阴阳界”的灵光与暗点
人名片名索引
附录:胡金铨电影研究资料汇编
后记:摹绘影像沙画

编辑推荐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迷影)》胡金铨作品与研究。

作者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全面解读胡金铨执导电影的第一本著作,立足对胡金铨电影的影像解读,结合胡金铨本人一手论述资料,总体揭示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通过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追求,并具体落实在胡金铨电影内在的美学、家国、信仰三重观照上,而其中贯注着胡金铨所代表的“南下影人”一代人的疏离他者并自我疏离的悬置性精神处境。
书稿通过“总-分-总”式章节总体结构(导论,第一至五章,结语),由总体到局部,整部书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本书始终注重将电影的影像元素分析和思想阐述结合而论,既在避免纯技术分析,也在避免纯理论玄谈。
本书资料较为丰富翔实,通过各种途径搜寻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法国高校图书馆等港台和英美法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胡金铨电影的全面分析。

图书封面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胡金铨:托情书剑静观浮生——读《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遆存磊  “在他的电影语言的阐释下,萧萧风过之处,摇荡的芦苇丛中,依稀拂不掉千年的民族孤寂。”董桥的如此论说,所评何人?正是胡金铨导演。我们想《大醉侠》的鼓乐丝竹声中金燕子在石桥上的出场,《龙门客栈》正邪双方于封闭空间的对峙角逐,《侠女》的竹林之战以人为毫墨尽情挥洒飘逸与凌厉……如许有中国气派的作品虽不好说空谷绝响,但斯人已逝难以再求却毋庸讳言。胡金铨说自己“涵泳在古典剧场的血脉中”,传统文化与文人情怀是根植于他的意识深处的,施诸于光影的创作浓烈地灌注着其美学追求,视景开阔,意念沉潜,家国寓言虽隐亦可彰显于明眼人之目前。《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一书,有意味之处就在于拈出一个悬置的“中间世界”,读解胡金铨电影创作所透露出的精神困境,虽无“四郎探母”般背叛与救赎的撕裂,但疏离与不可求的纠葛却是昭然的。  熟悉胡金铨电影的人都知道,他的十三部作品中大多为武侠类型电影,且时代背景均放在明朝。那是一个乱世,“一个人际关系、身份、面孔急剧转变的年代”,给胡金铨足够的空间描摹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局中人虽在不断地行走,但其焦虑、恐慌、危机感仍是挥之不去,寄寓着创作者微妙与复杂的心绪。胡金铨生于北平,移居香港,后又赴台湾工作,其所处时代正是大动荡、大裂变的乱世浮生,国家不得统一,知识分子备受摧残,文化记忆与想象饱受抑制与拘囿。在如此的背景下,如胡金铨这样的知识分子拣尽寒枝,无所栖身,实体的家国难觅,文化中国图景大约即为最佳的去处,这也是胡金铨自《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向《山中传奇》、《空山灵雨》过渡的根本原因了。  这种转变有一清晰的脉络可寻,《龙门客栈》等作品暗含对现实政治的隐喻,不管是威权统治、特务手段,抑或民间对抗、指斥暴政,有识者均可与现实状况两两对照,会然于心;而自《山中传奇》始,直至《空山灵雨》、《画皮之阴阳法王》,胡金铨脱离对现实政治的直接关照,而是转向了对潜藏的文化记忆与想象的追索,也即构建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中国),兹事体大,所为不易,胡金铨难免处于高渺的精神楼阁中,理解者寡,和者甚少,寂寞之处境就不可避免了。  在此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事件,香港的徐克导演邀胡金铨筹拍《笑傲江湖》,胡金铨欣然前往,但结果两人创作理念不合致使胡金铨黯然离去,酿成了当年电影圈内的一场轩然大波,许多电影人卷入其内,如许鞍华愤然出头为恩师说话,等等。而我们自成片来看,胡金铨的印记俯拾皆是,如服装设计、道具、人物造型,以及开阔的场景和水墨画韵味的空镜头等,也即是说,徐克并未排斥这些东西,那胡和徐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呢?似乎未见过有论者明确讲述过,而我的猜测是,两人的矛盾应在于《笑傲江湖》的精神内核之处理上。