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电影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我生命中的电影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2743841
作者:[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页数:329页

内容概要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ilc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出生于巴黎。他14岁时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先后从事过电焊工等多种职业。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人的兴趣。之后,特吕邦当过记者,但却因为1951年应征入伍而被迫中断。1953年他复员回家,在亦师亦友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帮助下,开始在《电影手册》和《艺术》上发表他那些观点犀利的电影评论。 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下》,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奖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一些同样获得高度赞誉的作品,几乎一年一部。 除了当编剧和导演之外,他还经常自己出演电影。同时,他也继续撰写电影评论,并完成了《希区柯克》和《我生命中的电影》两本著作,后者是他的影评自选集。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附近去世。

书籍目录

书中收录的是弗朗索瓦·特吕弗亲自挑选的一些影评。特吕弗以自己对电影的巨大热情,写下了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堪称是一部电影发展史。在这部书里,能看到特吕弗如何从一个犀利乃至有些刻薄的影评人,转变成一个成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条条框框的导演。还能体会到他和新浪潮一代在电影发展史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目录······
影评人的梦想是什么?
一 大秘密
让·维果只活了二十九岁
阿贝尔·冈斯 《拿破仑》《奈斯尔之塔》
让·雷诺阿电影节
卡尔·德莱叶的白
刘别谦是位王子
查理·卓别林 《大独裁者》《纽约之王》
谁是查理·卓别林?
上帝保佑约翰·福特
弗里兹·朗格在美国
弗兰克·卡普拉,医治者
霍华德·霍克斯 《疤面煞星》《绅士爱美人》《金字塔》
约瑟夫·冯·斯登堡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后窗》《捉贼记》《伸冤记》
《鸟》《狂凶记》
二 有声片时代:美国人
罗伯特·奥德里奇 《死吻》《黄金篷车大作战》《大刀》
威廉·褒丁 《陈查理和羽蛇》
巴德·白特克 《逍遥法外》
乔治·库克 《模特儿趣事》
萨缪尔·福勒 《禁止!》
伊力·卡赞 《娃娃新娘》《登龙一梦》
斯坦利·库布里克 《光荣之路》
查尔斯·劳顿 《猎人之夜》
默尔文·勒罗伊 《坏种》
阿纳托勒·利特瓦克 《真假公主》
约书亚·罗根 《野宴》
西德尼·吕美特 《十二怒汉》
约瑟夫·曼克维茨 《赤足天使》
安东尼·曼 《战争中的男人》
罗伯特·穆里根 《孺子雄心》
奥托·普莱明格 《你好忧愁》
尼古拉斯·雷 《荒漠怪客》《高于生活》
道格拉斯·塞克 《苦雨恋春风》
弗兰克·塔什林 《春风得意》《好莱坞或胸》
埃德加·乌尔默 《边城侠盗》
查尔斯·维多 《琵琶怨》
比利·怀德 《七年之痒》《战地军魂》
罗伯特·怀斯 《宁馨儿》《沙漠突围战》
三:有声片时代:法国人
克劳德·奥当-拉拉 《穿越巴黎》《不幸时刻》
雅克·贝克 《金盔》《不要碰珠宝》《亚森·罗平》《洞》
雅克·贝克,去世一年后
罗贝尔·布列松 《布洛涅森林的女人们》《死囚越狱》
雷内·克莱芒 《里布瓦先生》
亨利-乔治·克鲁佐 《毕加索的秘密》
让·科克托 《奥菲的遗嘱》
朱尔斯·达辛 《男人的争斗》《该死的人》
萨莎·吉特利 《杀手和小偷》
坏人萨莎·吉特利
阿尔贝·拉莫里斯 《红气球》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可怕的孩子们》
