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学新视野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电影史学新视野

出版社:上海学林图书发行部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806684979
作者:石川
页数:453页

章节摘录

书摘    索绪尔还将牛这个字的特殊用法与这个字所属的《更为重要的)语言系统区别开来。在某个特定语段(比如我写下的这个句子)中,我们能够控制我们想要使用的字词来处理语言,但是我们并不能控制构成语言的那个系统,尽管在处理语言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竭尽变换和割裂之能事。    结构语言学就是一种发源于索绪尔著作的思想流派。它在许多研究领域(包括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索绪尔对电影研究的影响将在第四章和第七章中讨论。就眼下的论题而言,索结尔通过强调语言在赋予世界以意义时的主动作用和语言的文化基础,为约定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世界是被语言并借助语言构建起来的话?那么就不是我们说话,而是话说我们了。因为世界和我们的位置都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科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约定论阐述大概要算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了。库恩认为,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科学都是受一组程式支配的。这种程式形成了一种科学大致如是的范式(或模型)。这个范式决定了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对现象的哪些解释可以被严肃地加以考虑;以及应该用哪些准则来评价科学研究。科学的进步并不是通过知识的积累过程发生的,而是在支配范式开始失去它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影响,并被新的范式所代替的时候才发生的。新范式并不一定比旧范式正确;它不过是构成科学课题的一种不同方式罢了。库恩指出,接续更替的诸范式不仅是互不相容的,而且对它们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程式组合使科学家们用彼此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在库恩看来,世界是由科学理论构建成的,而不是由科学理论解释出来的。程式一经变革,现实即随之改变。    认为彩色更适合于表现幻想性题材的观念一直持续到40年代中期之后;只有等到彩色电视出现以后,才终于使电影中对彩色的使用变成“自然佬”的东西。由于电视具有优越的写实地位,电影回到了摄影棚内人为控制的环境中去,70年代电影业露新组合之后尤为如此。工艺不仅未被埋没,反而以特技的形态成为电影的主要吸引力。    这样,历史形成了完整的循环:因为电影在以明星和故事作为主要推销特色之前,一开始先是以它新奇的工艺绝技来吸引顾客的。戴维,波德威尔一类史学家所采取的立场就是认为工艺或技巧是不能与其他程序分割开来的,主要是不能与叙事的发展分割开来的。只有少数史学家正视叙事为什么变成了电影艺术的推动力这一问题,还有这种推动力会不会发生变化。今天,科幻片作为一种类型片所取得的成就,或是只用简单的基本电影情节的集成进行叙事的导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成就,都说明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电影业光幻公司”施放焰火的借口。    好莱坞的实践依赖于严格的声画同步。观者在观看经典故事影片时的快感不仅要求把兴趣集中在影像和故事上;而且要求音响空间的存在。但恰恰因为声音是游离于实体之外而且是引起错觉的(这是由于把声音的来源与影像连接在一起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可),所以反幻像论的导演倾向于强调他们影片的声带的完整性。让—玛丽·斯特劳布完全摈弃配音,因为他认为音响空间应支配视觉空间。相反,让—吕克。戈达尔却不承认声画的高低先后:他在单一的影像内成倍地增加音响;他使观者既观看又倾听,而且完全不打算把这两方面统一在一起。    但是,如里克·奥尔特曼所说,音响实践对于电影理论家是一种挑战,因为当代的电影制作在工艺上多少在朝着声音优先于画面的方向发展;《电影声音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提到所谓的“第二次音响革命”,而且以迈克尔·西米诺为例,因为在他的影片中所采用的杜比立体音响系统“可以拆除把观者和影片隔开的那堵墙。几乎可以拆除掉银幕”。看来,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完全置于听者脑海之中的音响空间。《现代启示录》的“音响设计”瓦尔特·莫赫说:“你要设法将观众引到一个位置上,使他们能够对声音进行想像。;他们在脑海里昕到在声带上完全不存在的音响。这就是理想中的音响——它只存在于脑海之中。”    经济学的和工艺学的历史方法,把重心从本文移向泛本文。但对于声音与影像的关系的研究,则意味着回归到影片本文的观者所置身的想像中的空间中去。在这一点上,我所介绍的电影的历史有可能和电影韵理论结合起来。而这种新历史与电视历史一前一后,它看上去像是电视的史前期:经济因素的支配地位,工艺的和机制的对叙事的直接冲击和控制,这一切在电视中要比电影中更值得注意。与此同时,电视尽管表面上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却像声音那样,真实的世界是在“内心中”产生的。    这正是我提到的前三本书中所欠缺的,只有《电影声音的理论与实践》注意到了这种新的工艺不仅会影响电影而且会影响我们看待历史的方法。新电影史一方面倚靠的是影片收藏家和修复家的努力,一方面倚靠的是录像和电视的启示,因为录像和电视可能会像凤凰那样从我们熟知的电影艺术的灰烬之中再生。    第二部分论述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电影在日本电影的形成,特别是在各种类型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说,这一时期可称之为“美国时代”。日本电影在这一时期从美国引进了许多类型体裁:有反映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孩子受高等教育、望子成龙的两代人关系的影片,即世代交替片(母爱片、父爱片、学生体育运动片);有闹剧片;有卓别林的专写失业者的喜剧片;有劳埃德的小职员喜剧片;有颂扬友谊的帮伙喜剧片;有描写城市新型小伙伴文化生活的儿童喜剧片;有范朋克的真刀真枪的打斗片;有鼓励弱者不畏强手,终成强者的巴塞尔梅斯的打斗片;有描写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恶势力的“善恶人”打斗片和班克罗夫特的影片(揭露黑社会内幕);有歌颂友情、团结合作的小集团打斗片;还有海洋打斗片、日式西部片、机械化战争片、圣母型女主人公的情节剧片,等等。当然,这些类型片的移植必然产生出类似和差异的问题,而在这里发挥“鉴”与“镜”双重功能的就是美国电影。    实际上,即使在美国,这些类型片也都是产生不久的新鲜事物。新类型片的产生是电影观念的活力同其周围的制作者和观众的活力相结合的产物。而且,这些活力也正是这个时代文化的活力。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是今天美国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文化源泉。日本电影就是这样把充满勃勃生机的美国电影作为“鉴”,又把美国电影显示出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文化形象复制在自己的“镜”中。由此出发,我在“《结婚哲学》与日本电影”一章中试着分析了公认给当时的日本电影以极大影响的《结婚哲学》这一作品。其意图同在第一部分中分析《路上的灵魂》和《党同伐异》是一致的。因为电影归根结底还是以作品为基础。尽管如此,本文中,数第二部分引用的证明影响的言论数量最多,也最生动有力。我只不过把它们忠实地抄录在此而已。    第三部分涉及到日本电影确立的20世纪30年代日本电影和欧美电影的关系。