观徐克主导的《笑傲江湖》,充溢着对现实政治的映射,即使有“沧海一声笑”旷达情怀的冲击,也浓烈得化不开;我想,此时的胡金铨大约已不愿再拍直接指向政治隐喻的影片,他的兴趣主要转向对文化共同图景的追求,因此与晚辈徐克的创作理念之分歧也就莫足为怪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徐克虽然开罪过胡金铨,但仍是极喜欢翻拍胡的作品,先是《新龙门客栈》,后来再摄《龙门飞甲》,乐此不疲,说明胡的丰沛原创性实在是可以救创作力匮乏之急的。  其实,胡金铨的创作历程与精神求索固然孤独,但并不是没有艺术同道的,如托尔斯泰自《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向《复活》的转变,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罪与罚》、《群魔》到《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转向,均是面临着对精神乌托邦的苦苦求索。但胡金铨的另一困境在于,电影终究具有极强的商业属性,他一旦加入精神的探索,票房必定大受影响。胡金铨意图自《侠女》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图景,此片对佛禅境界的探索是极有开创性和艺术进境的,无奈曲高和寡,票房惨淡。而胡金铨作为一位电影领域的创作者,悲剧性在于,明知前途坎坷,个人的精神索求与作品载体的工业属性难以兼容,但服从于艺术良心的他只能“一意孤行”,不愿为了外界的因素勉强自己去拍无谓的片子。  身处名利场,胡金铨却自觉地疏离其间,有大勇气探求个与群在大时代的生存困境与突围,即使摆脱不了漂泊的命运,亦其犹未悔。如果能卸却导演的身份,胡金铨毋宁说是一个读书人,他博古通今,了然于西方文化,以之观照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一往情深,执意做古典的守望者。昔者不可追,他只想在自己的作品中重现那一抹荣光,即使短暂,胜于虚无。“萧萧风过之处,摇荡的芦苇丛中”,我们或许感知到清冷的凉意,但在此独有的形式下,有着胡金铨的文化图存情结,隐含脉脉的温情。来源:《文汇读书周报》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2-04/13/content_129735.htm
  •     书评人 张慧瑜  2011年岁末徐克的《龙门飞甲》3D版掀起一阵观影狂潮,香港电影人总算拍出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武侠片(相比2011年口碑不佳的《关云长》、《武侠》来说)。这部重拍片既是向1992年徐克版的《新龙门客栈》致敬,更是向1967年胡金铨版的《龙门客栈》再次致敬。这些不同时代拍摄的“龙门”故事,分别联系着武侠电影的三次拍摄高潮。上世纪60年代是胡金铨、张彻等在冷战时期开创香港武侠片的时代,90年代则是冷战终结前后香港武侠片的再度兴起,而这一次则密切联系着新世纪以来以古装武侠大片为主流的华语电影的复兴。  吴迎君的《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是第一本全面研究胡金铨的学术专著。本书用政治空间、文化想象中的“阴阳界”即“中间世界”、“中间性”来作为解读胡金铨的“密码”。“在电影美学(审美性)、家国意识(中国性)、存在困境(人性)的三种价值中,胡金铨没有选择一种压倒另一种,既不以美学至上对抗意识形态,不以普世存在困境取消中国语境,也不以民族认同放逐普世存在价值”,这成为作者所提炼出的胡金铨电影的“影像三原色”,即美学、家国和人性的基本内涵。  在这本书中,胡金铨被阐释为少有的具有文化“离散”经验的华人艺术家,尤其是1949年从大陆南下香港的经历让胡金铨始终面临如何想象“中国”、“文化中国”的命题。这尤为体现在胡金铨自觉地借助“西洋镜”来书写、重建一种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影戏”传统。这种不同于西方电影语法的叙事形态也为胡金铨赢得了国际声誉,他的《侠女》1975年荣获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从而把中国武侠电影推向世界电影舞台。  在香港1967年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左派暴动失败后,寻找中国人的主体身份成为香港人的文化自觉。在此大背景下,武侠片成为想象和建构一种“中国”的文化身份的重要形态。胡金铨使用“乱世明朝”来论述中国的故事,这种隐喻关系来自于40年代初期文化思想界关于明史的争论。  从《龙门客栈》到《龙门飞甲》,与“龙门”有关的故事总算从中间地带“香港”回归到中国内地,如果说前者是在香港想象“龙门/文化中国”,那么后者则是在“龙门/中国内地”想象香港的位置,这种文化想象的变迁显然与书写者的文化身份和空间位置的转移相关。相比胡金铨试图维系的非阴非阳的“中间地带”,徐克所面对的则是香港在大陆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日益边缘化的主体焦虑。原文链接: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2/02/04/180584.html
