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63343294
作者:蓝爱国
页数:184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生代有很多其他命名方式,诸如第六代,独立电影、地下电影等等。我们之所以不沿用比较常见的第六代称谓,主要是想突出这一批电影不同于历史中任何一种电影的特征,是一个新产物、新品种,“第六代”的提法则仿佛代表他们是谁的继承人似的。同时,“新生代”作为一个开放的命名,也不意味着一种流派、团体。因为中国人文艺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一个非集体化创作时代,所有共名性命名都是一种叙事策略,充满其中的是一些四分五裂的个人艺术。这样说,绝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共性进行归纳/判断,我们仍然可以在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公共空间中找到他们的文化特征,仍然可以看到时代阳光投射在每个人身上的斑斓色调。    对大众而言,新生代电影其实仍然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所指对象(在很多专业人士那里也是模糊的,最明显的表现是新生代到底包含哪些人含糊不清),因为新生代的作品大众很少看到,纵使盗版物,品种、数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对于一个没有“作品”的电影人而言,大众如何认识这样的一代人?其实新生代是有作品的,这些作品对于很多电影节(会)上的外国人来说不仅非常熟悉而且非常赞赏(见“第五章”的获奖记录),有时简直是赞赏到令很多人感到愤怒和尴尬的程度,就像苏联人无法直面帕斯捷尔纳克获奖一样。这中间当然有意识形态因素在起作用,也有艺术观念差异导致的不同视野认识(如国际评委在阐述贾樟柯的获奖理由时说:“我们在同一时间不但发现了一部电影更发现了一个作者,这种发现并非常有的”,“我们相信贾樟柯一定会和莫蕾蒂、阿巴断、伍迪·艾伦一样,能够成为帮助我们保持人的本质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用来讨好我们的”,“我们相信他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格都不是故弄玄虚的。在中国的那样小城中,我们和他的人物贴得很近,和他的感情贴得很近。我们认为演员王宏伟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的评委们对贾樟柯获奖理由的阐述更为单纯:“因为他富有想像力地运用电影媒介,正确而现实地描绘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和道德的异化。”[周江林:《从别,最后站谁的上?》])。但无论如何,新生代在他们刚刚出生时就被放置在了一个尴尬的生存地带,遭受到各个方向的误解,曲解,扭曲和挤压。当大众能够真正开始欣赏新生代电影时,不知新生代是否还是那个被命名所包含的含义。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赋予新生代以传奇的诞生色彩。这个传奇是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传奇,是一代人的精神历程的传奇。因为传奇,所以新生代具有吸引大众眼球的可能,可以满足大众好奇的探询(市场上有一些新生代的作品买卖,这其实就是传奇的结果)。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生产出的可以进入电影院营销渠道的电影的出现,新生代正在变成一个意义丰富的象征话语——从地下到地上的显现、从异域到本土的返销、从异质到主流的成长。问题在于,新生代能够像获得命名的传奇过程一样,为电影进行传奇般的重新命名吗?    据吕晓明《90年代中国电影景观之一:“第六代”及其质疑》中  的统计,通常被称为新生代的导演大约有20余位,拍了近50部作  品,参加国内外各种电影节、电影评奖约有40余次。[苗棣、周靖波:《拓展中的影像空间》,305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下面是新生代成长的年表:    1990年,张元的《妈妈》问世。《妈妈》讲述了一位被丈夫抛弃、独立抚养残疾儿子的年轻母亲的故事。儿子冬冬六岁时患癫痫性痉挛,导致大脑损伤。从此,妈妈梁丹开始了艰辛的生活历程。她坚信冬冬的伤能被医好,并一次次试图唤醒沉睡中的儿子。她的努力给同事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给她的追求者和的前夫造成了很多不便。这是一个在平淡中演绎的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它本是张元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作品,却无意中成了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开山之作,或许连张元自己都没意识到《妈妈》将给中国电影带来怎样的变化。    1991年,张元拍摄了《北京杂种》,故事情节围绕崔健展开。当一个女子不明缘由地要去自杀时,几个朋友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在救人过程中,城市中的诸多旁观者各自暴露了不同的嘴脸。崔健试图组织一个音乐会却横遭禁止。一群艺术家只有在街头表演自己的艺术和激情。    1993年王小帅拍摄了《冬春的日子》,该片在1999年人选BBC评出的自电影诞生以来的100部佳片,这也是惟一入选的中国影片。管虎拍摄的《头发乱了》强烈而直接地表达出年轻一代的内心郁闷。这部描写摇滚青年生活的影片,贯串着躁动的摇滚乐管虎表现青春期的迷惘以及执著寻觅,简单而又率真,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震撼。