这一时期,日本电影完善了它的无声电影艺术,同时开始进入有声化,然后创造出优秀的有声电影作品,最终形成有声电影艺术。今天我们所说的35毫米标准尺寸的黑白经典影片就是那一时期定型的。    这一时期又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半期。    前半期,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美国时代”的影响继续发挥作用。在美国的初期有声电影(新政时代的卡普拉的影片等)的影响下,稻垣浩和山中贞雄发展了佐藤忠男称之为“自由主义时代剧”的电影;清水宏在现代剧领域中确立了他的“行旅题材”的地位。而且,由于20世纪30年代正是法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而德国电影也在多种意义上和日本电影有着极多的瓜葛,所以说它们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很明显一起看电影对情侣们起着几方面相互联系的作用。情侣们将看电影作为发展关系的一种工具。引用凯里的观点,交流是社交现实得以创造、保持和改造的象征性过程,显然情侣们利用看电影要达到的正是这个目的。也许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看电影”还能达到多个“现实目的”,其中包括其作为安排时间的一种方式。这些夫妇不但将看电影这一活动用作独处,同时也是从工作和为人父母的要求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式。    也许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在于形形色色的情侣们用以多方面象征性地看电影的方法。例如,恋爱和已婚情侣利用这个活动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掌握彼此的不同点。他们不但用这种方式来庆祝以前建立的特殊时刻,而且还以此建立一些新的契机。许多夫妇规定了一些特殊的仪式作为这一活动的一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夫妇认为他们看电影的活动是他们这一对所独有的,不过这种作法似乎在我们的调查样板中普遍存在,许多夫妇都进行类似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观影活动。    具有讽刺意味的另一点是:这些夫妇虽然意识到了男人和女人对电影的爱好上的差别,但还是建立和规定了这样的仪式性活动。不过这些差别并没有造成他们之间象征性活动的失败。相反,处理这些差异的能力似乎增加了他们心目中对这些活动的象征意义的重视。这样,一起看电影通常是很重要的,因为即使他喜欢“痞子电影”而她喜欢“少女电影”,只要其中一方或双方都做点“小姿态”去看对方喜欢的电影,有时这样做正是他们要建立的特殊仪式的一部分,他们借助这些仪式“通宵玩乐”,或者庆祝一个“里程碑”或是其他特别的事件。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编选本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响应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关于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基础理论文献阅读课的倡议。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统一安排下,笔者为本学院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的一年级同学开设了名为“电影史学理论文献导读”的研讨课程。这种研讨课的通常教学方式是,由老师指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理论文献篇目,让同学自己细读原著,写出读书报告,在课堂上做陈述并组织讨论,最后在学期末根据一段时间内的阅读情况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性的学习报告。这样,对某一领域某些公认的、相对固定的专业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书,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当然,在不同学期中,选用的文献可能会有一些出入,并且随着课程的进行,对一些具体篇目也会有所汰选和更新,这却是出版文献书籍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有总聊胜于无,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组织和编辑。    本书题目中所谓的电影史学,也许是一门未必成型的,还只是停留在一种设想阶段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电影史研究,以及电影史写作所涉及到的史学观、电影观、史述方式、角度、体裁与一般原则、研究方法等问题;对通常电影史意义上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以及具体的电影技术、机构的历史沿革、美学风貌的演变等传统内容少有涉及。或者,不妨称之为一种以电影史自身为关照、研究对象的学科。这一设想能否成立,一方面取决于电影史这门传统学科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够以一种特定的理论眼光对电影史自身进行必要的理性反思和抽象,以及这种反思和抽象所能达到的学理高度和系统程度。从本书编选的这些文章来看,人们的确正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索和构建,但现有成果能否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还是一个有待辨识的过程。本书在组织、编选过程中,着重考虑的是一些新近的成果,力图以此体现出一种最新的电影史学观念,但对传统的带有经典意义的文献,也作了适当的收录。从这个意义上说,编选本书这一行为本身就多少带有对传统学科门类进行僭越的企图,大概也能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因而又在“史学”后面加上了“新视野”这样三个颇为煽情的字眼。    笔者从自己目力所及的《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电影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及一些电影学术书籍当中筛选了20篇文献,这当然是挂一漏万。更限于篇幅,有几篇文章本已选入,最后也不得不予以割爱。但本书并非什么“大全”一类的传世宝典,只要少许有些“窥豹”之用,便足以使编者对自己的孤陋寡闻心安理得了。各篇目的编选体例,大体依据“电影史研究的一般原则、方法”、“电影史写作反思”、“构建新的史述角度”,以及“理论视野与历史写作的关系”这样四个题目确定。在每一个题目下,又选数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对相应主题的展开与研究个案的呈现。例如,在“构建新的史述角度”这一名目下的四篇文章,就涉及到地方电影史、比较电影史、传播电影史、电影接受史等几种电影史写作的可能方式,以及作者对这些写作方式的认知与判断。这样的体例不见得暗示着某种理论预设,只不过是对入选篇目的一种组织程序而已。    本书采用的文章,大多已经获得了作者或译者的首肯,但也有几位校译者未联系上,请见到本书后尽早与出版社取得联系。在此,特向各位作者与校译者表示感谢和敬意。笔者还想借此机会,向同门师兄,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的李道新博士表示感谢,正是在我们的数次关于电影史研究的交谈过程中,萌发了编选此书的念头。这里愿将此书付梓的喜悦,拿来与他一起分享。最后,还要对上大影视学院将本书纳入《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书》系列表示感谢,它使本书的问世成为一种现实。                                                                    石川                                                             2002年岁末于上海大学