马克斯·奥弗斯 《倾国倾城欲海花》
马克斯·奥弗斯死了
雅克·塔蒂 《我的舅舅》
四:为日本电影喝彩
沟口健二 《赤线地带》
市川昆 《缅甸的竖琴》
中平康 《疯狂的果实》
木下惠介 《楢山节考》
五 一些局外人
英格玛·伯格曼
伯格曼的作品 《呐喊与低语》
建造者布努艾尔
诺曼·麦克拉伦 《闪烁忽现》
费德里克·费里尼 《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
罗贝托·罗西里尼更喜欢真实的生活
奥逊·威尔斯 《公民凯恩》:脆弱的巨人 《阿卡丁先生》《历劫佳人》
亨佛瑞·鲍嘉肖像
詹姆斯·迪恩死了
六:我在新浪潮的朋友们
阿兰·雷奈 《夜与雾》
亚历山大·阿斯楚克 《糟糕的相遇》
阿涅丝·瓦尔达 《短角情事》
罗杰·瓦迪姆 《上帝创造女人》
克劳德·夏布洛 《漂亮的塞尔吉》
路易·马勒 《情人们》《鬼火》
让-吕克·戈达尔 《所有的男孩都叫帕特里克》《赖活》
雅克·里维特 《巴黎属于我们》
雅克·罗吉耶 《再见菲律宾》
皮埃尔·卡斯特 《葡萄牙假期》
阿兰·雷奈 《穆里耶》
让-皮埃尔·莫基 《处女们》
克劳德·贝里 《老人和孩子》《爸爸的电影》
热拉尔·布兰 《朋友们》
拉斯洛·萨伯 《魔鬼的白手套》
克劳德·苏提 《樊尚、弗朗索瓦、保罗和其他人》
雅克·杜瓦庸 《头里的手指》

编辑推荐

《我生命中的电影》编辑推荐:译文/人物。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一部关于世界电影华彩年代的个人史。七十多位导演,一百多部电影,二十年影评人生涯之浓缩,一个超级电影狂的自白书:《我生命中的电影》。弗朗索瓦·特吕弗,著名影评人,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

作者简介

《我生命中的电影》收录了特吕弗挑选出来的一些文章,都是他从1954年起为多家报刊杂志撰写的。在1954年到1958年的这段时间里,首先是他作为记者写的文章,然后还有他作为导演写的。两者区别十分明显。自从他当上导演后,便不再批评同行们的作品。

图书封面


 我生命中的电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安德烈•巴赞在1957年的《电影手册》上撰文《论作者论》中举托尔斯泰的话说:“歌德?莎士比亚?只要署上他们的名字的作品就是好的。大家努力要从他们的拙笔、败笔中搜寻美,结果一般人的鉴赏力都被败坏了。歌德、莎士比亚、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所有伟大的天才们创下了杰作,也创造了一些不仅平凡甚至可厌的作品。”巴赞此举是为了告诫他的新浪潮的同仁们,不要把他们一直提倡的“作者论”捧得太高,这样以来容易把电影作品本身的美感给忽视和否定了。事实上,电影圈中一直不乏这样的奇迹,一直很普通的导演碰巧也会拍出可爱的电影,而那些名导、大人物甚至所谓的电影的天才也总是有灵感枯竭的时刻。单纯用“作者论”圈定某个导演,便认为他所有的影片都是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富含哲理等等实在有失公允。巴赞的告诫针对的是法国的影评人而言的,尤其是围绕在《电影手册》的同仁们,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弗朗索瓦•特吕弗。说起来特吕弗最初能以影评人的身份能进入《电影手册》还多亏了巴赞。特吕弗1932年生于巴黎,童年过的颇为凄惨,家庭困窘是那个时期大多数人状况,父母冷漠少言,整日为生计发愁,特吕弗自小由祖母带大,成长期间孤独而沉默,经常逃学看电影似乎是他最大的爱好。他14岁时就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先后从事电焊工、记者等多种职业,从1951年开始,在巴赞的激励下开始拿起笔为《电影手册》撰写评论,先后长达8年之久,此后他又成了一位导演,新浪潮著名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他的影评集《我生命中的电影》中,他回顾起早年作为影评人的岁月似乎感到颇为幸运:“应当承认,如今这年头当影评人,比起我那个年代来似乎要难得多。像我这样的小孩,要想成为职业影评人只能靠边写边学,只能靠本能而非真正的文化基础,如果搁在今天,我最初写的那些文章,恐怕很难有机会发表。”是的,一切都变了,时代不同了,电影的发展也让人刮目。电影的制作越来越商业化,而电影评论也越来越专门化。有专门点评政治电影的影评人,有专门分析文学改编电影的影评人,有追捧商业大制作的影评人,也有看好实验性电影的影评人。但是随着电影评论日益分化,影响力也随之衰微。至少在当今的电影圈中,影评人的声音显得颇为尴尬。