与此同时,娄烨拍摄了《周末情人》,胡雪杨川摄了《湮没的青春》。    1994年王小帅拍摄了《极度寒冷》。影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1994年6月20日,一个年轻人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的为艺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没有人能说清他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就是用死亡作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小是否显得太大了?”影片中的故事是由一个真实事件演绎出来的行为艺术家齐雷坚持要体验死亡的感受,他的举动遭到了姐姐姐夫和女友的阻止。    1995年,李欣(他在1993年提出了“第六代”概念)拍摄了他的电影处女作《谈情说爱》,这部三段体电影具有非常强烈的时尚气息,被专家认为是与《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的对话。胡雪杨拍摄了《牵牛花》,娄烨拍摄了《危情少女》,何建军的《邮差》通过对一个私拆用户邮件的邮差的冒险经历的记录,将卑微个人在庞大的社会体系里如何意乱神迷乃至漏网的过程展现得意兴盎然章明的《巫山云雨》将影片对准了更为普通的生命,影片有现实的成分,还有魔幻的成分。    1996年,贾樟柯用勤工俭学得来的钱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录像片《小山回家》。影片描述了从河南到北京寻找理想的青年在失望下决定重返故乡的历程,获得了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张元拍摄了《儿子》。王小帅开始拍摄《扁担·姑娘》,这是一部描写民工、歌女、黑社会生活的影片。张元的《东宫西宫》将镜头深入同性恋的世界,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直接表现同性恋生活的影片。路学长拍摄的被一些专家称为第六代扛鼎之作的《长大成人》面世。    1997年,王光利拍摄了处女作《处女作》,该片也涉及了同性恋的敏感话题。张扬拍摄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票房可观,该片还为他赢得了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贾樟柯完成了电影处女作《小武》。    1998年,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上映。张元拍摄的《过年回家》为他赢得了1999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娄烨的《苏州河》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现代传说。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娄烨借助摄影机将其实现。    1999年,王全安导演了处女作《月蚀》。《月蚀》是向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致敬的作品,采用了《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一样的人物设置模式,甚至结构。但是其中穿插的则是急剧变化中的中国人的生活片断,在精美的电影语言中呈现的是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浮世绘”。张扬拍摄了《洗澡》,这部影片不仅使他拿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该片已经销往包括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日本在内的50多个国家,真正创造了第六代影片在国外的发行记录,《洗澡》投资350厅,在国际市场上的收益已经让它收回成本。唐大年执导丁处女作《都市天堂》,他用都市人的目光关注那些外来者,希望自己的影片能透过这些人在都市的际遇,洞悉芸芸众生的命运。刘冰鉴执导了《男男女女》,这部影片从头至尾波澜不惊,演员表演本色自然,透过这部影片的镜头,传统的、病态的目光将被净化,法国《世界报》对该片作了高度评价,说这部“惊世骇俗的中国电影《男男女女》让西方电影节惊醒了”。王小帅在这一年拍摄了《梦幻田园》。    2000年,娄烨和王小帅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对耀眼的双子星。他们执导的影片《苏州河》和《十七岁的单车》相继在世界 坛大放光芒。《苏州河》不仅获得多个国际奖项,还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两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其中夹杂着他们难以言喻的初恋。一辆丢失的自行车,牵扯出来的竟然是那么多的青春冲动和无奈。王光利拍摄的《横竖横》为了追求真实效果,让事件的当事人通过回忆来真实地再现自我,其拍摄过程全部采用实景,演员没有刻意化装,现场没有灯光,影片只用客观音乐,对白全部用上海方言,画面不做任何修饰。同年,贾樟柯的第二部电影《站台》拍摄完成,这是一部有着史诗格局的影片,长达3个半小时。施润玖在当年拍摄了公路片《走到底》。    2001年,王超拿出了一部语惊四座的《安阳婴儿》。张扬按拍了《昨天》,这部电影再现了贾宏声生命中无法直面的一个段落,让人感觉到张扬对20世纪80年代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章明完成了《秘语拾柒小时》的拍摄。贾樟柯拍摄了关于两个青年抢银行的影片《任逍遥》。年底,李欣的《花眼》以其瑰丽炫目的色彩赢得了都市青年的喜爱。《电影手册》将贾樟柯的《站台》评为世界十大影片。    2002年,张元完成了《我爱你》。