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说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她们说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
ISBN:9787547401040
作者:赵静
页数:317页

章节摘录

插图:1 宁瀛:实际上,真实只是第一步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曾师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著名电影大师。1990年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宁瀛广为人知的电影故事片作品是“北京三部曲”,集中系统地刻画了“后毛时期中国社会”20世纪末90年代北京人的生活图景。她被认为是中国都市电影的先锋人物。2001年,她首次拍摄了反映国内移民旅途生活的纪录片《希望之旅》,荣获2002年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2005年,她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完成电影故事片《无穷动》。影片获意大利亚洲电影节最原创电影奖,她本人获中国大学生电影节艺术贡献奖。2010年她完成了三部商业电影《A面B面》、《功夫侠》、《我们都是天上人》的拍摄。采访手记知道宁瀛导演的时候,我已经从电影学院毕业,做了记者。2006年,我集中地看了2005年拍摄、入围大学生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其中就有她的《无穷动》。电影节上,每部电影放映之后,主创都会出来跟观众见面,宁瀛导演没有带一个演员,只她自己。我的心情随着电影的展开激动起来,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中国电影,犀利、直接、敏锐,不断有智慧闪现,让人忍俊不禁,又不太舒服。我在回家之后,才搜索出来她的简历,原来,她已经拍过那么多有影响的电影,还师从贝尔托鲁奇。当我准备做这本书,我第一个想到了她,在电影学院文学系戴德刚老师的联络下,找到了她的姐姐宁岱。宁岱女士热情帮忙,给了我宁瀛的电影全集,我这才看到她的代表作“北京三部曲”。在那一周内,白天看一部她的电影,夜晚常常难以入睡:她电影里出现的那些人,如此真实,就好像是我的亲戚、长辈、邻里、朋友……她镜头里的北京,空阔的天,宽敞的路,和善日常的人……好像一幅风情画,用娓娓的笔触将90年代北京展现出来。但又不断有疑问,这是我了解的北京吗7这是我成长背景里很重要的那个地方吗?为什么我没有看到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景,为什么他们如此熟悉却又好像很陌生。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了宁瀛导演的工作室。她的家和工作室都在一层楼里,却又泾渭分明,工作区和生活区是严格分开的。跟她聊天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她不光是做剧情片,还做纪录片、宣传片和广告,她不是单纯的电影导演,而是一位影像书写者,她在用影像突破记录的局限。而电影,曾经拓展过她的人生阅历,现在,却在丰富着其他人的视角,共同构筑我们的历史。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做导演困难都差不多,但看看这本书,进入到女导演的内心世界,看看她们做为一个女人,她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她们如何处理情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张婉婷(导演)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多的新一代女性导演,我们无缘看到她们每一位的电影,但有缘看到她们的自述和坚韧内心,看到她们对电影的理解和特殊的视角。她们值得我们期待。十位女性导演,十篇敏感的为电影跳动的内心自述;掩卷之后,更期待的是:她们的名字出现在影院银幕。  ——翟永明(诗人)凝望、纪录、呈现,女性的目光与语言,开启曾密闭的幕帐,展示别样的景观。她们说,她们看,她们倾谈并守望。这里有她们书写的时代与历史。  ——戴锦华(学者) 中国男人很难平等对待女人,更别说女导演。能从事女导演工作的女人,其才华,其为人,其个人魅力,其执行能力均必须在同类工作男人之上。她们是女人族的佼佼者,是中国电影的灿烂珠宝。  ——罗燕(制片人)女性导演更为细腻,对女性角色的把握更为忠实一些。  ——汤唯(演员)

内容概要

赵静,80年代生人,记者,影评人,编剧。
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职于新浪娱乐电影频道。自2007年起连续采访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国际重要电影节,发表多篇电影评论文章。
此外,赵静还是多部影视剧的编剧,其中包括为联合国写作、由贾樟柯执导的环保短片《黑色早餐》(2008年)。
策划著作有:《贾想1996-2008:贾樟柯导演手记》、《二十四城记-中国工人访谈录》《贾樟柯故乡三部曲》、《海上传奇电影纪录》等。

书籍目录

序:姐姐妹妹CAMERA 贾樟柯/文
十大女导演采访
1宁瀛:实际上,真实只是第一步
2徐静蕾:我常猜想我的另一种人生
3李玉:真正的电影在内心,而不在外表
4唐晓白:我也仍有生活事业难以平衡的煎熬
5马俪文:一切都是未知
6尹丽川:我的青春期特别长
7郭小橹:小说像我的丈夫,电影像我的爱人
8 姚树华:把那一点点东西克服了,就什么都不怕了
9李虹:我在行走中逐渐地豁然开朗
10姜丽芬:电影是我无法实现的人生
后记:女人是何等的强大 赵静/文