现在最怪诞的一种场景就是:一部电影上映后,很多时候是电影票房和评论的声音不成正比。越是评论不被看好的电影,反而越是为大众所追捧。是影评人有意的与大众的口味唱反调么?还是影评人越来越曲高和寡,日益精英化?抑或真的是像当今好莱坞的那种说法:“人人都有两份工作——除了自己那份,另一份就是电影评论”?还是像特吕弗所说的,现而今,谁都可以当影评人?这些疑问当然没有答案,但是循着这些源于我内心很久的质疑,在巴赞连串的对他新浪潮的同仁们提倡“作者论”的告诫声中,在特吕弗的《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中得到了些许的抚慰。我颇为认同文章开篇巴赞对“作者论”的批评,但是这种认同并不代表“作者论”一无是处,而且我更加坚信,在电影日益分级化、商业化、好莱坞化、明星化的今天,重新提倡一下数十年前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人提倡的“作者论”对当今的整日的为寻找大投资高票房的电影人绝对有所警醒。事实上,当下的电影评论已经在电影本身商业化后,随之被拉下了水。相对比特吕弗在《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中精选收录的大大小小三百多篇的影评文字,与当今影评最大的不同,特吕弗的文字真正源于内心真实的观感,执着、睿智、脆弱、温暖,而且充满质疑。按照特吕弗自己的说法,他的这本书,源于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电影的观感。而且他自己坦言,这本书选取的负面评论非常的少,基本都是赞扬之声。特吕弗想当年可是法国影评圈中有名的“坏孩子”,甚至有“法国电影的破坏者”的恶毒称号,可想而知,他的电影评论批评的声音绝对不是少数,但是在《我生命中的电影》中却主动放弃选取那些批评的声音,这多少有些让人不解。可是,他随之给出的解释又是如此的合理:“我当初严厉批评的那些电影如今早已被人遗忘,再把这些文章刊出来有什么意思呢?”特吕弗想用《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向他真正尊重的的电影人致敬,想告诫当下的影评人们,对电影不仅仅是批评,更应该在批评的基础上有所立论建树。用自己的一生的时间选取那些在时光荏苒和轮回中依然光彩熠熠的电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影评人该做的工作。对照开篇巴赞的批评,不可否认,特吕弗在《我生命中的电影》中坚持的仍然是“作者论”的论调,篇幅的安排顺序上一目了然:不是按照电影本身的顺序,而是按照导演选择的影片和评论。不同的是,他选择的导演可能不是一个天才的导演,但是绝对是具有一部或者几部好电影的导演,而他选取的那些影片,无不具有那些导演独特的韵律甚至气息。特吕弗用这种独特的选取影片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巴赞的担忧和焦虑,也向电影人们证明了他们所一贯坚持的“作者论”在现今商业电影甚嚣尘上,作者电影隐而不彰的时代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思郁2008-1-8书《我生命中的电影》,【法】弗朗索瓦•特吕弗著,黄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定价40.00元
  •     其实早就看到了,在学而优还是红枫叶但四十大元,翻看了一下还是没有买写的都是老电影,许多没看过其实他自己的电影,买了也还没看后来领导在当当还是卓越于是干脆买一本不知道是套近乎还是沾便宜于是到了一看,也没有省几毛钱很厚的一本啊,排版很松散捧在手里或装在包里都占地方因为不懂难免就看不进去看不进去就和信息时报没什么差异那天下班好象晚了也或者根本不晚坐上189正好在最后排还靠着窗户拿出来翻两页就难免又困了于是把书放到椅子顶端仰头上去舒服极了一觉到广园哦,这正合适
  •     在评论克劳德•贝里的作品《老人和孩子》时,特吕弗曾这样写到:“我已经不再是个影评人,而且我认识到才看过三遍就写影评,是件很冒昧的事情”。在《我生命中的电影》的序言中,特吕弗也坦承,电影评论是一个门槛很底的职业。“谁都可以当影评人”。按特吕弗的标准,恐怕今天我们在各类媒介上看到的很多和电影有关的评论文字的作者,都极有可能是在自己所评论电影没有看过三遍以上的情况下就拿出了一篇相当漂亮的文字。这听上去可笑但却是事实。人人都可以是一个好的写手,但未必就是一个好的影评人。看看特吕弗是怎么写影评的吧。收入《我生命中的电影》中的影评大多是特吕弗本人比较满意的作品,但数量仅仅其全部影评的六分之一。即使这样也足够我们细细品位了。特吕弗在电影艺术上一直是个有追求有想法有观点有才情的人。