  •     “在他的电影语言的阐释下,萧萧风过之处,摇荡的芦苇丛中,依稀拂不掉千年的民族孤寂。”董桥的如此论说,所评何人?正是胡金铨导演。我们想《大醉侠》的鼓乐丝竹声中金燕子在石桥上的出场,《龙门客栈》正邪双方于封闭空间的对峙角逐,《侠女》的竹林之战以人为毫墨尽情挥洒飘逸与凌厉,《山中传奇》清晨雾霭弥漫间水流潺潺宛如水墨画,如许有中国气派的作品虽不好说空谷绝响,但斯人已逝难以再求却毋庸讳言。胡金铨说自己“涵泳在古典剧场的血脉中”,传统文化与文人情怀是根植于他的意识深处的,施诸于光影的创作浓烈地灌注着其美学追求,视景开阔,意念沉潜,家国寓言虽隐亦可彰显于明眼人之目前了。《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一书,有意味之处就在于拈出一个悬置的“中间世界”,读解胡金铨电影创作所透露出的精神困境,虽无“四郎探母”般背叛与救赎的撕裂,但疏离与不可求的纠葛却是昭然的了。拣尽寒枝与文化共同图景熟悉胡金铨电影的人都知道,他的十三部作品中大多为武侠类型电影,且时代背景均放在明朝。那是一个乱世,“一个人际关系、身份、面孔急剧转变的年代”,给胡金铨足够的空间描摹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局中人虽在不断地行走,但其焦虑、恐慌、危机感仍是挥之不去,寄寓着创作者微妙与复杂的心绪。胡金铨生于北平,移居香港,后又赴台湾工作,其所处时代正是大动荡、大裂变的乱世浮生,国家不得统一,知识分子备受摧残,文化记忆与想象饱受抑制与拘囿。在如此的背景下,如胡金铨这样的知识分子拣尽寒枝,无所栖身,实体的家国难觅,文化中国图景大约即为最佳的去处,这也是胡金铨自《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向《山中传奇》、《空山灵雨》过渡的根本原因了。这种转变有一清晰的脉络可寻,《龙门客栈》等作品暗含对现实政治的隐喻,不管是威权统治、特务手段,抑或民间对抗、指斥暴政,有识者均可与其时的大陆与台湾的现实状况两两对照,会然于心;而自《山中传奇》始,直至《空山灵雨》、《画皮之阴阳法王》,胡金铨脱离对现实政治的直接关照,而是转向了对潜藏的文化记忆与想象的追索,也即构建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中国),兹事体大,所为不易,胡金铨难免处于高渺的精神楼阁中,理解者寡,和者甚少,寂寞之处境就不可避免了。在此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事件,香港的徐克导演邀胡金铨筹拍《笑傲江湖》,胡金铨欣然前往,但结果两人创作理念不合致使胡金铨黯然离去,酿成了当年电影圈内的一轩然大波,许多电影人卷入其内,如徐鞍华愤然出头为恩师说话,等等。而我们自成片来看,胡金铨的印记俯拾皆是,如服装设计、道具、人物造型,以及开阔的场景和水墨画韵味的空镜头等,也即是说,徐克并未排斥这些东西,那胡和徐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呢?似乎未见过有论者明确讲述过,而我的猜测是,两人的矛盾应在于《笑傲江湖》的精神内核之处理上。观徐克主导的《笑傲江湖》,充溢着对现实政治的映射(这种喜好在后来的续篇《东方不败》、《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以及黄飞鸿系列中遗脉不断),即使有“沧海一声笑”旷达情怀的冲击,也浓烈得化不开;我想,此时的胡金铨大约已不愿再拍直接指向政治隐喻的影片,他的兴趣主要转向对文化共同图景的追求,因此与晚辈徐克的创作理念之分歧也就莫足为怪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徐克虽然开罪过胡金铨,但仍是极喜欢翻拍胡的作品,先是《新龙门客栈》,后来再摄《龙门飞甲》,乐此不疲,说明胡的丰沛原创性实在是可以救创作力匮乏症之急的。其实,胡金铨的创作历程与精神求索固然孤独,但并不是没有艺术同道的,如托尔斯泰自《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向《复活》的转变,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罪与罚》、《群魔》到《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转向,均是面临着对精神乌托邦的苦苦求索。