编辑推荐

《她们说:中国当代女导演十人访谈录》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导演水平高低,不在是男是女,而在情怀,
26个国际奖项,10个中国女导演的知性追寻。
赵静用两年时间对话十位女导演,她们是:宁瀛、徐静蕾、李玉、唐晓白、马俪文、尹丽川、郭小橹、姚树华、李虹、姜丽芬。
在《她们说》中,10位影像风格截然不同的女导演讲述了她们的从影之路,其中有她们的理智与情感,也有她们的傲慢与偏见,甚至有她们的梦想与冒险。她们靠自己单薄的身体和敏锐的心灵开辟出了独特的影像风景线。

图书封面


 她们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赵静第一次和我说起这本书的时候是今年年初,那时候和她刚认识不久,有一天深夜,在msn上她跟我说在写一本女导演的访谈录。其实刚听她说起来的时候脑子闪现的是黄蜀芹、许鞍华、李少红、胡玫、史蜀君这些人的名字,随后听她说都是年轻的、有的还是偏地下的女导演。现在看到这本书,还真是,几乎有一半的导演的作品我都没看过。赵静给我这本书好久了,这篇评写得有点晚,但我确实是把这本书看完了才写的,因为现在天天看纸质读物的时间真的很少,可能她要是直接给我电子版,我装到手机里看得还能快点。不过要是那样的话就看不到她在扉页上写的“麻绳老师留存,读您的字可以明志”这样让有点我飘飘然的字了。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女电影导演在这个职业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在好莱坞和欧洲电影界,也包括日本韩国这些地方,女导演寥若晨星,能数出来的也就是凯瑟琳比格罗、索菲亚科波拉等几个人,而在中国女导演居然能成为一个群体,其实这是个挺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随着电影商业化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女导演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运作资金上女人总还是要让人多打一个问号的,这与能力无关,只关乎人们对性别属性的习惯性认同方式。当然如果女导演可以作为商业炒作的卖点,她的机会会更多一些,如徐静蕾。其实这本书完全不用当作一本电影类读物来看的,这里让我感兴趣的夜不是有关职业描述的东西,就把她们当做一个普通的职业女性来看就好了,所有的心路历程即使抽离了电影的背景也很有意思,每个人的经历对其作品的各种投射方式,让她们的讲述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活本真的质感。还有就是这里的几乎每个人都会自然或不自然地流露出作为女性踏入到这个职业中来的自豪与幸运,而且她们在自觉或自觉地阐释着自己在这个行业中与男性导演的微妙的建立在失衡基础上的自我定位和坚持,其实这是有点尴尬的,因为不管怎么说,人们称呼她们的时候不是导演,而是女导演,这里的性别是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就像幼儿园里的男阿姨、医院里的男护士一样的,你只能去正视或无视这道坎,但却不能消除,而有的时候,刻意的无视也正是一种放不开。这本书中最喜欢的是对唐小白的访谈,可能是因为她一直是写专栏的,说话比较有效率有密度,还喜欢她说的那句:“我非常仇恨假的电影,拍它的导演,都是我们的敌人。”赵静是新浪娱乐的电影记者,原来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编剧的,通过她与书中人的对话,刻意看出来她是很懂电影的,这与那些只会挖八卦的娱记有着本质的区别,对话的平台就不一样。她每年固定的要出国三次,分别去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不说也知道这是为什么了。也许她对电影的坚持不是深入性的,而是发散性的,可能是中国少了一个女编剧或女导演,多了一个……其实我也不知道她最后的职业归宿会是什么,反正是不会离开电影的吧。记得上次吃饭的时候她跟我说现在对周围的男人完全没有感觉,我说是不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啊?我记得她是承认了的。是啊,常年跑三大电影节,什么样的型男见不到啊?!只是,不要因为热爱电影而让自己活得太梦幻了,是吧,赵大乖?