这不光体现在他导演时代那些美妙的电影,也同样表现在他的影评上。尤其是早年的很多文字,带着强烈的反叛精神,生猛而富有攻击性。而他的影评生涯,现在看来,为他日后成为导演特吕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吕弗的影评大多篇幅不长,有的甚至只有短短一段话。这的确是个好习惯。文字的长度向来不能成为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而且把电影当成细胞一样在显微镜下分析,并不是一件多么聪明的举动。能用最少篇幅说明的,就无须长篇大论。虽然短小,可都是些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字。特吕弗喜欢的是在影评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导演怎样处理电影的迷恋,相反,那种纯粹对剧情走向的叙述并不多。即使你并没有看过他所评论的那些电影,也仍然不会觉得他的文字是枯燥无味的。他的文章更像是写给和他同样高度的,至少不算是入门级别的观众看的。这也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特吕弗的态度,要做就认真地做,绝不马虎。“新浪潮”几员大将中,路易•马勒成名较早,风格庞杂;戈达尔和政治走得太近,一路向左,阿伦•雷奈文学化的倾向明显,艰难晦涩;侯麦也许好一点,但读懂他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极大的耐心。倒是特吕弗,很少有人不喜欢他。对于观众来说,特吕弗是大众化的,是老少咸宜的。无论是《四百下》、《射杀钢琴师》等早期黑白作品,还是《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最后一班地铁》等彩色作品,都为他赢得了大众的好感。特吕弗虽然也在电影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他却并不偏激。特吕弗的电影一直都是一种很健康的电影。但也许正是因为他太健康了,以至于好友戈达尔最终和他分道扬镳。这可能是电影史最令人心碎却又无可奈何的一幕。可能在戈达尔眼中,特吕弗丧失了立场,向商业化倾斜,变成了一个没有态度的人。这其实有点冤枉特吕弗了,他还是有态度的。靠近主流或者对商业的迎合并不代表他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在特吕弗的成长过程中,从孩提时代逃学看电影的孩子到后来如日中天的新浪潮巨匠,除了优秀的法国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好莱坞电影也同样对他的电影观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吕弗或多或少地从希区柯克、霍华德•霍克斯、约翰•福特和奥逊•威尔斯等人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并在日后的的电影生涯中为己所用。他无法轻易地回避这个事实。虽然有时特吕弗的文字有时让人觉得火辣辣地,而他大部分电影的风格却都算得上清新隽永,有着自信坚定的作者风格。这倒很有意思。如果不事先说明的话,很难相信这样两种特性出自同一个人身上。这很可能也很他的个人性格有关,既有法国男人特有的细腻与浪漫,也具有一个艺术家所独有的批判精神。说到底,都是骨子里的深情脉脉。特吕弗拍了很多关于爱情的电影,毫无疑问,《朱尔与吉姆》既是“新浪潮”的代表之作品,也是他自己也无法超越的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尔与吉姆》已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三角恋这个题材就到此为止了,再以后的无非是对《朱尔与吉姆》的翻版与改变。很难忘记《朱尔与吉姆》带给我的感觉,那种看似轻松欢快实则悲伤地无可奈何的矛盾感。凯瑟琳、朱尔和吉姆,无论曾有过多么美好的日子,但最终都无法避免被拖入到爱情、理想幻灭的结局当中。在《朱尔与吉姆》,特吕弗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对对爱的真谛的探索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好的电影,一部他最接近他内心的电影。这也许在他还是个影评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预料到了。有时想想,电影圈中像特吕弗、昆汀这样的人是很容易给那些怀着电影梦想的人带来希望的。