王全安的新片《人间消息》讲述了一个到城市里做处女膜修复手术的女性的故事。李继贤完成了处女作《王首先的夏天》,这部影片的剧情很容易让人想到伊朗电影,乡村孩子王首先对城市生活的想像和他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的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刘冰鉴完成了影片《哭泣女人》的制作,他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表达了基本的同情与关怀,通过对一个以哭丧为职业的年轻女性的命运的关注,有力地传达了自己对死亡和生存的理解。[资料来源:程青松、程春:《独立电影10年记》,程青松:《新电影1989—2002》,周江林整理:《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郝建:《“第六代”:命名式中的死亡与夹缝中的话语生命》]    上述简史有些漫长,但很有必要。因为新生代的电影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不能正视他们的成长正是90年代电影管理者最尴尬的问题,新生代的存在反映的也正是中国电影经历汁划体制到改革开放的痛苦历程,如同任何历史阶段的电影一样,电影的管理或者观念都要比其他领域落后一步或者说更为激进。但新生代是90年代的帕斯捷尔呐克——一个被异域命名的国内意识形态话语异端吗?这需要我们进入新生代的思想内部去作一番探索分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言  人民美学:传统及其重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荚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    所谓“人民美学”,是我们考察中国电影历史时所指称的美学“共名特征”,即,无论电影影像属于何种风格或具有什么个性化美学特征,只要它属于我们所考察的时代环境,在我们看来,它就难以摆脱“时代共名”对于它的先天书写规定——人民性。因而,我们可以将中国电影历史的影像——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戏规、伦理情节剧到三四十年代的左翼电影、文人电影,从十七年【指1949-1966年期间。——编者】电影到“第五代”电影,从《站台》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所表现的人民特征看成是中国电影影像所共同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类型与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类型与精神气质决定了所有中国电影书写的精神内涵。面对中国电影史中的这种“共名”特征,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是,人民何以成为电影书写的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对电影影像生产产生了何种意义上的文化影响?……通过对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我们也许会获得一个观察中国电影影像发生、发展的有力视角。“人民”的观念历程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管子·七法)云“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指“人类”;(孟子·尽心下)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指“百姓”。【《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显而易见,古代的人民概念一是从“自然”相对意义上定义的“人类”含义,一是从政治角度定义的“匹夫”内涵。古代思想家、开明政治家在评论伦理、政治、文化状况时,特别注意从人的自然合法性中推导出人民的伦理地位,然后从伦理的角度突出“人民”的政治作用——如民之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天命不可逆、民意不可违,顺之昌、逆之亡!与此同时,从经济的角度人民也被指称为“劳力者”、“黔首”,从文化与秩序的角度被看成为“群氓”或“暴民”。    五四是现代人民概念的诞生期。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鲁迅、张东荪等五四名将频繁使用人民概念时,也将“人民”赋予了多层次的现代含义。    首先,“人民”摆脱传统政治——伦理框范,而直指现代文化的核心——民主,俨然有将“人民”看成是“民主”的文化代名词取向!李大钊在解释“Democracy”时指出:“平民主义(Democracy)的语源,系由Democ与Dratia二语连缀而成。音转而为Democracy。Democ意为‘人民’(People),Cracy意为:统治,(Rule),故Democracy一语,可直译为‘民治’。”【李大钊:《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载《新青年》第9卷第6号】李大钊将民主分解为人民与统治,揭示的正是“人民”语词在五四时期繁荣背后的思想动因,“人民”成为中国进步、国家民族理想实现的根本基石。在人民概念的高频率使用中,传统的“匹夫”所指称的群体力量得以在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理想情形中复活并新生——“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载《新青年》第1卷第2号】因为从“民为邦本”到“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人民概念含义存在着巨大飞跃,从而使“人民”从传统跨人了现代。    ……