  •     内地女导演显然是华语电影圈里最冷静的一拨人,除了经常以时尚达人、社会活动家的身份拍电影、制造话题的老徐以外,估计没有几个影迷会认真地去追寻宁瀛、马俪文、尹丽川、姚树华这些女导演,以及她们制造的气质独特的影像。我就差不多属于这种不合格的影迷,所以拿到《她们说》这本书时少许愣了一下,脑海里首先浮出是的一个大问号:中国当代数得出十个女导演么?将信将疑地翻下去,渐见惊喜。书中的十位女导演,最熟悉的当然是徐静蕾,虽然她导演的作品至今还没看据说是“话痨电影”的《梦想照进现实》,但是一部《我和爸爸》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我看到了女性视角特有的新鲜气象,尽管不太喜欢《杜拉拉升职记》,不过能取得过硬的票房成绩却也为老徐高兴,没准老徐哪天就搞出一部女性武侠片,让观众大跌眼镜。之所以这么说,是看到老徐在书中说她是一个分裂的人,分裂是她的优点,由着性子,想怎样就怎样。几年前,有个小师妹叫我推荐几个华语女导演的作品,先想到的是香港的许鞍华、张婉婷、罗卓瑶、麦婉欣这些人,对内地女导演的记忆还停留80年代在拍摄了《沙鸥》、《青春祭》的张暖忻,和拍摄了《苗苗》、《应声阿哥》等儿童片的王君正导演上。为了补课,开始留意内地新派女导演,从马俪文的《我们俩》、《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再到拍了第二部长片《红颜》的李玉导演,然后,再折回去找宁瀛导演的《找乐》等“北京三部曲”。一个迥异于我对中国当代男性导演认知的影像扑面而来。由于观察世界的角度,敏感程度不一样,拍摄手法,叙述方式比男性导演浸润和细腻。零零散散地看这些女导演的片子,却不能说对她们有多少了解,翻开《她们说》这本书无异于再一次给自己补课。看访谈的时候,我最关心的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和八卦,比如宁瀛去意大利看的第一部影片是维斯康蒂的《威尼斯之死》,而且看了四遍;马俪文导演曾在1992年意外做过摄影模特,还登上了《摄影世界》杂志封面;尹丽川是最早想拍《山楂树之恋》的人,一直想拍,后来不知怎么就妥协了,要是真由她来拍,估计会更好看。见微知著或者管窥一豹,这些小细节在一定意义是她们性格和审美的投射,并影响到她们的电影,比如宁瀛的“北京三部曲”,把摄影机抬到大街上去拍摄日常生活,而且还是单机摄影,完全是受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马俪文导演的《我们俩》里租房子的女孩,就有自己漂来漂去的北京生活背影。尹丽川的《公园》和《牛郎织女》都是朴素却不缺美感的现实生活写真,不经意间令人感动。就像书中采访提及到的一样,这十位女导演出现在中国电影圈内显得弥足珍贵,并不在于她们性别本身,而是她们身上坚持着一种简单纯正、贴近中国当下现实生活的理想主义电影观。比如李玉、尹丽川,在一定意义上远离了喧闹的商业电影,却另辟蹊径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生存方式。在中国电影大银幕上看不到当下生活的时候,由于她们的存在,由于《我们俩》、《公园》、《牛郎织女》、《苹果》、《无穷动》等这些电影的出现,我们的眼球还不至于被飞来飞去杀来杀去的东西完全淹没。些许遗憾的是,也许书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值得采访的女导演蒋雯丽和俞飞鸿还处于演员的状态,没被更多的人认识,所以没能把她们拉进这本书里。在观看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俞飞鸿的《爱有来生》时候,我的某一根心弦被心弦被触动了,很想知道去了解她们的电影梦,拍片过程的种种,下一步的安排等等,也许这也是一些和我一样的影迷愿望,如果本书再版,可以考虑把他们收进去。看完《她们说》这本书,正巧碰上李玉导演的《观音山》要全国上映了,她说她从不拍家乡,也不拍自己的成长,但是看过她的片子,你会发现,她分明拍着同时代的女性。我从略带瑕疵的《红颜》关注她,到被很用力的《苹果》震撼,这回肯定也有惊喜,这部让范冰冰拿到东京电影节影后的《观音山》,据说依然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生活,但是表现手法已经更加纯熟和自然。得抽空看一看,除了听“她们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她们在拍什么。
  •     一年前,我还跟作者赵静说,书选在这关口推出有利有弊。利的是有导演刚推出新作,宁瀛、李玉、尹丽川等人都有动作。不利的是像姚树华才拍第一部电影,有几个女导演的名字和作品更是知者寥寥。而这一年间,徐静蕾的杜拉拉取得了票房成功,然后遭遇了舆论阻击。李玉费了好大劲才爬上观音山,尹丽川的山楂树没有开花,宁瀛的新作口碑也不见好,就在这么一个时候,《她们说》出来了,那些访问对象好像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本书的分量是否也被削弱了呢?答案当然不是。一部电影无法成为一个导演的人生全部,《她们说》要关注的是纵向的个人记录和横向的群体比较,即便所起的作用有限,它依然是重要的。其实我并不赞同男导演或女导演的强硬划分,那跟粗暴的商业文艺一刀切没什么两样。