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301207581
作者:[英] 吉尔•布兰斯顿(Gill Branston)
页数:27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二,在1960、1970年代激进的政治气候下,这种对电影宽泛的、从美学角度出发的赞扬被另外一种分析方式所取代。这种新出现的分析方式把“古典”好莱坞作为一种体制来研究,这是早期从意识形态一心理角度分析电影这种媒介所产生的影响的一种尝试。在这种环境下,《古典好莱坞电影》一书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拒绝用这两种旧有的方式去理解好莱坞。在书中,好莱坞那种简单的、爆米花式的“造梦工厂”的形象被彻底抛弃,不管是在对电影的意识形态作用进行批判,还是对成熟的“好莱坞体制”进行赞扬时,“古典”不再是一个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术语了。该书也不再把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完全对立起来,不再把电影工业只看作一堆“伟大人物”——导演、明星、演员——展示才华的背景,没有把这些人看作这个体制中的异类而对他们大加赞赏。《古典好莱坞电影》雄心勃勃地分析了好莱坞是如何通过体制的规范(norms)把经济、技术、风格这三方面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探索这些规范,该书的三位作者在好莱坞从1915年到1960年拍摄的15000部故事片中随机取样选取了100部影片,并对这些影片的每句台词和每个镜头都进行了仔细研究。 该书把“好莱坞电影”视作一种整体风格,就像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那样。但是实际上,表现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这些概念所包含的那些电影作品性质不一、千差万别。比如拿德国的例子来说,魏玛时期拍摄的像《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这样的低成本电影和成本高昂、视觉效果极为壮观的《大都会》都被认为是表现主义作品。这是第一个问题,因为在这种比较中,好莱坞发行和放映部门在工业上的巨大影响力被淡化了。德国表现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其他国家或群体的电影运动和好莱坞根本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的对手,“它们是在抵抗好莱坞产品、与好莱坞产品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防御阵营”(Hansen 2000:13)。 《古典好莱坞电影》在分析好莱坞体制运作手法时实证材料丰富、手法老道,但很奇怪的是,它在某些方面和1970年代的“电影装置论”非常相像。因为在讨论电影“文本”的时候,研究者不可能不设想它与观者的交集,所以必须要构想“一个”假想的“观影者”,并对这个观影者在观看电影中所经历的过程进行假想。在该书中,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不是通过意识形态或者无意识的分析,而是借助认知心理学和(让人稍感意外的)试图强调叙事陌生化效果的俄罗斯新形式主义诗学来进行的(参见第六章)。

内容概要

吉尔•布兰斯顿,在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媒介与文化研究学院从事电影专业的教学和研究。

书籍目录

英文版丛书主编前言
致谢
导言
电影并未死亡
现代性
好莱坞、电影研究,以及本书
第一章好莱坞的历史
早期电影史
作为文化工业的电影
消费文化
片厂制
古典的还是标准化的?
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思考
第二章“全新”的好莱坞
后片厂制的历史
高概念和多渠道销售的过山车电影
全面全球化的媒体集团
第三章“全球流行”的电影?
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和电影
“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FX特技和全球化叙事
展示全球/地方的不平等
第四章作者与能动性
关于作者和电影的理论
关于场面调度
文化政治、能动性和作者
作者品牌:希区柯克的案例
集体生产和能动性
第五章明星、身体与灿烂的群星
制片厂历史中的明星
明星与文化政治
观众与影迷
表演、形象、演出
后片厂制时代的明星
第六章电影感动观众
“文本性”的局限
穆尔维与视觉震撼
电影心理分析
认同与叙事
从观者到观众
“逃避”,乌托邦,影院
第七章确立一种批判性的“再现政治”
从再现到身份
再现,刻板印象,政治
各种现实主义
观众
再现的负担
回到未来?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可当作一本深入浅出的大学教材,也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本书梳理了电影研究的复杂历史和中心议题,在相关的社会与政治背景下对其进行了探讨,凸显出电影在更为宽泛的文化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书中涉及的主要议题包括:好莱坞的历史,我们如何理解作者导演、明星制、全球大片,以及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失望。作者所勾画出的电影研究模式是:关注电影在形式上的“文本性”,同时也承认电影研究在更广阔的“再现”议题中的位置。作者通过书中列举的论辩和史实证明,我们能够既不忽视人们“消费”电影时真实的快感,又能运用新的批判性理论来解释现代性所带来的持续的社会与文化不平等。

图书封面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其实就是流媒体时代的好莱坞电影研究方法论之新入门暨关键词之拨乱反正篇,吐槽后现代性的混沌,也扬弃现代性的陈旧方法论,内容为简史+文本研究+社会学解读,论证过程就是先树靶子后吐槽…作者行文蛮萌,看人不停吐槽什么的最开森…
  •     要买下来,很有帮助。
  •     梳理电影研究的主要议题,多角度引述各派代表性著作,使读者迅速进入电影研究的语境。
  •     文化研究入门必读
  •     D老师给研一学生上课用的教材。纯文本解读,断断续续读了三周,读着有点吃力。
  •     买错了,对我没什么帮助
  •     这类的书,要么太空泛,要么太深奥。要慢慢读。
  •     噗~~~~~~~~竟然有译本了
  •     这个系列两本书里都提到了阶级的品位和文化资本(culture capital)问题(布尔迪厄的结论),非常让人震惊,振聋发聩的感觉。
  •     关于电影的文化研究理论导读,偏重于各种各样的身份政治(“瓦解早期各种宏大的解放性政治”),希图确立一种批判性的“再现政治”——导读,导读而已,以及同样是培文书系,我就不很喜欢这套的编排XD @木杉
  •     书脏了,我最讨厌书脏了,可以旧,不能脏
  •     好书~
  •     从另一角度来论述电影,可以看,且收藏.
  •     导读性质,不过理论还是要坚持看才行;过时的也是真快
  •     历史和各种理论的概论,体系还是比较清晰的,碰到熟知的人名和理论还是有些激动的。
  •     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是本好书。
  •     研究索引
  •     翻译太差
  •     作为英国大学电影相关的课程教材,它深入简出地将学科所聚焦的问题束摆出来,拎出各家观点又不作偏见诱导,对学生有很好地指引启发。
  •     对研究方法上来讲有启发性。引入许多社会学观点,有趣。
  •     作者说,与其说电影已经消亡,不如说它在不停变化,传统电影研究可以被看做是“运动影像”研究的雏形。真是跟我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不是吹牛,半年前我就写过微博:电影的边界在不断移动,其定义也应该不断变化。
  •     内容挺学术的,翻译一般吧,有些地方读起来挺费劲的
  •     叙述紊乱,体例莫名其妙,浪费生命
  •     很专业啦,有的地方稍微难读点,总体看了还是很有收获的
  •     很不错的课堂用书
  •     对于学电影的人来看 是很不错的选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