但胡金铨的另一困境在于,电影终究具有极强的商业属性,他一旦加入精神的探索,票房必定大受影响。《大醉侠》是他初涉武侠题材,本不被邵氏老板重视的这部片子,没想到影院放出后竟大受欢迎,继之的《龙门客栈》,虽短期内完成,但其戏剧性与独具魅力的打斗成功地吸引了观众,不仅在台湾、香港,还在东南亚地区引起了观影狂潮,且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此铺垫,胡金铨意图自《侠女》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图景,此片对佛禅境界的探索是极有开创性和艺术进境的,无奈曲高和寡,票房惨淡。而胡金铨作为一位电影领域的创作者,悲剧性在于,明知前途坎坷,个人的精神索求与作品载体的工业属性难以兼容,但服从于艺术良心的他只能“一意孤行”,不愿为了外界的因素勉强自己去拍无谓的片子。我记得看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画皮之阴阳法王》,不禁暗自慨叹是否廉颇老矣抑或创作处处受制,唯见吉光片羽的段落,却难以看到整体的华彩;不过这仍是一种“伟大者的失败”,因为胡金铨作为思想者的求索依然一以贯之地倾注在影片中,他对文化家国的构筑从未停止。在这种意义上,有缺陷的寻梦人要远远胜于圆滑讨巧的碌碌之辈。中国气派的电影美学如果把胡金铨和金庸放到一起比较,会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特点。他们一个是新派武侠电影的开创者,一个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但均全然不会武功,却是儒雅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武侠类型电影或文学在他们手中大放异彩,并不是其对武学本身的钻研,而是将其他艺术门类的因素引入其中,如金庸以西洋小说的创作方法写中国武侠,以传统典籍诗赋的内涵文意“编造”虚拟武功招数,令人大开眼界;而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别开生面,是因为他将中国戏曲、绘画、音乐融汇到电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电影美学,在后世不断被悉心模仿,却无法被超越。胡金铨在北京长大,戏园子是他小时候爱去的地方,喜看京戏,尤其是热闹的武戏,没想到成年后自己拍电影派上了用场。他自己说,“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我拍的动作完全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平剧动作分解,并且想尽办法让它们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事实上,练家子如果看胡金铨的武侠电影,肯定会大有意见,因为现实中的交手不是这么打的。胡金铨设计的动作节奏感很强,配合着传统意味的音乐,交手时往往还有那么兀然一顿,分明是对京剧打戏的化用,我们作为外行辨不出如此这般实用与否,但放在电影里却是形式感十足,好看得紧。而《侠女》中的竹林之战更是神来之笔,侠客的上下飞舞与竹影相映,剪辑快慢相间,目不暇给,堪称“以人的血肉之躯在空间疾笔狂书”,充分展示胡金铨的艺术想象与创造力(这一段落让我想起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和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的浴室谋杀场景,均为教科书式的经典)。后来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都刻意设计出竹林打斗段落,向前辈胡金铨致敬,当然亦暗含超越之意,至于效果如何,我们一看便知。胡金铨的电影美学之中国气派,独具魅力的武打设计是一端,而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境营造更是至关重要。胡金铨电影多自然的风景,以空镜表现;多人物在风景中活动,融为一体;多传统建筑,与剧情交织无间。如此说来,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差似仿佛,古典意味十足。其实,意境的营造是一桩吃力却不易讨好的事情,对创作者的文化修养显然要求极高,且会放缓作品推进的节奏,影响整体结构,观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欣赏不说,可能还以为是赘疣。