女导演之所以被单列开说,大概是因为女性在电影导演中这个领域中一直处于弱势,人数稀少,于是特别。毕竟对一部电影而言,恐怕多数人绝不会因为它是女导演拍的就嘴下留情。从坎皮恩拿下金棕榈到刚拿下金狮奖索菲亚·科波拉,加上河濑直美或米拉·奈尔,应该说近十几年世界影坛并不缺少与女导演有关的话题,然而女导演的辉煌似乎还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只是专门的著书立作并不多见。《她们说》有一个近万字的超级序言,贾樟柯写了七名女导演,其中有五个是同来自电影学院,说起来就都是身边事,生动有趣,不打隐语。没有亲眼所见,也有耳濡目染。跟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一样,书中很大一部分女导演都是来自专业院校,很少能有从不相干领域改行闯进电影圈的。李玉是电视转电影,尹丽川是文学转电影,姚树华是戏剧转电影。至于学表演转去拍电影的,这个倒真不是现象,现在成为现象潮流的是当幕后制片人。说这些是要表明在导演这个行业里,女性同样没有什么额外优势,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像李玉背后的方励,唐晓白背后的周强,徐静蕾每部电影背后都有一个男性,女性有时候也需要一个帮手,反观男导演里面,或许还有徐克与施南生这样的经典组合。这些女导演里有宁瀛那种功成名就,有尹丽川这种还处于上升期的,有票房路线的徐静蕾,有艺术倾向的唐晓白,有处于高速创作中的郭小橹,有暂时蛰伏、实际上已经淡出的姜丽芬,确实称得上样本繁多,在年代上也没有落得太远(至少活跃在近十年)。说是访谈,其实就是听导演说故事,扯家常。如果你觉得她们有可取之处,那《她们说》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故事。除去被电影占据的生活,她们也有个人所想,各种喜悦和不满。如果你否认她们是成功的,那么透过访谈的只言片语,你也许能够读出她们的局限所在,或是眼界不够,或是环境约束,或是能力所限。赵静有大量一手采访的经验,她所做的就是不停去引导话题的走向,尽可能地让受访对象讲出一些珍贵的东西。宁瀛谈北京三部曲和电影局审查,李玉谈自己的童年和削苹果事情,这些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写照,可以说是比较尖锐的部分。唐晓白谈剧本写作的难题,郭小橹谈学生时代的努力,这些可以说是有实际价值,适合拿来作比较当参考。李虹谈上海,姜丽芬谈家庭,这些分享就属于个人私密,适合不了解她们的人去观看。现身说法以外,《她们说》还附有女导演的个人文字、别人看法以及一份问卷,试图让读者更全面地去了解她们。要说有所不足,《她们说》中像马俪文的故事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因为看起来略显单薄。选择姚树华的切入点很好,但与电影主题似乎有所偏离,毕竟她是书中唯一的台湾人,整个创作环境都大不一样。而如果要把港台女导演算进去,那许鞍华、黄真真甚至是麦曦茵都更有单独陈述的理由。对于这些意见,赵静私下谈到过,将来也会做一本港台女导演的访谈,组成姊妹篇。《她们说》的港版书名叫《我是女导演》,用贾樟柯在序言里说的,其实她们都是电影的孩子。电影有诸多美好,有时候它仅能满足我们卑微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本身是不分性别的。【北青报 】 参考:《我是女导演》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值得新锐导演学习取经的一本书
  •     女导演 为什么这么分
  •     *感触一般般~*
  •     很一般,不是每个人有都足够的沉淀
  •     当导演的代价不一定是抹杀性别。
  •     都是些很有激情的女。超。人。。
  •     各有所取。
  •     原来尹丽川曾经要拍《山楂树》~
  •     第一次了解内地女导演的一些认知与看法,做艺术也罢,商业电影也好,人最怕没有自己的思路,只是为了得奖或者有明星的星光啥的,很高兴,在这里还看得到独立思考的能力与重重信心与思索提炼。女性作为敏感承载体,电影面前的独特张力,不是与男性对立,却在一片竞争中有独特的味道,甚喜。
  •     知道很多不知道的电影事
  •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梦想与冒险
  •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这个社会抱有希望,即使它并不爱你,你得爱它,必须爱,因为你总会感受到一些东西,少抱怨,去吧,思考吧狗三火
  •     把那一点点克服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说得好!
  •     事实证明,在中国找出10位拍电影的女导演是多么困难。。。。。有几个当真是凑数啊,亲。
