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心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影视艺术心理学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4357359
作者:秦俊香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电视剧如此,电影的策划制片更应如此。有些影片既有明星又有思想还有精良的制作和大力的宣传,可就是不卖座。究其原因,主要是制片在策划之时没有明确的观众意识,没有确切的观众类型定位,不了解特定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观赏心理。  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称霸全球,除了技术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它抓住人类普遍存在的潜意识中的好色和作乱心理,肆意渲染浪漫的爱情甚至露骨的色情,肆意制作暴力、血腥、追杀、破坏、恐怖镜头和场面,从而使文明社会中深埋于人类内心的受压抑的好色和作乱的潜意识心理通过观影得到替代性满足和宣泄。中国电影在选材上当然也可以像好莱坞那样,但是别忘了,我们目前在制作上还没有与好莱坞抗衡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自由度。因此,根据国情,因地制宜,了解中国电影观众的基本类型,了解中国电影市场的基本消费对象,应当是制片和策划人“观众意识”的基本内涵。  观众意识其实也就是市场意识,因为影视剧的市场就是观众。那么中国电影的市场主要在哪里呢?中国的电影策划和制片应当如何有针对性地满足或者说迎合市场需求呢?《电影艺术》署名为祁海先生的一篇文章很有见地。该文认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具体说来有两大块:团体票市场和零售票市场。零售票市场的观众主体是情侣,一则因为电影院是情侣约会的好地方,二则因为热恋中的情侣对高票价不在乎。而吸引情侣的影片主要有像《甲方乙方》、《爱情麻辣烫》这样轻松活泼的都市喜剧片;有像《红河谷》、《黄河绝恋》这样既再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奇观、战争奇观、人文奇观和爱情奇观,同时又弘扬了主旋律的主旋律影片;还有像《没事偷着乐》等反映爱情、婚姻、住房等青年人关注的实际生活状况的艺术片,等等。有鉴于此,中国电影的策划、制片在选题、定位、构思和卖点设计等方面应当有意识地面向情侣观众。该文还认为,一部分零售票市场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家长偕子女看的影片和中学生寒、暑假独立看的影片,比如《宝莲灯》之类的动画片和《花季雨季》之类反映中小学生生活的影片。关于团体票市场,该文认为,团体票不一定都是强行摊派的主旋律影片。近年来,由于经费和逆反心理等种种原因,强行摊派已越来越不灵光;要想销售团体票,就需要吸引团体票购买的决策者也就是基层领导的目光。

内容概要

秦俊香,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有《影视创作心理》、《影视接受心理》、《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合作论著有《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王扶林电视剧导演艺术论》等,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学科坐标和研究对象 二、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  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上) 第一节  影视创作主体的创作心理定势 第二节  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第二章  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下) 第一节  影视策划和制片心理研究 第二节  影视编剧心理研究 第三节  影视导演心理研究 第四节  影视演员心理研究第三章  影视创作过程的心理研究 第一节  影视创作动机的形成 第二节  影视创作的体验生活心理 第三节  影视创作的构思心理 第四节  影视创作的表现心理 第五节  影视创作心理的复杂性第四章  影视作品的心理研究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  视听语言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  作品结构的心理分析 第五节  戏剧>中突的心理分析 第六节  艺术风格的心理分析 第七节  艺术技巧的心理分析第五章  影视接受主体的心理研究 第一节  影视接受主体的接受特性 第二节  影视接受主体的基本分类 第三节  影视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 第四节  我国影视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共性第六章  影视接受过程的心理研究 第一节  影视接受的一般心理过程 第二节  电影与电视剧接受心理的不同 第三节  不同题材影视作品的接受心理 第四节  不同风格影视作品的接受心理第七章  影视从创作到接受的互动心理研究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互动理论——审美心理场论 第二节  影视从创作心理到接受心理的互动个案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总体构架更加严谨系统且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删去了不少介绍性的文字和过时的例子,增加了较多的理论阐述,吸纳了近年影视剧的创作和研究的新成果,等等。然而,尽管《影视艺术心理学》初衷是编写教材,且已尽力修改,但在《影视艺术心理学》付诸出版之际,笔者仍感惶恐,一则因为对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在国内尚少可资借鉴的先例,《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稚嫩之处在所难免;更主要的是因为《影视艺术心理学》未能更多地超越前两部拙著,《影视艺术心理学》体系和许多章节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图书封面