这如同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量融入民俗化成分,初始出现时亦引起很大争议,认为这样写已经不像小说了。胡金铨的后期电影也难免引起这样的误解,时常被认为结构松散无力,情节性弱,殊不知这正是胡金铨电影美学的独特之处,着重对意境的追求,而非一味地瞩目于故事的叙述,因辞害意。传统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风景与人物的融合,也即天人合一。胡金铨深谙此中之道,他的人物若出现在山水或小桥、楼台间,必构成一个疏密相间的场面,极具古典传统韵味。有意思的是,水墨画特殊的“留白”特征,置诸于动态的映画中,胡金铨奇妙地以烟气来解决,无论是正邪双方决战,还是谈经论道或行走山间溪畔,均有烟雾缭绕,使原本过满的画面为其所掩映,空间顿有疏朗之感。在胡金铨这里,满溢是一种缺陷,部分的缺失反而更能构成韵味十足的美感。自不必说,这是古典意味的美学追求,胡金铨的旧派文人印记是无所不在的。曾有论者说胡金铨电影的人物无情无欲,“多兵分二路,忠奸分明,清晰如舞台上的脸谱”。这也是不少观者对胡金铨处理电影中“感情戏”的认识,几达成共识;而深究内里,这与其电影美学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胡金铨深受儒道释诸家思想的浸染,“发乎情止乎礼”、“无为而无不为”、“色即是空”等观念构成了他对“儿女情”的认识。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说,“有人批评他的电影‘人性’层面付诸阙如,但另一方面,我们由他滔滔不绝谈论佛教教义,可窥知这种人际疏离的来源之一:佛教最高的涅槃,与无欲无悲的极乐境界,是胡氏私下推崇者。”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龙门客栈》与徐克后来翻拍的《新龙门客栈》,前者对主人公萧少鎡和朱辉的感情关系之刻画,少许言谈,悄然回望,多次欲言又止,细腻深沉,极具东方式的含蓄简约;而后者中的周淮安和邱莫言显然是对原作角色的对应,情感表达的方式也差似之,但徐克又添加了张曼玉饰演的客栈老板娘金镶玉,妖娆风骚,烟视媚行,搅动起整部影片的江湖风情与世俗烟火气。如此的比照,足可看出胡金铨和徐克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的相异。如胡金铨这样亟亟追索精神指向的导演,在他的时代已是寥如星凤,更不必提我们这个追名逐利湮没一切的掘金社会。身处名利场,胡金铨却自觉地疏离其间,有大勇气探求个与群在大时代的生存困境与突围,即使摆脱不了漂泊的命运,亦其犹未悔。如果能卸却导演的身份,胡金铨毋宁说是一个读书人,他博古通今,了然于西方文化,以之观照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一往情深,执意做古典的守望者。昔者不可追,他只想在自己的作品中重现那一抹荣光,即使短暂,胜于虚无。“萧萧风过之处,摇荡的芦苇丛中”,我们或许感知到清冷的凉意,但在此独有的形式下,有着胡金铨的文化图存情结,隐含脉脉的温情。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文学是人学,揭露人性的丑恶。电影是人性,不是娱乐,人性本恶。形而上的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形而上的电影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文学和电影绝不是教化,它没有教化功能。但,它们也绝对不是娱乐,更不是商业。窃以为,它是小众的。但有很多电影,看完了,没看懂。
  •     说的不在点子上,董桥倒有些懂老胡
  •     国内外全面解读胡金铨执导电影的第一本著作,立足对胡金铨电影的影像解读,结合胡金铨本人一手论述资料,总体揭示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通过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追求,并具体落实在胡金铨电影内在的美学、家国、信仰三重观照上。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是——手感极好^_^
  •     偏重理论的阐述,对于我这个外行人而言有些过深了。
  •     内容还行 不过貌似作者本身没吃透 而且中文差的可怕
  •     昨日发奋,终于啃毕。艰深非常,但如良药苦口。
  •     感觉很学术 其实讲得有点重复 经常说两句话就一个引号 各种引用 你自己不会好好分析吗
  •     枯燥的学术论文。这居然是第一本全面研究胡金铨电影的学术专著……
  •     太学术了,看不太懂,感觉被牵着鼻子陪作者绕呀绕的,匆匆翻完.胡金铨的电影只余第一部和最后一部未看了,感觉再过个五十年,胡大师也不会被人所遗忘.