书籍目录

前言     石川电影史研究的一般原则、方法  作为历史的电影史              [美]罗伯特·艾伦  电影史:“怎么样?”和“为什么?”——论电影史构架与叙述的三条原则                              [美]克里斯琴·汤普森    大卫·波德威尔  中国电影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李少白  新电影史                      [英]托·艾尔萨埃瑟  电影史的资料、方法与问题      [法]乔治·萨杜尔  电影史与电影资料              [美]G.布雷克电影史写作反思  历史的替换                   [俄]B.特罗扬诺夫斯基  从历史中汲取灵感——电影史研究随想   郦苏元  历史折射出现实的光辉——谈新时期的电影历史研究      钟大丰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李道新  “十七年”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与写作                    石  川构建新的史述角度  撰写电影史                       [美]道格拉斯·戈梅里  《日美欧比较电影史》前言         [日]山本喜久男  谁的机器?电影展播与历史的问题    [美]小万斯·开普莱  空荡荡的座位:被忽略了的观影历史 [美]K.J.科比特理论视野与历史写作的关系  重建日本电影                     [美]唐纳德·桐原  历史观点的电影诗学               [美]大卫·波德威尔  电影理论背景上的电影史           [法]弗·阿尔培  作为文化史和人史的电影史         [俄]H.N.克列依曼  民族电影史的文化研究             [法]皮埃尔·索兰

作者简介

本书收入了二十篇文章,内容涉及电影研究的一般原则、方法,电影史写作反思,构建新的史述角度,理论视野与历史写作的关系等。

图书封面


 电影史学新视野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苏维埃老同志两篇有点意思,但总的来说大家都没波德威尔喷得积极猛烈有真爱
  •     选文二十,篇篇有料
  •     电影史写作范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