 影视艺术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借到手只看了几页,没什么新鲜东西,一上来就讲要树立正确的叉叉立场,向某某某某这类的片子是与我们的xxxx不相符的,云云云云。。。立马就看不下去了。
  •     有那么一些书,你买了之后会觉得受益匪浅恨不得当时买了两本另一本可以馈赠亲友。与此同时,也有那么一些书,是你在看了一页,最多三页之后就发誓以后要“封杀”这名作者。很不幸的,这本书就是后者。当初在书店里,因为时间的仓促只是大概浏览了目录,被吸引的原因是书中有提到我那时比较感兴趣的“接受心理”以及“影视作品从创作到接受的互动心理”方面的内容(见书的第五、六、七章)。作为一个对目录没有深入研究过的人,粗看本书的目录时甚至还觉得作者相当的专业和严谨。七章主要内容,每一章的标题越往后,深入性和递进性越明显;每一章下的小节也是针对本章的重点所做的各方位论述。这是促使我毫不犹豫的买下本书的重要原因。怀着认真学习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后,“导论”给我的第一印象还可以用“良好”来形容。第一段的罗列相关学科的层层级别划分来强调本书所研究的学科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先给读者一个“下马威”。这样的“严肃”和“威慑”让我对作者印象更是加分,觉得先以学科整体来定位是很严谨、很靠谱的做法。再往下作者借鉴了王振铎、鲁峡主编的《文学导论》中所提到的“艺术应该是一个场,一个生动的过程,一个包括了社会现实、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和接受主体四要素在内的‘四个要素在时间过程中构成的一个交互流动的完整的审美境界。’”这段话还是让我很信服的。而本书作者在全书最后一张的最后一节伊始也再次引用了这段话。多次引用本来也不是多大的毛病,然而这“多次”在本书中也的确是太多了。仅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就有很多至少用了两次的概念或者例子。如果说在论述一个命题的时候,概念可以多次“详细的”被提及还可以理解,甚至相关影片被多次提及也没有关系——一部电影毕竟有太多面可以被解读。然而,作为论证辅例的一些导演或者其他什么人亲身经历过的“事件”,一而再的被一本书引用,作为读者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比如凤凰卫视记者采访霍建起的段落以及导演陈凯歌在饰演吕不韦时想到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对父亲犯下的“罪孽”——这两个例子,作者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举了一次,这真的很让读者怀疑作者治学的态度。难道诺大的中国影坛就再没有别的例子能够证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另外,本书名为“影视艺术心理学”,当然有一部分篇幅也谈到了电影创作,然而在最能够体现接受群体的直接反馈的数据方面,全书却并没有最直接的票房或者观影人次的数据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电视剧、电视栏目的直接收视数据或者电视台播放电影的收视数据,这如何能够证明电影观众的直接反应?这一点,我十分困惑。与此同时,注释的不严谨——P146谈到阿Q那段——出现在一位硕士生导师身上,也是不能让我理解的。在全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到本书是集合了“自己”之前的两本书(《影视创作心理》和《影视接受心理》)的内容“编著”而成。其中对于本应在一个科研项目中完成的学术研究最终却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名义而出了三本书的过程大书特书。我个人并不认同这样的治学方式和态度。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就是作者影视接受心理一书,和影视创作的结合体,适合初学者阅读。
  •     写论文用,开卷有益,戏剧专业可以购买
  •     老师让买的专业书,内容一般吧。。。共买了三本,俩本书皮上都有黄黄的东东,也不知道是什么??
  •     秉承广院一贯的作风。我眼瞎了才会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