他们都并非真正的电影科班出身,完全凭借着对电影的一腔热情,最终成了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但这个世界上不可能需要那么多导演的,能成为导演并用电影表达自己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都只是光影世界中一个匆匆看客。但我相信,每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的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我生命中的电影》,哪怕是用最蹩脚的文字写出,哪怕只是对喜欢的电影片名简单地罗列。电影就是这么神奇。总有那么一些电影,总有那么一些难忘的银幕瞬间,会不经意突然出现在生活的某些时刻。它们很轻,蹑手蹑脚,却总能轻而易举将我们捕获。

精彩短评 (总计90条)

  •     作者即是导演 又是影评人,写出来的东西很有分量 平实却很有味道,毫不矫柔做作。完全不像现在杂志上那些语调花哨的影评。
  •     对于真的爱好者来说是不错的。现在我已经看不懂了。
  •     半价购书
  •     当我想写影评的时候,就看看这本书,然后就不想写了
  •     片子要补
  •     非常值得读
  •     翻译得还行,还可以更好
  •     除了布列松我实在看不懂,特吕弗的口味和我还挺像的(是不该说我像他。。);写得好在其次,关键他还热情,一看就是真喜欢电影,这个对于影评人和导演都很重要
  •     『看这样的书或是跟某个人聊你喜欢的书、电影、音乐,都是很暴露的一件事。』
  •     开启我对电影新的认识。
  •     还得恶补电影才行
  •     一直买不到出现后又缺货的书居然就躺在学校图书馆里。。开头影评人的梦想就划了大段大段的,各种新浪潮电影,每个章节都无与伦比的好看,墙裂推荐!!
  •     其实觉得文字一般,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但那些老电影的印记让我感动
  •     与我,观西片多来自于好莱坞,且流于低俗,但,凭着一个十足挑剔的习惯总还喜欢对影片评头论足,一副专业的嘴脸。直到遇到这本,特吕弗。哈,好响亮的名头,影评的先驱,更兼导演与制片编剧的家底,应该属于高山仰止的前辈,自可以开出百家论坛的规模,上n堂术语满天飞,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讲座。然,他却隐在书页后头讲他如何年少的时候逃课去看一场戏,又是如何作为一个评论家为求标新立异去评判作品,你看,他是坦诚到底的。他没有炫耀他的丰厚,他的渊博,他只是告诉你一段段故事以及他的喜恶。是,我不曾看过他书中所提到的大部分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去热爱他的书写,分享他的喜悦。在时光面前,他始终是气定神闲的讲述者。
  •     观众看电影的欲望---它吸引人的力量---是一个强烈的动机,比任何评论的力量都大。
  •     特吕弗的电影清单~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要去看的电影太多了
  •     半个月没收到货,打电话去问,要我自己到邮局去查,不然,只有等,问接电话的服务人员到底等多久,说是一般收货要一到两周(晕,2周没收到货了,不然我打电话来问什么),似乎就只有没有下文的等了,退货也不能退。。。。。当当现在还让不让人收得到货呀。。。。
  •     特吕弗太爱用奇奇怪怪的感觉化描述性词语了,真是自足啊。每次都要猜半天他是啥意思。
  •     虽然不是我自己生命中的电影
    但是特吕弗的文字仍然让人感动和欣喜
  •     可能必须得把里头的电影看了一大半再来读才会有意思
  •     咱不是电影发烧友,这书的内容过于艰深了些
    //叹气:不知何时能把它看完
  •     写影评的教科书,关于新浪潮、关于美国电影
  •     阅片量太少
  •     我好害怕特吕弗在影评中剧透⊙﹏⊙好多电影我还没看过啊
  •     挺喜欢,尤其是早期作品
  •     无论再在哪里见到这本书,我都会想起我此时此刻的抑郁时光。
  •     因收听东方人民广播电台《相伴到黎明》读书节目,知道了特吕弗的《我生命中的电影》。因为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写影评,所以,想看看电影先驱的独到观点和对电影的解析。本以为这本书出了很久,可能买不上了,没想到在当当上还能找到,真让我喜出望外!当场就下了订单,全额付款。更没想到的是,才三天,万里之外的书就快递到了!书品全新,内容名至实归。真令人高兴呵!感谢!