  •     我爱李玉。我想至今为止我的梦还未完全破碎,虽然我没有在北京。
  •     女导演太少了
  •     好勤奋的记者
  •     虽为对话形式,但内容丰富。
  •     除了马俪文科班学导演出身,其他人都是中文、西语、表演、录音、戏剧这几个专业的。读完感觉,拍电影,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     老公买的,还好.
  •     书店翻了翻
  •     看看这些在摄像机前的女导演,冰冷理性的机器和感性美丽的面孔重合在一起,很有感觉,本身自己也是女性,对这些女人也很好奇.印数有6000册,感觉很值得.
  •     除了书中的10位,一下子能想到的其他内地女导演也就是张暖忻和黄蜀芹了。书里我能吸收的营养很少,无论怎么样,导演总归不是适合女性的职业。
  •     看《八十年代》的时候一直为崔健捏把汗 怕他露怯 《她们说》里不露怯的是少数
  •     比较好的地方是她们说的都挺实在挺真诚、比较接近内心,少了在放映会交流会上女导演们更多的自我防御,也少了网上杂志上炒作的聒噪。收录了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新锐女导演,可以一看。
  •     这本书在新华书店看过,内容我很喜欢,所以特地买了一本留着,就是送货的师傅太欺负人了,没刷卡机也不事先说一下,还要让我亲自跑一趟银行取款后在路边给他付款才能拿到书,叫我一个女孩子搬12本书光是不拿东西走都要走十多分钟路,让我实在太无语了,光是路上休息都需要7,8次,太不厚道了,服务质量很不高啊
  •     给张旭拍个电影取名叫《治疗失眠》,你大爷!
  •     K825.78 145 稍微了解一下国内的一些女导演也不错哈- -
  •     贾樟柯的序比内容更好看
  •     細評了中國當代十位女導演,內容翔實,還有賈樟柯的序,很不錯
  •     书有些旧,但是内容不错
  •     不免浪漫了些;反而是贾樟柯的序写得极好,颇有群像电影的感觉。
  •     还是很难厌恶徐静蕾,我有点想重看《无穷动》。
  •     采访类的书一向是比较容易看,很快就看完了。这书讲了作者和十个当代女导演的对话,了解了一些女导演们的想法,给了我一点启发。
  •     很不错,采访与编辑的都很用心。这才是我想看的故事。 不应拘泥于口述历史的技法,而应该先把故事讲好,叙述清楚又足够吸引人一页页看下去。 难以相信,我居然两天就把这么厚的一本书读完了。
  •     想要出众,付出苦哪般
  •     是一本不错、值得推荐的书籍。
  •     跟煮海时光一比就可知,赵静记者专业出身跟白睿文非记者专业出身的差别。这10个导演大概一起加起来都不如HHH,然而别人赵会问问题白不会,这书就有意思多了。
  •     女导演我是佩服的
  •     这本书不错 喜欢
  •     女导演是另外一道风景线,我心里至今仍然有一个导演梦
  •     有的人很给劲,比如宁瀛;有的人很没劲,比如某某。不能怪作者,受访人就这样。
  •     其实还是觉得女导演的力量很单薄的,玩儿票的感觉
  •     看完之后还是有去找电影看的冲动,其中的那些对话有很多值得回味和思考
  •     还没开始看,整体还行吧
  •     关于电影导演的小故事 这本书买下看完了之后就送给了一个台湾好友 作为友谊见证 不同一般的是 本书中讲的都是女孩子 都是年轻派 想起分享这个是最近听闻了一个喜爱美女导演的很荒诞的负面新闻 觉得女孩子做点事情真不容易啊 要跨越很多无法想见的考验 祝福
  •     想起里面老徐说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否定别人的情怀,我们只能否定别人的技术,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怀,才有意思”。“情怀”这个词应该是这本书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其实很多人已经不谈情怀了,也没有情怀了。“情怀”一词就类似于周国平说的“真性情”,《非常勿扰》里秦奋要找的“性情中人”。但这个世界是爱不缺,爱钱爱利爱名牌爱奢侈爱美女爱安逸,但情就太少了。爱是技术上面的词汇,而情是精神上面的词汇。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技术层面的高手很多,精神方面的坚持者太少,爱太多,情太少,所以这个世界才这么没意思。风景才这么一晃而过,感情才这么云淡风轻。
  •     就看了宁赢和徐静蕾,别的女导演没看。
  •     选读的理论较深
  •     前辈啊 教训啊 总结啊
  •     原来中国有这么多女导演的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