  •     太挤了,忍不住用笔去圈错误,而且我以为我把书封搞丢了
  •     国内对胡金铨电影论述最深刻、最细致的一部作品,史料翔实,部分章节有过度阐释之嫌,硕博论文风格让人蛋疼,但确实是好书
  •     文字地道,虽然表现方面中规中矩,但丰富的资料对研究港台电影大有裨益
  •     分析的很细致,但是结论的得出逻辑性不严密。当然,对于电影本身的研究方法,也产生很多的疑问。
  •     其实书很一般,只是因为有很多资料可看才多加了一星
  •     作者做了很多材料功夫,占有大量材料,可是材料却成为作者的写作负担。这本书里大量材料堆积,搞得文字支离破碎,难以卒读。除此之外,作者还喜欢生造概念,什么“影像三原色”之类,纯属故弄玄虚。反观胡金銓自己的文字,简单干净,作者真应该好好学习学习。
  •     建议大家买此书,内容很丰富
  •     只有第二章有价值
  •     很乏味,大概是我看过最枯燥的电影书
  •     看了这一本书,过于碎片化似的解读,终于让我知道什么是断烂朝报了,为胡导演大哭。
  •     好书!好书!好书!
  •     两星半。只看前两章。作为第一本全面论述胡金铨的专著不得不说比较遗憾。文献工作做的好,但引用太多,不是太多,是极其多,然后有重复引用,可能是之前写过然后忘了,整体车轱辘话也多了一些,这个分类让人很无力,第一章的存在价值也存疑.......
  •     作为一个有传统中国文化和侠义传奇情节的人来说,胡金铨的电影是我的福音,胡作为一位武侠片导演,没有张彻、徐克等人的名气大,但是我始终认为胡导镜头里的世界才是更贴近历史的故事,因为胡导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鉴于市面上关于胡金铨的书并不多,特别是关于他电影的书就更少了。如果你也是胡金铨的粉丝,那么就收藏这本书吧
  •     终于看到有关胡金铨的书出版了
  •     “对我而言,选择研究胡金铨电影,就是选择一种省思生命的方式。——对于胡金铨电影的文本内在精神结构的学理性勘察,就是一种对于个体内在信仰的精神追摹;对于胡金铨电影的国内国外各种研究进路的上下而求索,就是一番对于个体信念追索的切身体察。”
  •     读得磕磕绊绊,但全书其实结构鲜明未多涉理论,只是从三原色分别解析了导演作品,点景、折子等中国画、戏概念的引入独到,阴阳界和中间性强调的还是多对立元吧。功夫扎实,写得死板了一点。
  •     本书面面俱到,基本做到了无遗珠之憾。窃以为胡金铨在电影之路的探求上与宫崎骏有暗合之处,尤其是从《大轮回第一世》到《画皮之阴阳法王》,极似《幽灵公主》与《千与千寻》
  •     肮脏无耻卑鄙下流
  •     粗略翻了下,值得推荐啊.终于不会让日本人的材料专美了,大陆总算也出了权威详尽的胡金铨研究著作.希望剩下的几本能尽快出.