  •     对于喜欢特吕弗的人来说,对于喜欢新浪潮时期法国电影的人来说,是本不错的选择。。。。
  •     不得不承认跟大师的品位还是有距离的,一些我看着很棒的电影,在他看来一文不值;一些他极力推崇的电影,我又是一头雾水。不过喜欢希区柯克,也喜欢他对其电影的解读。
  •     客观,犀利,精准,再加上特吕弗对电影的热爱,如果相关的电影都看过的话,那这本书读起来会更有意思。
  •     简略翻看,认真读了的只有三顿早餐的开头。剩下的等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看完电影之后再补好了。
  •     我只想离电影近一点,更近一点
  •     深刻
  •     特吕弗~法国新浪潮~
  •     有点陈旧啊,很多灰的,封皮还有点点小破~内容暂不评价,不过大师影评,想来是可以长见识滴~
  •     无论看上去还是摸起来都跟盗版无异!要多注意啊!
  •     去年曾翻开,只读了前言“影评人的梦想是什么”,十几页的文字句句写到心里,虽当初没有读完,但影响非常深,并潜移默化地成了自己的写作圣经。对于电影,从不抱有偏见,欣赏电影之为电影的自有魅力;读不来某些学者的学术文章,生硬无情。一部电影或一篇文字,只要有自己的活力与热情,它便是可爱的。
  •     里面都是特吕弗的为其他电影做的影评,很多还是受益匪浅啊,毕竟是大师。。。。
  •     电影大师的影评 受益匪浅
  •     封面太差,印刷质量不好,感觉定装也不安全。后悔了,36元,买了不安全的书。内容是值得看的,没办法,要看一些外国的,白给赚了,希望也给一些质量。
  •     特吕弗的影评真心不错
  •     书质量不错 印刷排版都比较舒服。可惜特吕弗看过的电影大多没机会见识。若是想消遣 还是看什么《那么美,那么罪》啦,《为了报仇看电影》啦 会轻松些 也科普。
  •     新浪潮时期的著名法国电影导演和影评人特吕弗,他的文字如他的影评一般,犀利却也充满温情。这本书的翻译也很好。值得电影爱好者一读,对于了解法国电影,尤其是新浪潮导演有着很大的作用。
  •     “自从他当上导演后,便不再批评同行的作品。”跟一位法国的电影专业人士在阅片范围上还是有隔阂
  •     特吕弗影评集
  •     也就那片著名的序言还挺好的
  •     特吕弗的影评,大师的视角自然跟我们有所不同,而这本影评集也只能算蜻蜓点水,倒是推荐很多之前不知道的好片子。
  •     特吕弗,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真正的大师级导演。作为一个电影评论员出身的导演,特吕弗对电影的认识是相当全面的。他的影评虽然短小,但是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烂的就要骂的,好的也要赞扬,但不是捧上天。作为一本书,特吕弗的影评集是值得一看的。不过书的装帧一般,译者水平也一般。
  •     特吕弗写文章倒是和他拍电影一样出色。我喜欢前言里他回忆自己少时观影的经历,总让我想起读书时,逃学去看电影的美好日子,是那种“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快乐。不得不承认庸常之辈跟大师的品位还是有距离的,一些我看着很好的电影,在他看来一文不值;一些他极力推崇的电影,我又是一头雾水。不过喜欢希胖,也喜欢他对希胖电影的解读。他应该把自己的电影也解读一下,我很想知道他创作“阿黛尔”的思路。
  •     翻译成为阅读的障碍,有些句子很拗口。从特吕弗的角度看一些电影大师,包括一些被特吕弗称为新人,日后成为大师的电影家。
  •     看电影
  •     大致翻看了一下,收录的是他1954-1975年间的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在影评人的梦想是什么中,他说"明天的电影会是一种爱的行动。.....前两百部是逃学时候看得。╮(╯▽╰)╭
  •     翻译太不顺畅了,读得吃力。
  •     特吕弗的文学修养很赞 相比之下 戈达尔写的书就有点看不下去 也可能有翻译的原因