内容概要

蓝爱国,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1989年以来,发表文学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好莱坞主义――影像民间及其工业化》、《解构十七年》和《网络文学论纲》(合著)等。

书籍目录

导言 人民美学:传统及其重构
一 亚洲视阈:“后好莱坞”时代的文化对抗?
二 “文革”岁月:历史之外的记忆
三 启蒙语法重置:繁杂的理性旋律
四 国民影像:民族的人性身份
五 去戛纳还是好莱坞:电影人的价值倾向
六 一个人的战争:战争哲学及其战争艺术
七 文人侠与草根英雄
八 革命史、政治和商业意识形态
九 平民的贺岁生活
十 边缘与独立:新生代的电影人生
十一 作者的困境:转型中电影作者观念
尾声 在中国:好莱坞的前世与今生

作者简介

本书在好莱坞称霸趋于终结、亚洲电影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影片的主题意蕴,对后好莱坞时代中国电影在艺术和商业、大众和精英、东方和西方之间面临的文件抉择与困惑作了客观而深刻的陈述,在暴露中国电影内在悖论与危机的同时,力图揭示出其未来发展空间和希望所在。 全书贯穿彻底的大众文化意识和市场中心观念,围绕电影――商业艺术――文化意识形态,着力建构一个富有深度的思考框架和文化平台,并由此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文化路径及其手段作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判断。

图书封面


 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初翻这本书,以为是好莱坞大片以中国为题材的影评集。细看才知,作者讲的是亚洲群雄并起的电影时代。伊朗、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听过一些,了解不多。作者对中国电影的担忧,不外乎下面几个方面的设问。娱乐和艺术是死对头么?商业注定与艺术水火不容?请注意,业界是以“电影工业”来衡量的,商业是基础。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可能会对其有稍好的消解。什么样的电影是好电影,能感人?从亚洲其他范围的启示,伊朗的童化世界、越南的写实、韩国的仿好莱坞化、日本的自探索等,都值得国片借鉴。中国电影的毛病或困境在于?叫好与叫座的不统一、分离。有一些叫好不叫座,可能异化到了为了获奖而拍,典型的实用主义。港产片很大程度上=警匪片或武侠片,而后期没太大起色突破,窘境。内地确实在起步。戛纳电影节今年走过了62个春秋,上海电影节差了50年,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其中的差距。真善美的东西恒久不变,市场大众化定位与媚俗是有区别的,丰富的内涵能让大众各取所需,雅俗共享接着是目标。中国电影何时迎来春天?国人的观影习惯什么时候正常化,价值判断比较健康,制作水平尽力精良,才有可能看到春天的影子。2008年,《海角七号》、《非诚勿扰》、《叶问》等带来了一些惊喜。2009年,《银牌车手》?书中提到侯孝贤导演说:台湾的资金+香港的技术+大陆的导演=国片的未来。果真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我想我不太适合看这种被整合好的思想阐述。
  •     噱头
  •       
      初翻这本书,以为是好莱坞大片以中国为题材的影评集。
      细看才知,作者讲的是亚洲群雄并起的电影时代。
      伊朗、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听过一些,了解不多。
      作者对中国电影的担忧,不外乎下面几个方面的设问。
      
      娱乐和艺术是死对头么?商业注定与艺术水火不容?
      请注意,业界是以“电影工业”来衡量的,商业是基础。
      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可能会对其有稍好的消解。
      
      什么样的电影是好电影,能感人?
      从亚洲其他范围的启示,伊朗的童化世界、越南的写实、
      韩国的仿好莱坞化、日本的自探索等,都值得国片借鉴。
      
      中国电影的毛病或困境在于?
      叫好与叫座的不统一、分离。
      有一些叫好不叫座,可能异化到了为了获奖而拍,典型的实用主义。
      港产片很大程度上=警匪片或武侠片,而后期没太大起色突破,窘境。
      内地确实在起步。戛纳电影节今年走过了62个春秋,上海电影节差了50年,
      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其中的差距。
      真善美的东西恒久不变,市场大众化定位与媚俗是有区别的,
      丰富的内涵能让大众各取所需,雅俗共享接着是目标。
      
      中国电影何时迎来春天?
      国人的观影习惯什么时候正常化,价值判断比较健康,制作水平尽力精良,
      才有可能看到春天的影子。
      
      2008年,《海角七号》、《非诚勿扰》、《叶问》等带来了一些惊喜。
      2009年,《银牌车手》?
      
      书中提到侯孝贤导演说:台湾的资金+香港的技术+大陆的导演=国片的未来。
      
      果真如此?
      
      
      
      
  •     论文集, 无体系,文笔比较优美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     呜。要考试。狂读电影~从来没有那么认真且疯狂的做一件事。但是YOU。L你怎么可以说我只是在玩呢。好吧,在你面前我从来不敢太认真。即使认真。
  •     不错的书,作者自己的东西比较多~
  •     “大陆的导演”应该可以相信,毕竟,较之港台,大陆的导演还是有些儒墨之风,有些说不清的艺术气息。
  •     喜欢电影的人一定要看的书
  •     喜欢观点
  •     作者已经不在了,记得是如此,10年翻过此书。
  •     在金巢凤第五杯咖啡馆那个美妙的午后遇到的这本书,补充了我对前十年精彩电影的空缺,想回去看很多经典电影。
  •     看下来有点儿心力憔悴的感觉,学中文的人总有那种莫名其妙的忧患意识,唯恐天下没有精英撑这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