  •     没太大意思。
  •     六折特惠很好 但是这本大量网评说 无塑封 封面肮脏 我也一样中奖,不知道为什么这批书这么像古董
  •     資料頗丰,但沒有利用好。方法論有問題。文字詰屈聱牙。
  •     这是本文献综述,极其无趣。
  •     借用了半天理论,整个文本始终是离散的,我印象中的胡金铨完全没有被展现出来
  •     从一个人看他的作品,这部书写的很耐读。
  •     忘了给我发票。
  •     老师的书!这本写胡金铨的著作花费了许多心血,内地香港台湾往返搜集资料。很是难得。
  •     好学术看得很是头疼…另外有的内容出现不止一次是写着后面忘了前面么?
  •     如嚼蜡,已弃
  •     觉得是博士论文作,难得的是作者列出的关于研究胡金铨或胡金铨访谈的书单,依此寻书,就简单多了。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甚少,多是拼凑引用文字,书者只是串联而已。
  •     各种奇怪的行句方式和理论名词,要让胡金铨也变无聊无趣的吧。
  •     难得见到一本关于胡金铨的作品啊,立即购入,我心中最好的华语导演之一,你应该了解
  •     国内外首部全面解读胡金铨电影世界的著作,精装。
  •     应该是博论出书……啊……算了,不说什么了。看在资料还是收集的认真的份上。
  •     这本书,其实只读导论和第一章就够了,后面不过是前面的不停重复
  •     明明博士论文出书,营销搞得跟粉丝读物一样……资料颇为扎实,结构陈旧,理论应用生硬,作者整合诸家研究之功远大于创新之力。最不能忍受的是,既然是研究胡金铨的镜头语言,并且似乎对胡金铨的老舍研究也下过功夫,作者的语言却连基本的流畅都没做到
  •     最烦这些搞学问的写的书真他妈的跟学问一样难看。
  •     骨灰粉丝的读本
  •     江湖的大師
  •     三星半。本书恐怕是迄今关于胡金铨最深刻全面的一次解读,作者文献搜罗之全面、文本剖析之入微令人汗颜,写作的严谨度恐怕已经到极致了。只是作者仍摆脱不了论文写作的通病:通篇的文献引用和词汇炫耀,致使文字之诘屈謷牙、罗唆冗长,让人实在忍无可忍。书中不少观点也不敢苟同,尤其用“中间性”来作为胡金铨电影的题眼,虽具理论开创性,但实在太过牵强。
  •     5折买的,很喜欢
  •     开始对胡金铨感兴趣。第一章谈龙门客栈,很受启发。
  •     有些写的极好,来来回回看了又看,又有很多很多不知所云的章节
  •     初见胡金铨电影影像来自于与大学时看的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当时觉得这部电影与过往看过的港台武侠神怪很不一样,情节不觉有多过人之处。但是画面风格细腻温婉,有很幽深的古代传统山水画意境。人物也不似一般武侠片那样直用现代汉语对白,而充满古代的文言气质。当时看后印象深刻,对片中的一些场景多年后还能久久不忘。 以致2002年到上海后,电影评论看多了,知胡金铨是武侠片大师,屡屡看到许多作者提及《空山灵雨》,《山中传奇》,《龙门客栈》,《侠女》等。但在当时遍地开花的DVD盗版市场里也没有能找到这些片子,有空闻其名,难观其片的瘙痒之憨。 去年在网上终于看到久闻的《龙门客栈》,细看下来,犹如游离于悠远的水墨山水的联动中国画中看到谦谦君子侠义心肠横亘于塞外古漠。
  •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戏曲元素完美融入到电影中,脱离了同类电影动辄怪力乱神的窠臼
  •     还不错。尤其喜欢第二章,讲电影美学的,收获颇丰。
  •     静堂兄所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