  •     这边书写的确实不错,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他所推崇的大部分电影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所以在读影评的时候看不到电影,确实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因此对影评的理解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所以,推荐度应该不是很高的吧。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也OK。。还没来得及看。。但翻了翻。。很满意~
  •     英文版转译,略显遗憾。
  •     同题。不过需要读者看过的电影要有相当数量才可以,不然会看不懂。看特吕弗的影评,最起码要把希区柯克和奥森·威尔斯全都看完吧?呵呵。
  •     一个年轻而有理想的年轻特吕弗
  •     书页边很明显地出现不规则的弯曲,显然是被很多人看过的,非常不满意。
  •     原价贵了了点,但当当的价格很值!!!!!!!
  •     有兴趣还是可以看进去的!身为大学教师,用来为自己做积累!
  •     我可能不适合读影评
  •     版本不错,文字也很好,喜欢特吕弗,喜欢电影,那就定一本吧!
  •     特吕弗在电影上的造诣明显要比其在评论者高得多。影评多以散文为主,欠缺《电影是什么》中那种系统而又深刻的阐述。而且对各部作品的评论也一笔带过,作为尚未看过这些电影的读者也颇费神。
  •     特导给我的感觉,对待电影的态度一直很真诚,可能是和他做评论出身有关,确实能感受到爱。不端着很难得。
  •     还是给老爸的节日礼物
  •     不要打我 现在的我觉得比眼之愉悦好
  •     书是挺好的,可是给我寄来的居然没有塑封,而且表面有点磨损……郁闷!
  •     我们这些观众身处黑暗之中,银幕上发生的一切光华流动。
  •     "自从他当上导演后,便不再批评同行们的作品。"——特吕弗真会做人啊 :p
  •     作为导演,特吕弗的文字和他的电影一样精彩,可以接着看《眼之愉悦》。
  •     随便翻了一下啊,还没仔细读呢。。
  •     值得一看,传奇的特吕弗。看了他的电影<<柔肤>>。迫不及待想了解他。洞察人性的大师。
  •     先抢个座书的质量很好,因为新书嘛还在看中……
  •     最喜评希区柯克和伯格曼的文章了。于是面对如此的美,我们的泪水涌了出来。公飞机和母飞机互相寻找,找到彼此,一个飞到另一个的上方,斗气,平静,最终飞到各自身边。飞机们在做爱。
  •     因为修了电影学,买来当参考,还可以。就是当做故事书看看。
  •     这才是影评,读完它,我更爱特吕弗,更爱老电影了。看电影的日子,生活太美好了。
  •     说不定是我读过最好的影评。用词恣肆而精确,一种老练的幽默感微微疲倦地蜷曲着。
  •     好多老电影都没看过。
  •     最喜欢的还是前言
  •      说不定是我读过最好的影评。用词恣肆而精确,一种老练的幽默感微微疲倦地蜷曲着。
  •     很不错,喜欢特吕弗··
  •     特吕弗的影评也好电影也好都很精彩评价很犀利这本《我生命中的电影》写的也很好,喜欢电影的都可以看一下。
  •     特吕弗真的是影迷!
  •     特吕弗的影评很特别,他似乎不会很工整的去评论一部电影,更多的时候,他会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情绪,和以前看到的影评不大一样。
  •     真心爱电影的孩纸读下这书吧
  •     刚读研时买来看,看完决定论文不写电影了哈哈
  •     补标
  •     建议抱着消磨时光的想法来看这本书就算了吧,除非里面提到的电影你都有机会看到,否则不会有什么乐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